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刊誤》~ 卷下 (6)
卷下 (6)
1. 小兒外證十五候歌
眼上赤脈。下貫瞳人。囟門腫起。兼及作坑。鼻乾黑燥。肚大筋青。目多直視。睹不轉睛。指甲黑色。忽作鴉聲。虛舌出口。齧齒咬人。魚口氣急。啼不作聲。蛔蟲既出。必是死形。用藥速急。十無一生。
白話文:
眼睛上出現紅血絲,紅血絲向下延伸到瞳孔。囟門腫脹,甚至凹陷。鼻子乾燥發黑。肚子脹大,青筋暴露。眼睛直視,不能轉動。指甲呈黑色。突然發出像烏鴉一樣的叫聲。舌頭伸出,顯得瘦弱。咬人。呼吸急促,像魚一樣張著嘴。哭泣時沒有聲音。蛔蟲排出後,孩子已經死去。必須立即用藥,但十個孩子也未必能救活一個。
2. 附錄辨奇經脈
兩手脈浮之俱有陽。沉之俱有陰。陽陰皆實盛者。此為沖督之脈也。沖督之脈者。十二經之道路也。沖督用事。則十二經不復朝於寸口。其人皆苦恍惚狂癡。否者必當猶豫有兩心。兩手陽脈浮而細微。綿綿不可知。俱有陰脈亦復細綿綿。此為陰蹺陽蹺之脈。此家曾有病鬼魅。
厥死。苦恍惚亡人為禍。診得陽蹺病拘急。陰蹺病緩。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脊強痛。不得俯仰。大人癲疾。小兒風癇。脈來中央浮直上下痛者。督脈也。動苦。腰背膝寒。大人顛。小兒癇。尺寸脈俱牢。(一作芤。直上直下。)此為衝脈。胸中有寒疝也。
以上元具浮脈條下。
脈來中央堅實徑至關者。衝脈也。動苦。小腹痛。上搶心。有瘕疝。絕孕。遺失溺。脅支滿煩。橫寸口邊丸丸者。任脈也。苦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不得俯仰。拘急。脈來緊細實長至關者。任脈也。動苦。少腹繞臍下。引橫骨。陰中切痛。
以上元具實脈條下。
吳先生云五臟六腑之經。分布手足。凡十二脈。魚際下寸內九分。尺內十分者。手太陰肺經之一脈也。醫者於寸關尺。輒名之曰此心脈、此肺脈、此肝脈、此腎脈非也。兩手三部皆肺臟脈。而分其部位。以候他臟之氣焉耳。其說見於素問脈要精微論。而其所以之故。則秦越人八十一難之首章。
發明至矣。是何也。脈者血之流派。氣使然也。肺居五臟之上。氣所出入門戶也。脈行始肺終肝。而後復會於肺。故其經穴名曰氣口。而為脈之大會。一身之害必於是占焉。
白話文:
附錄辨奇經脈
兩手脈搏浮起則皆屬陽脈,下沉則皆屬陰脈。若陽脈和陰脈都實而有力,這是沖脈和督脈的表現。沖脈和督脈是十二經脈的通道。沖脈和督脈異常活躍時,十二經脈的脈象就不再反映在寸口脈(手腕內側脈搏處)了,患者會感到神志恍惚、狂躁癡呆;否則,必將猶豫不決,患得患失。兩手陽脈浮起但細微,綿綿若游絲,難以捉摸,陰脈亦同樣細微綿長,這是陰蹺脈和陽蹺脈的表現。這樣的人往往曾患過怪病、鬼魅作祟,甚至險些死亡,常感神志恍惚,像丟了魂一樣,並且受到邪祟的禍害。診斷時發現陽蹺脈拘急(脈象緊束),陰蹺脈遲緩,寸口和關口脈搏都浮起,直上直下,這是督脈的表現,患者會腰脊強痛,無法彎腰挺背,成人會患癲癇,小孩會患風癇。脈搏在中央浮起,直上直下,且伴有疼痛,也是督脈的表現,會導致行動困難、腰背膝蓋寒冷,成人會患癲狂,小孩會患癇症。寸口和關口脈搏都強勁有力(或洪大有力,直上直下),這是沖脈的表現,患者胸中會有寒邪引起的疝氣。
以上是關於浮脈的描述。
脈搏在中央堅實有力,直達關脈(手腕內側脈搏處的第二個部位),這是沖脈的表現,患者會行動困難,小腹疼痛,疼痛向上蔓延至心臟,患有腫塊或疝氣,還會不孕、尿失禁,脅肋部脹滿煩悶。在寸口脈外側,脈象如一顆顆小丸子,這是任脈的表現,患者會感到腹部有氣體,像手指一樣,向上衝擊心臟,無法彎腰挺背,脈象拘急。脈搏緊細有力,延伸到關脈,這是任脈的表現,患者會感到少腹(肚臍以下)繞著肚臍下方,牽扯到橫骨(恥骨),陰部會有銳痛。
以上是關於實脈的描述。
吳先生說,五臟六腑的經脈分布在手足,共有十二條經脈。魚際穴(手拇指球外側)下寸內九分,尺內十分(寸、尺是古代的量度單位),是手太陰肺經的一條經脈。醫生在診脈時,常以寸關尺三部來分別命名為心脈、肺脈、肝脈、腎脈,這是錯誤的。兩手三部(寸、關、尺)都是肺臟的經脈,只是根據不同的部位,來推測其他臟腑的氣機而已。這種說法見於《素問‧脈要精微論》,其原因則在《秦越人八十一難》的首章已有詳細闡述。
脈搏是血液流動的軌跡,由氣所推動。肺位於五臟之上,是氣出入的門戶。脈搏的運行始於肺,終於肝,然後又回到肺。所以肺經的穴位名為「氣口」,是脈搏的大會合之處,全身的疾病都會在此處有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