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刊誤》~ 卷下 (5)
卷下 (5)
1. 妊婦雜病生死歌
血下如同月水來。漏極胞干生殺胎。亦損妊母須憂慮。爭遣神丹救得回。
通真子曰。此只論漏胎候也。夫胎之漏。或食動胎之物。或因熱毒之氣侵損。或因入房勞損。損輕則漏輕。損重則漏重。但漏血盡則死。然安胎有二法。因母病而動胎。但治母疾。其胎自安。若胎有不堅。致動。母因以病。但治胎。則母自安。
白話文:
血流如同月经来潮,漏血过度,会导致子宫干枯,胎儿无法存活,也伤害孕妇,需要担忧。赶紧用神丹来救治。
通真子说,这段话只论述了漏胎的征兆。胎儿漏血,可能是吃了会动胎气的食物,也可能是热毒之气入侵,或者是因为房事劳损。损伤轻则漏血轻,损伤重则漏血重。但漏血过多,胎儿就会死亡。然而安胎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因母亲生病而导致胎儿不稳,只需治疗母亲的疾病,胎儿自然就会安稳。另一种是胎儿本身不稳导致漏血,母亲因此生病,只需治疗胎儿,母亲自然就会安稳。
2. 妊娠心腹急痛歌
心腹急痛面目青。冷汗氣絕命必傾。血下不止胎衝上。四肢冷悶定傷身。
白話文:
當心中腹部突然出現劇烈疼痛、面部發青時,伴隨著冷汗和呼吸停止的情況,生命必定會受到威脅。如果月經出血不停且子宮有異常運動,導致四肢冰冷無力,這肯定對身體造成損傷。
3. 妊娠倒僕損傷歌
墮胎倒僕或舉重。致胎死在腹中居。已損未出血不止。衝心悶痛母魂孤。
白話文:
當懷孕期間進行墮胎、倒立或者舉重等活動,可能會導致胎兒死亡並留在子宮內。如果已經受傷且出血不停止,並且出現胸悶和母親感到孤立無助的情況,可能是由於血液流向腦部不足所引起的。
4. 妊婦傷寒歌
傷寒頭痛連百節。氣急衝心溺如血。上生斑點赤黑時。壯熱不止致胎滅。嘔吐不止心煩熱。腰背俱強腦痛裂。六七日來熱腹中。小便不通大便結。
見此證必損胎。而妊母亦或致死。治法詳見活人書。
白話文:
當你感到寒冷並出現偏頭痛、全身痠痛、呼吸困難和尿液呈紅色等症狀,同時身上還會出現一些黑色的斑點,且發燒不退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流產。此外,如果你一直嘔吐不停、心情煩躁、腰部和背部疼痛以及腦部劇烈疼痛,並且在第六到第七天開始腹部發熱、排尿受阻及大便乾硬的話,這些都是可能對懷孕有影響的徵兆,甚至有可能危及母親的生命。治療方法請參照《活人書》中的詳細說明。
5. 產後傷寒歌
產後因得熱病臨。脈細四肢暖者生。脈大忽然肢逆冷。須知其死莫留停。
脈盛身熱。得之傷寒。產後熱病。脈必洪大。難便。以脈大為死證。必遵內經、仲景諸書。依法汗下。若脈不為汗衰而仍大。是為陰陽交。乃可斷死。汗後脈靜乃可斷生。豈可以病在表裡。未行治法。遽以脈細為生。四肢冷暖。當參以病證。或陽厥而厥。或作汗而厥。今脈訣所歌。膠柱刻舟之論。
白話文:
產婦生產後若染上熱病,脈搏細弱且四肢溫暖,則預示著病情尚可,但若脈搏洪大且突然四肢冰冷,則必須警惕,因為這預示著病情危重,不可耽誤。
如果脈搏洪大且身體發熱,可能是傷寒所致。產後熱病,脈搏通常會洪大且難以排便,以脈搏洪大作為死亡的徵兆。必須參考《內經》和《傷寒論》等醫典,依照法則使用汗法。如果經過汗法治療,脈搏沒有減弱反而仍然洪大,就代表著陰陽失衡,可以判定死亡。只有汗後脈搏恢復正常才可判定為生。
切勿因為病症表裡未明就草率地根據脈搏微弱而判定為生,四肢冷暖也必須結合病症來判斷。可能是陽氣虛衰而厥倒,也可能是出汗過多而厥倒。現在的脈訣歌訣就像膠柱刻舟,缺乏應變能力。
