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戴起宗撰,明‧汪機補訂

《脈訣刊誤》~ 附錄 (3)

回本書目錄

附錄 (3)

1. 八段錦

第一。平鋪三指闊。(初持脈時。不必便尋三部。且闊鋪三指。從尺外臂內。稍稍挪上探摸。要知皮膚端的。方可診候三部。十三難曰。脈數。而尺之皮膚亦數等語。古人先診視三部。然後參以尺之皮膚。尺之皮膚者。第三部尺中脈之外。臂肉內皮上也。此處不診動脈。但探試皮膚。

或數。或急。或緩。或澀。或滑。故以尺中皮膚言之。所以欲知尺之皮膚者。欲以此法先得其身之冷熱。形之腴瘠。膚之疏密。則淺深內外久近之疾。可得而識也。丁氏曰。臂內數者。皮膚熱。臂內急者。經絡滿實。緩者。肌肉消。愚故云。數。言臂肉。皮膚熱便知病亦是熱。

白話文:

診脈時,一開始不必急著尋找三部脈象,先將三指平鋪在病人尺外臂內,慢慢往手臂內側挪動探摸,要先了解皮膚表面的狀況,才能診斷三部脈象。古代醫書《十三難》中提到:「脈數,而尺之皮膚亦數」,意思是說,如果脈搏跳動的頻率很快,尺部皮膚也會有同樣的變化。古人診脈時,會先診斷三部脈象,再觀察尺部皮膚的狀況。尺部皮膚指的是第三部尺中脈外側,靠近手臂內側的皮膚,這裡不診斷動脈跳動,而是探測皮膚本身的狀況。

尺部皮膚可能呈現不同的狀態,像是跳動的頻率快、觸感緊繃、鬆弛、粗糙、滑順等等,因此觀察尺部皮膚可以提供額外的診斷資訊。了解尺部皮膚的狀況,可以幫助我們判斷患者的身體冷熱、體型胖瘦、皮膚鬆緊程度,進而推測疾病的淺深、內外、久近等特徵。丁氏醫書中提到:「臂內數者,皮膚熱;臂內急者,經絡滿實;緩者,肌肉消」,意思是說,如果手臂內側皮膚跳動頻繁,代表患者體內有熱;如果手臂內側皮膚緊繃,代表患者經絡充實;如果手臂內側皮膚鬆弛,代表患者肌肉消瘦。簡單來說,通過觀察手臂內側皮膚的狀況,可以初步判斷患者的體內狀況。

皮膚不熱者。病亦是不熱。其他極冷。與非冷非熱。可以類推矣。急。言其肉實而皮急。是近病。營衛未消耗也。緩。言其肉皮寬。是久病。營衛已消耗也。澀。言皮膚不滑澤。腠理閉。無汗。然也。滑。言其潤滑。腠理疏。汗多然也。古人言不盡意。舉此五者言之。大意可見。

或者不用三指。只以一指自上至下。逐部按之。未嘗不可。然不可以得尺之皮膚。不足法也。尺之皮膚。或男或女。只看一手便見。)

第二。三部准高骨。(人兩手。掌後各有高骨。欲診三部。先以中指揣得高骨。名為關上。既得高骨。微微抬起中指。以食指。於高骨之前。取寸口脈。診寸口畢。則微微抬起食指。再下中指。取關上脈。診關上畢。復微微抬起中指。又下無名指於高骨之後。取尺中脈。診候之時。

白話文:

若皮膚摸起來不熱,表示病症也不熱,其他部位可能極冷,或介於冷熱之間,可以以此類推。

「急」指的是皮膚緊繃,肉實,表示病症較輕,氣血尚未消耗太多。

「緩」指的是皮膚鬆弛,表示病症已持續一段時間,氣血消耗較多。

「澀」指的是皮膚粗糙,毛孔閉塞,不易流汗。

「滑」指的是皮膚光滑,毛孔疏鬆,容易流汗。

古人描述疾病的症狀,並未完全說透,我舉這五個例子,希望能讓大家明白其中的道理。

或者不用三根手指,只用一根手指從上往下逐一按壓也可以,但這樣無法掌握整個手掌的皮膚,不符合診脈的準則。

手掌的尺寸,因人而異,不論男女,只要觀察一隻手就能了解狀況。

第二,三部脈診的準則:

(人體兩手,掌後都有高骨,要診脈三部,先用中指觸摸到高骨,稱為「關上」。找到高骨後,稍微抬起中指,用食指在高骨前方取寸口脈。診完寸口脈後,再稍微抬起食指,向下移到中指的位置,取關上脈。診完關上脈後,再次稍微抬起中指,用無名指移到高骨後方,取尺中脈。診脈時,應當......)

不可正對患人。要隨左右偏立兩傍。慎容止。調鼻息。專念慮。然後徐徐診候。若乖張失次非法矣。一說凡診脈。以氣息平定。方可下指。病者禁聲勿言。醫者閉息莫語。寂然敬靜。絕無外聽。初則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次上竟消息之。次下竟消息之。

次推指外消息之。次推指內消息之。其詳。見前推移用指法。)

第三。指法定宗源。(崔劉二師。止以浮沉遲數四脈。定風氣冷熱四病。以概百疴。原此四者止是雜症。若卒診傷寒外感之疾。則有不可通者。今取仲景平脈法。參以崔劉所傳。庶幾並用而無遺恨。其曰。浮風。沉氣。遲冷。數熱。此祖訣論雜病者也。其曰浮在表。沉在裡。

白話文:

醫生不可正對著病人,要站在病人左右兩側,保持端正的儀容舉止,調整呼吸,專心思考,然後慢慢地診脈。如果動作不規範,診脈就失準了。診脈時,要等病人呼吸平穩後才能下指,病人要禁聲不言,醫生也要閉氣不語,保持肅靜,排除外界干擾。首先用輕輕的力氣按脈,觀察脈象變化,然後逐漸加重力氣,再按脈觀察,接著按到手腕的最高點,然後按到最低點,再向外推動手指按脈,最後向內推動手指按脈。詳細的按脈方法,請參考前面的「推移用指法」。

接下來談談按脈的宗源。崔氏和劉氏兩位大師,只用浮、沉、遲、數四種脈象,來判斷風、氣、冷、熱四種病症,以此概括所有病症。其實這四種脈象只是針對雜症,如果是突然發病的傷寒或外感疾病,就無法用這四種脈象來判斷了。現在我採用張仲景的平脈法,結合崔氏和劉氏的傳承,希望能夠兼顧各種情況,避免遺漏。張仲景的祖訓說:「浮為風,沉為氣,遲為冷,數為熱。」這是用來判斷雜症的。浮脈在表面,沉脈在裡。

遲在臟。數在腑。今所定傷寒診法也。須要知得傷寒與雜症診法。皆須以浮沉遲數四脈為宗。而又各有其類不可混淆。必得此訣。然後可讀脈書。不然則泛無統會也。)

第四。通融葉於一。(以前法定得病症。又以病症參驗前法。既因脈以知病。復隨病以考脈。融會貫通。反復探討。實得病名。歸一而後止。凡診脈最難。有脈病相應者。有不相應者。有病得易愈之脈者。有治之而即瘥者。有治之而增劇者。大要以我簡易馭彼繁難。以我之一心制彼之萬變。此所謂通一舉萬之道也。)

第五。觀形勿泥形。(脈經曰。五臟各有聲色臭味。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其不相應者病也。是知觀形察色。與寸口尺內相應。此古法也。謂如色青是肝病。當得弦而急肝脈之類。然仲景法又不止察五臟色脈而已。必觀其起居動靜。及諸外症。可以望而知之者。要當目睹心推。洞見端的。方斷吉凶。豈但察五臟別五色而已哉。)

白話文:

第五,觀察外形,不要死板拘泥。 《脈經》說,五臟各有聲色臭味,應該與寸口、尺內脈象相符,如果不相符,就是病了。所以,觀察外形和顏色,應該與寸口、尺內脈象相符,這是古法。比如,臉色青白,就是肝病,應該得到弦而急的肝脈等等。然而,仲景的診斷方法不僅僅是觀察五臟的顏色和脈象,還要觀察患者的起居動靜以及其他外症,這些可以望而知之。需要仔細觀察,用心推測,才能洞察真相,然後判斷吉凶。豈止是觀察五臟,辨別五色而已呢?

