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刊誤》~ 卷上 (4)

回本書目錄

卷上 (4)

1. 診候入式歌

大腸,共肺為傳送。

《素問》曰:「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肺者,相傳之官,治節出焉。」傳送者,大腸之職,非與肺共也。大腸以肺為臟,供送應副而已。

心與小腸為受盛。

《素問》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配心臟,與之相應,非心與小腸同受盛也。

脾胃相通,五穀消。

《素問》曰:「脾與胃以膜相連爾,胃受五穀,脾氣磨而消之。」

膀胱腎合,通津徑。

腎之所攝者精,胞之所藏者溺,精溺之泄,同為一徑竇而出。若曰津慶,膀胱雖為津液之府,然五臟六腑皆有津液,非腎膀胱所專主也。

三焦為府,空有名,分在胸腹,膈相應。

此段皆以臟腑配合為歌,至三焦,卻不以命門為配,其以三焦附於尺診歟?且心主與三焦為表裡,心主脈歷絡三焦,手少陽脈遍屬三焦,其治各有所。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各有法象,不偏在下,安可診於尺也?且《難經》曰:「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即上焦之部;中下部即中下焦,分診甚明矣。」三因方之好異也,云:「三焦有形如脂膜,附於兩腎夾脊。」若果如此,則《內經》、《難經》言之矣,其經脈又何遍屬歷絡之云乎?

肝膽同為津液居,上通眼目為清淨。

《素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則津液府,施於膀胱為當,以為肝膽則非。又肝臟膽腑,今云同為府,辭又害意,今改之同為津液居,乃言肝膽之津液耳。五臟各有液,肝之液泣,其候目;五腑皆有出入,惟膽無出入,其膽之精氣,則因肝之餘氣溢入於膽,故藏在肝短葉間,相併而居,內藏精汁三合,其汁清淨。經曰:「膽者,清淨之府。」肝藏血,開竅於目,目受血而能視,故上通眼。人年老目昏者,血衰,肝葉薄,膽汁減也。

智者能調五臟和,自然察認諸家病。

《素問》曰:「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陳氏曰:「凡欲診脈,先調自氣息,壓取病人息,以候其遲數,過與不及,所謂以我醫彼,莫之敢違。」

掌後高骨號為關,骨下關脈形宛然,以次推排分尺寸,三部還須仔細看。

尺澤者,手太陰之合穴,在肘中約紋上,其取一寸九分之法,上始魚際太淵,下終尺澤一尺一寸,於尺取一寸,於寸取九分,為三部之位。通真子云:「三部,寸口在上,關脈在中,尺澤在下。尺澤者,尺脈一寸之外,餘脈所不出不見,如入深澤而穴,故曰尺澤。」安可以穴名而言尺部?

今改之,無求子於三部,每部以浮中沉及四旁,分為七候,先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次上竟消息之,次下竟消息之,次推指外消息之,次推指內消息之。此無求子合經中諸法以為定法也。凡診平人之脈,常以平旦;凡診病脈,則不以晝夜,王貺子亨法也。

白話文:

診候入式歌

大腸與肺臟協同作用,將食物殘渣排出體外。經書記載,大腸負責傳導,肺負責調節氣機。大腸的工作並非與肺臟共同完成,而是依靠肺臟的功能來輔助排泄。

心臟和小腸互相配合,小腸吸收營養,與心臟相應。經書記載,小腸負責吸收和消化,與心臟相應。這並非指心臟和小腸共同吸收,而是指兩者之間的協同作用。

脾胃相通,負責消化穀物。經書記載,脾與胃相連,胃接收食物,脾負責消化吸收。

膀胱和腎臟共同調節體液。腎臟負責精氣的儲存,膀胱負責尿液的儲存和排出。精液和尿液通過同一個管道排出,這稱為體液的調節。雖然膀胱是儲存液體的器官,但全身臟腑都有體液,並不單單由腎臟和膀胱負責。

三焦沒有具體形狀,虛指人體的三個部位,分別位於胸腹之間,與膈肌相應。

這段文字以臟腑配合來描述,但三焦卻沒有明確的配伍臟腑。有人認為,三焦的位置與尺脈診斷有關。心臟與三焦表裡相通,心臟的主脈循行於三焦,手少陽經脈也遍佈三焦,各自有其功能。上焦如霧氣般瀰漫,中焦如泡沫般沸騰,下焦如水道般通暢,各有其特徵,並非都位於下焦,因此難以單純從尺脈診斷。另有醫書記載,上焦主治胸部以上至頭部的疾病,中下焦則指中下腹部,診斷方法清晰明瞭。另有醫書則認為三焦形似脂膜,附著於兩腎之間,如果真是如此,則與其他經書的記載有所出入,經脈遍佈全身的說法又如何解釋呢?

肝膽共同參與體液的調節,並維持眼目的清澈。經書記載,膀胱是儲存體液的器官,將其功能歸於肝膽則不準確。肝臟藏血,膽腑藏精,共同維持體液平衡。肝臟的精氣通過膽汁排出,因此肝膽相連。肝膽共同儲存精液,使其清澈。膽是清淨之府,肝臟藏血,並與眼睛相通,眼睛依靠血液才能視物,因此肝膽與眼睛的視力有關。老年人眼睛昏花,是因血液衰弱,肝臟萎縮,膽汁減少所致。

聰明的醫生能夠調節五臟的平衡,自然就能夠辨別各種疾病。經書記載,醫生應在病人無病時就進行調養,預防疾病。診脈前需先調節自身呼吸,感受病人的呼吸,觀察其快慢,這就如同以自身的狀態來判斷病人的狀態。

手腕後方的高骨稱為關骨,關骨下方的脈搏清晰可見。依次推算寸關尺三部,需仔細觀察。

尺澤是手太陰經的合穴,位於肘橫紋上約一寸九分處。從魚際穴到太淵穴再到尺澤穴,全長一尺一寸,尺部取一寸,寸部取九分,以此劃分三部。古代醫書記載,寸口在上方,關脈在中間,尺澤在下方,尺澤是尺脈之外,其他脈搏無法觸及的部位,如同進入深澤一般,因此稱之為尺澤,並非指尺部的穴位。

現今改進診脈方法,不拘泥於寸關尺三部,每一部都需觀察浮、中、沉三種脈象以及四旁,總共七種脈象。先觀察浮脈,再觀察中脈,然後是沉脈,再觀察上部、下部、外側和內側的脈象。此為總結古法而成之診法。診測健康人的脈搏,通常在清晨進行,診測病人的脈搏則不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