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戴起宗撰,明‧汪機補訂

《脈訣刊誤》~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妊婦雜病生死歌

血下如同月水來。漏極胞干生殺胎。亦損妊母須憂慮。爭遣神丹救得回。

通真子曰。此只論漏胎候也。夫胎之漏。或食動胎之物。或因熱毒之氣侵損。或因入房勞損。損輕則漏輕。損重則漏重。但漏血盡則死。然安胎有二法。因母病而動胎。但治母疾。其胎自安。若胎有不堅。致動。母因以病。但治胎。則母自安。

白話文:

妊婦雜病生死歌

產婦陰道出血如同月經來潮,出血過多導致胎盤乾燥,就會造成胎死腹中,也會傷害產婦,必須擔心憂慮,趕緊用藥物搶救才能挽回性命。

通真子說:這首詩只是論述胎漏的徵兆。胎漏的原因,可能是吃了會導致胎動的食物,或是因為熱毒之氣侵害,或是因為房事過度勞累所致。損傷輕微則出血量少,損傷嚴重則出血量多,但如果出血到血盡則會死亡。然而安胎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因母體疾病而導致胎兒不安,只要治療母體的疾病,胎兒自然就會安穩;另一種是胎兒本身不穩固,導致母體生病,只要治療胎兒,母親自然就會康復。

2. 妊娠心腹急痛歌

心腹急痛面目青。冷汗氣絕命必傾。血下不止胎衝上。四肢冷悶定傷身。

白話文:

孕婦心腹部劇烈疼痛,臉色青紫,冒冷汗,呼吸微弱,情況危急,性命堪憂。如果大量出血不止,衝擊到胎兒,四肢冰冷麻木,身體必定受損。

3. 妊娠倒僕損傷歌

墮胎倒僕或舉重。致胎死在腹中居。已損未出血不止。衝心悶痛母魂孤。

白話文:

妊娠期間跌倒或搬抬重物,導致胎兒死在腹中。即使沒有流血不止,也可能衝擊心臟,感到胸悶疼痛,孕婦身心備受煎熬。

4. 妊婦傷寒歌

傷寒頭痛連百節。氣急衝心溺如血。上生斑點赤黑時。壯熱不止致胎滅。嘔吐不止心煩熱。腰背俱強腦痛裂。六七日來熱腹中。小便不通大便結。

見此證必損胎。而妊母亦或致死。治法詳見活人書。

白話文:

孕婦傷寒,頭痛劇烈,百節皆痛。呼吸急促,心慌氣短,小便如血。身上出現紅黑斑點,高燒不止,可能導致胎兒死亡。持續嘔吐,心煩意亂,高燒不退,腰背痠痛,頭痛欲裂。發病六七天,腹部發熱,小便不通,大便秘結。

出現這些症狀,必定傷及胎兒,甚至危及孕婦性命。詳細治療方法,請參閱《活人書》。

5. 產後傷寒歌

產後因得熱病臨。脈細四肢暖者生。脈大忽然肢逆冷。須知其死莫留停。

脈盛身熱。得之傷寒。產後熱病。脈必洪大。難便。以脈大為死證。必遵內經、仲景諸書。依法汗下。若脈不為汗衰而仍大。是為陰陽交。乃可斷死。汗後脈靜乃可斷生。豈可以病在表裡。未行治法。遽以脈細為生。四肢冷暖。當參以病證。或陽厥而厥。或作汗而厥。今脈訣所歌。膠柱刻舟之論。

白話文:

產後傷寒歌

產後如果得了熱病,脈搏細弱而四肢溫暖的,能活;脈搏有力突然四肢冰冷的,就知道必死,不必再耽擱治療。

脈搏有力,身體發熱,是得了傷寒;產後熱病,脈搏必定洪大,大便不通,以脈搏有力為死症。必須遵照《內經》、《傷寒雜病論》等醫書,按照方法發汗瀉下。如果發汗後脈搏仍然有力不減弱,這是陰陽交敗的徵兆,可以斷定必死。發汗後脈搏平靜下來才能斷定能活。怎麼可以只憑藉疾病在表裡,還沒施行治療,就遽然以脈搏細弱為能活,而四肢冷暖,應該參照病情證狀。或許是陽厥而厥倒,或許是出汗後厥倒。現在脈訣中所記載的,都是死板教條的論述。

