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刊誤》~ 附錄 (1)
附錄 (1)
1. 診脈早晏法
岐伯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機按。診法以平旦。主無病者言。若遇有病。則隨時皆可以診。
不必以平旦為拘也。於此又知前聖決死生之分。不專於脈。必須察色觀形。以此相參伍也。今世專尚診脈。而不復問其餘。是不知前聖垂訓之意也。故表而出之。示警後人。)
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腑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然。寸口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脈行五十度。周於身。而復會於手太陰。太陰者寸口也。即五臟六腑之終始。故取法於寸口。(機按。此以氣口決死生者。謂氣口為五臟主也。難經四難言。五臟皆以胃氣為主。
白話文:
岐伯說:「診斷疾病,通常在清晨,陰氣尚未活動,陽氣尚未散發,飲食未曾進食,經脈尚未充盈,絡脈保持均衡,氣血尚未混亂。因此,此時可以診斷出有偏差的脈象。
通過切脈感受動靜,並觀察患者的精神狀態,察看面色五色,觀察五臟的盈虧虛實,六腑的強弱,以及形體的盛衰。以此參照分析,就能判斷生死存亡。」(機按:診斷疾病以清晨為宜,主要是針對沒有病症的人而言。若是遇到有病的患者,則隨時都可以診斷,不必拘泥於清晨。)
「從這裡也可以知道,古代聖人判斷生死存亡,並不單靠脈象,還要觀察面色、身形,將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分析。如今世人只注重診脈,而不去詢問其他方面,這是不知道古代聖人教誨的真諦。因此我將此寫出來,告誡後人。」
「十二經脈都具有動脈,但為什麼單獨選擇寸口脈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呢?因為寸口脈是十二經脈的匯聚之處,是手太陰經的動脈。脈象流動五十度,環繞全身,最後又回到手太陰經,而手太陰經就是寸口脈,它代表著五臟六腑的起始與終結。所以,診斷疾病時才會取法於寸口脈。」(機按:之所以用寸口脈來判斷生死,是因為寸口脈是五臟的總管。難經中說:『五臟皆以胃氣為主』。」
其脈在關上。是人之生死亦繫於關上。八難十四難又言。人之有尺。譬如樹之有根。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是生死又繫於尺脈也。可見寸關尺各有所歸重。故越人所以錯綜其義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的大意為:人的生與死都取決於「關」這個部位的脈搏情況。「八難」和「十四難」裡提到,就像一棵樹有它的根一樣,脈搏也有自己的基礎(即「尺」),而人類的生命力就源於此。因此,如果能夠保持良好的脈搏狀況,就能延長生命而不致死亡。由此可知,人的生與死還取決於「尺」這個部位的脈搏狀態。正因如此,扁鵲才會把這些道理交織在一起進行闡述。
2. 寸關尺
脈經曰。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故曰三陰三陽。陽生於尺動於寸。陰生於寸動於尺。(機按。難經曰尺寸。脈之大要會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
從關至魚際。是寸內。陽之所治也。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始終。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於一寸九分之中。曰尺曰寸。而關在其中矣。一難言。寸口脈之大會。以肺朝百脈而言也。此言尺寸為脈之大要會。以陰陽對待而言也。大抵尺陰寸陽。人之一身。經絡榮衛。
白話文:
《脈經》記載:從魚際穴至高骨,向上行走一寸,這段區域稱為寸口。從寸口至尺澤穴,稱為尺澤,因此合稱「尺寸」。寸口之後、尺澤之前,稱為關衝穴。
陽氣從關衝穴向外流出,陰氣則從關衝穴向內進入,以關衝穴為分界點。陽氣外流三分,陰氣內入三分,因此稱為「三陰三陽」。
陽氣生於尺澤穴,運行至寸口;陰氣生於寸口,運行至尺澤穴。
(機按:《難經》也說「尺寸」,是脈象的重要會合部位。從關衝穴至尺澤穴,屬於尺內,為陰氣所統治。
