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刊誤》~ 序 (1)
序 (1)
1. 序
昔朱子之論脈訣也。曰詞最淺鄙。非叔和本書明甚。又曰世之高醫。以其贗也。遂委棄而羞言之。予非精於道者。不能有以正也。以俟明者而折中焉。朱子於此有隱詞矣。其議之也。不過曰詞最淺鄙。且曰俟明者而折中。則不以世醫之委棄為然可知也。夫朱子之不能恝然於脈訣者。
蓋有以見夫作者之苦心。乃故作此淺鄙之詞。不欲用脈經之深隱。使末學終無所問津焉耳。至其詞有異於脈經。則又非無義而不足為大病何也。脈經且未嘗盡合於古矣。豈惟脈經。即難經言四時脈狀。且與素問大異矣。後人雖疑而辨之。卒不似排抵脈訣。直至欲取而焚之者。
徒以脈訣文詞淺鄙。易生輕侮耳。而孰知作者苦心。正在是哉。其私心之所得。臨證之所見。確有異於古之所云。遂毅然惻然為後人告也。豈獨滑亦有寒。脾亦候尺為義本先民耶。夫固不免偏駁矣。然自詆之太過。而瀕湖李氏脈學。遂蹶起而行於世。而脈法且因之而愈微昔人謂脈訣行而脈經隱。
我更慨脈學行而脈法壞也。其書極簡。最便駑駘。而托本於脈經則名高。使明哲亦奉之而不以為陋。夷考其詞。究於脈理何所發明。能盡合脈經之旨耶。人之便之者。徒以其較脈訣更簡而已矣。豈真有以見夫脈訣之非。而欲由脈學而上溯脈經耶。余已刻脈經。復慮其詞隱奧。
不便俗學也。因取俗行張注脈訣視之。則注詞淺陋。毫無所發。旋見石山醫按中。有戴氏脈訣刊誤。或釋或辨。委曲詳盡。誠可寶貴。雖其所辨不無過詞。要亦執古太嚴。而於大義則無不賅洽矣。亟付剞劂。為脈經之羽翼焉。夫脈訣上較脈經已為簡矣。不謂其後乃有李氏脈學。
更簡於脈訣。使天下靡然從之。並脈訣亦擯棄而無過問者。猶之講傷寒者。其始猶知傷寒百問。至今日則但取陳修園時方妙用附錄之。區區數版而已。夫天下事日趨於簡便。人心日趨於儇薄。義理日趨於闇昧。典型日趨於紊亂。而其禍竟蔓延而至於醫也。是書也。果得風行海內。
習醫者果恍然於脈理有如是之精且詳。而恥以李學自汩也。則醫中少一屠劊。生民不止少一夭枉矣。戴氏之功。視叔和何如哉。
光緒辛卯夏五周學海記。
白話文:
[序]
從前朱熹評論《脈訣》時說,它的文字最淺陋粗鄙,不如《脈經》闡述得清楚明白。他又說,世上那些醫術高明的醫生,因為嫌棄《脈訣》是偽書,便拋棄它,不屑於提起。我本人醫術並不精湛,無法加以糾正,只能等待更有學識的人來權衡是非,做出公正的判斷。朱熹在這件事上是有隱含意思的。他的批評,不過是說文字淺陋粗鄙,並說等待更有學識的人來權衡,這就可知他並不認同世人拋棄《脈訣》的做法。朱熹之所以不能漠視《脈訣》,正是因為他看到了作者的苦心,故意寫成淺顯粗鄙的文字,不願使用《脈經》中深奧隱晦的內容,以免後學者無從入門。至於《脈訣》的文字與《脈經》有所不同,這也並非毫無道理,不足以成為很大的缺點。即使《脈經》本身也未必完全符合古代醫學的精髓,何況只是《脈訣》呢?就連《難經》中關於四時脈象的論述,也與《素問》大相逕庭,後人雖然懷疑並加以辨析,卻也沒有像排斥《脈訣》那樣,甚至想要把它焚毀。
只是因為《脈訣》的文字淺陋粗鄙,容易讓人輕視罷了,又有誰能了解作者的苦心所在呢?作者憑藉自己的心得體會和臨床經驗,確實與古代的說法有所不同,於是毅然決然地將其告知後人。例如「豈獨滑亦有寒,脾亦候尺」等說法,本是根據先民的經驗,難免有所偏頗。然而,過於自我貶低,卻反而使瀕湖李氏脈學因此興盛起來,並使脈法更加精微。古人說《脈訣》流行而《脈經》被埋沒,我更嘆息的是脈學流行了,但脈法卻衰敗了。 《脈學》這本書極其簡潔,最適合愚笨的人學習,它託名於《脈經》,因此名聲很高,使聰明的人也奉為經典而不認為它粗陋。細究其內容,究竟在脈理方面有什麼發明?又能完全符合《脈經》的旨意嗎?人們之所以喜歡它,只是因為它比《脈訣》更簡潔罷了。難道它真的能指出《脈訣》的錯誤,並以此追溯到《脈經》嗎?我已經刻印了《脈經》,但又擔心它的文字深奧隱晦,不適合一般學者學習,因此拿來流行的張注《脈訣》對照參考,發現張注的文字淺陋,毫無建樹。後來看見石山醫案中有戴氏《脈訣》勘誤,或解釋或辨析,詳盡周到,確實是珍貴的資料。雖然它在辨析方面有些過於嚴苛,堅持古法太過死板,但在大的方面卻沒有不周全的。我急忙將它付梓刊刻,作為《脈經》的補充。原本《脈訣》比《脈經》已經簡潔了,沒想到後來又出現了李氏脈學,比《脈訣》更加簡潔,使天下人都紛紛效仿,連《脈訣》也被拋棄,無人問津。這就像學習傷寒論,起初人們還懂得《傷寒百問》,到了今天卻只採用陳修園《時方妙用》的附錄,區區幾頁而已。天下事物日趨簡便,人心日趨浮薄,義理日趨晦暗,典範日趨混亂,而禍患竟蔓延到醫學領域。如果這本書真的能夠在國內廣泛流傳,學習醫術的人能夠真正明白脈理的精妙詳盡,並因此感到羞愧,不再沉迷於李氏脈學,那麼醫學界就會少一個庸醫,百姓就會少受許多苦難。戴氏的功勞,與張景岳相比,又如何呢?
光緒辛卯夏五周學海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