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刊誤》~
1. 附錄
2. 診脈早晏法
岐伯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機按。診法以平旦。主無病者言。若遇有病。則隨時皆可以診。不必以平旦為拘也。於此又知前聖決死生之分。不專於脈。必須察色觀形。以此相參伍也。今世專尚診脈。而不復問其餘。是不知前聖垂訓之意也。故表而出之。示警後人。)
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腑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然。寸口脈之大會。手太陰之動脈也。脈行五十度。周於身。而復會於手太陰。太陰者寸口也。即五臟六腑之終始。故取法於寸口。(機按。此以氣口決死生者。謂氣口為五臟主也。難經四難言。五臟皆以胃氣為主。其脈在關上。是人之生死亦繫於關上。八難十四難又言。人之有尺。譬如樹之有根。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是生死又繫於尺脈也。可見寸關尺各有所歸重。故越人所以錯綜其義也。)
白話文:
診脈早晏法
岐伯說:診脈通常在清晨平旦時分最佳。此時陰氣尚未活動,陽氣尚未散佈,飲食尚未攝入,經脈尚未充盈,絡脈運行平順,氣血尚未紊亂,因此可以診斷出脈象的異常。仔細診察脈搏的動靜,觀察患者的眼神是否明亮,察看面色五色,觀察五臟的盛衰虛實,六腑的強弱,以及形體的消長盛衰,以此綜合判斷,決定生死。 (按:診脈在清晨平旦時分最佳,這主要是針對沒有疾病的人而言。如果患者已經生病,那麼隨時都可以診脈,不必拘泥於平旦時分。由此可知,古聖人判斷生死,並不單單依靠脈象,還必須觀察面色和形體,綜合判斷。現在很多人只注重診脈,而不再詢問其他情況,這是不知道古聖人教誨的真諦。因此特地將此記錄下來,警示後人。)
十二經脈都有動脈,但只選擇寸口脈來判斷五臟六腑的生死吉凶。這是因為寸口脈是脈氣的大會合之處,是手太陰經的動脈。脈氣運行五十度,遍布全身,最後又會合於手太陰經,而手太陰經的脈位就在寸口,它是五臟六腑氣血的起始和終結之地,所以診脈的方法就取決於寸口。 (按:這裡說用寸口脈判斷生死,是指寸口脈是五臟之氣的主宰。難經中四難提到,五臟都以胃氣為主,而胃氣的脈象在關上,所以人的生死也繫於關上。八難和十四難又說,人有尺脈,如同樹木有根,脈象有根本,人有元氣,所以才能不死。這說明生死也繫於尺脈。由此可見,寸、關、尺三部脈象各有其重要的意義,所以越人(扁鵲)才能錯綜複雜地運用這些脈象。)
3. 寸關尺
脈經曰。從魚際至高骨,卻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關。陽出陰入,以關為界。陽出三分,陰入三分,故曰三陰三陽。陽生於尺動於寸,陰生於寸動於尺。(機按。難經曰尺寸,脈之大要會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
從關至魚際,是寸內,陽之所治也。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始終,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於一寸九分之中,曰尺曰寸,而關在其中矣。一難言,寸口脈之大會,以肺朝百脈而言也。此言尺寸為脈之大要會,以陰陽對待而言也。大抵尺陰寸陽,人之一身,經絡榮衛,