從關衝穴至魚際穴,屬於寸內,為陽氣所統治。因此,陰氣佔尺內一寸,陽氣佔寸內九分。尺寸始終,一寸九分,故曰「尺寸」。
在一寸九分之中,分別稱為尺和寸,而關衝穴位於其中。一難言,寸口脈象是身體各脈的匯合處,從肺經統管全身經脈的角度來說明。而這裡所說「尺寸」是脈象的重要會合部位,從陰陽對待的角度來說明。
總之,尺為陰,寸為陽。人體一身,經絡、榮衛,皆由此而來。)
五臟六腑。莫不由於陰陽。而或過與不及。於尺寸見焉。故為脈之大要會也。一說古法寸部佔九分。關尺部各佔一寸。三部共二寸九分。若臂短者亦依此法。則頭指診在關部。次指診在尺部。第三指診在閒處。如何知病之所在。今但以高骨為準。揣得高骨。壓中指於高骨。以定關位。
然後下前後兩指以取尺寸。不必拘九分一寸之說也。)
白話文:
五臟六腑,都受陰陽影響。若陰陽失調,過度或不足,就會在尺寸上有所表現。因此,脈象是診斷病症的重要依據。
古法主張寸部佔九分,關、尺部各佔一寸,三部共計二寸九分。即使手臂較短,也應遵循此法。診脈時,頭指應放在關部,次指放在尺部,第三指放在閒處。
然而,如何準確地判斷病症的位置呢?現在只以高骨為準。找到高骨後,將中指壓在高骨上,以此確定關的位置。
然後,前後兩指下移,依此取尺寸,不必拘泥於九分一寸的說法。
3. 五臟六腑脈所出
(以輕重分臟腑)
左寸。心小腸脈所出。
重按至血脈。浮大而散者。心脈也。屬臟。或謂浮澀而短。輕按至皮毛。浮滑而長者。小腸脈也。屬腑。
左關。肝、膽脈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短而弦急者。肝脈也。屬臟。輕按至皮毛。弦緊而浮長者。膽脈也。屬腑。
左尺。腎、膀胱脈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而遲者。腎脈也。屬臟。輕按至皮毛。沉實而稍疾者。膀胱脈也。屬腑。
右寸。肺、大腸脈所出。
微重按於皮肉。浮短而澀者。肺脈也。屬臟。輕按至皮毛。浮短而疾者。大腸脈也。屬腑。
右關。脾、胃脈所出。
重按至肌肉。緩而遲者。脾脈也。屬臟。輕按至皮毛。微緩而稍疾者。胃脈也。屬腑。
白話文:
以輕重分臟腑脈象
左寸: 心和小腸的脈象由此處出現。
- 重按至血脈: 按壓至血脈處,脈象浮大而散亂,為心脈,屬於臟。或有人說,脈象浮澀而短,也是心脈。
- 輕按至皮毛: 輕輕按壓至皮毛處,脈象浮滑而長,為小腸脈,屬於腑。
左關: 肝和膽的脈象由此處出現。
- 重按至筋骨: 按壓至筋骨處,脈象沉短而弦急,為肝脈,屬於臟。
- 輕按至皮毛: 輕輕按壓至皮毛處,脈象弦緊而浮長,為膽脈,屬於腑。
左尺: 腎和膀胱的脈象由此處出現。
- 重按至筋骨: 按壓至筋骨處,脈象沉而遲緩,為腎脈,屬於臟。
- 輕按至皮毛: 輕輕按壓至皮毛處,脈象沉實而稍快,為膀胱脈,屬於腑。
右寸: 肺和大腸的脈象由此處出現。
- 微重按於皮肉: 稍微重一點按壓在皮肉上,脈象浮短而澀,為肺脈,屬於臟。
- 輕按至皮毛: 輕輕按壓至皮毛處,脈象浮短而快,為大腸脈,屬於腑。
右關: 脾和胃的脈象由此處出現。
- 重按至肌肉: 按壓至肌肉處,脈象緩慢而遲緩,為脾脈,屬於臟。
- 輕按至皮毛: 輕輕按壓至皮毛處,脈象微緩而稍快,為胃脈,屬於腑。
右尺。命門、三焦脈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實而疾者。命門脈也。屬臟。輕按至皮毛。沉實而稍疾者。三焦也。屬腑。
機按。命門三焦。配合右尺。刊誤辯之詳矣。茲不復贅。但此與刊誤。並以輕重而分診臟腑之脈。不知何所據也。意者臟屬陰主沉。腑屬陽主浮。故以義取輕重為診式耶。他本又謂內以候臟。外以候腑。其義亦猶此也。然考之脈經。及素難諸書。只論五臟之脈。於六腑之脈。
雖言之而不詳。六腑病脈。雖間或言之。診法輕重亦未之及。蓋謂臟脈可以兼腑歟。抑謂能知臟脈。而腑脈無勞診歟。或病在六腑為輕。而脈無要緊耶。愚皆莫解其意也。且所論五臟脈狀。及六腑脈狀。與下篇大不相侔。亦不知其何所本也。故著之以俟明者。
白話文:
右尺脈象解讀與疑惑
右尺脈位置與脈象解析:
右尺脈位於手腕右側,是命門、三焦脈所發出的位置。
- 重按至筋骨,沉實而疾者,為命門脈,屬臟。
- 也就是說,用力按壓到筋骨處,如果脈搏沉實有力且跳動較快,則為命門脈,屬於臟腑中的腎臟。
- 輕按至皮毛,沉實而稍疾者,為三焦脈,屬腑。
- 輕輕按壓到皮膚表面,如果脈搏沉實有力但跳動稍快,則為三焦脈,屬於臟腑中的三焦。
脈象診斷與疑問:
古籍中記載,命門和三焦的脈象可以用右尺脈輕重來區分臟腑。但此說法存在疑問:
- 輕重分臟腑的依據是什麼?
