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戴起宗撰,明‧汪機補訂

《脈訣刊誤》~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小兒外證十五候歌

眼上赤脈。下貫瞳人。囟門腫起。兼及作坑。鼻乾黑燥。肚大筋青。目多直視。睹不轉睛。指甲黑色。忽作鴉聲。虛舌出口。齧齒咬人。魚口氣急。啼不作聲。蛔蟲既出。必是死形。用藥速急。十無一生。

白話文:

眼睛上方有紅色血管向下延伸到瞳孔,頭頂骨突出且凹陷,鼻子乾燥發黑,腹部脅部皮膚呈藍綠色,眼球向上凝視,眼神呆滯,手指甲變黑,突然出現像烏鴉叫的聲音,舌頭伸出嘴外不能收回,牙齒磨動並咬人,呼吸困難,哭不出聲音,如果已經生出了寄生蟲,那一定是死亡的徵兆。需要用藥快速治療,但存活的可能性非常小。

2. 附錄辨奇經脈

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陽陰皆實盛者。此為沖督之脈也。沖督之脈者。十二經之道路也。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癡。否者必當猶豫有兩心。兩手陽脈浮而細微。綿綿不可知。俱有陰脈亦復細綿綿。此為陰蹺陽蹺之脈。此家曾有病鬼魅。

厥死。苦恍惚亡人為禍。診得陽蹺病拘急。陰蹺病緩。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脊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疾。小兒風癇。脈來中央浮直上下痛者。督脈也。動苦。腰背膝寒。大人顛。小兒癇。尺寸脈俱牢。(一作芤。直上直下。)此為衝脈。胸中有寒疝也。

以上元具浮脈條下。

白話文:

兩隻手脈浮起來的都屬於陽,沉下去的都屬於陰。如果陽陰都實而盛,這就是衝脈和督脈。衝脈和督脈是十二經脈的道路。衝脈和督脈主事,十二經脈就不會再到寸口(手腕內側)了。這種人會感到恍惚、狂躁、痴呆,或者猶豫不決、心存二念。兩隻手陽脈浮起來但細微,綿綿不可知,陰脈也同樣細微綿綿,這是陰蹺脈和陽蹺脈。這種人可能曾患過鬼魅病,甚至因此而死,還會感到恍惚,像是被亡人所害。如果診脈發現陽蹺脈拘急,陰蹺脈緩慢,寸關尺脈都浮,直上直下,這就是督脈。這種人會腰脊強痛,無法彎腰抬頭,大人會癲疾,小孩會風癇。脈象在中央浮直上下,並且感到疼痛的,也是督脈,會感到腰背膝寒,大人會癲疾,小孩會風癇。寸關尺脈都牢固(或芤,直上直下),這就是衝脈,會感到胸中有寒疝。

脈來中央堅實徑至關者。衝脈也。動苦。小腹痛。上搶心。有瘕疝。絕孕。遺失溺。脅支滿煩。橫寸口邊丸丸者。任脈也。苦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不得俯仰。拘急。脈來緊細實長至關者。任脈也。動苦。少腹繞臍下。引橫骨。陰中切痛。

以上元具實脈條下。

吳先生云五臟六腑之經。分布手足。凡十二脈。魚際下寸內九分。尺內十分者。手太陰肺經之一脈也。醫者於寸關尺。輒名之曰此心脈、此肺脈、此肝脈、此腎脈非也。兩手三部皆肺臟脈。而分其部位。以候他臟之氣焉耳。其說見於素問脈要精微論。而其所以之故。則秦越人八十一難之首章。

白話文:

脈搏在手腕中央堅實有力,直達關脈,這是衝脈。患者容易感到疼痛、小腹疼痛、心悸,可能伴隨瘕疝、不孕、遺尿、脅肋脹滿、煩躁等症狀。脈搏在寸口邊緣,像一顆顆小丸子,這是任脈。患者容易感到腹中氣脹,如同有手指在裡面,心悸,難以俯仰,身體拘急。脈搏緊細堅實,直達關脈,也是任脈。患者容易感到疼痛、少腹繞臍下疼痛、牽扯到橫骨、陰部切痛。

以上是關於脈象的詳細描述。

吳先生說,五臟六腑的經脈分布在手足,共有十二條脈絡。魚際下寸內九分、尺內十分的位置,是手太陰肺經的一條脈絡。醫生在診脈時,雖然會說這是心脈、肺脈、肝脈、腎脈,但其實兩手三部皆是肺臟脈絡,只是根據部位的不同,來推測其他臟腑的氣息。這個說法見於《素問‧脈要精微論》,而其原因則在於《八十一難》的第一章。

發明至矣。是何也。脈者血之流派。氣使然也。肺居五臟之上。氣所出入門戶也。脈行始肺終肝。而後復會於肺。故其經穴名曰氣口。而為脈之大會。一身之害必於是占焉。

白話文:

當初創造這個穴位的名字叫做「氣口」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脈搏是血液流通的地方,是由氣來控制的。肺位於五臟的上方,是氣進出的通道。脈從肺開始到達肝臟,然後再回到肺部,所以它的穴位被命名為「氣口」,也是脈搏的大匯集地。全身的病痛都可以通過這裡進行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