6. 產難生死歌
欲產之婦脈離經。沉細而滑也同名。夜半覺痛應分誕。來日日午定知生。
脈經曰。離經其脈浮。設腹痛引腰脊。為欲生也。但離經者不產也。又云其脈離經。夜半覺。日中則生也。經者常也。謂離其常處為離經。假如妊婦昨日見左沉實為男之脈。今日或脈浮。是離其尋常之脈。而異於平日。又且腹痛。是知將誕也。通真子引難經一呼三至曰離經為解。
李晞範又引難經一呼一至曰離經以解沉細而滑。皆非也。難經言損至二脈。雖同名離經。其脈與理則不同。且脈經明言離經。其脈浮也。不曾引援難經之文。今脈訣因其言脈浮又添沉細而滑。同名離經。蓋以前所診男女脈。或云浮大為女。若只脈浮為離經。若平常見浮大為女之脈。
白話文:
欲產之婦脈離經。沉細而滑也同名。夜半覺痛應分誕。來日日午定知生。
即將生產的婦女,脈象離經,沉細而滑,稱為“同名”。若夜半感到疼痛,應當分娩,隔天中午就能確定她生了。
脈經曰。離經其脈浮。設腹痛引腰脊。為欲生也。但離經者不產也。又云其脈離經。夜半覺。日中則生也。經者常也。謂離其常處為離經。假如妊婦昨日見左沉實為男之脈。今日或脈浮。是離其尋常之脈。而異於平日。又且腹痛。是知將誕也。通真子引難經一呼三至曰離經為解。
《脈經》說,脈象離經,脈浮,並且腹痛牽連腰脊,即將生產。但只是脈象離經,不代表一定會生產。又說脈象離經,夜半感到疼痛,到中午就會生產。所謂“經”就是正常,離經是指脈象偏離正常位置。比如說,孕婦昨天左脈沉實,是男性的脈象,今天卻變成脈浮,就是偏離了平常的脈象,與往常不同。而且還伴隨腹痛,這就說明即將分娩。
《通真子》引用《難經》“一呼三至曰離經為解”。
李晞範又引難經一呼一至曰離經以解沉細而滑。皆非也。難經言損至二脈。雖同名離經。其脈與理則不同。且脈經明言離經。其脈浮也。不曾引援難經之文。今脈訣因其言脈浮又添沉細而滑。同名離經。蓋以前所診男女脈。或雲浮大為女。若只脈浮為離經。若平常見浮大為女之脈。
李晞範又引用《難經》“一呼一至曰離經以解沉細而滑”。這都是錯誤的。
《難經》談到損至二脈,雖然也稱為“離經”,但脈象和道理都不同。而且《脈經》明確說明“離經其脈浮”,並未引用《難經》的說法。現在《脈訣》根據《脈經》“脈浮”的說法,又添上“沉細而滑”也稱為“離經”。這可能是因為以前診斷男女脈象時,會說脈浮大為女。如果只以脈浮為“離經”,那麼平常見浮大為女之脈,又該怎麼解釋呢?
解釋:
這段文字主要討論了“離經”脈象的診斷和應用。其中包含了一些古代醫學文獻的引用,例如《脈經》、《難經》、《通真子》。
重點在於
- “離經”是指脈象偏離正常位置,但並非所有離經脈象都會導致生產。
- 具體診斷需要結合其他症狀,例如腹痛、腰脊疼痛等。
- 不同醫家對“離經”的理解和應用可能存在差異,需要謹慎參考。
這段文字反映了古代醫學對脈象診斷的重視,以及不同醫家之間對理論和實踐的探討。
何以辨離經。故又增沉細而滑。以見離浮大之常經為沉滑也。聖惠方云。夜半子時覺腹痛。來日午時必定生產。謂子午相沖。正半日時數也。通真子曰夜半痛。日午生。此言恐未為的。又曰腹痛而腰不痛者未產也。若腹痛連腰痛甚者即產。所以然者腎候於腰。胞系於腎。故也。
診其尺脈。轉急如切繩轉珠者。即產也。生產有難易。痛來有緊慢。安可定半日。當斷以活法。
身重體熱寒又頻。舌下之脈黑復青。及舌上冷子當死。腹中須遣母歸冥。面赤舌青細尋看。母活子死定應難。唇口俱青沫又出。母子俱死總高𢬵。面青舌〔青〕(赤)沫出頻。母死子活定知真。不信若能看應驗。尋之賢哲不虛陳。
白話文:
如何辨別離經脈象?