五臟六腑,莫不由於陰陽,而或過與不及,於尺寸見焉。故為脈之大要會也。一說古法寸部佔九分,關尺部各佔一寸,三部共二寸九分。若臂短者亦依此法,則頭指診在關部,次指診在尺部,第三指診在閒處,如何知病之所在。今但以高骨為準,揣得高骨,壓中指於高骨,以定關位。
然後下前後兩指以取尺寸,不必拘九分一寸之說也。)
白話文:
寸關尺是診脈的重要部位。從手掌魚際穴到手腕高骨,往回量一寸的部位叫寸口。從寸口到尺澤穴的距離稱為尺,所以稱作尺寸。寸口和尺之間的部位稱為關。陽氣從關外流出,陰氣從關內進入,關脈是陰陽的分界線。陽氣向外延伸三分,陰氣向內延伸三分,所以稱為三陰三陽。陽氣產生於尺脈,活動於寸脈;陰氣產生於寸脈,活動於尺脈。
《難經》中說,寸、尺是診脈的要點。從關到尺澤穴是尺脈範圍,屬於陰經的部位;從關到魚際穴是寸脈範圍,屬於陽經的部位。因此,陰經在尺脈範圍佔據一寸,陽經在寸脈範圍佔據九分。寸、尺範圍總共是一寸九分。寸、尺在其中,關脈位於寸、尺之間。 《難經》也提到寸口脈是脈象會聚的重要部位,這是從肺主朝百脈的角度來說的;而寸尺是診脈的要點,則是由陰陽對應的角度來說的。
總而言之,尺脈屬陰,寸脈屬陽,人體經絡、臟腑的功能,都受到陰陽的影響。陰陽失調的情況,都能在寸、尺脈上反映出來,所以寸、尺是診脈的要點。 古法認為寸部佔九分,關、尺部各佔一寸,三部共二寸九分。但即使手臂較短,也應依此方法診脈,即食指診關,中指診尺,無名指診寸。 現在則以高骨為準,將中指壓在高骨上確定關脈位置,然後上下移動前後兩指取寸、尺脈,不必拘泥於九分一寸的說法。
4. 五臟六腑脈所出
(以輕重分臟腑)
左寸。心小腸脈所出。
重按至血脈。浮大而散者。心脈也。屬臟。或謂浮澀而短。輕按至皮毛。浮滑而長者。小腸脈也。屬腑。
左關。肝、膽脈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短而弦急者。肝脈也。屬臟。輕按至皮毛。弦緊而浮長者。膽脈也。屬腑。
左尺。腎、膀胱脈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而遲者。腎脈也。屬臟。輕按至皮毛。沉實而稍疾者。膀胱脈也。屬腑。
右寸。肺、大腸脈所出。
微重按於皮肉。浮短而澀者。肺脈也。屬臟。輕按至皮毛。浮短而疾者。大腸脈也。屬腑。
右關。脾、胃脈所出。
重按至肌肉。緩而遲者。脾脈也。屬臟。輕按至皮毛。微緩而稍疾者。胃脈也。屬腑。
右尺。命門、三焦脈所出。
重按至筋骨。沉實而疾者。命門脈也。屬臟。輕按至皮毛。沉實而稍疾者。三焦也。屬腑。
機按。命門三焦。配合右尺。刊誤辯之詳矣。茲不復贅。但此與刊誤。並以輕重而分診臟腑之脈。不知何所據也。意者臟屬陰主沉。腑屬陽主浮。故以義取輕重為診式耶。他本又謂內以候臟。外以候腑。其義亦猶此也。然考之脈經。及素難諸書。只論五臟之脈。於六腑之脈。
雖言之而不詳。六腑病脈。雖間或言之。診法輕重亦未之及。蓋謂臟脈可以兼腑歟。抑謂能知臟脈。而腑脈無勞診歟。或病在六腑為輕。而脈無要緊耶。愚皆莫解其意也。且所論五臟脈狀。及六腑脈狀。與下篇大不相侔。亦不知其何所本也。故著之以俟明者。
白話文:
五臟六腑脈所出
根據按壓深淺區分臟腑:
左寸脈位,是心和小腸的經脈循行處。用力按壓到血脈處,脈象浮大而散漫的是心脈,屬於臟;或者脈象浮澀而短促的也是心脈。輕輕按壓到皮膚表面,脈象浮滑而長的,是小腸脈,屬於腑。
