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戴起宗撰,明‧汪機補訂

《脈訣刊誤》~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五臟歌

(心肝脾肺腎)

白話文:

五臟歌

心主血脈,肝藏血,脾統血,肺朝百脈,腎藏精,精血同源。

2. 心臟歌一

心藏身之精(君)。小腸為弟兄(受盛)。心者,君主之官,一身之主宰也。經曰:「主明則下安。」曰身之精,不見心為尊矣。精有兩義:有與生俱來之精,經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非心之專主也;有五臟六腑之精,經曰:「腎受而藏之。」腎為精之處,非心之所主也。心臟、小腸腑,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不可以兄弟言。小腸為受盛之官。(盛,平聲)

象離隨夏旺,屬火向南生(明)。

任物無纖巨,多謀最有靈。內行於血海。

衝脈為十二經之海。靈樞曰:「血海者,衝脈也。」又手太陽少陰二經為表裡。心主血,上為乳汁,下為月水。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女子不月,心歌云:「內行血海。」以此。李晞範以肝為血海,而牽合之,非也。

外應舌將榮,七孔多聰慧,三毛上智英,反時憂不解,順候脈洪驚(平)。

洪脈見於夏,為順候,平脈,何驚之有。

液汗通皮潤,聲言爽氣清。伏梁秋得積,如臂在臍縈。

心之積,名伏梁,出難經。若內經腹中論所載,伏梁,乃風根也,非心積也。

順視雞冠色,凶看瘀血凝。診時須審委,細察要叮嚀。實夢憂驚怪,虛翻煙火明。

靈樞曰:「正邪從外襲內,而未有定舍,與營衛俱行,而與魂魄飛揚,使人臥不安而喜夢。」云云。

秤之十二兩,小大與常平。

白話文:

心臟歌一

心臟是人體精華的所在,如同君主一般統御著全身。小腸則是它的兄弟,輔佐著它。心臟是人體的君主,主宰著全身,經書上說:「心神清明,則下體安寧。」由此可見,心臟在人體中的尊貴地位。精氣有兩種含義:一種是與生俱來的先天之精,經書上說:「陰陽二氣交合,化生而成形體,精氣先於身體而存在。」這指的是先天之精,並非心臟專管;另一種是五臟六腑的精氣,經書上說:「腎臟接受並貯藏精氣。」腎臟是精氣的貯藏場所,也不是心臟所主宰的。心臟和小腸,大體而言是陰陽的關係,小體而言是夫婦的關係,不能簡單地用兄弟來形容。小腸是受盛的器官(盛,讀平聲)。

心臟屬火,旺盛於夏季,位於南方。

心臟主宰全身,思慮周全,反應敏捷。心血運行於血海。

衝脈是十二經脈之海。靈樞經上說:「血海就是衝脈。」此外,手太陽經和手少陰經互為表裡。心臟主血,血向上則化為乳汁,向下則化為月經。經書上說:「陽氣過盛的疾病會影響心臟和脾臟。」女子月經不調,心臟歌訣中說:「心血運行於血海。」李晞範認為肝臟是血海,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

心臟的外在表現是舌頭,七竅靈敏聰慧,三毛光澤智慧,心臟功能失調則會出現憂慮不解、煩躁不安等症狀,脈象則洪大有力。

洪脈常見於夏季,屬於正常的脈象,並不會令人驚慌。

心液和汗液滋潤皮膚,聲音清晰爽朗。心臟積滯,稱為伏梁,這在難經中有所記載。內經中提到伏梁是風邪的根源,並非心臟積滯。

觀察雞冠顏色可以判斷病情,瘀血凝滯則預示凶險。診脈時必須仔細審察,不可掉以輕心。夢中驚恐不安,是心臟實證;夢中看見煙火明亮,是心臟虛證。

靈樞經上說:「邪氣從外侵犯人體內部,尚未固定在某個部位,與營氣衛氣一起運行,影響魂魄,使人睡不安穩,容易做夢。」

心臟的重量約為十二兩,大小與常人相差無幾。

3. 心臟歌二

三部俱數心家熱。舌上生瘡唇破裂。狂言滿目見鬼神。飲水百杯終不歇。

白話文:

心臟歌二:心跳加速,心煩發熱,舌頭上長瘡,嘴唇破裂,胡言亂語,感覺見到鬼神,喝水很多也解不了渴。

4. 心臟歌三

心脈芤〔陽氣作聲〕(時失血榮)。或時〔血痢〕(尿血)吐交橫。溢關骨痛心煩躁。更兼頭面赤騂騂。

池氏曰。溢關者。陰氣上至於關。而未溢於關前陽部。腎之陰水。欲勝心火。火不受邪。水火交爭而兩傷。腎傷則骨痛。心傷則煩躁。以致氣上攻而頭面赤。

大實由來面赤風。燥痛面色與心同。微寒虛惕心寒熱。急則腸中痛不通。實大相兼併有滑。舌強心驚語話難。單滑心熱別無病。澀無心力不多言。沉緊心中逆冷痛。弦時心急又心懸。

白話文:

心臟歌三

脈搏虛弱有力度不足,這是陽氣衰弱的表現,有時會伴隨失血。也可能出現血痢(血便)、尿血或嘔吐等症狀,關節疼痛、心煩躁動。更甚者,頭面會發紅。

池氏解釋道:「溢關」是指陰氣上升到關元穴(位於腹部),但尚未到達關元穴前方屬於陽的部位。腎的陰液想要克制心臟的陽火,但心火不受邪氣侵犯,水火交爭,導致腎和心臟都受損。腎受損則骨頭疼痛,心受損則煩躁不安,進而氣血上衝,導致頭面發紅。

脈象有力,面紅如火,這是因實熱造成的,燥熱疼痛,面色與心臟的病症相同。如果稍有寒邪,則感到心悸、心寒心熱交替出現。病情緊急時,腸胃會疼痛難忍。如果脈象又大又實,同時又滑利,則舌頭僵硬、心驚、說話困難。單純脈象滑利,則心熱但無其他病症;脈象澀滯,則心力不足,話不多。如果脈象沉緊,則心中逆冷、疼痛;脈象弦細,則心煩意亂,心中不安。

5. 肝臟歌一

肝臟應春陽。連枝膽共房。色青形象木。位列在東方。含血榮於目。牽筋運爪將。逆時生恚怒。順候脈弦長。泣下為之液。聲呼是本鄉。味酸宜所納。麻谷應隨糧。實夢山林樹。虛看細草芒。積曰肥氣得。杯覆脅隅旁。翠羽身將吉。顏同枯草殃。四斤餘四兩。七葉兩分行。

白話文:

肝臟歌一

肝臟的盛衰與春季陽氣相關,與膽經相連,同居一室。肝臟的顏色屬青,形狀像樹木,位於人體東方。肝臟藏血,其精華榮養眼睛,並主導筋腱和指甲的運作。肝氣逆時則容易生氣發怒,順應時節則脈象弦長有力。哭泣是肝液外泄的表現,聲音的發出與肝臟相關。肝臟喜酸味,應攝取酸味食物,如麻、谷類等。肝實則夢到茂密的樹林山景,肝虛則夢到細小的草葉。肝臟積聚則腹部脅肋處有脹滿感,肝臟健康則面色紅潤,反之則面色枯黃。肝臟的重量約四斤多,分佈在七葉之中。

6. 肝臟歌二

三部俱弦肝有餘。目中疼痛苦痃虛。怒氣滿胸常欲叫。翳矇瞳子淚如珠。

白話文:

肝臟歌二

肝經三條經脈都出現問題,說明肝氣過盛。眼睛疼痛、腫脹,身體虛弱。胸中怒氣滿滿,經常想大喊大叫。眼睛朦朧,瞳孔模糊,淚水像珠子一樣流下來。

7. 肝臟歌三

肝軟並弦本沒邪。緊因筋急有些些。細看浮大更兼實。赤痛昏昏似物遮。溢關過寸口相應。目眩頭重與筋疼。芤時眼暗或吐血。四肢癱瘓不能行。澀則緣虛血散之。肋脹脅滿自應知。滑因肝熱連頭目。緊實弦沉痃癖基。微弱浮散氣作難。目暗生花不耐看。甚浮筋弱身無力。遇此還須四體癱。

白話文:

肝臟歌三

肝臟柔軟且弦脈,本無邪氣。緊弦的脈象,是因為筋急引起的。仔細觀察,脈象浮大且堅實,伴隨赤痛、昏昏沉沉,如同眼前一片模糊。脈象溢於關脈,寸口脈相應。症狀包括目眩、頭重、筋骨疼痛。脈象芤時,會出現眼花或吐血;嚴重時四肢癱瘓,無法行走。脈象澀滯,是因肝虛血不足;肋脹脅滿,也屬於肝臟病變。脈象滑,是肝熱上犯頭目所致。脈象緊實弦沉,是痃癖的基礎。脈象微弱浮散,氣血運行困難,會出現目暗、視物模糊、眼睛疲勞等症狀。脈象非常浮大,筋脈衰弱,全身無力,遇到這種情況,也可能導致四肢癱瘓。

8. 脾臟歌一

脾臟象中坤。安和對胃門。旺時隨四季。自與土為根。磨谷能消食。榮身性本溫。應唇通口氣。連肉潤肌臀〔形扁〕(廣)〔才〕(長)三〔五〕(寸五)。

難經曰。脾廣三寸長五寸。脈訣止言扁三寸。失長五寸之文。今合廣長。著三五之數。

膏凝散半斤。順時脈緩慢。失則氣連吞。

素問曰。五氣所病脾為吞。又曰剌中脾。十日死。其動如吞。李晞範曰。連吞者。所以形容緊數之脈狀。乖於內經。失脈訣意。

實夢歌歡樂。虛爭飲食分。濕多成五泄。腸〔走〕(響)若雷奔。痞氣冬為積。皮黃四體昏。二斤十四兩。三斗五升存。

白話文:

脾臟歌一

脾臟就像中土坤卦一樣,安靜平和地與胃相連。它的旺盛程度隨著四季變化。它本身與土屬性相通。脾臟能磨碎穀物消化食物,滋養身體,其性溫和。脾臟與嘴唇、口氣相關。它使肌肉豐滿潤澤。脾臟扁平,寬三寸,長五寸。

