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刊誤》~ 卷上 (5)
卷上 (5)
1. 八里
〔一〕微者陰也。,〔指下尋之極微再再〕尋之若有若無。(欲絕非絕。又曰按之如欲盡。)曰微。主敗血不止。面色無光。
若有若無。欲絕非絕。所以形容微之不可見。按之如欲盡。謂必輕手診則可見。重手按則欲盡而無也。微與濡弱相類。極軟而浮細曰濡。極軟而沉細曰弱。極細而軟。無浮沉之別者。微脈也。微與澀細何以分。細而又短於微來往蹇滯曰澀。細而稍大常有曰細。細而稍長似有似無曰微。
合五脈相類者詳分之。則微脈可知矣。陽微惡寒。陰弱發熱。微浮雖甚不成病。不可勞。脈經曰。脈者氣血之候。氣血既微。則脈亦微矣。沉微則補陰。浮微則補陽。調補之道。以此為準。凡得是脈。必羸弱氣虛為宜。故風勞氣虛之病。多得是脈。柳氏曰。脈分四時。春夏發生長旺。
白話文:
微弱的脈象屬於陰性。
輕輕地觸摸脈搏,感覺像是若有若無,像是要消失卻又沒有完全消失。這就叫做「微」。微脈通常表示體內有瘀血難以止住,臉色黯淡無光。
「若有若無」形容微脈的不可見,輕輕地觸摸才能感覺得到。如果用力按壓,就會感覺像是快要消失一樣。
微脈與濡脈、弱脈很像,都屬於柔軟細小的脈象。極其柔軟而浮於表面、脈象細小的叫做濡脈;極其柔軟而沉於深處、脈象細小的叫做弱脈;極其細小而柔軟,既不浮也不沉的叫做微脈。
微脈與澀脈、細脈要如何區分呢?細而短促,來回跳動時有阻滯感的叫做澀脈;細而稍微大一些,脈象始終存在的叫做細脈;細而稍微長一些,感覺像是若有若無的叫做微脈。
綜合五種脈象的相似點和不同點進行詳細分析,就能夠清楚地辨識微脈了。陽氣微弱的人容易感到寒冷,陰氣虛弱的人容易發熱。微脈浮起,即使非常明顯,也不足以構成疾病,不可勞累。脈經記載:「脈象是氣血的徵兆,氣血微弱,則脈象也微弱。」沉而微弱的脈象,需要補益陰氣;浮而微弱的脈象,需要補益陽氣。調補身體的方法,就以此為標準。凡是出現微脈的人,身體必定虛弱、氣虛,所以風寒勞累、氣虛的病症,多半會出現這種脈象。
柳氏說:「脈象隨著四季而變化,春夏時節,陽氣生長旺盛。」
畏見此脈。秋冬見尚庶幾。又曰人稟氣以生。若微脈太過。陽虧氣乏。何足以生。
指下尋之有若無。漩之敗血小腸虛。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多時骨亦枯。微脈關前氣上侵。當關鬱結氣排心。尺下見之臍下積。身寒飲水即呻吟。
微在尺為陰盛陽虛。故為身寒。不可飲水。若飲水。則兩寒相搏。痛而呻吟也。通真子曰多聲。池氏曰身寒飲水。李氏曰好飲冷水。皆非也。
〔二〕沉者陰也。,〔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緩度三關狀如爛綿〕(舉之不足。按之有餘。重按乃得。有肌肉之下。)曰沉。主氣脹兩脅。手足時冷。
輕指於皮膚間不可得。徐按至肌肉中部間應指。又按至筋骨下部乃有力。此沉脈也。沉與浮相反。與伏相近。沉脈。重按乃得於筋骨下部。若伏脈。則雖重按至筋骨下部亦不見。必用指推開筋方可見脈。難經曰伏者脈行筋下也。內經曰推而內之。推而外之。皆是用指推筋脈以求之。
白話文:
遇到這種脈象要小心。秋冬季節出現尚且勉強可以接受。古人說人依靠氣息而生,如果微脈過於虛弱,陽氣虧損、氣息不足,怎麼能維持生命呢?