左關脈位,是肝膽的經脈循行處。用力按壓到筋骨處,脈象沉而短促、弦急的是肝脈,屬於臟;輕輕按壓到皮膚表面,脈象弦緊而浮長的是膽脈,屬於腑。
左尺脈位,是腎和膀胱的經脈循行處。用力按壓到筋骨處,脈象沉而遲緩的是腎脈,屬於臟;輕輕按壓到皮膚表面,脈象沉實而略快的是膀胱脈,屬於腑。
右寸脈位,是肺和大腸的經脈循行處。稍微用力按壓到皮肉處,脈象浮短而澀滯的是肺脈,屬於臟;輕輕按壓到皮膚表面,脈象浮短而快速的,是大腸脈,屬於腑。
右關脈位,是脾和胃的經脈循行處。用力按壓到肌肉處,脈象緩慢而遲滯的是脾脈,屬於臟;輕輕按壓到皮膚表面,脈象略微緩慢而略快的,是胃脈,屬於腑。
右尺脈位,是命門和三焦的經脈循行處。用力按壓到筋骨處,脈象沉實而快速的,是命門脈,屬於臟;輕輕按壓到皮膚表面,脈象沉實而略快的,是三焦脈,屬於腑。
關於命門和三焦的脈診,與其他文獻記載有所出入,在此不再贅述。但是,文中將臟腑脈象區分的方法,是以按壓深淺來判斷的,其依據為何不得而知。可能是因為臟屬陰,脈象偏沉;腑屬陽,脈象偏浮,所以以此作為診斷的標準吧。其他醫籍也提到,內診候臟,外診候腑,其義理也與此相近。然而,考究脈經以及《素問》等典籍,僅論述了五臟的脈象,對於六腑的脈象描述雖然也有提及,但並不詳盡,更沒有說明診斷時應如何區分按壓的輕重。這可能是因為臟脈可以兼顧腑的病理變化,抑或是認為只要能診斷出臟脈,就無需再診斷腑脈;或者六腑的疾病較為輕微,脈象並無明顯的徵兆。這些我都不太理解。此外,文中所述的五臟脈象和六腑脈象,與其他文獻記載大相徑庭,其出處也無法考證。因此,將這些內容記錄下來,以待後人明察。
5. 五臟平脈
心脈。浮大而散。
心合血脈。故心脈循血脈而行。持脈指法。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脈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粗者為大。又稍加力。脈道闊軟者為散。餘仿此。機按。菽。豆也。指按如六豆之重也。
肺脈。浮澀而短。
肺合皮毛。故脈循皮毛而行。持脈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不利為澀。又稍加力。不及本位曰短。
肝脈。弦而長。
肝合筋。故肝脈循筋而行。持脈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脈道與箏弦相似為弦。次稍加力。脈道迢迢者為長。
脾脈。緩而大。
脾合肌肉。故脾脈循肌肉而行。持脈指法。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如微風輕颭柳梢之狀。為緩。次稍加力。脈道敦實者為大。
腎脈。沉而軟滑。
腎合骨。故腎脈循骨而行。持脈指法。按至骨上而得者為沉。次重按之。脈道無力為軟。舉指來疾。脈道流利者為滑。凡此五臟平脈。須要察之。久久成熟。一遇病脈。自然可曉。經曰。先識經脈。而後識病脈。此之謂也。
白話文:
五臟平脈
心脈浮大而散。因為心臟與血液脈絡相通,所以心脈循著血管運行。診脈時,手指按壓的力道如同六粒豆子的重量。觸碰到血管即為浮;稍微用力,脈搏粗大則為大;再稍微用力,脈搏寬鬆柔軟則為散。其他臟腑的診脈方法也以此類推。「菽」指的是豆子,指按壓的力道如同六粒豆子的重量。