6. 產難生死歌

欲產之婦脈離經。沉細而滑也同名。 夜半覺痛應分誕。來日日午定知生。

脈經曰。離經其脈浮。設腹痛引腰脊。為欲生也。但離經者不產也。又云其脈離經。夜半覺。日中則生也。經者常也。謂離其常處為離經。假如妊婦昨日見左沉實為男之脈。今日或脈浮。是離其尋常之脈。而異於平日。又且腹痛。是知將誕也。通真子引難經一呼三至曰離經為解。

李晞範又引難經一呼一至曰離經以解沉細而滑。皆非也。難經言損至二脈。雖同名離經。其脈與理則不同。且脈經明言離經。其脈浮也。不曾引援難經之文。今脈訣因其言脈浮又添沉細而滑。同名離經。蓋以前所診男女脈。或云浮大為女。若只脈浮為離經。若平常見浮大為女之脈。

何以辨離經。故又增沉細而滑。以見離浮大之常經為沉滑也。聖惠方云。夜半子時覺腹痛。來日午時必定生產。謂子午相沖。正半日時數也。通真子曰夜半痛。日午生。此言恐未為的。又曰腹痛而腰不痛者未產也。若腹痛連腰痛甚者即產。所以然者腎候於腰。胞系於腎。故也。

診其尺脈。轉急如切繩轉珠者。即產也。生產有難易。痛來有緊慢。安可定半日。當斷以活法。

身重體熱寒又頻。舌下之脈黑復青。及舌上冷子當死。腹中須遣母歸冥。面赤舌青細尋看。母活子死定應難。唇口俱青沫又出。母子俱死總高𢬵。面青舌〔青〕(赤)沫出頻。母死子活定知真。不信若能看應驗。尋之賢哲不虛陳。

脈指南作面青舌赤。蓋面以候母。舌以候子。今雲子活。合以舌赤為是。若云舌青。則與前面赤舌青。母活子死之候相反。若胎先下。其子得活。如未下。子母俱亡。自身重體熱寒又頻至此。並不用脈。只以外候參決子母生死。蓋以臨產脈不可考。但當以察色而知之。

白話文:

產難生死歌

即將生產的婦女,脈象會離開常規,脈搏沉細而滑,與離經脈同名。夜半感覺疼痛,預示著將要生產;到第二天中午,孩子必定出生。

《脈經》記載:離經脈象浮。若腹部疼痛牽引到腰脊,就表示將要生產。但單純離經脈象,並不一定會生產。書中又說,如果脈象離經,夜半感覺疼痛,那麼到中午就會生產。這裡的「經」,指的是常規脈象,離開常規脈象就稱為「離經」。例如,懷孕婦女昨天診脈為左沉實,這是男孩的脈象;今天脈象卻浮起來了,這就離開了平時的脈象,與以往不同,再加上腹部疼痛,就可以知道將要生產了。《通真子》引用《難經》「一呼三至」的說法,認為離經脈象是疾病痊癒的徵兆。

李晞範又引用《難經》「一呼一至」的說法,認為離經脈象是沉細而滑的。這些說法都不正確。《難經》提到損傷到兩條脈,雖然都叫做離經,但脈象和道理卻不一樣。《脈經》明確指出離經脈象是浮的,從未引用《難經》的原文。《脈訣》因為說到脈象浮,又增加了沉細而滑的脈象,也稱為離經,大概是根據以前診斷男女脈象的經驗,說浮大是女脈。如果只是脈象浮,就是離經;如果平時見到的浮大是女脈,那麼怎麼區分離經脈呢?所以又增加了沉細而滑的脈象,來區別於浮大這種常規脈象,顯示離經脈象為沉滑。