在指尖下觸摸,感覺像是沒有脈搏,但稍微用力就會出現,就像快要消失的漩渦,說明血液循環不暢,小腸虛弱。如果長期月經量多,就會變成白帶。如果長期漏下不止,骨頭也會枯竭。微脈在關脈前出現,氣血上逆,導致關脈鬱結,氣血逆流衝擊心臟。如果在尺脈下出現,則說明腹部有積聚,身體寒冷,喝水就會呻吟。
微脈在尺脈位置出現,說明陰盛陽虛,所以身體寒冷,不能喝水。如果喝水,就會導致寒氣互相交戰,引起疼痛和呻吟。通真子說這屬於“多聲”,池氏說這是“身寒飲水”,李氏說這是“好飲冷水”,都是錯誤的。
沉脈是陰氣過盛的表現。如果在指尖下觸摸,感覺像是要摸到卻又摸不到,緩慢用力按下去,直到三關都感覺像爛棉花一樣,這就是沉脈。它表現為氣體脹滿兩肋,手腳時常冰冷。
輕輕觸碰皮膚,感覺不到脈搏,慢慢用力按壓到肌肉中部,才能感覺到脈搏的跳動,再繼續用力按壓到筋骨下方才能感受到有力度。這就是沉脈。沉脈與浮脈相反,與伏脈相近。沉脈需要用力按壓才能在筋骨下方觸摸到,而伏脈即使用力按壓到筋骨下方也感覺不到,必須用手指推開筋膜才能看到脈搏。難經說伏脈是脈絡在筋膜下方流動,內經說“推而內之,推而外之”,都是用手指推開筋膜尋找脈搏的方法。
非一定其指。於病人臂上。俟其脈之自見也。此持脈口訣也。脈經曰沉者陰脈之始也。其象。按之至筋骨得之者。是也。其體沉潛。深居諸脈之下。有地之氣焉。凡諸脈即沉而見。則知其在陰而里受之。今脈訣曰按之似有。狀如爛綿。曰沉。如此則沉弱沉微沉細之脈。又當何如而診之。
甚失脈經之意矣。經曰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豈有按之似有狀若爛綿之不及也。
按之〔似〕(即)有舉還無。氣滿三焦臟腑虛。冷氣不調三部壅。通腸健胃始能除。
按之似有。是沉微脈。非獨沉也。今改云按之即有。沉為陰。通腸宜溫藥利之。
白話文:
醫生診脈時,不一定要指著病人的手臂,只要等待脈搏自然顯現即可。這是診脈的口訣。脈經說,沉脈是陰脈的起始,其特徵是按下去到筋骨才感覺得到,脈體沉潛,深藏於其他脈搏之下,帶有地氣。凡是脈搏沉而出現,就知道它在陰處,屬於裡證。現在的脈訣說,按下去好像有,感覺像棉花一樣,就叫沉脈。那麼沉弱、沉微、沉細的脈搏,又該如何診斷呢?
這完全違背了脈經的意思。脈經說,關脈之後是陰氣的動脈,脈搏應該在寸口處顯現,而且是沉的,過於明顯則稱為太過,不足則稱為不及。怎麼會有按下去好像有,感覺像棉花一樣的不足呢?
按下去好像有,然後又消失不見,說明氣滿三焦,臟腑虛弱,寒氣不調,三部壅塞,需要通腸健胃才能去除。
按下去好像有,這是沉微脈,不僅僅是沉脈。現在改為按下去就有,沉屬於陰,通腸應該用溫藥來利它。
寸脈沉兮胸有痰。當關氣〔短〕(痞)痛難堪。
氣短者。氣不能相續。似喘而實非。氣上衝。似呻吟而無痛。乃氣急而短促也。今曰痛難堪。則非氣短。脈經曰。關沉。心下有冷氣。苦滿吞酸。則痛者氣痞不通而痛也。
若在尺中腰腳重。小便稠數色如泔。
〔三〕緩者陰也。,指下尋之。往來遲緩。〔小於遲脈〕(去來亦遲。小駃於遲。又曰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曰緩。〔主四肢煩悶氣促不安〕
緩者二義。去來亦遲。小駃於遲。每居中部或下部間。柔軟而慢。但小於沉脈。兼之緩軟。此有邪之診。為不及之緩。陰陽氣和。陽寸陰尺。上下同等。同浮大而軟。無有偏勝。此無邪之診。為陰陽和緩之緩。緩與遲二脈相類。緩脈大而慢。遲脈小而衰。緩者衛有餘而營不足。
白話文:
如果摸到寸脈沉沉的,胸中可能會有痰。而當摸到關脈時,病人感到氣短,胸口悶痛難忍。氣短是指呼吸不順暢,像是喘不過氣,但又不是真正的喘不過氣,只是呼吸急促。氣往上衝,像是呻吟卻沒有疼痛感,這就是氣急而短促。現在病人感到胸口痛,難以忍受,就不是單純的氣短。醫書上說,關脈沉沉,心下有寒氣,感到胸悶,想吞酸,這說明疼痛是因為氣逆不通所導致。
如果摸到尺脈,病人感到腰腿沉重,小便頻密,顏色像淘米水。緩脈是指脈搏跳動緩慢,可以用手指輕輕按壓,感覺到脈搏跳動緩慢。緩脈分為兩種,一種是去來緩慢,比遲脈還要慢,稱為不及之緩,代表有病邪入侵;另一種是陰陽氣和,脈搏跳動緩慢而有力,稱為陰陽和緩之緩,代表身體健康。緩脈與遲脈相似,緩脈脈搏跳動幅度大而慢,遲脈脈搏跳動幅度小而弱。緩脈代表衛氣有餘,營氣不足。
遲者陰氣盛而陽氣衰。二診不同。遲脈一息三至。緩脈一息四至。脈經曰。緩脈小駃於遲。今脈訣反云小於遲脈。誤矣。四肢煩悶。氣促不安。皆非緩脈之證。
來往尋之狀若遲。腎間生氣耳鳴時。邪風積氣來沖背。腦後三針痛即移。
緩脈關前搐項筋。當關氣結腹難伸。尺上若逢癥冷結。夜間常夢鬼隨人。
〔四〕澀者陰也。,〔指下尋之似有舉之全無前虛後實無復次序〕(細而遲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又曰短而止。)曰澀。主腹痛。女子有孕。胎痛。無孕。敗血為痛。
脈來蹇澀。細而遲。不能流利圓滑。澀者澀也。與滑相反。如刀刮竹。竹皮澀。又有節。刀刮而行澀。遇節則倒退。有澀脈往來難之意。如雨沾沙。沙者不聚之物。雨雖沾之。其體亦細而散。有澀脈往來散之意。或一止復來。是因澀不流利之止。與結促代之止不同。玉函經曰。
白話文:
脈象遲緩代表著陰氣盛而陽氣衰,兩次診斷結果可能有所不同。遲脈每分鐘跳動三次,緩脈每分鐘跳動四次。《脈經》說緩脈比遲脈跳得慢,而現在的脈訣卻說緩脈比遲脈跳得快,這顯然是錯誤的。四肢沉重、呼吸急促、心神不寧,都不是緩脈的表現。
來回摸脈,感覺像遲脈,可能是腎氣不足導致耳鳴,也可能是風邪積聚導致背部疼痛,可以針刺腦後三針,疼痛就會轉移。
緩脈在關脈位置摸起來像是頸部肌肉抽搐,可能是關脈氣血瘀滯導致腹部難以伸展。尺脈位置摸起來像是癥結和冰冷,可能是夜間經常做噩夢的原因。
澀脈代表著陰氣盛。摸起來像是能摸到脈搏,但卻沒有明顯的跳動,像是虛虛實實,前後不一致,摸起來細小、緩慢、來回難以摸到,而且感覺散散的,或是摸到一下就停住了,然後又繼續跳動。澀脈的表現就是摸起來像是短促而停住。澀脈主要是腹痛,如果是女子,可能是懷孕的胎痛,如果不是懷孕,可能是血虛導致的疼痛。
脈象來回摸起來像是蹇澀、細小而緩慢,無法流暢圓滑,這就是澀脈。澀脈和滑脈剛好相反,就像用刀刮竹子一樣,竹皮摸起來很澀,而且有節,刀刮的時候就會很澀,遇到節點就會往後退,這就說明澀脈摸起來像是來回難以摸到。就像雨水沾到沙子一樣,沙子本身是不聚在一起的,雨水雖然沾到了沙子,但沙子的顆粒依然細小而散開,這就說明澀脈摸起來像是來回散散的,或是摸到一下就停住了,然後又繼續跳動。澀脈停住是因為它不流暢,和結脈、促脈、代脈的停住不一樣。
切脈定知生死路。但向止代澀中取。看取澀脈與止代。此是死期之大概。澀脈與外有形證。未可斷他殂大命。若是形證與代同。尺部見之皆死定。黎氏曰代者止也。一臟絕。他臟代至。為真死脈。不分三部。隨應皆是。澀者。三五不調。如雨沾沙。為精血不足之候。與代相似。
然三秋診得澀而有胃氣為平脈。右手寸口。浮短而澀。為肺正脈。二者皆非,死脈。若尺寸俱浮緊而澀。外證必發熱惡寒。項強腰痛。牽連百節俱痛。乃太陽經傷寒。汗之愈。舉此數端。以見澀脈與代脈不可例觀。尺脈者人之根本。澀為精血不足之候。若獨於尺中見澀。則死候也。
白話文:
切脈可以確定生死。只要在脈象中找到止代和澀脈,就能大致判斷死亡時間。如果澀脈同時伴隨著外在症狀,還不能斷定死亡。但如果外在症狀和脈象一致,且在尺部出現,就一定會死亡。黎氏說,代脈就是止脈,當一個臟器功能衰竭,其他臟器接替運作,就是真死脈。不分三部脈象,出現這種脈象都是死兆。澀脈則是指三焦功能失調,就像雨水沾濕沙子一樣,表示精血不足。澀脈和代脈類似,但如果在秋季診斷出澀脈且患者還有胃氣,則屬於正常脈象。右手寸口脈浮短且澀,則是肺正脈。如果都不是,就是死脈。如果寸口和尺脈都浮緊而澀,患者一定會出現發熱惡寒、項強腰痛、百節疼痛等症狀,這是太陽經傷寒,出汗後就會痊癒。以上這些例子表明,澀脈和代脈不能一概而論。尺脈是人體的根本,澀脈代表精血不足。如果只在尺脈中出現澀脈,就是死亡的徵兆。
脈經曰。澀脈之象。往來蹇滯。行而多礙。夫脈者資血氣而行。血氣損傷。營衛行澀。故脈亦澀。脈訣曰。按之似有。舉之全無。是有沉澀無浮澀。經曰一陰一陽。謂脈來浮而澀也。則是浮中亦有澀。豈獨沉有澀乎。蓋浮而澀者營衛傷。沉而澀者精血損。表裡之證不同。故脈亦異。
豈獨有里而無表乎。難經曰。前小後大。前大後小。其前後以尺寸論也。今云前虛後實。澀為少血。其形蹇滯。細短且散。安能後實。若後實則非澀矣。其曰無復次序。即內經所謂參伍不調。上下如參舂之脈。是脈之亂。脈亂則死矣。今以脈經改之。
澀脈如刀刮竹行。丈夫有此號傷精。婦人有孕胎中痛。無孕還須敗血成。
白話文:
脈經記載,澀脈的表現是脈象往來遲緩,行進受阻。因為脈象依靠血氣運行,血氣受損,營衛運行不暢,所以脈象也會變得澀滞。脈訣中提到,按下去好像有脉,但提起手指就完全消失,說明有沉涩而无浮涩。經書中說「一陰一陽」,指脈象浮而澀,也就是說浮中也有涩,不僅沉脉会有澀滞。浮而涩表示营卫受损,沉而涩表示精血虧損,表裡證狀不同,所以脉象也随之改变。
難道只有里證而没有表證吗?難經中提到,脈象前小後大,或前大後小,前后指的是寸、尺的长度。现在说前虚后实,涩脉表示血少,脉象迟滞,细短散乱,怎么可能后实?如果后实,就不会是涩脉了。所谓“无复次序”,就是内经中所说的“參伍不调”,上下如参舂的脈象,這是脉象混乱的表现,脉乱则死。现在根据脈經修改,涩脉就像刀刮竹子一樣,行进不顺。男人有这种脉象,意味着伤精;女人怀孕时,胎中會疼痛,没有怀孕也可能出现血败症状。
澀脈關前胃氣並。當關血散不能停。尺部如斯逢逆冷。體寒臍下作雷鳴。
〔五〕遲者陰也。,〔指下尋之重手乃得隱隱〕(一息三至。去來極遲。)曰遲。主腎虛不安。
中風口喎。脈浮而遲則生。今脈訣於遲脈曰重手乃得。是無浮遲之脈乎。立脈之名曰遲。以其比平人一息四至。減去一至。故也。今曰隱隱。果何所似。且如蛛絲曰氣衰。如風吹毛曰肺死。微甚欲絕。伏甚不出。則庶可隱隱形容之。三至為遲。何隱隱乎。
〔遲脈人逢狀且難〕(三至為遲一息間。)
遲脈一息三至。以至數之。至為易見。
遇其季夏不能痊。神工診著知時候。〔道是脾來水必干〕(或是脾虛或腎寒。)
白話文:
澀脈在關前,代表胃氣有問題。當脈搏在關部時,血液散開無法停留。尺部脈象如此,遇上逆冷的病症。身體寒冷,臍下會發出雷鳴般的聲音。
遲脈屬於陰性。摸脈時需要用力按壓才能感受到,脈搏隱隱約約。一息之間脈搏跳動三次,來去極慢,稱為遲脈。這表示腎虛不安。
中風患者口歪眼斜,脈象浮而遲則會發病。現在脈訣中提到遲脈需要用力按壓才能感受到,難道沒有浮遲的脈象嗎?遲脈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為它比一般人一息四次脈搏少跳一次。現在說脈搏隱隱約約,到底像什麼呢?就像蜘蛛絲一樣,表示氣衰;就像風吹毛髮一樣,表示肺氣已絕。脈搏微弱到快要消失,隱藏得非常深,幾乎摸不到,或許可以形容為隱隱約約。一息之間跳動三次就稱為遲脈,哪裡隱隱約約呢?
