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刊誤》~ 卷下 (1)
卷下 (1)
1. 分合偶比類說
經曰知者一言而終。不知者流散無窮。脈之為說。前已論辨於各脈之下。今又以分合偶比類五字。以經綸錯綜之。庶無惑矣。
分,有脈之形。分謂脈各有形狀。當先明辨。便了然不疑。大小浮沉滑澀。可以指別。迥然各異。辨之於毫釐之間。使其形不相混。如舉有按無為浮。按有舉無為沉之類。
有脈之證。分。謂脈之一字獨見為證。如寸浮。中風頭痛之類。不雜他脈。獨為證。今脈訣歌在各脈之後者。是也。或獨見一部。或通見三部。或兩手俱現。
合,有合眾脈之形為一脈者。謂如似沉似伏。實大長弦之合。為牢。極軟浮細之合。為濡。之類。有合眾脈之形為一證者。謂浮緩為不仁。浮滑為飲。浮洪大而長為風眩癲疾。有二脈合者。有三四脈合者。大抵脈獨見為證者鮮。參合眾脈為證者多。今脈訣獨取平三關一脈論證。
白話文:
《經》上說,懂得的人一句話就能說完,不懂得的人卻說個沒完沒了。脈象的論述,之前已經在各脈的解說中詳細論辨了,現在再以分合偶比類五字來綜合整理,錯綜交織,希望能讓大家不再疑惑。
「分」,是指脈象的形態。分指的是每一條脈都有自己的形狀,要先明白辨別,這樣就會清楚明白,毫不懷疑。脈象的大小、浮沉、滑澀,都可以用手指辨別,彼此截然不同,要能精準辨別到毫釐之間,讓它們的形態不會混淆。比如,按下去沒有,抬起手就有的叫做浮;按下去有,抬起手就沒有的叫做沉。
「分」,還指脈象的證狀。分指的是脈象的某一個特徵獨立出現,就代表著某種證狀。比如寸關浮,就是中風頭痛之類的證狀,沒有與其他脈象混合,單獨作為證狀。現在脈訣歌中的各脈後面的文字,就是這個意思。可能只出現於一部位,可能通見於三個部位,也可能兩隻手都出現。
「合」,是指把多種脈象的形態合在一起,成為一種脈象。比如,像是沉又像是伏,實大長弦合在一起,就叫做「牢」;極軟浮細合在一起,就叫做「濡」。還有,把多種脈象的形態合在一起,成為一種證狀。比如,浮緩就代表著不仁,浮滑就代表著飲邪,浮洪大而長就代表著風眩癲疾。有的證狀由兩個脈象合在一起形成,有的由三到四個脈象合在一起形成。總的來說,單獨出現的脈象作為證狀的很少,參合在一起的脈象作為證狀的多。現在脈訣只取平三關的單一脈象來論證。
而遺其合眾脈以論證者。今各補註於後。以全其脈證。(此條補註節抄不及備錄)且一脈雖獨見。而為證亦不一。如浮。為風。又為虛。又為氣。各不同。此又一脈之證合也。必備論之。以證相參。而考脈。則思過半矣。潔古張元素醫學啟源云。右寸大腸。肺脈之所出也。先以輕手得之。
是大腸屬表。後以重手得之。是肺屬裡。肺合皮毛。肺脈尋皮毛而行。持脈。指法如三菽之重。按至皮毛而得為浮。稍稍加力。脈道不利為澀。又稍加力。脈道縮入關中。上半指不動。下半指微動。為短。此乃浮澀而短。肺不病之脈也。肺脈本部。在於皮毛之上。見於膚表。
白話文:
有些醫書只單獨講述脈象,卻忽略了將多個脈象結合起來分析證據。現在我將一些補充說明加註在後面,以完整呈現脈象和證候的關係。(由於篇幅有限,這裡省略了一些補充內容)
而且,即使是單一的脈象,也可能代表不同的證據。例如浮脈,可以是風邪入侵,也可以是氣虛,還可以是體虛,它們的表現各不相同。這就說明,單個脈象的意義需要結合其他證據來綜合分析。
如果能將所有的證據都考慮進去,再結合脈象進行分析,就能更準確地判斷病情。潔古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提到,右手寸關尺三部中,寸部代表大腸,也是肺脈的起始部位。
我們可以用輕輕的力度去摸大腸部位,這代表大腸屬於身體的表層。然後再用較重的力度去摸肺部,這代表肺屬於身體的內層。肺氣與皮毛相合,肺脈也沿著皮毛運行。
我們用手指按壓脈搏,力道應該像三顆豆子的重量。如果按到皮毛就能感覺到脈搏跳動,就叫做浮脈。如果稍微加力,感覺脈搏不太順暢,就叫做澀脈。如果再加力,感覺脈搏縮進關節內,上半段手指感覺不到脈搏跳動,下半段手指只感覺到微弱的跳動,就叫做短脈。
這種浮澀短的脈象,代表肺部沒有病變。因為肺脈的根部在皮毛之上,所以肺部疾病的脈象通常會表現在皮膚表面。
是其浮也。入於皮毛之下。見於血脈肌肉之分。是其沉也。六部仿此。此診之定法。可以合眾脈之形矣。