《聖惠方》記載:夜半子時(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感到腹痛,那麼第二天中午一定會生產,這是因為子午相沖,正好是半天時間。 《通真子》說夜半疼痛,中午生產,這種說法可能未必準確。又說,腹部疼痛但腰部不痛,還不會生產;如果腹部疼痛同時腰部也劇烈疼痛,就會生產。這是因為腎臟與腰部相通,胎兒與腎臟相連,所以如此。

診斷尺脈,如果脈搏跳動迅速,像切斷繩索、滾動珠子一樣,那就會生產。生產的難易程度不同,疼痛的來臨也有快慢之分,怎麼能肯定是一半天呢?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相應措施。

如果產婦身體沉重,體熱,又經常感覺寒冷,舌下脈絡呈現青黑色,舌頭上冰冷,那麼孩子會死亡,產婦腹中的胎兒也將死去。如果產婦面色紅潤,舌頭青色而細小,那麼母親能活,孩子會死。如果產婦嘴唇和口腔都呈青色,並且吐沫,那麼母子都會死亡。如果產婦面色青白,舌頭(青)赤,並且頻繁地吐沫,那麼母親會死,孩子會活。如果你能掌握這些方法,就能預測結果,這不是空穴來風。

《脈指南》記載面色青,舌頭紅,大概是根據面色判斷母親的情況,根據舌頭判斷孩子的情況。現在說孩子活下來,就認為舌頭紅是正確的。如果說舌頭青,就與前面「面色紅潤,舌頭青色,母親能活,孩子會死」的判斷相矛盾。如果胎兒先下降,孩子就能活;如果胎兒還沒有下降,母子都會死亡。產婦身體沉重,體熱,又經常感覺寒冷,到這種地步,就不用再診脈了,只要根據外在表現判斷母子的生死。這是因為臨產時的脈象不可靠,只能依靠觀察面色來判斷。

7. 新產生死歌

新產之脈緩滑吉。實大弦急死來侵。若得沉重小者吉。忽若堅牢命不停。寸口〔澀〕(焱)疾不調死。沉細附骨不絕生。審看此候分明記。長鬚念取向心經。

脈經曰。產後寸口脈焱疾不調者死。沉微附骨不絕者生。今脈訣述脈經作歌。既用其文。不明其理。擅改焱為澀。其意以為澀滯疾駛並行。方可言不調。反以焱疾為非。是不知脈澀則不疾。脈疾則不澀。其不調者。以焱疾也。產後失血多。五臟虛。故以緩滑沉微不絕為脈應病。

澀為少血亦應病之脈。惟焱疾不調勻。則脈形之速。焱浮於上。故云死。一字之差。生死頓異。

白話文:

新產婦脈象緩和滑利是吉兆。如果脈象有力,又急又弦,則凶兆將至。但如果脈象沉而有力,且脈搏較弱,則是吉兆。如果脈象突然變得堅實有力,則性命堪憂。寸口脈澀滯而快速,脈象不調則會死亡。脈象沉細,貼近骨骼,但仍能摸到,則能活命。仔細研讀這些脈象徵兆,牢記於心,並仔細參閱心經相關內容。

《脈經》記載:產後寸口脈快速而紊亂者將死;脈象沉微,貼近骨骼,但仍能摸到,則能活命。現在這首脈訣歌訣,引用了《脈經》的文句,但沒有說明其中的道理,擅自將「焱」字改為「澀」字。其用意是認為澀滯和急速同時出現,才能說是脈象不調。卻將「焱疾」視為錯誤,這是因為不懂得脈象澀則不快,脈象快則不澀。脈象不調的原因,是因為「焱疾」。產後失血過多,五臟虛弱,所以緩和滑利、沉細微弱但能摸到,才是符合病情脈象。

澀脈代表失血少,也是符合病情的一種脈象。只有脈象快速而紊亂,脈搏跳動過快,浮於表面,才會導致死亡。一個字的差異,生死就截然不同了。

8. 小兒生死候歌

通真子曰。經云六歲以下為小兒。十八以下為少年。二十以上為壯年。五十以上為老年。其六歲以下。經所不載。是以乳下嬰兒病難治者。皆無脈可以考也。中古有巫方。立小兒顱囟經。以占夭壽疾病生死相傳習。有少小方焉。迄乎晉宋推諸蘇家。又有巢氏作小兒病源候論。