遲脈患者的病狀難以診治。一息之間脈搏跳動三次就稱為遲脈。
遲脈一息跳動三次,根據脈搏跳動次數就可以判斷。跳動次數很容易看見。
如果在夏季遇到這種脈象,病人很難痊癒。只有神醫才能精準診斷並知道病症發生的時間。可能是脾虛,也可能是腎寒。
通真子曰。遲脈屬腎。腎水憂在土。土季夏旺。潔古云遲本土也。當仿此一脈為時勝故長。夏勝冬。土剋水。池氏曰。季夏現遲。季夏土正旺。勝其腎水。水必枯。病不痊。抑脾土。滋腎水。方為良工。以愚考之。內經曰脈遲者為臟病。難經曰遲者陰也。遲為在臟。非脾旺脈。
亦非屬腎之脈。假使季夏土旺。脾能克腎。不緣脈遲。阿阿和大而緩。是脾之正脈。是因季夏時而旺。不病之脈。若素有腎虛之病。則憂之。若曰因時旺脈。能克所勝。則是春肝脈旺。必克脾土。四時旺脈。因序而見。人人四時皆病矣。今此脈訣之意。蓋以夏月萬物盛大。陽旺之時。
白話文:
通真子說:脈象遲緩屬腎。腎水喜憂於土,土在夏季旺盛。潔古云:「遲脈屬土也。」應當效法此理,因為此脈象隨著季節而盛衰變化,夏季旺於冬季。土剋水,池氏說:夏季末出現遲脈,是因為夏季末土氣正旺,勝過腎水,水氣必然枯竭,疾病難以痊癒。應該抑制脾土,滋養腎水,纔是良策。
愚者考究之,內經說:脈象遲緩者,為臟腑疾病。難經說:遲脈屬於陰,遲緩的脈象屬於臟腑,並非脾旺之脈。
即使夏季末土氣旺盛,脾土能剋制腎水,也不應該以脈象遲緩來判斷。阿阿和大而緩的脈象,是脾土的正常脈象,這是因為夏季末時節脾土旺盛,並非疾病的脈象。若原本就有腎虛的病症,則應該憂慮。
若說因為季節旺盛的脈象,就能剋制所勝者,那麼春季肝脈旺盛,必定會剋制脾土。四時旺盛的脈象,依次而見,人人四季都會生病了。
現在這個脈訣的意思,大概是說在夏季萬物繁茂、陽氣旺盛的時候,……
而得遲脈為失時反證。陰氣大盛。脾者陰中之至陰也。遲在脾則脾冷。腎者亦陰也。遲在腎則腎冷。內經曰未有藏形。於春夏而脈沉澀。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今遲脈在夏。亦逆四時也。
寸口遲脈心上寒。當關腹痛飲漿難。流入尺中腰腳重。厚衣重覆也嫌單。
〔六〕伏者陰也。,〔指下尋之似有呼吸定息全無再再尋之不離三關〕(極重按之。著骨乃得。又曰關上沉不出。又曰脈行筋下。)曰伏。主毒氣閉藏三關。四肢沉重。手足時冷。
伏脈者。初下指輕按。不見。次尋之中部。又不見。次重手極按。又無其象。直待以手推其筋於外而診。乃見。蓋脈行筋下也。若如常診。不推筋以求。則無所見。昧者以為脈絕矣。沉脈因按而知。伏脈因推而得。伏與沉相似。沉者重按乃得。伏者重按亦不得。必推筋乃見也。
白話文:
因此,出現遲脈是失時反證,代表陰氣過盛。脾臟是陰氣中最陰的部位,遲脈在脾臟表示脾臟寒冷。腎臟也是陰性的,遲脈在腎臟則表示腎臟寒冷。《內經》記載:「沒有藏形之氣,在春夏時節脈象沉澀,秋冬時節脈象浮大」,稱為逆四時。現在遲脈出現在夏季,也是逆四時。
寸口脈遲代表心臟寒冷,患者會感到胸腹疼痛,喝水也感到困難。脈象傳入尺脈,則會出現腰腿沉重,即使穿著厚厚的衣服也感到寒冷。
伏脈是陰氣的表現,手指輕輕按下去感覺不到脈搏,再仔細尋找,也找不到脈搏,反覆尋找,始終停留在三關部位,需要用力按下去,貼近骨頭才能摸到脈搏,也有人說脈搏沉在關上,按不出來,還有人說脈搏在筋下流動。伏脈表示毒氣阻塞了三關,導致四肢沉重,手腳時常冰冷。
出現伏脈時,一開始手指輕輕按下去,感覺不到脈搏。接著在脈搏中部尋找,還是感覺不到。然後用力按下去,仍然找不到脈搏的痕跡。只有用手指推動筋脈,才能摸到脈搏,因為脈搏在筋下流動。如果按照一般的診脈方法,不推動筋脈去尋找,就找不到脈搏,不瞭解的人會認為脈搏消失了。沉脈需要用力按下去才能摸到,伏脈用力按下去也摸不到,必須推動筋脈才能摸到。伏脈與沉脈很相似,沉脈用力按下去就能摸到,伏脈用力按下去卻摸不到,必須推動筋脈才能摸到。
若重按不得。推筋著骨全無。則脈絕無而死矣。脈訣曰。指下尋之似有。則非伏也。呼吸定息全無。則脈絕也。再再尋之不離三關。三關。三部一寸九分之位也。豈他脈之診乃離舍三關乎。此脈訣言伏脈之狀最謬。
陰毒伏氣切三焦。不動營家氣不調。不問春秋與冬夏。徐徐〔發汗〕(調理)始能消。
伏為積聚。有物為積。有營積。有衛積。有藏積。隨所積而施治。可也。今曰不動營家氣不調。是先治營血而氣自調也。必也治營積而見伏脈者方可。若夫氣積。及食物積。藏積。又當各治其本。且氣為是動。血為所生者。難經曰。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血滯而不濡者。
白話文:
如果按壓脈搏時,毫無反應,推動筋骨也毫无感觉,那么就代表脉搏已经停止,人已经死亡。脉诀中说,如果手指按压时感觉好像有脉搏,但实际上没有,就不是伏脉。当呼吸和心跳完全停止,才是真正的脉绝。再次仔细寻找脉搏,不要超过三关,三关指的是三部一寸九分的位置。难道其他脉搏的诊断会离开三关的位置吗?可见脉诀中关于伏脉的描述非常错误。
阴毒伏气侵犯三焦,导致营气不调,身体无法正常运行。不分春夏秋冬,都要慢慢调理,才能消除病症。
