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戴起宗撰,明‧汪機補訂

《脈訣刊誤》~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右手尺部〔命門〕(腎)脈歌

右手〔命〕(腎)脈三指下。五十動足不須怕。一十九動默然沉。有死無生命絕也。指下急急動如弦。腎臟有風猶且治。七動沉沉更不來。努力今朝應是死。

白話文:

右手中醫診斷為「命」(腎)脈,在此脈搏上用三個手指測量。即使心跳達到每分鐘五十分,也不要害怕。如果跳動次數只有每分鐘一十九次,則會感到沈默和沈重。若果在指尖下的脈搏像弓弦一樣快速而強烈地跳動,表示可能存在腎風病變,但仍有治療的可能性。然而,如果脈搏變得非常深重而且不再出現,那麼現在應該已經死亡了。

2. 七表

〔一〕浮者陽也。,指下〔尋〕(按)之不足。舉之有餘。〔再再尋之如太過〕(脈在肉上行)曰浮。主咳嗽氣促。冷汗自出。背膊勞倦。夜臥不安。

脈訣曰。如太過曰浮。既曰舉之有餘矣。如何而太過。曰太過。則浮洪浮緊浮弦之脈。如何診之。脈經並無如太過之文。又尋與按不同。按者重手於肌肉筋骨部也。尋則或上或下。或左或右。隨脈部以尋之。浮脈按之不足。非尋之不足也。

按之不足舉之餘。再再尋之指下浮。臟中積冷榮中熱。欲得生精用補虛。

寸浮中風頭熱痛。關浮腹脹胃虛空。尺部見之風入肺。大腸乾澀故難通。

〔二〕芤者陽也。,〔指下尋之兩頭即有中間全無〕(舉之。浮大而軟。按之。兩邊實。中間虛。)曰芤。〔主淋瀝氣入小腸〕(主失血。)

白話文:

浮脈屬於陽氣。

脈訣中說,浮脈如同過於浮顯。既然說浮脈是舉之有餘,那如何理解過於浮顯呢?過於浮顯,指的是浮洪脈、浮緊脈、浮弦脈等。那麼如何診斷這些脈象呢?脈經中並沒有「如太過」的文字。另外,尋與按也有不同。按是指用重力按壓肌肉、筋骨部位。而尋是指在脈搏部位上下左右移動探查。浮脈是按之不足,而非尋之不足。

按之不足,舉之有餘,反覆探查,發現脈搏浮於指下。這表示臟腑中積聚寒邪,而表層卻熱。想要滋生精氣,需要補虛。

寸關尺三部浮脈,分別對應不同的病症:

  • 寸部浮脈:中風、頭痛。
  • 關部浮脈:腹脹、胃虛。
  • 尺部浮脈:風寒入侵肺部、大腸乾燥難以排便。

芤脈屬於陽氣。

芤、草名。其葉類蔥。中心虛空。故以指按芤草葉。喻失血之脈。芤之名不見於內經。又曰安臥脈盛。謂之脫血。至仲景傷寒論曰。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亦未嘗以芤為定名。但附見於革。至王叔和始立芤脈。脈經曰。

芤脈。其象兩邊似有。中間全無。今脈訣乃曰。兩頭則有。中間全無。則誤矣。夫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寸口下不至關為陽絕。若兩頭似有。中間全無。則是陰陽絕脈也。安得為芤脈乎。經曰。營行脈中。是血在脈中行。脈以血為形。血盛則脈盛。血虛則脈虛。故芤脈中空者。

血之脫也。芤脈。先舉指時浮大而軟。因按而中空。今脈訣首言指下尋之。非也。仲景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其人本虛。若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是皆於按上以見芤脈。尋者在浮舉沉按之間耳。下仿此。

白話文:

芤是一種草的名字,它的葉子像蔥,中心是空的。所以用手指按芤草的葉子,比喻失血的脈象。芤這個名稱在《內經》中沒有出現。還有說法是,安臥時脈象強盛,稱為脫血。到仲景的《傷寒論》中,才出現“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仲景也沒有明確將芤作為脈象名稱,只是把它附在革脈中。直到王叔和才正式確立了芤脈。