第六。聞聲不在聲。(經云聞而知之謂之聖。亦如察色。以五臟所主相參。故曰聞其五音以別其病。此亦幾於拘泥。如中風不語為入臟。然有無故而喑。脈不至。不治自愈。為氣暴逆者。雖與中風不語相似。而實不同。又如傷寒譫語。為陽明病。胃中有燥屎。當下則愈。與虛病譫語。

正氣脫絕。精神散亂。若下之。則為重虛。此處一差。禍如反掌。又曰聲重咳嗽。固為寒邪。亦有風熱上壅。及勞嗽失聲。而為肺痿。難愈之症。症同實異。然則聽聲之法。豈可以宮商角徵羽之五音。而定五臟之病哉。須將患人之言語聲音。與病家來請語言。及他一切旁觀物議。

白話文:

第六,聽到的聲音並不等同於聲音本身。經書上說,聽到就能明白,這叫做聖人。就像察看顏色,要結合五臟的特性來判斷。所以說,聽五音就能分辨疾病。但這也容易過於拘泥。比如中風不語,屬於入臟。但有些人無故失聲,脈搏微弱,不治自愈,這是氣逆所致,雖然和中風不語相似,但其實不同。又比如傷寒神志不清,屬於陽明病,胃中有燥屎,下瀉就能痊癒,這和虛病神志不清不同。

正氣耗竭,精神散亂,如果用瀉法,就會更加虛弱。這裡稍有不慎,禍患就會像翻掌一樣。還有人說聲音沉重咳嗽,一定是寒邪。但也有風熱上壅,以及勞累咳嗽失聲導致肺痿,難以治療的症狀。症狀相同,但實質不同。所以聽聲音的方法,不能只靠宮商角徵羽五音來確定五臟的病症。必須結合患者的言語聲音、家屬求醫的言語,以及其他一切旁觀的言論,綜合判斷。

皆當審聽。入耳注心。斯乃聞聲之道。非古法所能盡也。)

第七。發言須當理。(望聞問切。謂之神聖工巧。問症本第三法。切脈本第四法。今世道不古。以切脈反居第一。以問視為最末。抱病不惟不言。雖再三義詢叩。終亦不告。反謂醫拙。甚至有隱疾而困醫者。醫固為爾所困。不思身亦為醫所困矣。果何所益哉。雖然。為醫者亦須貴乎有學。

大率診視已畢。不可便指病名。發言猝易。須從所得脈象說起。廣引經書以為證據。然後由淺而深。說歸病症。務要精當確實。不可支離狂妄。說證已畢。然後徐徐問其所苦。或論說未盡。使患者一一詳告。卻以彼說較吾所診。或同或異而折衷之。如此則望聞問切四法兼全。

白話文:

所有話都要仔細聆聽,牢記在心,這就是聽診的道理,並不是古法所能完全涵蓋的。

第七,說話必須有道理。望聞問切,稱為醫術的精華所在。其中問診是第三個方法,切脈是第四個方法,但是現在世風日下,將切脈反而放在第一位,將問診視為最後一個,病人抱病不願意開口,即使醫者再三詢問,也始終不說,反而責怪醫生笨拙,甚至還有隱瞞病情讓醫生困擾的。醫生固然被你困擾,但你也要想想自己也被醫生困擾,這有什麼好處呢?雖然如此,醫生也要重視學習。

一般來說,診視結束後,不能馬上說出病名,說話要謹慎,應該從診到的脈象說起,廣泛引用醫書作為證據,然後從淺入深,講述病症,務必準確可靠,不能支離破碎,胡言亂語。講述病症後,再慢慢詢問病人的痛苦,或者有些地方沒有說完,讓病人詳細說明,然後拿病人的說法和自己診斷的結果對比,相同或不同的地方都要折衷處理。這樣才能將望聞問切四種方法都運用起來。