- 古人認為臟屬陰主沉,腑屬陽主浮,所以用輕重來區分臟腑的脈象。
- 六腑脈象的論述不詳,如何診斷?
- 古籍中主要論述五臟的脈象,六腑的脈象僅有少量提及,且沒有詳細闡述診斷方法,尤其是輕重的應用。
- 是否認為臟脈可以兼顧腑?
- 可能是認為能夠診斷出臟脈,就無需特別診斷腑脈,或認為六腑病症較輕,其脈象不重要。
- 脈象描述與其他論述不符,為何?
- 古籍中關於五臟六腑脈象的描述,與其他篇章內容不一致,令人困惑。
作者觀點:
作者對上述問題感到疑惑,並希望後人能夠進一步研究,以解開這些謎團。
4. 五臟平脈
心脈。浮大而散。
心合血脈。故心脈循血脈而行。持脈指法。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脈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粗者為大。又稍加力。脈道闊軟者為散。余仿此。機按。菽。豆也。指按如六豆之重也。
肺脈。浮澀而短。
肺合皮毛。故脈循皮毛而行。持脈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不利為澀。又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
肝脈。弦而長。
肝合筋。故肝脈循筋而行。持脈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脈道與箏弦相似為弦。次稍加力。脈道迢迢者為長。
脾脈。緩而大。
脾合肌肉。故脾脈循肌肉而行。持脈指法。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如微風輕颭柳梢之狀。為緩。次稍加力。脈道敦實者為大。
白話文:
心脈:浮大而散
心臟與血脈相連,所以心脈循著血脈運行。 診脈時,手指按壓的力度應該像六顆豆子的重量。按到血脈的位置,能感覺到脈搏跳動,就是浮脈。稍微加重力道,感受到脈道比較粗,就是大脈。再稍微加重力道,感覺脈道寬而軟,就是散脈。其他脈象也以此類推。
機按: 菽,指的是豆子。指按的力度就像六顆豆子的重量。
肺脈:浮澀而短
肺臟與皮毛相連,所以肺脈循著皮毛運行。 診脈時,手指按壓的力度應該像三顆豆子的重量。按到皮毛的位置,能感覺到脈搏跳動,就是浮脈。稍微加重力道,感覺脈道不順暢,就是澀脈。再稍微加重力道,感覺不到脈搏到達正常位置,就是短脈。
肝脈:弦而長
肝臟與筋絡相連,所以肝脈循著筋絡運行。 診脈時,手指按壓的力度應該像十二顆豆子的重量。按到筋絡的位置,感覺脈道像琴絃一樣,就是弦脈。接著稍微加重力道,感覺脈道很長,就是長脈。
脾脈:緩而大
脾臟與肌肉相連,所以脾脈循著肌肉運行。 診脈時,手指按壓的力度應該像九顆豆子的重量。按到肌肉的位置,感覺脈搏跳動像微風輕拂柳枝一樣,就是緩脈。接著稍微加重力道,感覺脈道敦實,就是大脈。
腎脈。沉而軟滑。
腎合骨。故腎脈循骨而行。持脈指法。按至骨上而得者為沉。次重按之。脈道無力為軟。舉指來疾。脈道流利者為滑。凡此五臟平脈。須要察之。久久成熟。一遇病脈。自然可曉。經曰。先識經脈。而後識病脈。此之謂也。
白話文:
腎脈:沉而軟滑
腎經的脈象,沉而柔軟滑利。
腎臟與骨骼相合,所以腎經循行於骨骼之中。