《脈經》中說,芤脈的形狀像兩邊有,中間沒有。現在的《脈訣》卻說,兩頭有,中間沒有,這就錯了。尺脈上不到關脈為陰絕,寸口下不到關脈為陽絕。如果兩頭像是有,中間卻沒有,這就是陰陽絕脈,怎麼會是芤脈呢?《經》中說:“營行脈中”,意思是血液在脈中運行,脈象以血為形,血液充盈則脈象強盛,血液虛損則脈象虛弱。所以芤脈中間空虛,是因為血液脫離了。

芤脈,先用手指觸摸時會感到浮大而軟,然後再按下去就會感覺到中間空虛。現在的《脈訣》開頭就說要“指下尋之”,這是不對的。《傷寒論》中說“脈浮而緊,按之反芤,其人本虛”,還有“若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這些都是通過按脈來判斷芤脈。所謂“尋”,是指在浮舉、沉按之間觸摸而已。以下的脈象也以此類推。

指下尋之中且虛。邪風透入小腸居。患時〔淋瀝〕(尿血)兼疼痛。大作湯丸必自除。

諸家論芤皆為失血之診。今曰邪風入小腸而淋瀝。非其證也。蓋是尿血之證矣。

寸芤積血在胸中。關內逢芤腸里癰。尺部見之虛在腎。小便遺瀝血凝膿。

〔三〕滑者陽也。,〔指下尋之三關如珠動按之即伏不進不退〕(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珠相似。應指圓滑。又曰漉漉如欲脫。)曰滑。主肢體困弊。腳手痠痛。小便赤澀。

脈經曰。輕手得之為浮滑。重手得之為沉滑。其象往來流利。應指圓滑。若珠之隱指。今脈訣曰。按之即伏。不進不退。則是有浮滑而無沉滑也。經曰。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是沉中亦有滑也。故王裳言脈訣論表不及里也。且脈有獨見於一部者。有通三部見者。今曰三關如珠動。

白話文:

手指下三關脈象虛弱,邪風侵入小腸停留。病發時尿血伴隨疼痛,服用湯藥丸劑一定能治癒。

許多醫家都認為芤脈是失血的徵兆,但現在說邪風侵入小腸導致尿血,這不是正確的診斷。因為這是尿血的病症。

寸關脈芤,表示積血在胸中;關內脈芤,表示腸內有膿腫;尺脈芤,表示腎虛;小便遺尿、血尿、膿尿。

滑脈是陽氣的表現,手指下三關脈象像珠子一樣滾動,按下去就消失,不進不退,這種脈象稱為滑脈。滑脈主症是肢體乏力、手腳痠痛、小便赤澀。

《脈經》中記載,輕輕按脈感覺到的滑脈稱為浮滑,用力按脈感覺到的滑脈稱為沉滑,這種脈象的表現是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像珠子一樣在手指上滾動。現在的《脈訣》中記載,按下去就消失,不進不退,這表示有浮滑而無沉滑。經書中說,一陰一陽,是指脈象沉而滑。也就是說,沉脈中也可能有滑。因此,王裳說《脈訣》只論述了表證,沒有論述裡證。而且,有些脈象只見於某一部位,有些脈象則通見於三部。現在說三關像珠子一樣滾動,就是這種情況。

非也。按之即伏。不進不退。則是脈不往來而定。豈所謂滑乎。今取脈經所載。而去其浮中而有力之語。蓋此語只言浮滑。亦一偏之言。夫血多則脈滑。滑之本體也。若氣血和順。其動不澀不急不緩。和滑之脈。為不病。婦人為妊子。今若曰滑為陽為病熱為實。則此滑字。當帶數及小實言之。

大抵此脈訣言脈之形狀。往往未當。今據經改正之。而脈下所主之證。多與本脈不類。改之則不勝改。姑置之可也。

滑脈如珠動曰陽。腰中生氣透前腸。脛酸只為生寒熱。大瀉三焦必得康。

滑脈寸居多嘔逆。關滑胃〔寒〕(熱)不下食。尺部見之〔臍似冰〕(熱下焦。)〔飲水下焦聲瀝瀝〕(月信不通尿血澀。)

白話文:

這不對。按下去就消失,不進不退,這代表脈搏沒有來回流動,而是靜止不動,怎麼能算是滑脈呢?現在根據《脈經》記載,去掉「浮中而有力」的說法。因為這句話只提到「浮滑」,只是一方面的描述。其實血多就會脈滑,這是滑脈的根本原因。如果氣血調和順暢,脈搏不澀不急不緩,這種和滑的脈象才是健康的。婦女懷孕也是這樣。現在如果說滑脈代表陽氣過盛、生病發熱、實證,那這個「滑」字就應該加上「數」和「小實」來描述。