彼我之間交相孚契。既無所惑。必收全功。)

第八。慈憫濟蒼生。(孫思邈云。凡醫治病。必須安神定志。無欲無求。不論貴賤貧富。視為一等。皆如至親。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加惻愴勿避險巇。一心救難。無存形跡。如此。可謂慈憫濟蒼生。太醫反此則含靈巨賊。今考斯言。

切中世醫之病。衡陽羅氏云今之醫者。每每毀訾前醫。驚恐病家。意圖厚賂。尤為不仁之甚。昔皇子病瘈瘲國醫莫能治。長公主因言錢乙起草野。有異能。立召入。進黃土湯而愈。神宗問此何以能愈斯疾。對曰。以土勝水,木得其平。則風自止。且諸醫治亦將愈。小臣適逢其愈。

白話文:

彼我之間交相孚契,既無所惑,必收全功。)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醫生與病人之間互相信任,沒有任何疑慮,就能夠共同努力,一定能取得治療的成功。

第八。慈憫濟蒼生。(孫思邈雲。凡醫治病。必須安神定志。無欲無求。不論貴賤貧富。視為一等。皆如至親。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加惻愴勿避險巇。一心救難。無存形跡。如此。可謂慈憫濟蒼生。太醫反此則含靈巨賊。今考斯言。

這段文字出自《大醫精誠》,講述醫生應有的慈悲心和救死扶傷的精神。意思是:

醫生要治療病人,必須心神安定,沒有私慾,不分貧富貴賤,一視同仁,如同對待自己的親人。不要瞻前顧後,害怕遭遇危險,要像自己也經歷了病人的痛苦一樣,深切同情,不畏艱險,一心救治病人,不計較個人名利。只有這樣才能稱得上是慈悲救濟世人,如果醫生違背了這些原則,就等同於殘害生靈的罪人。

切中世醫之病。衡陽羅氏雲今之醫者。每每毀訾前醫。驚恐病家。意圖厚賂。尤為不仁之甚。昔皇子病瘈瘲國醫莫能治。長公主因言錢乙起草野。有異能。立召入。進黃土湯而愈。神宗問此何以能愈斯疾。對曰。以土勝水,木得其平。則風自止。且諸醫治亦將愈。小臣適逢其愈。

這段文字批評了當時醫生的一些不良行為,並以錢乙治癒皇子的故事,說明醫生應有的醫德。意思是:

現在的醫生常常貶低前代醫生,恐嚇病人,圖謀索取高額報酬,這纔是最不仁道的行為。曾經有一次,皇子患病,國醫都束手無策,長公主想起草野醫生錢乙有奇異的醫術,立刻把他召來。錢乙用黃土湯治療,皇子病癒。神宗問錢乙為何能治好這個病,錢乙回答說:因為用土克水,木氣平靜,風邪自消,其他的醫生也快要治好了,我只是碰巧遇到病人病癒的時候。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說,錢乙的醫術固然高超,但更重要的是他的仁心和醫德,他並沒有藉機索取高額報酬,也沒有貶低其他醫生,而是謙虛地表示自己只是恰巧遇到病人病癒的時候。這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醫德。

上悅其對。擢太醫丞。學者能以仲陽之心為心。則善矣。愚謂醫本末技。若不謀利不計功。則為仁人。苟患得患失則無所不至矣。況用心不仁之人。自有果報。故於診視之中。備述孫真人錢醫丞嘉言善行。以為吾徒勉。)

白話文:

皇上很高興他的回答,提拔他成為太醫丞。學習的人如果能夠把仲陽的心境當作自己的心境,那就很好了。我認爲醫學是技術性的職業,如果不追求利益、不計較功勞,則可以成爲有德的人;但如果擔心失去或得到則會無所不用其極。更何況那些沒有愛心的人,在生活中自然會有因果報應。因此在診斷和觀察的過程中,詳細地敘述孫真人的錢醫丞的好話和善良的行爲,以此來鼓勵我的同道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