伏脉指的是积聚,有物积聚、营气积聚、卫气积聚、藏气积聚等情况。要根据不同的积聚情况进行治疗。现在说营气不调,是因为要先调理营血,气自然就会调和。只有针对营气积聚导致的伏脉,才能采用这种治疗方法。如果是气积聚、食物积聚、藏气积聚,就要针对其根本进行治疗。气是运动的,血是气的根本,难经中说,气停滞不流,是气先生病,血滞留不流通,就会导致疾病。
為血後病。故先為是動。後為所生病。以此論之。當先調氣而血自順。亦有血先病而氣後病者。隨病施治可也。難乎執一。其因物聚者。又必以所惡者攻之。以所喜者誘之。亦不專於先動營也。通真子曰。伏脈不可發汗。更宜消息。誠哉是言。內經曰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
仲景曰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又曰表有病。脈當浮。今伏脈乃在裡之病。豈宜發汗。雖曰徐徐。其動表一也。非其治也。潔古又引陽盛陰虛。汗之則愈。以升麻湯、麻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為治。亦非也。難經所云。仲景所述。曰陽盛陰虛者。謂傷寒之邪。在表為陽。在裡為陰。
白話文:
血氣失調是很多疾病的根源,所以治療時要先調氣,氣順則血自順。當然也會有血先病而氣後病的情況,需要根據病情的不同進行個別治療,不能一成不變。對於某些病症,還需針對其病因,以其所惡者攻之,以其所喜者誘之,也不一定拘泥於先動營氣。正如《通真子》所言,伏脈不可發汗,宜謹慎處理。正如《內經》所說,有邪氣在體內者,應以汗法驅之,而邪氣在皮膚者則可發汗驅除。
張仲景也說,脈浮者病在表,可以發汗。同時也說表有病,脈當浮。如今伏脈屬於裡證,怎麼能發汗呢?雖然說要徐徐發汗,但其本质都是動表,并非适宜的治療方法。潔古也引用了「陽盛陰虛,汗之則愈」的說法,以升麻湯、麻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方劑治療,這也不妥。難經和仲景都說,所謂「陽盛陰虛」,指的是傷寒邪氣,在表為陽,在裡為陰。
邪入皮膚。惡寒發熱。是表虛而受邪曰陽虛。未傳入里。里未受邪。曰陰盛。故云汗之則愈。非論伏脈為陰盛也。假使陰毒為病。正當隨淺深。用溫藥祛逐。其可發汗邪。
積氣胸中寸脈伏。當關腸癖常暝目。尺部見之食不消。〔坐臥不安〕(癥瘕攻痛)還破腹。
〔七〕濡者陰也。,〔指下尋之似有按之依前卻去〕(極軟而浮細。輕手乃得。不任尋按。)曰濡。主少氣。五心煩熱。腦痛耳鳴。下元冷極。
有餘於上曰浮。既浮而細曰軟。浮而軟細曰濡。按之無有。舉之則浮細而極軟。必輕手乃可得。脈經曰如帛衣在水中。帛漫在水。虛浮見於水面。若用指按之。則隨手而軟散。不與手應。此濡脈之狀也。濡與遲弱相近。一息三至。隨浮沉而見曰遲。極軟而浮細。輕手乃得。不能沉。
白話文:
邪氣入侵皮膚,出現惡寒發熱的症狀,這是因為身體表面虛弱而受到邪氣侵襲,稱為陽虛。邪氣尚未傳入內臟,內臟也沒有受到邪氣侵襲,稱為陰盛。所以,可以用汗法治療,就可以痊癒。這不是指脈象伏沉就是陰盛。假使是陰毒導致的疾病,就應該根據病情的深淺程度,使用溫熱藥物祛除邪氣,這樣才能發汗驅除邪氣。
胸部積聚氣體,寸脈沉伏,應該使用灌腸法治療。患有腸癖的人常常閉目,尺脈可以見到,吃下去的食物消化不良,坐立不安,還會出現腹痛,甚至需要開腹治療。
濡脈屬於陰脈,指下摸起來好像有,但按下去就消失,非常柔軟而細小,必須輕輕地按才能摸到,不耐受尋按。濡脈的主症是少氣、五心煩熱、頭痛耳鳴、下元極寒。
脈象比正常位置偏高稱為浮脈。既浮又細稱為軟脈。浮而軟細稱為濡脈。按下去沒有感覺,抬起手時,就會感覺到脈象浮細而極軟,必須輕輕地按才能摸到。脈經上說,就像綢衣在水中一樣,綢衣漂浮在水中,虛浮的脈象就浮在水面。如果用手指按下去,脈象就會隨著手指而軟化散開,不與手指相應。這就是濡脈的形態。濡脈與遲脈很相似,一息三至,隨著浮沉而出現,稱為遲脈。濡脈非常柔軟而細小,必須輕輕地按才能摸到,不會沉下去。
曰濡。輕軟而沉細。按之乃得。重按欲絕。指下不能起伏。不能浮。曰弱。濡弱遲微之脈。皆氣血之不足者也。大病後。或產婦。喜見此等脈。平人強人忌見之。更隨時隨病消息之。脈訣曰指下尋之似有。與言伏脈同。何是何非耶。且諸脈之應。皆一來一去。如曰來疾去遲。
曰來盛去不盛。以別鉤脈。外實內虛之診。今曰按之依前卻去。其狀果何如耶。內經曰軟。脈經曰濡。同一脈也。難經曰春脈弦。濡弱而長。按之濡。舉之來實者。腎也。沉濡而滑曰石。是皆兼他脈。以濡在中和為胃氣之本。為平脈。旺脈。若濡脈獨見。則病脈也。內經曰心脈耎散。
白話文:
濡脈
脈象輕軟而細微,按下去才能感覺到,用力按下去幾乎消失,手指在脈搏上不能上下起伏,也不能浮起。
弱脈
濡脈、弱脈、遲脈、微脈,這些脈象都是氣血不足的表現。大病之後,或產婦,常會出現這些脈象。平時身體強壯的人,忌諱出現這些脈象。要根據不同的時間和疾病,觀察脈象的變化。
伏脈
脈訣說,手指在脈搏上摸索,好像有脈象,卻又摸不著,這就和伏脈的描述一致。什麼是真正的伏脈?什麼又是假的伏脈?