總之,這些脈訣描述脈象的形狀,往往並不準確。現在根據經書修改一下。但脈象下面的主證,大多和脈象本身不符,修改起來實在太多,就先不管它了。

滑脈像珠子滚动一樣,代表陽氣過盛,腰部生氣透到前腸,小腿酸痛是因為寒熱交替,大瀉三焦就能痊癒。

滑脈出現在寸關尺三部位,分別代表:寸部多嘔吐,關部胃寒(熱)吃不下東西,尺部代表臍部冰冷(熱下焦),喝水下焦聲音像水滴一樣(月經不通、小便澀痛)。

前脾臟歌云。單滑脾家熱。今云胃寒不下食。何也。脈經曰。關滑。胃中有熱。又云中實逆滑為熱實。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可明為熱。池氏謬言肝木克脾土。致寒弦為肝脈。滑豈肝脈乎。脈經曰。尺滑下利少氣。脈賦解義云。男子尺滑。主膀胱冷氣。小腹急脹。便漩利數。

又云尺滑。主胞絡極冷。月經不調。直以滑脈為陰。主冷。不當。不若脈經所謂尺滑。血氣實。婦人經脈不利。男子尿血為得。今脈訣云。臍似冰。則滑為陰證。又曰飲水。則滑為陽熱。又曰瀝瀝作聲。則滑為停水之證。既言冷又言熱。不知何謂。今正之。

〔四〕實者陽也。,〔指下尋之不絕舉之有餘〕(浮中沉三候皆有力)曰實。主伏陽在內。脾虛不食。肢體勞倦。柳氏曰。實者氣結不通。欠疏快意。上部實。則氣壅。下部實。則氣脹。中部實。中脘不快。素問曰。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此表裡虛實之診也。今脈實而曰脾虛。未敢信。

白話文:

以前關於脾臟的歌謠說,單純的滑脈屬於脾臟有熱。現在卻說胃寒不愛吃東西,這是怎麼回事呢?《脈經》說,關滑脈,代表胃中有熱。又說,脈象沉實而滑,屬於熱實證。因此不願意吃東西,吃了就吐逆,由此可見是熱證。池氏錯誤地說肝木克脾土,導致寒弦脈屬於肝脈,滑脈怎麼可能是肝脈呢?《脈經》說,尺滑脈代表下痢少氣。脈賦的解釋說,男人尺滑脈,主膀胱寒氣,小腹急脹,大便稀薄而次數多。

又說尺滑脈,主胞絡極寒,月經不調。直接把滑脈當作陰證,主寒,是不對的。不如《脈經》所說尺滑脈,代表血氣實,婦女經脈不通暢,男人尿血,才是正確的。現在脈訣說,摸起來像冰一樣,則滑脈屬於陰證。又說喝水後脈象變滑,則屬於陽熱。又說脈象像滴水一樣,則屬於停水證。既說寒又說熱,不知道哪個才是正確的。現在我來糾正一下。

實證是陽證,指的是摸脈時脈象沉而有力,向上提時還有餘力,也就是說浮、中、沉三種脈象都有力,代表陽氣伏藏在內。脾虛不愛吃東西,肢體勞倦。柳氏說,實證是氣機阻塞不通暢,讓人感覺不舒暢。上部實證,則氣機壅塞;下部實證,則氣機脹滿;中部實證,則中脘不舒服。 《素問》說,氣機旺盛而有力,屬於太過,病在外面;氣機虛弱而微弱,屬於不及,病在裡面。這就是表裡虛實的診斷方法。現在脈象實證就說脾虛,我不敢相信。

實脈〔尋之舉〕(浮沉皆)有餘。伏陽蒸內致脾虛。食少只緣生胃壅。溫和湯藥乃痊除。

舉有餘。止言浮實。故改之。

實脈關前胸熱甚。當關切痛中焦恁。尺部〔如繩應指來〕(當為下痢疼。)腹脹小便〔都〕(淋)不〔禁〕(忍)。

如繩。非實脈之比。乃緊脈也。故改之。脈經曰。尺實小腹痛。小便不禁。又云小便難。少腹牢痛。蓋氣來實強者。太過之脈。與淋瀝相應。若云小便不禁。則膀胱不固。水泉不止。為下焦劇寒之證矣。脈經用當歸湯加大黃。蓋因熱而用也。小便不禁。必傳寫之誤。後云小便難者是也。潔古於此。一用姜附。一用承氣。為兩可之辭。將以為寒乎。以為熱乎。