《難經》記載脾臟寬三寸,長五寸。脈訣只說脾臟寬三寸,卻漏掉了長五寸的記載。現在將寬度和長度合在一起,寫作三寸五寸。

脾臟膏凝,約半斤重。脈象應當平和緩慢。如果脾臟功能失調,則脈象急促,像吞咽一樣。

《素問》說:五臟之氣受邪,脾臟受邪則表現為吞咽困難。又說刺中脾臟,十天就會死亡,其動脈跳動如同吞咽。李晞範說:「連吞」是用來形容脈象緊而數的狀態,這與《內經》和脈訣的記載不符。

脾臟實證時,會做夢,感到快樂;虛證時,則會爭搶食物,吃得很少。脾濕過多會導致五種泄瀉,腸鳴如雷聲奔騰。脾胃氣滯,冬天容易積聚,皮膚發黃,全身昏沉。脾臟約重二斤十四兩,容積約三斗五升。

9. 脾臟歌二

三部俱緩脾家熱。口臭胃翻長嘔逆。齒腫斷宣注氣纏。寒熱時時少心力。

白話文:

脾臟歌二:

三焦功能都緩慢,脾胃積熱。口臭、胃部翻騰,經常嘔吐。牙齒腫痛,氣血運行受阻。時而發冷發熱,精神萎靡不振,體力不足。

10. 脾臟歌三

脾脈實兼浮。消中脾胃虧。口乾饒飲水。多食亦肌虛。(肌一作飢)單滑脾家熱。口臭氣多粗。澀則非多食。食不作肌膚。微浮傷客熱。來往作微疏。有緊脾家痛。仍兼筋急拘。欲吐不得吐。沖沖未得蘇。若弦肝氣盛。妨食被機謀。大實心中痛。如邪勿帶符。溢關涎出口。風中見羈孤。

白話文:

脾臟歌三:

脾脈如果又實又浮,表示脾胃虛弱,消化不良。患者口乾舌燥,總想喝水,即使吃了很多東西,身體還是消瘦(或飢餓)。脈象單滑,代表脾胃有熱;口臭,呼吸粗重。如果脈象澀滯,則不一定是因為吃得太多,而是因為吃下去的食物無法轉化為肌膚的營養。脈象微浮,是客熱(外感熱邪)傷及脾臟,脈來往較為疏緩。如果脈象緊,則脾臟疼痛,伴隨筋骨拘急。想吐卻吐不出來,胸口悶悶的,很不舒服。如果脈象弦,是肝氣盛而影響脾胃的運化,導致食慾不振。脾胃實證,胸口疼痛,像是邪氣入侵。唾液溢出,像是受風邪侵襲而孤獨無助。

11. 肺臟歌一

肺臟最居先。大腸通道宣。兌為八卦〔地〕(說)。金〔屬〕(次)五行〔牽〕(傳)。皮與毛通應。魂將魄共連。鼻聞香臭辨。壅塞氣相煎。語過多成嗽。瘡浮酒灌穿。豬膏凝者吉。枯骨命難存。本積息賁患。乘春右脅邊。順時浮澀短。反即大洪弦。實夢兵戈競。虛行〔涉〕(夢)〔水〕(野田)。

靈樞曰。厥氣客於大腸。則夢田野。今按脈訣以水田為肺虛之夢。非也。大腸虛。為厥氣所客。則夢田野。腑虛致臟虛。或可連稱。若曰水田。則腎夢也。

三斤三兩重。六葉散分懸。

白話文:

肺臟歌一

肺臟在五臟中佔據首要地位,與大腸相互影響,如同八卦中的兌卦(代表西方和金),也與五行中的金屬屬性相關聯。肺臟與皮膚、毛髮相通,與魂魄相連。鼻子負責辨別香臭,肺氣阻塞則會讓人感到胸悶。說話過多會導致咳嗽,皮膚上的浮腫瘡瘍可以用酒來治療。用豬油膏治療效果好,若肺臟已枯竭則難以存活。肺部積聚病氣會導致胸痛,春天時常發生在右側脅肋部位。脈象順利時,脈搏浮而澀短;反之,則脈搏洪大而有力。肺實時會夢到戰爭打鬥,肺虛時則會夢見田野或水田。

《靈樞》記載:肺氣郁結於大腸,則會夢見田野。但脈訣中將夢見水田視為肺虛之夢,是不對的。大腸虛弱,受邪氣侵襲,才會夢見田野。腑臟虛弱會導致臟腑虛弱,有時可以連帶影響。如果夢見水田,則是腎虛的徵兆。

肺臟約重三斤三兩,共有六片葉子分佈懸掛著。

12. 肺臟歌二

三部俱浮肺藏風。鼻中多水唾稠濃。壯熱惡寒皮膚痛。顙干雙目淚痠疼。

白話文:

肺臟的三個部位都浮腫,肺藏有風邪。鼻子裡有很多黏液,唾液濃稠。發高燒,怕冷,皮膚疼痛。額頭乾燥,雙眼酸痛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