脈象的變化
所有的脈象都有一來一去的規律,比如說來得快去得慢,或者來得盛去得不盛。這些變化可以幫助我們區分鉤脈,以及外實內虛的病情。
濡脈的性質
現在說的是按下去脈象依舊存在,但回彈時卻消失。這種情況到底是什麼樣的脈象呢?《內經》中稱之為軟脈,《脈經》中稱之為濡脈,其實都是指同一種脈象。《難經》中說,春季的脈象應該弦而濡弱,長而按之濡,舉之則來實,這是腎氣的表現。
其他脈象與濡脈的關係
沉而濡,滑而濡,稱為石脈。這些都是濡脈和其它脈象結合在一起的表現。而單純的濡脈,是胃氣之本,也是平脈和旺脈的表現。如果只有濡脈,而沒有其他脈象,則屬於病態。
心脈與濡脈
《內經》中說,心脈耎散。
濡脈
是一種脈象,表現為柔軟、細小,需要用力按才能感覺到,且幾乎消失,手指不能在脈搏上上下移動。
弱脈
是指濡脈、弱脈、遲脈、微脈等,都說明氣血不足,常見於大病後或產婦。
伏脈
是指摸起來好像有脈象,但實際上卻摸不到。
脈象的變化
不同的脈象有不同的變化規律,這些變化可以幫助醫生判斷病情。
濡脈的性質
濡脈是一種常見的脈象,可以和其他脈象結合在一起,也可以單獨出現。如果單獨出現,則說明身體有病。
心脈
心脈是指與心臟相關的脈象,心脈耎散,指的是心脈虛弱、散亂。
當消環自已。肝耎散。病溢飲。胃耎散。病食痹。脾耎散。色不澤。足胻腫。腎耎散。病少血。其言耎散脈。與搏堅而長對。言病也。故難經亦以氣來虛微。來實強。對言之。非所謂濡與虛弱之診也。
〔按之似有舉之無〕(舉全無力按如無。)
脈訣。此句全非濡診。活人書曰。按之似無。舉之全無力。曰濡。今從之。髓海丹田定已枯。四體骨蒸勞熱甚。臟腑終傳命必殂。濡脈關前〔人足汗〕(虛自汗。)
脈訣足字本為充足之足。昧者誤以手足之足訓之。今改為自汗。庶無誤也。
當關少氣精神散。尺部綿綿卻惡寒。骨與肉疏都不管。
白話文:
當患者身體消瘦,循環減弱,就屬於肝氣虛散,容易患上溢飲病。胃氣虛散則容易患上食積痺病。脾氣虛散則面色無光澤,足部腫脹。腎氣虛散則容易患上血虛病。
這些虛散脈,與搏堅而長的脈象相對應,說明患者患有病症。所以《難經》中也用氣來虛微,來實強來形容,與之對應,而不是所謂的濡脈和虛弱脈診。
(按下去似乎有,但提起卻無力。)(提起完全無力,按下去就像沒有。)
脈訣中,此句並非濡脈。活人書中說,按下去似乎沒有,提起完全無力,則稱為濡脈。現在我們遵循這個說法。髓海丹田已經枯竭,四肢骨蒸勞熱嚴重,臟腑衰竭,生命將要結束。濡脈出現在關脈之前,指的是虛汗。
脈訣中“足”字原本指的是充足的“足”。一些不瞭解的人誤將其理解成手足的“足”。現在改為“自汗”,希望能避免誤解。
當關脈處氣息微弱,精神散亂。尺脈部位綿綿細軟,而且怕冷。骨肉分離,身體狀況糟糕。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中醫脈診中一些虛散脈的症狀和病因。它指出,肝、胃、脾、腎氣虛散會導致不同的疾病,並且這些虛散脈與搏堅而長的脈象相對應。文中還特別提到了濡脈,解釋了其診斷標準,並指出虛汗的症狀。
補充說明
這段文字出自古籍《脈訣》,是中醫經典著作之一。文中所述內容是中醫脈診的知識,並非現代醫學理論。
需要注意的是
中醫理論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需經專業醫師診斷後才能進行治療,切勿自行判斷病情或用藥。
〔八〕弱者陰也。,指下尋之如爛綿相似。〔輕手乃得重手乃無怏怏不能前〕(極軟而沉細。按之如絕指下。)曰弱。〔主氣居於表〕生產後客風面腫。