白話文:

脈象沉浮皆實,說明體內陽氣旺盛,但陽氣內蒸,導致脾虛。患者食慾不振,這是因為胃氣壅塞。需要溫和的湯藥才能痊癒。

脈象浮實,指的是浮在表面的實脈。

脈象在關前,胸熱嚴重,並且關脈部位疼痛,說明中焦積熱。尺部脈象如繩索,應指而來,說明下痢疼痛,腹脹,小便淋漓不盡。

如繩索,不是實脈,而是緊脈。

脈經記載,尺脈實則小腹疼痛,小便不禁,又說小便困難,少腹疼痛。這是因為氣血充盈,脈象強勁,屬於太過之脈,與小便淋漓不盡相符合。若說小便不禁,則說明膀胱虛弱,水液止不住,是下焦寒盛的症狀。脈經使用當歸湯加黃連,是因為熱證而用藥。小便不禁應該是傳抄錯誤,後面說小便困難才是正確的。潔古在此處,一方面用薑附,一方面用承氣,屬於兩可之辭,難以確定是寒證還是熱證。

愚按潔古藥注脈訣及難經。皆他人托之潔古。必非此翁之書。

〔五〕弦者陽也。,〔指下尋之不足舉之有餘狀若箏弦時時帶數〕(端直以長。如弦隱指。)曰弦。主勞風乏力。盜汗多出。手足痠疼。皮毛枯槁。

指下左右皆無。從前中後直過。挺然於指下。曰弦。此血氣收斂不舒之候。脈訣以弦為陽。傷寒論以弦為陰。脈賦解義亦云弦滑雖屬七表。皆主於陰。活人書云。若弦而洪數者為陽。弦疾而沉且微細者為陰。主拘急。以愚觀之。經曰陰中之陽肝也。當為半陰半陽之脈。脈訣曰。

指下尋之不足。舉之有餘。則是有浮弦而無沉弦也。經曰。脈沉而弦者。主懸飲內痛。是沉中亦有弦。又曰時時帶數。則是弦數二脈相兼。非單絃脈也。素問曰。氣來耎弱。輕虛以滑。端直以長。曰弦。今不取輕虛以滑。恐有弦數弦遲兼他脈之診。故止以弦本狀。端直以長為弦。

白話文:

〔五〕弦脈屬於陽性。

,〔手指向下探查時,感覺不到脈搏,向上舉起時,卻又感到脈搏存在,形狀如同箏弦,時而跳動,時而帶數。〕(脈象直而長,如琴絃隱藏在手指下方。)這種脈象稱為弦脈,主要反映身體勞累,風寒侵襲,導致乏力、盜汗、手足痠痛、皮膚乾燥等症狀。

當手指在脈搏上下左右都摸不到,只感覺到從前到中再到後直直地穿過,並且在手指下方挺立起來,這種脈象也稱為弦脈。這說明血氣收縮不舒展,氣血運行不暢。脈訣中將弦脈歸為陽性,而傷寒論中則認為弦脈屬於陰性。脈賦解義也提到弦脈和滑脈雖然屬於七表脈,但都以陰性為主。活人書中記載,如果弦脈洪大而數快,屬於陽性;如果弦脈緊而沉,且微細,則屬於陰性,主要反映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身體拘緊。

依我的看法,經書中說「陰中之陽,肝也」,所以弦脈應該屬於半陰半陽的脈象。脈訣中提到「手指向下探查時,感覺不到脈搏,向上舉起時,卻又感到脈搏存在」,這說明存在浮弦而沒有沉弦。經書中說「脈沉而弦者,主懸飲內痛」,說明沉脈中也可能帶有弦脈。又說「時而跳動,時而帶數」,這說明弦脈和數脈兩種脈象同時存在,並非單純的弦脈。素問中提到「氣來柔弱,輕虛而滑,直而長,曰弦」,現在我們不考慮輕虛滑脈,因為有可能出現弦數、弦遲等其他脈象。所以只用弦脈的基本特徵「直而長」來判斷弦脈。

