《脈訣刊誤》~ 附錄 (1)
附錄 (1)
1. 附錄
2. 診脈早晏法
岐伯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機按:診法以平旦,主無病者言。若遇有病,則隨時皆可以診,不必以平旦為拘也。於此又知前聖決死生之分,不專於脈,必須察色觀形,以此相參伍也。今世專尚診脈,而不復問其餘,是不知前聖垂訓之意也。故表而出之,示警後人。)
「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腑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然。寸口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脈行五十度,周於身,而復會於手太陰,太陰者寸口也,即五臟六腑之終始,故取法於寸口。」
(機按:此以氣口決死生者,謂氣口為五臟主也。《難經》四難言:「五臟皆以胃氣為主,其脈在關上,是人之生死亦繫於關上。」八難、十四難又言:「人之有尺,譬如樹之有根,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是生死又繫於尺脈也。可見寸、關、尺各有所歸重,故越人所以錯綜其義也。)
白話文:
診脈早晏法
岐伯說:診脈通常在清晨平旦時分最佳。此時陰氣尚未活動,陽氣尚未散佈,飲食尚未攝入,經脈尚未充盈,絡脈運行平順,氣血尚未紊亂,因此可以診斷出脈象的異常。仔細診察脈搏的動靜,觀察患者的眼神是否明亮,察看面色五色,觀察五臟的盛衰虛實,六腑的強弱,以及形體的消長盛衰,以此綜合判斷,決定生死。 (按:診脈在清晨平旦時分最佳,這主要是針對沒有疾病的人而言。如果患者已經生病,那麼隨時都可以診脈,不必拘泥於平旦時分。由此可知,古聖人判斷生死,並不單單依靠脈象,還必須觀察面色和形體,綜合判斷。現在很多人只注重診脈,而不再詢問其他情況,這是不知道古聖人教誨的真諦。因此特地將此記錄下來,警示後人。)
十二經脈都有動脈,但只選擇寸口脈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這是因為寸口脈是脈氣的大會合之處,是手太陰經的動脈。脈氣運行五十度,遍布全身,最後又會合於手太陰經,而手太陰經的脈位就在寸口,它是五臟六腑氣血的起始和終結之地,所以診脈的方法就取決於寸口。 (按:這裡說用寸口脈判斷生死,是指寸口脈是五臟之氣的主宰。難經中四難提到,五臟都以胃氣為主,而胃氣的脈象在關上,所以人的生死也繫於關上。八難和十四難又說,人有尺脈,如同樹木有根,脈象有根本,人有元氣,所以才能不死。這說明生死也繫於尺脈。由此可見,寸、關、尺三部脈象各有其重要的意義,所以越人(扁鵲)才能錯綜複雜地運用這些脈象。)
3. 寸關尺
脈經曰。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故曰三陰三陽。陽生於尺動於寸,陰生於寸動於尺。(機按。難經曰尺寸,脈之大要會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
從關至魚際,是寸內,陽之所治也。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始終,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於一寸九分之中,曰尺曰寸,而關在其中矣。一難言,寸口脈之大會,以肺朝百脈而言也。此言尺寸為脈之大要會,以陰陽對待而言也。大抵尺陰寸陽,人之一身,經絡榮衛,
五臟六腑,莫不由於陰陽,而或過與不及,於尺寸見焉。故為脈之大要會也。一說古法寸部佔九分,關尺部各佔一寸,三部共二寸九分。若臂短者亦依此法,則頭指診在關部,次指診在尺部,第三指診在閒處,如何知病之所在。今但以高骨為準,揣得高骨,壓中指於高骨,以定關位。
然後下前後兩指以取尺寸,不必拘九分一寸之說也。)
白話文:
寸關尺是診脈的重要部位。從手掌魚際穴到手腕高骨,往回量一寸的部位叫寸口。從寸口到尺澤穴的距離稱為尺,所以稱作尺寸。寸口和尺之間的部位稱為關。陽氣從關外流出,陰氣從關內進入,關脈是陰陽的分界線。陽氣向外延伸三分,陰氣向內延伸三分,所以稱為三陰三陽。陽氣產生於尺脈,活動於寸脈;陰氣產生於寸脈,活動於尺脈。
