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戴起宗撰,明‧汪機補訂

《脈訣刊誤》~ 序 (2)

回本書目錄

序 (2)

1.

昔朱文公跋郭長陽醫書,謂俗間所傳脈訣,辭最鄙淺,非叔和本書。殊不知叔和所輯者脈經也,當叔和時未有歌括。此蓋後人特假其名以取重於世耳,摭為韻語,取便講習。故人皆知口熟脈訣以為能,而不復究其經之為理也。元季同父戴君深以為病,因集諸書之論,正於歌括之下。

名曰脈訣刊誤,鄉先正風林朱先生為節抄之。予始聞是書於歙之舊家,彼視為秘典,不輕以示人。予備重貲,不遠數百里,往拜其門,手錄以歸。然而傳寫既久,未免脫誤。予於是補其缺而正其訛,又取諸家脈書要語,及予所撰矯世惑脈論,附錄於後,以擴刊誤未盡之旨,誠診家之至要也。

將欲秘之以為己有,則有辜作者之盛心;欲梓之以廣其傳,則又乏貲以供所費。藏之巾笥,蓋亦有年。我徒許忠因質之休寧師魯程先生,先生轉語其姻䣊吳君子用刻之以惠久遠,且使是書不至於湮沒也。自今而後,學者得見是書而用其心,則歌括之謬,一覽可見矣。噫!使天下後世,

舉得以由乎正道,而不惑於曲學,未必不由是書之刻也。吳君之心之德,何其盛歟!視彼建琳宮塑佛像,費用於無益者,其相去殆萬萬矣。是知吳君之心,即仁者之心也。傳曰:「仁者壽。」又曰:「仁者必有後。」豈欺我哉!必有驗於茲矣。

嘉靖癸未春三月下浣祁門樸墅汪機題。

白話文:

[序]

從前朱熹為郭長陽的醫書寫跋文,說民間流傳的脈訣,文字淺陋粗鄙,並非皇甫謐的著作。殊不知皇甫謐所編的是《脈經》,在他那個時代還沒出現韻語歌訣。這些歌訣是後人假借他的名義,為了抬高身價而編造的,用韻文形式,方便講習。所以大家都只知道背誦脈訣,以為自己就懂了,卻不去深入探究《脈經》的道理。元朝末年,戴君深先生因疾病而深入研究各家醫書,糾正了歌訣中的錯誤,寫成《脈訣刊誤》。鄉里先賢風林朱先生為其節錄抄寫。我最初是在歙縣的一戶舊人家裡聽說這本書,他們把它視為珍貴的秘典,不輕易給人看。我花重金,跋涉數百里,前往拜訪,親手抄錄帶回。然而由於抄寫時間長久,難免有遺漏和錯誤。因此我補全缺漏,改正錯誤,又擷取各家脈書的重要內容,以及我自撰的《矯世惑脈論》,附錄在後面,以擴充《脈訣刊誤》未盡之義,這的確是診斷家們至關重要的書籍。

我一度想秘藏此書據為己有,但這樣就辜負了作者的盛意;想刻印廣為流傳,又缺乏資金。於是就把它收藏起來,已經有好幾年了。我的學生許忠,將此事告知休寧的魯程先生,魯先生又轉告他的姻親吳君子,由吳君子出資刻印,使其惠澤後世,避免此書湮沒無聞。從現在開始,學者們能看到這本書並用心研讀,那麼歌訣中的謬誤,一眼就能看出來了。唉!如果天下後世的人都得以遵循正道,不被謬誤學說迷惑,那一定也少不了這本書的功勞。吳君子的仁心善行,實在是令人敬佩!比起那些耗費巨資建造琳宮塑佛像,把錢用在無益的事情上,真是不可同日而語!可見吳君子的心,就是仁者的仁心。古語云:「仁者壽。」又云:「仁者必有後。」這話並沒有欺騙我們,一定會在這件事上得到驗證!

嘉靖癸未年(1543年)春三月下旬,祁門樸墅汪機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