診脈時,手指按壓至骨頭上才能觸摸到脈搏,這稱為「沉」。接著再稍微用力按壓,如果脈道無力,感覺柔軟,這就是「軟」。最後,迅速將手指抬起,如果脈道流暢,感覺滑利,這就是「滑」。
總之,要診斷五臟的脈象,必須仔細觀察,反覆練習,久而久之才能熟練。一旦遇到病脈,自然就能明白。
《經書》上說:「先要認識正常的經脈,才能識別病脈。」這就是這個道理。
5. 六腑平脈
(出診脈須知。)
左寸。手太陽小腸脈。洪大而緊。(一云洪大而長。為受盛之官。名受盛之府。)
左關。足少陽膽脈。弦大而浮。(一云大而浮。一云乍數乍疏。乍短乍長。一云乍大乍小,乍短乍長。與祟脈無異。何以區別。然兩手三部皆然。方為祟脈。今獨左手關部如此。則謂之膽脈。可也。膽為中正之官。名清淨之府。相火膽與風肝合。脈急則為驚。)
左尺。足太陽膀胱脈。洪滑而長。(膀胱為州都之官。名津液之府。寒水膀胱。與君火腎合。脈急則為瘕。或曰心脈居午。謂之君火宜也。今腎脈居子。亦謂之君火何義。又命門脈為心主。居亥。謂之相火宜也。今膽脈居寅。亦謂之相火。又何邪。內經天元紀論。鬼臾區曰。
白話文:
醫生看診時,把脈要注意以下幾點:
左手寸脈,屬於手太陽小腸經,脈象洪大而緊,代表小腸功能正常。
左手關脈,屬於足少陽膽經,脈象弦大而浮,代表膽功能正常。
左手尺脈,屬於足太陽膀胱經,脈象洪滑而長,代表膀胱功能正常。
子午之歲。上見少陰。巳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而釋者謂午亥之歲為正化。子巳之歲為對化。由此言之。則心腎皆可言君火。以其熱氣主之也。厥陰既主風氣。而手厥陰命門不當以相火言。
少陽既主其相火。則膽與三焦為相火明矣。)
右寸。手陽明大腸脈。浮短而滑。(一云短而澀。為傳道之官。名傳道之府。)
右關。足陽明胃脈。浮長而滑。(一雲浮大而短。為倉廩之官。名水穀之府。燥金胃與濕土脾合。)
右尺。手少陽三焦脈。洪散而急。(為決瀆之官。名外府。機按。以上但言六腑脈狀。而診法輕重內外。俱未及論。學者宜更考之。)
白話文:
在子午年,可以見到少陰;在巳亥年,可以見到厥陰。少陰代表著開始,厥陰代表著結束。厥陰主風氣,少陰主熱氣,少陽主相火。有人解釋說午亥年為正化,子巳年為對化。由此可見,心腎都可以稱為君火,因為它們都主熱氣。厥陰主風氣,因此手厥陰命門不應該以相火來解釋。
第二段
少陽既主其相火,則膽與三焦為相火明矣。
少陽主相火,那麼膽與三焦就顯然是相火了。
第三段
右寸,手陽明大腸脈,浮短而滑。(一雲短而澀。為傳道之官。名傳道之府。)
在右手寸關尺中的寸口部位,是手陽明大腸經的脈象,浮而短,脈滑。(也有人說脈短而澀。大腸經為傳道之官,又稱傳道之府。)
第四段
右關,足陽明胃脈,浮長而滑。(一雲浮大而短。為倉廩之官。名水穀之府。燥金胃與濕土脾合。)
在右手寸關尺中的關脈部位,是足陽明胃經的脈象,浮而長,脈滑。(也有人說脈浮而大,但脈短。胃經為倉廩之官,又稱水穀之府。燥金屬胃,濕土屬脾,二者相合。)
第五段
右尺,手少陽三焦脈,洪散而急。(為決瀆之官。名外府。機按。以上但言六腑脈狀。而診法輕重內外。俱未及論。學者宜更考之。)
在右手寸關尺中的尺脈部位,是手少陽三焦經的脈象,脈洪大而散,脈急。(三焦經為決瀆之官,又稱外府。以上只是簡單描述六腑的脈象,至於診法中的輕重、內外等,都未提及。學習者應該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