然有弦而細。有弦而粗。看在何部。弦而耎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大率弦脈急強。血氣不和之所生也。又有偏弦雙弦之診。

〔弦脈為陽〕(端直以長)狀若弦。四肢更被氣相煎。三度〔解〕(溫)勞風始退。常須固濟下丹田。

弦浮數大四者皆勞也。大者易治。脈氣未衰。可斂而正也。弦者難治。血氣已耗而難補。雙弦則賊邪侵脾。尤為難治。加數則殆矣。內經曰。勞者溫之。不可用解。

〔寸部脈緊一條弦胸中急痛狀繩牽關中有弦寒在胃下焦停水滿丹田〕(寸弦頭痛胸中痛。左關痃癖痛攣拘。右關有飲寒留胃。尺弦腹痛腰腳拘。)

既歌弦脈。又言脈緊。非也。此歌脈證未是未盡。今改作。脈經曰。寸弦。心下愊愊。微頭痛。心下有水氣。一云。胸中拘急。關弦胃寒。心下厥逆。一云心下拘急。此胃氣虛故爾。尺弦。小便痛。小腹及腳中拘急。一云臍下拘急。

白話文:

有脈搏像琴弦一樣細的,也有像琴弦一樣粗的,要觀察它們在哪個部位。如果脈搏像琴弦一樣柔軟,病情就輕;如果像琴弦一樣硬,病情就重。總之,脈搏弦緊有力,都是血氣不調造成的。還有一些偏弦、雙弦的診斷方法。

弦脈屬於陽脈,像琴弦一樣直而長。四肢被氣熱所煎熬,要經過三次溫服藥物才能退去風邪。平常要堅固補益下丹田。

弦浮數大這四種脈象都是勞損,其中脈象大的比較容易治療,因為脈氣尚未衰竭,可以收斂調治。弦脈比較難治,因為血氣已經耗損,很難補回來。雙弦則表示邪氣侵犯脾臟,更加難治。如果再加上數脈,就非常危險了。內經說:「勞損的人要用溫補的方法治療,不能用寒涼的方法。」

寸部脈緊一條像弦一樣,胸中感到急痛,像是繩子牽拉著關節,還有弦脈伴隨著寒氣停留在胃的下焦,丹田積水滿滿。寸弦會導致頭痛、胸痛,左關脈弦會導致痃癖、痛攣拘急,右關脈弦會導致飲邪寒滯胃中,尺弦會導致腹痛、腰腿拘急。

這首歌裡面既說弦脈,又說脈緊,是不對的。這首歌只說了脈證的一部分,還沒有說完。現在改寫一下,脈經上說:寸弦,會感到心下空虛不安,輕微頭痛,心下有水氣。有的說,胸中拘急。關弦,胃寒,心下厥逆。有的說心下拘急,這是胃氣虛弱造成的。尺弦,會感到小便疼痛,小腹和腳中拘急。有的說臍下拘急。

〔六〕緊者陽也。,〔指下尋之三關通度按之有餘舉指甚數狀如洪弦〕(來往有力。左右彈人手。既如轉索。又如切繩。)

曰緊。主風氣。伏陽上衝。化為狂病。

內經、難經。未言緊也。內經曰急不曰緊。曰來而左右彈人手。有緊脈之狀。未有緊脈之名。至仲景曰緊者如轉索無常。又曰緊脈從何而來。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假令咳者。坐飲冷水。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皆因寒而脈緊。故脈急為寒。諸緊為寒至。王叔和脈經。則又增如切繩狀。

故愚合三書所論以形容之。左右彈人手者。緊脈來之狀。左右彈人手也。轉索無常者。索之轉動。不常在一處。或緊轉在左。或緊轉在右。此舉指而得緊脈之狀也。切繩狀者。繩以兩股三股糾合為徽纏。又以物切之。其展轉之緊。得之於按指而見。以指按脈。猶如切繩。合此三者論之。

白話文:

〔指下尋之三關通度按之有餘舉指甚數狀如洪弦〕

(來往有力。左右彈人手。既如轉索。又如切繩。)

曰緊。主風氣。伏陽上衝。化為狂病。

《內經》、《難經》都沒有提到“緊”這個脈象。《內經》說“急”,而沒有說“緊”。說“來而左右彈人手”,有緊脈的形態,卻沒有“緊脈”這個名稱。直到仲景才說:“緊者如轉索無常”,又說“緊脈從何而來”。假使沒有汗或者吐,是肺裡有寒;假使咳嗽,是喝了冷水;假使腹瀉,是胃裡虛寒。都是因為寒而脈緊。所以脈急為寒,諸緊為寒至。王叔和的《脈經》則又增加了“如切繩狀”。

