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刊誤》~ 附錄 (5)
附錄 (5)
1. 論澀脈弦脈
(出丹溪)
脈之狀不一。大率多兼見。人之病有四。曰寒、曰熱、曰虛、曰實。故學診者亦必以浮沉遲數為之綱。以察病情。初學者又以浮數為熱為有餘。沉遲為寒為不足。其間最難體認者。澀脈也。最難調治者。弦脈也。澀脈細而遲。往來難。且散。又曰短而止。皆是不足之象。得此脈者。
固為寒。為濕。為血少。為氣多。為汙血。然亦有病熱與實者。不可不知。或因多怒。或因憂鬱。或因厚味。或因補劑。或因無汗。氣騰血沸。清化為濁。老痰宿飲。膠固雜揉。脈道阻澀。亦見澀狀。若重取至骨。來似有力。且帶數。以意參之於證。驗之形氣。但有熱證。當作實熱可也。
白話文:
出丹溪:脈象與病證辨析
脈象千變萬化,大多數情況下會同時呈現多種特徵。人體的病症可分為四種:寒、熱、虛、實。因此,學習診脈的人必須以浮沉遲數為綱領,才能準確地判斷病情。初學者通常以浮數脈象代表熱證,有餘之象;沉遲脈象代表寒證,不足之象。其中最難理解的是澀脈,而最難治療的是弦脈。
澀脈,脈象細小而遲緩,往來困難,散亂不一,又像是短促而停滯,皆為不足之象。若出現澀脈,多半屬於寒證、濕證、血虛、氣多、瘀血等。但也要注意,有時也可能是熱證或實證,不可一概而論。例如,因過度憤怒、憂鬱、過食厚味、過度進補、無汗等原因,導致氣血上湧,清氣化為濁氣,形成痰飲積聚,膠固雜糅,阻礙脈道,也會出現澀脈。如果澀脈重按至骨,來勢有力且帶有數,就需要根據病人的症狀、形氣等方面綜合判斷。若患者同時出現熱證,則可判定為實熱。
醫於指下見有不足之象。便以為虛為寒。用藥熱補。誤人多矣。弦為春令之脈。非春時而見木為病也。五臟更相制伏。以防其太過。木為病則肝邪盛矣。肝之盛。金之衰也。金之衰。火之炎也。火之炎。水之弱也。金不足以制木。則土病矣。考之諸家。皆曰弦者虛也。為反胃。
為痛。沉弦為懸飲。弦長為積病。弦緊而細主癥。弦而伏主癥不治。弦急為腹痛。弦而鉤主蜚屍。弦小主寒痹。弦而大。主半產漏下。亡血失精。雙弦為寒。雙弦而遲為心下堅。偏弦為飲。左寸弦頭痛。右寸弦水走腸胃。左關弦怒而血聚。右關弦寒痛四肢拘急。趺陽弦腸痔下血。
白話文:
医生在把脉时,如果发现脉象不足,就认为是虚寒,用温热补益的药物治疗。这样的错误很多。弦脉是春天应有的脉象,如果不在春天却出现了弦脉,就说明身体出现了问题。五脏互相制约,以防止它们太过。木气盛则肝邪盛,肝气盛则金气衰,金气衰则火气旺,火气旺则水气弱。金气不足以制约木气,则土气也病了。参考各家医书,都认为弦脉是虚弱的表现,会导致反胃、疼痛。沉弦脉是悬饮,弦脉长是积病,弦脉紧而细是癥病,弦脉伏而紧是癥病不治,弦脉急是腹痛,弦脉钩状是蜚屍,弦脉小是寒痹,弦脉大是半产漏下、失血失精,双弦脉是寒症,双弦脉迟缓是心下坚硬,偏弦脉是饮证,左寸弦脉是头痛,右寸弦脉是水走肠胃,左关弦脉是愤怒而血聚,右关弦脉是寒痛四肢拘急,趺阳弦脉是肠痔下血。
尺中弦小腹痛。迴腸結核。率是木邪風氣。土極士敗為病。先哲常言之矣。惟金因火伏。木寡於畏之論。尚未發明。倘非滋水以降火。厚土以養金。加以行濕散風導郁。為之輔佐。邪何由去。病何由安。況弦脈為病甚多。而治法又有隔二隔三之遠。故不容不辨。若曰不然。夫弦屬陽。
而仲景列於五陰之數。至於敘六殘賊之脈。又以弦為之首。澀為之終。其意可見。又云。癰疽而得浮洪弦數。氣病脈也。豈可據此作熱論。沉細弱澀。血病脈也。豈可據此作寒論。此萬病之根本。非特癰疽而已。(機按。丹溪論澀弦二脈。及癰疽之脈主病。與諸家所主大不相侔。
白話文:
患者腹痛,位置在小腹,脉象弦而小,这是由于木邪风气入侵,导致土气虚弱而引起疾病。古人对此早有论述,但只提到金气因火气而伏藏,而木气缺乏对火的畏惧之说,尚未明确阐明。因此,治疗必须滋养水气以降火气,厚实土气以养金气,并辅以行气化湿、散风导郁,才能驱散邪气,使疾病痊愈。况且,弦脉引起的疾病种类繁多,治疗方法也各有不同,因此不可不辨。弦脉虽然属于阳脉,但仲景将其列入五阴脉,并在六残贼脉中将弦脉列为首,涩脉列为终,可见弦脉并非纯阳。又说,痈疽病患出现浮洪弦数脉象,这是气病的脉象,不可单纯论热;沉细弱涩脉象则是血病的脉象,不可单纯论寒。这是万病的根本,并非只针对痈疽而言。
夫脈藏於血脈之中。形之於脈。宜其同也。何脈同而病異耶。此脈所以難憑。務須觀形而審證也。噫。脈本以察病。而病尚難以脈決。彼富貴貧賤。乃外來假設之事。非藏於血脈中也。所謂趙孟所貴。趙孟能賤。豈得形之於脈。而可以脈之乎。)
白話文:
脈象藏在血脈之中,反映於脈搏上。理論上脈象相同,疾病也應該相同。但為何脈象相同,疾病卻不同呢?因此,脈象難以單憑作為診斷依據,必須觀察患者的整體狀態,並仔細審查證據。唉,脈象本是用來察病的,但疾病還不一定能單靠脈象判斷。而富貴貧賤,是外在環境影響的因素,並非存在於血脈之中。所謂趙孟能貴,趙孟也能賤,這些外在因素怎麼可能反映在脈象上,又怎麼能用脈象來判斷呢?