弱者扶持不起之狀。不能起伏。不任尋按。大體與濡相類。濡脈細軟而浮。弱脈則細軟而沉。以此別之。病後見此脈為順。強人平人見之。為損為危。獨見一部或二部猶庶幾。三部六部皆見之。甚矣。脈經論弱云。按之乃得。舉之無有。今脈訣云輕手乃得。重手乃無。與脈經相反。
今改之。又弱為虛候。氣血損減。今雲氣居於表。果何證乎。表病脈必因浮而見。今弱脈沉細在下。何以診表。素問曰。而腫曰風。不拘於產後也。弱脈亦難以驗風。
白話文:
虛弱的脈象就像病人無法扶持起來一樣,脈搏起伏不定,無法承受按壓,整體類似濡脈,但濡脈細軟而浮於表面,弱脈則細軟而沉於深處。以此區分二者。病人病後出現這種脈象是正常的。健康的人出現這種脈象則代表身體損傷或有危險。如果只在一兩處出現這種脈象,尚且可以期待恢復;但如果在三部或六部脈位都出現這種脈象,就非常嚴重了。
脈經記載弱脈為:“按之乃得,舉之無有”。也就是輕輕按壓就能摸到,用力按壓就摸不著。但現在脈訣中說“輕手乃得,重手乃無”,這就與脈經的說法相反了。
現在需要修改這個說法。弱脈本身是虛弱的徵兆,表示氣血不足。現在又說“氣居於表”,這究竟是什麼病症呢?表症的脈象一定是浮在表面的,而弱脈沉細在下,怎麼能以此判斷表症呢?《素問》記載“而腫曰風”,風寒導致腫脹,不限於產後。弱脈也不適合用來判斷風寒侵襲。
〔三關〕(脈行)怏怏不能前。〔只為風邪與氣連〕(軟細而沉似爛綿。)少年得此須憂重。老弱逢之病卻痊。關前弱脈陽道虛。關中〔有此氣多疏〕(虛熱胃虛疏。一作氣多粗尤非)
脈經曰。關弱胃氣虛。胃中有客熱。脈弱為虛。熱作病。有熱。不可大攻之。熱去則寒起矣。池氏曰。關乃陰陽分處。脈弱則陰陽隔絕。主氣喘。李晞範因之。今按氣喘者脈必實。脈弱則氣乏。不足以息。今依脈經改之。柳氏曰氣虛羸弱。弱脈乃見。寸弱為陽氣虛。尺弱為陰氣虛。
關弱為胃虛。仲景曰諸弱發熱。乃弱為陽虛。虛而發熱。非實熱也。大抵陽少陰多。皆為不足之候。脈經曰弱為虛為悸。內經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命曰易治。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同一弱也。以滑澀相兼而易診。
白話文:
《脈經》說:脈象弱代表虛弱,容易心悸。《黃帝內經》說:脈象弱而滑,說明有胃氣,容易治療。脈象小而弱,且澀,說明是久病。雖然都是脈象弱,但根據滑澀的組合,就能容易判斷。
總結
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三關脈象的特徵,並結合古代醫家的理論,闡述了其對應的病理和治療方法。它強調了脈象弱的本質是虛弱,並指出不同的部位脈象弱代表不同的氣虛情況,以及不同脈象組合所反映的病症和治療方法。
若在尺中〔陰氣絕痠疼引變主皮膚〕(陽氣少。骨煩發熱痛難居。)
脈經曰。尺弱陽氣少。發熱骨煩。又云少血。脈經曰骨煩者。腎主骨髓也。脈訣作皮膚。乃肺之合。非腎所主。今改之。
白話文:
如果在尺寸之中發現陰氣已經消失而痠疼引發變化並影響到皮膚的話,那麼就表示陽氣不足,骨骼會感到麻煩、發熱和疼痛,使人無法安穩地居住。
《脈經》說:「尺寸較小代表陽氣減少,容易出現發熱和骨骼麻煩的情況。」另外,《脈經》還提到血液量過少也會導致這種情況發生。「骨頭麻煩」是指腎臟主管著骨頭中的精華,但《脈訣》卻把這句話寫成了皮膚,這是屬於肺部的範疇,而不是由腎臟來管轄的。因此現在要進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