因此,愚者將三本書的論述綜合起來加以描述。左右彈人手者,是緊脈來時的形態,左右彈人手就是如此。轉索無常者,是指索的轉動不固定,有時緊轉在左,有時緊轉在右。這是用手指按脈而感受到的緊脈形態。切繩狀者,是指繩用兩股三股糾合在一起形成徽纏,再用東西去切它,它轉動時的緊度,就是用手指按脈而感受到的。用手指按脈,就像切繩一樣。將這三者綜合起來論述,就是緊脈的形態。

方備。脈經曰。重手得之為沉緊。輕手得之為浮緊。故咳嗽之脈沉緊則死。中惡之脈浮緊則死。今脈訣曰。狀若洪弦。此誤也。緊為寒為痛。弦為寒為飲。洪為氣為熱。主疾既殊。治之亦異。一概言之為害甚矣。且弦小於緊。數大於弦。洪則不然。舉按盛大。非與二脈同也。

又緊而遲為寒。緊而數為熱。若曰按有餘。舉甚數。則又類實脈。若緊遲緊細。又何以診。又總曰三關。不曰三部。又昧於尺寸之名。今悉改之。論此緊脈者。或曰在筋肉之間通度。或曰按之實數。是有三部之通緊。而無各部之獨緊。有按之緊。而無浮之緊。皆一偏之辭。仲景曰。

白話文:

脈經記載,按壓手部時,感覺沉重緊縮為沉緊脈,感覺輕微緊縮為浮緊脈。因此,咳嗽時出現沉緊脈則預示著死亡,中惡時出現浮緊脈也預示著死亡。但脈訣中將緊脈描述為洪弦,這就錯了。緊脈代表寒邪、疼痛,弦脈代表寒邪、水飲,洪脈代表氣血充盛、熱症。這些脈象所代表的疾病不同,治療方法也各異,一概而論就會造成很大的危害。而且,弦脈比緊脈輕微,數脈比弦脈更快,洪脈則不同,按壓時感覺強勁有力,和緊脈、弦脈完全不同。

此外,緊脈如果遲緩則代表寒邪,緊脈如果快速則代表熱症。如果按壓時感覺強勁有力,而脈搏跳動又十分快速,則更像實脈。如果緊脈同時又遲緩又細小,那該如何診斷呢?而且,脈訣中只說三關,不說三部,也忽略了尺寸之名。現在我們要全部更改這些錯誤。關於緊脈,有人說它在肌肉和筋腱之間,有人說它按壓起來實數,這些说法都有局限性,因為他們只描述了三部通緊,沒有描述各部獨有的緊脈,只說按壓時的緊,沒有說浮緊,都是片面的說法。仲景說:…

脈至如轉索者。其日死。為其緊急不軟。無胃氣也。轉索一也。有死生之分。宜詳辨之。

緊脈三關數又弦。上來風是正根元。忽然強語人驚怕。不遇良醫不得痊。

前言狀若洪弦。今曰數又弦。是見之不明。而頻移其說以遷就也。前云主風氣伏陽。化為狂。今去伏陽獨言風。仲景及脈經。皆曰諸緊為寒。非可以為風狂伏陽之診。難經曰。重陽者狂。豈緊脈為重陽乎。重陽者、謂陽部更有洪大滑長數等脈見耳。內經曰。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薄疾者、極虛而急數。並、謂盛實。亦非緊脈也。

緊脈關前頭裡痛。到關切痛無能動。〔隱指寥寥〕(轉索無常)入尺來。〔繳結〕(疼痛)繞臍長手捧。

白話文:

如果脈象摸起來像繩子一樣緊繃,病人就會在當天死去。因為這種緊繃的脈象非常急迫,沒有柔軟感,代表患者已經沒有胃氣了。這種像繩子一樣緊繃的脈象,代表著生死攸關,需要仔細辨別。