《難經》中說,寸、尺是診脈的要點。從關到尺澤穴是尺脈範圍,屬於陰經的部位;從關到魚際穴是寸脈範圍,屬於陽經的部位。因此,陰經在尺脈範圍佔據一寸,陽經在寸脈範圍佔據九分。寸、尺範圍總共是一寸九分。寸、尺在其中,關脈位於寸、尺之間。 《難經》也提到寸口脈是脈象會聚的重要部位,這是從肺主朝百脈的角度來說的;而寸尺是診脈的要點,則是由陰陽對應的角度來說的。
總而言之,尺脈屬陰,寸脈屬陽,人體經絡、臟腑的功能,都受到陰陽的影響。陰陽失調的情況,都能在寸、尺脈上反映出來,所以寸、尺是診脈的要點。 古法認為寸部佔九分,關、尺部各佔一寸,三部共二寸九分。但即使手臂較短,也應依此方法診脈,即食指診關,中指診尺,無名指診寸。 現在則以高骨為準,將中指壓在高骨上確定關脈位置,然後上下移動前後兩指取寸、尺脈,不必拘泥於九分一寸的說法。
4. 五臟六腑脈所出
(以輕重分臟腑)
左寸:心、小腸脈所出。
重按至血脈,浮大而散者,心脈也,屬臟;或謂浮澀而短。輕按至皮毛,浮滑而長者,小腸脈也,屬腑。
左關:肝、膽脈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短而弦急者,肝脈也,屬臟。輕按至皮毛,弦緊而浮長者,膽脈也,屬腑。
左尺:腎、膀胱脈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而遲者,腎脈也,屬臟。輕按至皮毛,沉實而稍疾者,膀胱脈也,屬腑。
右寸:肺、大腸脈所出。
微重按於皮肉,浮短而澀者,肺脈也,屬臟。輕按至皮毛,浮短而疾者,大腸脈也,屬腑。
右關:脾、胃脈所出。
重按至肌肉,緩而遲者,脾脈也,屬臟。輕按至皮毛,微緩而稍疾者,胃脈也,屬腑。
右尺:命門、三焦脈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實而疾者,命門脈也,屬臟。輕按至皮毛,沉實而稍疾者,三焦也,屬腑。
機按:命門、三焦,配合右尺,《刊誤辯之》詳矣,茲不復贅。但此與《刊誤》,並以輕重而分診臟腑之脈,不知何所據也?意者臟屬陰主沉,腑屬陽主浮,故以義取輕重為診式耶?他本又謂內以候臟,外以候腑,其義亦猶此也。然考之《脈經》及《素難》諸書,只論五臟之脈,於六腑之脈,雖言之而不詳;六腑病脈,雖間或言之,診法輕重亦未之及。蓋謂臟脈可以兼腑歟?抑謂能知臟脈,而腑脈無勞診歟?或病在六腑為輕,而脈無要緊耶?愚皆莫解其意也。且所論五臟脈狀,及六腑脈狀,與下篇大不相侔,亦不知其何所本也?故著之以俟明者。
白話文:
五臟六腑脈所出
根據按壓深淺區分臟腑:
左寸脈位,是心和小腸的經脈循行處。用力按壓到血脈處,脈象浮大而散漫的是心脈,屬於臟;或者脈象浮澀而短促的也是心脈。輕輕按壓到皮膚表面,脈象浮滑而長的,是小腸脈,屬於腑。
左關脈位,是肝膽的經脈循行處。用力按壓到筋骨處,脈象沉而短促、弦急的是肝脈,屬於臟;輕輕按壓到皮膚表面,脈象弦緊而浮長的是膽脈,屬於腑。
左尺脈位,是腎和膀胱的經脈循行處。用力按壓到筋骨處,脈象沉而遲緩的是腎脈,屬於臟;輕輕按壓到皮膚表面,脈象沉實而略快的是膀胱脈,屬於腑。
右寸脈位,是肺和大腸的經脈循行處。稍微用力按壓到皮肉處,脈象浮短而澀滯的是肺脈,屬於臟;輕輕按壓到皮膚表面,脈象浮短而快速的,是大腸脈,屬於腑。
右關脈位,是脾和胃的經脈循行處。用力按壓到肌肉處,脈象緩慢而遲滯的是脾脈,屬於臟;輕輕按壓到皮膚表面,脈象略微緩慢而略快的,是胃脈,屬於腑。
右尺脈位,是命門和三焦的經脈循行處。用力按壓到筋骨處,脈象沉實而快速的,是命門脈,屬於臟;輕輕按壓到皮膚表面,脈象沉實而略快的,是三焦脈,屬於腑。
關於命門和三焦的脈診,與其他文獻記載有所出入,在此不再贅述。但是,文中將臟腑脈象區分的方法,是以按壓深淺來判斷的,其依據為何不得而知。可能是因為臟屬陰,脈象偏沉;腑屬陽,脈象偏浮,所以以此作為診斷的標準吧。其他醫籍也提到,內診候臟,外診候腑,其義理也與此相近。然而,考究脈經以及《素問》等典籍,僅論述了五臟的脈象,對於六腑的脈象描述雖然也有提及,但並不詳盡,更沒有說明診斷時應如何區分按壓的輕重。這可能是因為臟脈可以兼顧腑的病理變化,抑或是認為只要能診斷出臟脈,就無需再診斷腑脈;或者六腑的疾病較為輕微,脈象並無明顯的徵兆。這些我都不太理解。此外,文中所述的五臟脈象和六腑脈象,與其他文獻記載大相徑庭,其出處也無法考證。因此,將這些內容記錄下來,以待後人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