今脈訣此歌。乃萬分之一爾。愚謂自宋以來。專小方脈者稍多。如錢氏、朱氏、張氏、幼幼新書、全嬰書、嬰孩寶鑑、活幼口議、馮氏妙選寶秘方。及諸家名方。必博覽方可。況小兒之脈。當以大指展轉分按三部。且其脈未定。當以察形色為上工。諸胎中、諸變蒸、五疳、急慢驚風、瘡疹。

與大人殊。其他雜病。與大人治療則同。但藥劑有大小輕重。

小兒乳後輒嘔逆。更兼脈亂無憂慮。

脈經曰。是其日數應變蒸之時。身熱脈亂。汗不出。不欲食。食輒吐哯者。脈亂無苦也。

弦急之時被氣纏。脈〔緩〕(沉)只是不消乳。

脈經曰。小兒脈沉者食不消。脈訣云緩。非也。

緊數細快亦少苦。〔虛濡邪氣驚風助〕(脈緊乃是風癇痼。)

脈經曰。緊為風癇。本事方同。今脈訣作虛濡非。

利下宣腸急痛時。浮大之脈歸泉路。

此非脈經小兒脈內所述。已詳解在下利微小卻為生下。脈經略舉數脈立證以備其書。是一脈自為一證。李晞範乃總為吐後脈證。何見之不明。且小兒吐有數等。今脈亂之吐。乃歌變蒸之候。

白話文:

小兒生死候歌

通真子說:經書上說,六歲以下為小兒,十八歲以下為少年,二十歲以上為壯年,五十歲以上為老年。但六歲以下的嬰兒,經書記載不多。所以,嬰兒患病難治,大多無法從脈象來判斷。古代有巫醫的方術,創立了小兒顱囟經,用來推測夭壽、疾病、生死,並代代相傳。有一些專門針對幼兒的方劑,到了晉宋時期,這些方劑被整理歸納到蘇氏醫家。巢氏也撰寫了《小兒病源候論》。

現在這首脈訣歌,只是其中極小的一部分。我認為,從宋朝以來,專門研究小兒方劑脈象的醫生逐漸增多,例如錢氏、朱氏、張氏等醫家的著作,以及《幼幼新書》、《全嬰書》、《嬰孩寶鑑》、《活幼口議》、《馮氏妙選寶秘方》等眾多名醫的方劑,都必須廣泛學習才能掌握。況且,小兒的脈象,應該用大拇指依次按壓三部脈位來診斷。而且,小兒的脈象還不穩定,應該以觀察形色來判斷病情,這才是高明的醫生。例如胎中積熱、各種變蒸、五疳、急慢驚風、瘡疹等疾病,都與成人不同。其他雜病,治療方法則與成人相同,只是藥物劑量有所差異。

嬰兒斷奶後經常嘔吐,而且脈象紊亂,不用過於擔心。

《脈經》說,這可能是當天應驗變蒸的時辰,身體發熱,脈象紊亂,不出汗,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吐,脈象紊亂卻沒有痛苦。

脈象弦急的時候,是被邪氣纏繞;脈象沉緩,則只是乳食消化不良。

《脈經》說,小兒脈象沉者,是消化不良;脈訣卻說脈象緩,這是錯誤的。

脈象緊、數、細、快的,也比較輕微。《脈經》說,脈象緊是風癇,各家醫書記載相同;但現在這首脈訣說成是虛弱、濕邪、邪氣、驚風,這是錯誤的。

如果腹瀉、腸道急痛,脈象浮大,則病情危急。

這一點並非《脈經》小兒脈象部分所記載的內容,已在下文詳細解釋,即使是輕微的腹瀉也可能是致命的。《脈經》只是簡略地列舉了一些脈象和證候,以充實書本內容,也就是說,一種脈象就代表一種證候。李晞範將吐後的脈象證候歸納整理,其見解不夠清晰。而且,小兒嘔吐也有好幾種類型,現在這首脈訣中所說的脈象紊亂伴隨嘔吐,是變蒸的徵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