肺脈浮澀而短。因為肺臟與皮膚毛髮相通,所以肺脈循著皮膚毛髮運行。診脈時,手指按壓的力道如同三粒豆子的重量。觸碰到皮膚毛髮即為浮;稍微用力,脈搏不順暢則為澀;再稍微用力,脈搏達不到正常位置則為短。
肝脈弦而長。因為肝臟與筋絡相通,所以肝脈循著筋絡運行。診脈時,手指按壓的力道如同十二粒豆子的重量。觸碰到筋絡,脈搏如同琴弦般則為弦;稍微用力,脈搏綿長則為長。
脾脈緩而大。因為脾臟與肌肉相通,所以脾脈循著肌肉運行。診脈時,手指按壓的力道如同九粒豆子的重量。觸碰到肌肉,脈搏如同微風輕拂柳枝般則為緩;稍微用力,脈搏厚實則為大。
腎脈沉而軟滑。因為腎臟與骨骼相通,所以腎脈循著骨骼運行。診脈時,按壓到骨骼上即為沉;用力按壓,脈搏無力則為軟;抬起手指時迅速,脈搏流暢則為滑。
以上是五臟的正常脈象,需要仔細觀察,反覆練習,才能熟練掌握。一旦遇到病理脈象,自然就能分辨。經書上說:「先認識正常的經脈,才能認識病理脈象。」這就是這個道理。
6. 六腑平脈
(出診脈須知。)
左寸。手太陽小腸脈。洪大而緊。(一云洪大而長。為受盛之官。名受盛之府。)
左關。足少陽膽脈。弦大而浮。(一云大而浮。一云乍數乍疏。乍短乍長。一云乍大乍小,乍短乍長。與祟脈無異。何以區別。然兩手三部皆然。方為祟脈。今獨左手關部如此。則謂之膽脈。可也。膽為中正之官。名清淨之府。相火膽與風肝合。脈急則為驚。)
左尺。足太陽膀胱脈。洪滑而長。(膀胱為州都之官。名津液之府。寒水膀胱。與君火腎合。脈急則為瘕。或曰心脈居午。謂之君火宜也。今腎脈居子。亦謂之君火何義。又命門脈為心主。居亥。謂之相火宜也。今膽脈居寅。亦謂之相火。又何邪。內經天元紀論。鬼臾區曰。
子午之歲。上見少陰。巳亥之歲。上見厥陰。少陰所謂標也。厥陰所謂終也。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少陽之上。相火主之。而釋者謂午亥之歲為正化。子巳之歲為對化。由此言之。則心腎皆可言君火。以其熱氣主之也。厥陰既主風氣。而手厥陰命門不當以相火言。
少陽既主其相火。則膽與三焦為相火明矣。)
右寸。手陽明大腸脈。浮短而滑。(一云短而澀。為傳道之官。名傳道之府。)
右關。足陽明胃脈。浮長而滑。(一雲浮大而短。為倉廩之官。名水穀之府。燥金胃與濕土脾合。)
右尺。手少陽三焦脈。洪散而急。(為決瀆之官。名外府。機按。以上但言六腑脈狀。而診法輕重內外。俱未及論。學者宜更考之。)
白話文:
六腑平脈
診脈需知:
左手寸關尺分別對應小腸、膽、膀胱三經脈。左手寸脈(小腸)洪大而緊(或說洪大而長),小腸為受盛之府。左手關脈(膽)弦大而浮(或說大而浮,或說脈象忽快忽慢,忽長忽短,忽大忽小,與祟脈相似,但需注意區分:若左右手三部脈象皆如此,才是祟脈;僅左手關脈如此,則為膽脈。),膽為清淨之府,膽與肝相合,脈急則為驚恐。左手尺脈(膀胱)洪滑而長,膀胱為津液之府,膀胱與腎相合,脈急則為瘕症。關於腎與膽皆稱為相火,以及心與腎皆稱為君火的原因,古籍《內經》中有解釋,簡單來說,心腎都能稱為君火,是因為其受熱氣主導;而少陽經脈(膽、三焦)受相火主導。
右手寸關尺分別對應大腸、胃、三焦三經脈。右手寸脈(大腸)浮短而滑(或說短而澀),大腸為傳道之府。右手關脈(胃)浮長而滑(或說浮大而短),胃為水穀之府,胃與脾相合。右手尺脈(三焦)洪散而急,三焦為外府。
以上僅論述六腑脈象,診脈的輕重緩急、內外等細節未詳述,學習者需進一步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