如果脈象在三關都緊數而弦,並且上行,這是風邪入體的徵兆。患者可能會突然說話語無倫次、驚恐害怕,如果不遇到良醫,就無法痊癒。

以前說過,如果脈象像洪弦一樣,代表風邪入體,陽氣鬱結,會導致狂躁。現在又說脈象緊數而弦,代表風邪入體。這兩種說法不一致,是為了遷就而改變說法。以前的說法是根據《傷寒論》和《脈經》的理論,認為緊脈代表寒邪入體,並非風邪入體或陽氣鬱結。而《難經》中提到,重陽則會導致狂躁。緊脈並非重陽,重陽是指脈象洪大、滑利、長數等陽氣旺盛的表現。 《內經》中提到,陰氣不足,陽氣過盛,會導致脈象虛弱而急數,並出現狂躁症狀。這種虛弱而急數的脈象,指的是虛弱而快速,並非緊脈。

如果脈象在關前緊緊的,患者會感到頭部疼痛。當脈象到達關脈時,患者會感到疼痛,無法活動。這種緊繃的脈象會一直延伸到尺脈,讓人感到疼痛,並且會繞著肚臍,患者會不自覺地用手捂住肚子。

脈緊如轉索。非隱指寥寥之狀。繳結非痛之狀。今改之。李氏曰陽脈至陰部。自然隱伏指下。寥寥入來。若在寸部。則不寥寥。以愚視之。脈隨病而見。不隨部而改。小腹痛必寒氣固結。攻擊於下焦。所以脈緊。安有因在尺部。而脈變形乎。

〔七〕洪者陽也。,〔指下尋之極大舉之有餘〕(極大在指下。來大去長而滿指。)曰洪。主頭痛。四肢洪熱。大腸不通。燥熱。糞結。口乾。遍身疼痛。

指下尋之極大。舉之有餘。是浮沉皆大之象。有類實脈矣。脈經曰。極大在指下。不言舉按。可以見洪之本狀。診者自當隨其見於浮沉以參求爾。極大在指下者。指下前後左右四旁。脈來皆盛大滿指。是言本體之形大也。來大去長。言其來去之形大也。

白話文:

脈搏緊繃得像繩索一樣。這不是指脈搏細弱隱沒的狀態,而是像繩索一樣糾結在一起,並非疼痛的表現。現在要對此進行修正。李氏說陽脈到達陰部,自然會隱藏在指下,脈象細弱地進來。如果在寸部,則不會細弱。依我看,脈象隨著疾病而變化,並不會因為部位的不同而改變。小腹疼痛一定是寒氣凝結,攻擊下焦,所以脈搏緊繃。怎麼可能因為在尺部而導致脈象改變呢?

洪脈屬於陽氣旺盛的表現。如果在指下摸起來非常大,而且抬起來時還有盈餘,就是洪脈。洪脈主頭痛、四肢發熱、大腸不通、燥熱、糞便乾燥、口乾、全身疼痛。

在指下摸起來非常大,抬起來時還有盈餘,這是浮沉皆大的狀態,類似於實脈。脈經說:「極大在指下」,並沒有提到舉按,可以看出洪脈的本質。診病者應該根據脈象在浮沉中的表現進行判斷。指下極大,指的是指下前後左右四個方向,脈搏到來時都非常大,滿溢整個手指,這說明脈搏本身就很大。來大去長,指的是脈搏來去時都很大。

洪脈根元本是陽。遇其〔季夏〕(夏月)自然昌。若逢秋〔季〕(月)及冬〔季〕(月)。發汗通腸始得涼。

仲景曰。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為應時之脈。今曰季夏。池氏遷就以為季夏心火漸退。得脾土偃之。其熱病自退。若然。則秋冬只在九月十二月。得洪脈。方可發汗通腸乎。今季字皆改為月字。

洪脈關前熱在胸。當關翻胃〔幾千重〕(熱來沖)。更向尺中還若是。小便赤澀腳痠疼。

白話文:

洪脈的本源是陽氣,在夏季自然旺盛。如果到了秋季或冬季,就需要透過發汗通腸來讓身體降溫。

張仲景說,立夏時出現洪脈是正常現象,是應時之脈。現在是夏季,池氏認為夏季心火漸退,脾土開始旺盛,熱病自然會消退。這樣看來,秋冬只有九月和十二月出現洪脈,才能透過發汗通腸來治療。現在將「季」字都改成「月」字。

洪脈在關脈前,熱氣聚集在胸腔,會衝到胃部,甚至蔓延到尺脈,還會出現小便赤澀、腳痠痛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