2. 脈大必病進論
(出丹溪)
脈。血之所為。屬陰。大。洪之別名。火之象。屬陽。其病得之於內傷者。陰虛為陽所乘。故脈大。當作虛多治之。其病得之於外傷者。邪客於經。脈亦大。當作邪勝治之。合二者而觀之。皆病症方長之勢也。謂之病進。不亦宜乎。(機按。脈之大。一也。內傷得之。為虛多。
外傷得之。為邪勝。便要審證。如此分別。不知太素家診得此脈。亦將審其貴賤。而如此分別否乎。)
白話文:
(出自丹溪先生著作)
脈象,是由血液流動形成的,屬於陰性。脈象大而洪,是火象,屬於陽性。
如果病患是因內傷導致脈象大而洪,則屬於陰虛被陽氣所乘,所以脈象大,應以虛多來治療。
如果病患是因外傷導致脈象大而洪,則屬於邪氣入侵經脈,所以脈象也大,應以邪氣盛來治療。
綜合以上兩種情況來看,都是病症加重的徵兆,也就是說病情在發展,這不是應該的嗎?
(機按:脈象大有很多原因,一種是內傷導致的,屬於虛多;另一種是外傷導致的,屬於邪氣盛。必須要仔細辨證才能區分。不知道太素時代的醫家遇到這種脈象,是否也會像我們一樣,仔細審視病人的虛實,並依此做出判斷呢?)
3. 脈說
(出東坡)
脈之難也尚矣。至虛有實候。大實有羸狀。差之毫釐。疑似之間。便有死生禍福之異。可不慎歟。病不可不謁醫。醫之明脈者。天下蓋一二數。亦因其長而護其短耳。士大夫多秘所患。求診以驗醫之能否。使索病於冥漠之中。辨虛實冷熱於疑似之間。醫不幸而失。終不肯自謂失也。
則巧飾遂非以全其名。至於不救。則曰是固難治也。間有謹願者。雖或因主人之言。復參以己之所見。兩存而雜治。以故藥之不效。此世之通患而莫之悟也。吾平生求醫。蓋於平時默驗其工拙。至於有疾而求療。必先盡告以所患。使醫瞭然知患之所在。虛實冷熱。已定於中矣。
白話文:
生病了就不可不看醫生。真正精通脈診的醫生,天下恐怕只有一兩個,就算有也多是因其長處而掩蓋其短處。士大夫們大多隱瞞病情,求診只是為了驗證醫生的水平,讓醫生在無跡可尋的情況下,辨別虛實冷熱,在疑似之間做出判斷。醫生萬一不幸判斷失誤,最終也絕不承認自己有錯。
則巧飾遂非以全其名。至於不救。則曰是固難治也。間有謹願者。雖或因主人之言。復參以己之所見。兩存而雜治。以故藥之不效。此世之通患而莫之悟也。
於是就巧妙地掩飾錯誤,以保全自己的名聲。如果治不好病人,就說這個病本來就難治。偶爾有些謹慎的醫生,雖然會根據病人的描述,再加上自己的觀察,將兩者兼顧後進行治療,但由於這種雜亂的治療方式,藥物往往就沒有效果。這是當今醫界普遍存在的毛病,卻沒有人意識到。
吾平生求醫。蓋於平時默驗其工拙。至於有疾而求療。必先盡告以所患。使醫瞭然知患之所在。虛實冷熱。已定於中矣。
我一生尋醫,都是在平時默默觀察醫生的水平高低。當我生病需要治療時,一定會先詳細告知病情,讓醫生清楚瞭解病根所在,使虛實冷熱之症狀在我心中已確定無疑。
總結
這段文字出自蘇軾,是他在探討中醫診斷和治療方面的見解。文章指出,脈診是十分困難的,需要謹慎小心。醫生需要精通脈診,並要勇於承認錯誤。同時,患者也要積極配合醫生,詳細描述病情,才能使醫生做出準確的診斷和治療。
然後求診。則脈之疑似不能惑也。故雖中醫。治吾病常愈。吾求疾愈而已。豈以困醫為事哉。(機按。東坡有宋名人。尚不使醫索病於脈者。蓋以脈虛而病實者。脈實而病虛者。脈有不相應故也。籲。病且難憑於脈。而欲憑脈知富貴貧賤。寧不為東坡笑耶。)
白話文:
然後去求醫診治。那麼脈象上的疑似情況就不會迷惑我了。所以雖然是中醫,治療我的疾病總是能治癒。我求的是疾病的痊癒而已,怎麼會以刁難醫生為目的呢?
(機按:東坡是宋朝有名的人物。他都不讓醫生從脈象上尋找病因。因為脈象虛弱而疾病卻很嚴重的情況,以及脈象強勁但疾病卻很虛弱的情況,脈象和疾病並不一定相符。唉!疾病都很難單憑脈象來判斷,更何況想要憑藉脈象來判斷富貴貧賤,難道不讓人笑掉大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