離經脈象的特點是沉細而滑。這是因爲離經脈象與浮大之常經脈象相比,呈現出沉滑的特點。
《聖惠方》中記載
夜半子時(凌晨12點)感到腹部疼痛,到第二天午時(中午12點)必定生產。這是因爲子午相沖,正好是半日之數。
《通真子》中記載
夜半痛,日午生。這句話可能並不完全正確。
又說,腹痛而腰不痛者未產也。若腹痛連腰痛甚者即產。這是因為腎候於腰,胞系於腎。
如何根據脈象判斷是否將要生產?
診其尺脈,轉急如切繩轉珠者,即產也。生產有難易,痛來有緊慢,安可定半日。當斷以活法。
其他症狀判斷
身體沉重,體熱,並伴有寒戰和頻頻發作。舌下之脈黑又青,以及舌上冰冷,皆屬死症。腹中須遣母歸冥。
面赤舌青,仔細觀察,母活子死,難以挽回。
脣口俱青,並有泡沫吐出,母子俱死,不可救治。
面色青,舌頭青(或者應爲赤)色,泡沫頻頻吐出,母死子活,實屬真確。
不信的話,可以多加觀察,這些應驗之理並非虛言。向賢者求教,必能明辨真僞。
脈指南作面青舌赤。蓋面以候母。舌以候子。今雲子活。合以舌赤為是。若云舌青。則與前面赤舌青。母活子死之候相反。若胎先下。其子得活。如未下。子母俱亡。自身重體熱寒又頻至此。並不用脈。只以外候參決子母生死。蓋以臨產脈不可考。但當以察色而知之。
白話文:
這段古文的意思是:
脈學指南中說,產婦面青舌赤。這是因為面部反映母親的情況,舌頭反映孩子的狀況。現在說孩子活著,應該以舌頭發紅為準。如果說舌頭發青,那就和之前面紅舌青,母親活著孩子死亡的徵兆相矛盾。
如果胎兒已經下降,孩子就有可能活下來。如果還沒有下降,孩子和母親都可能死亡。產婦自身體重、體溫、寒熱等情況反覆變化,這種情況下不用脈診,只憑觀察外貌就能判斷孩子和母親的生死。
因為臨產時脈象不可靠,只能通過觀察面容來判斷。
簡單來說,這段文字是在說明臨產時,判斷母子生死的依據主要依靠外貌觀察,尤其是面部和舌頭的顏色,而不是脈象。
7. 新產生死歌
新產之脈緩滑吉。實大弦急死來侵。若得沉重小者吉。忽若堅牢命不停。寸口〔澀〕(焱)疾不調死。沉細附骨不絕生。審看此候分明記。長鬚念取向心經。
脈經曰。產後寸口脈焱疾不調者死。沉微附骨不絕者生。今脈訣述脈經作歌。既用其文。不明其理。擅改焱為澀。其意以為澀滯疾駛並行。方可言不調。反以焱疾為非。是不知脈澀則不疾。脈疾則不澀。其不調者。以焱疾也。產後失血多。五臟虛。故以緩滑沉微不絕為脈應病。
澀為少血亦應病之脈。惟焱疾不調勻。則脈形之速。焱浮於上。故云死。一字之差。生死頓異。
白話文:
產婦剛生產完,脈象緩慢滑利,是吉利的徵兆。如果脈象實大、弦急,表示死亡即將來臨。若脈象沉重微弱,但仍有脈搏,是吉兆。如果脈象突然變得堅硬沉重,生命就難以維持了。寸口脈澀滯,並且脈象不調,就會死亡。脈象沉細,貼附骨頭,但沒有消失,就代表能活下來。要仔細觀察這些脈象,並且牢記在心。長鬚者要注意,這些脈象都與心經有關。
《脈經》中記載,產婦產後寸口脈澀滯且不調,就會死亡;如果脈象沉細,貼附骨頭,但沒有消失,就代表能活下來。現在的脈訣以歌曲的形式來表達《脈經》的內容。雖然採用了《脈經》的文字,但卻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擅自將「焱」字改成「澀」。他們認為脈象澀滯與疾駛並存,纔算是不調,反而認為「焱疾」是錯誤的。他們不明白,脈象澀滯就不疾駛,脈象疾駛就不澀滯。所謂不調,指的是「焱疾」,也就是脈象快速浮動。產婦產後失血較多,五臟虛弱,因此脈象緩慢滑利、沉細微弱且不消失,是符合病情脈象的表現。
脈象澀滯是少血的表現,也是符合病情脈象的。只有「焱疾」不調勻,才會導致脈象快速,浮動於上,所以才會說「死」。只差一個字,生死就會截然不同。
8. 小兒生死候歌
通真子曰。經云六歲以下為小兒。十八以下為少年。二十以上為壯年。五十以上為老年。其六歲以下。經所不載。是以乳下嬰兒病難治者。皆無脈可以考也。中古有巫方。立小兒顱囟經。以占夭壽疾病生死相傳習。有少小方焉。迄乎晉宋推諸蘇家。又有巢氏作小兒病源候論。
今脈訣此歌。乃萬分之一爾。愚謂自宋以來。專小方脈者稍多。如錢氏、朱氏、張氏、幼幼新書、全嬰書、嬰孩寶鑑、活幼口議、馮氏妙選寶秘方。及諸家名方。必博覽方可。況小兒之脈。當以大指展轉分按三部。且其脈未定。當以察形色為上工。諸胎中、諸變蒸、五疳、急慢驚風、瘡疹。
白話文:
通真子曰:
經書上說,六歲以下為小兒,十八歲以下為少年,二十歲以上為壯年,五十歲以上為老年。然而,六歲以下的孩童,經書中記載不多。因此,乳下嬰兒生病難以治療,大多沒有脈象可供參考。
古代有巫術方術,以孩童顱骨囟門的經脈來推斷夭壽、疾病、生死,並代代相傳。也有一些針對幼童的醫方,一直到晉宋時期才被蘇氏推廣。巢氏也撰寫了《小兒病源候論》。
如今的脈訣歌訣,不過是萬分之一的知識而已。我認為,自宋朝以來,專注於小兒方脈的醫者逐漸增多,例如錢氏、朱氏、張氏、以及《幼幼新書》、《全嬰書》、《嬰孩寶鑑》、《活幼口議》、《馮氏妙選寶祕方》等各家名方,都需要廣泛學習才能精通。
更何況小兒的脈象,需要用大拇指轉動分按三部來診斷。而且他們的脈象尚未穩定,所以觀察形色纔是上乘之法。諸如胎中病、變蒸、五疳、急慢驚風、瘡疹等等病症,都需要精細觀察才能診斷。
與大人殊。其他雜病。與大人治療則同。但藥劑有大小輕重。
小兒乳後輒嘔逆。更兼脈亂無憂慮。
脈經曰。是其日數應變蒸之時。身熱脈亂。汗不出。不欲食。食輒吐哯者。脈亂無苦也。
弦急之時被氣纏。脈〔緩〕(沉)只是不消乳。
脈經曰。小兒脈沉者食不消。脈訣云緩。非也。
緊數細快亦少苦。〔虛濡邪氣驚風助〕(脈緊乃是風癇痼。)
脈經曰。緊為風癇。本事方同。今脈訣作虛濡非。
利下宣腸急痛時。浮大之脈歸泉路。
此非脈經小兒脈內所述。已詳解在下利微小卻為生下。脈經略舉數脈立證以備其書。是一脈自為一證。李晞範乃總為吐後脈證。何見之不明。且小兒吐有數等。今脈亂之吐。乃歌變蒸之候。
白話文:
小孩跟大人不同,其他雜病的治療方法跟大人相同,但藥物的劑量需要根据小孩的體質調整。
如果小孩喝奶后经常呕吐,而且脉象混乱,没有忧虑,这说明他处于“蒸”的状态,身体发热,脉象混乱,出不了汗,不想吃东西,吃了就吐,脉象混乱,没有痛苦。
这是因为脉象弦急,被气缠住,脉象沉缓,乳汁无法消化。
《脉经》说小孩脉象沉缓,乳汁无法消化,而《脉诀》则说脉象緩,是不正确的。
脉象紧数、细快,也说明小孩没有痛苦,这是因为脉象紧,是风痫的征兆。
《脉经》说脉象紧是风痫,与《本事方》一致。现在《脉诀》说脉象虚濡,是不正确的。
如果小孩腹泻、肠子疼痛,脉象浮大,说明他正在排毒。
这并非《脉经》中关于小孩脉象的描述,我已经在“下利微小却为生下”中解释过。
《脉经》只列举了几个脉象的证候,是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每个脉象都代表一个病症。
李晞範把这些脉象都归纳到吐后的脉象,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小孩吐的情况有很多种,现在出现脉象混乱的呕吐,是“蒸”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