偶,脈合陰陽。必有偶對。經曰善為脈者。必以比類奇恆。從容知之。
浮沉者。脈之升降也。浮升在上。沉降在下。為諸脈之根本。為陰陽之定位。為表裡之定診。浮法天。有輕清在上之象。沉法地。有重濁在下之象。浮為風為虛。體高而氣浮也。沉為中堅。為內蘊。體聚而不散也。論諸脈者。必先此二脈。
遲數者。脈之緊慢也。脈以四五至為平。減一至為三至曰遲。增一至為六至曰數。難經曰。遲陰為在臟。數陽為在腑。遲則為寒。數則為熱。亦偶言之也。中藏經曰。數在上。陽中之陽。在下。陰中之陽。遲在上。陽中之陰。在下。陰中之陰。數在中則中熱。遲在中則中寒。
白話文:
遲數是指脈象的快慢。脈象每分鐘四至五次為正常,減少一次到三次稱為遲脈,增加一次到六次稱為數脈。難經說,遲脈代表陰氣在臟腑,數脈代表陽氣在腑臟。遲脈代表寒證,數脈代表熱證。這也是陰陽相對的道理。中藏經說,數脈在上,是陽中之陽;數脈在下,是陰中之陽;遲脈在上,是陽中之陰;遲脈在下,是陰中之陰。數脈在中間代表中熱,遲脈在中間代表中寒。
寒用熱助。熱用寒助。本乎陰陽也。虛實者。脈之剛柔也。按之浮中沉。皆有力。為實。遲大而軟。按之豁豁然空。為虛。虛實之由。皆以有餘不足占之。故以按而知。經曰其氣來實強。為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為不及。病在內。血實脈實。血虛脈虛。亦皆偶而言之。論表裡虛實。
必以此二脈。中藏經曰。脈舉之滑。按之微。看在何部。以斷其臟。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澀軟濡。俱為臟虛。其脈舉按皆盛者實也。又長浮數疾洪緊弦大。俱曰臟實。其脈浮而實大者。腑實也。輕手按之滑。重手按之平者。腑虛也。左右寸口。沉結實大者。上實也。左右寸弱而微者。
白話文:
寒冷的時候就用溫熱的方法來幫助,炎熱的時候就用寒涼的方法來幫助,這是遵循陰陽的道理。虛實是根據脈象的強弱來判斷的。按下去浮起且中間沉陷,都有力氣,就是實證。脈象遲緩、寬大而軟弱,按下去空虛無力,就是虛證。虛實的由來,都是以氣血盈虧來判斷的。所以用按脈的方法就能夠了解。經書上說,脈搏有力,就是氣血太過,病症在外;脈搏微弱,就是氣血不及,病症在內。血液充盈則脈象充盈,血液虛弱則脈象虛弱,這些都是相對而言的。
論述表裡虛實,一定要根據這兩種脈象來判斷。中藏經說,脈象浮起時滑利,按下去時微弱,觀察脈象在什麼部位,就能夠判斷哪個臟腑有問題。又按下去沉陷、小而弱、微弱、短促、澀滯、軟弱、濕潤,這些都是臟腑虛弱的表現。脈象浮起時和按下去時都強勁有力,就是臟腑實證。又脈象長而浮、數而疾、洪而緊、弦而大,也都屬於臟腑實證。脈象浮起且實而大,就是腑實證。輕輕按下去滑利,用力按下去平坦,就是腑虛證。左右寸口脈象沉陷、結實、大而有力,就是上實證。左右寸口脈象弱而微弱,就是上虛證。
上虛也。左右尺脈伏而澀者。下實也。尺中脈滑而濡者。下虛也。尺中微澀短小者。俱屬下虛也。許叔微曰。浮緩為表虛。傷風解肌。浮緊澀有力為表實。傷寒發汗。脈沉無力為裡虛。可溫。沉而有力緊實為裡實。可下。此論傷寒表裡虛實。凡此皆非單論脈虛實之理。長短者。
脈之盈縮也。脈盈過於本位曰長。脈縮不及本位曰短。長有見於尺寸。有通見於三部。短只見於尺寸。蓋必質於中。而後知過於中為長。不及於中為短。經曰長則氣治。短則氣病。脈有三陰三陽。而長短在其中。是亦偶而言之。又曰人長脈長。人短脈短。又因人形體而別。滑澀者。
白話文:
上面虛弱。左右尺脈摸起來沉伏而且澀滯,代表下面實證。尺脈中段摸起來滑利而且濡潤,代表下面虛弱。尺脈中段微微澀滯,脈象短小,也屬於下面虛弱。許叔微說,脈象浮而緩慢,屬於表虛,治療方法是解表散風。脈象浮而緊澀有力,屬於表實,治療方法是發汗。脈象沉伏而無力,屬於裡虛,治療方法是溫補。脈象沉伏而有力緊實,屬於裡實,治療方法是瀉下。以上論述的是傷寒表裡虛實的脈象。這些論述並不是單純論述脈象虛實的道理。
脈象的長短指的是脈象的盈縮程度。脈象盈滿超過原本的位置,稱為脈長。脈象縮小不及原本的位置,稱為脈短。脈長可能出現在寸關尺三部脈,也可能只出現在寸關兩部脈。脈短只出現在寸關兩部脈。這是因為必須先觀察脈象的整體狀況,才能知道超過原本位置的是脈長,不及原本位置的是脈短。經書中說,脈象長,表示氣機通暢。脈象短,表示氣機病變。脈象有三陰三陽,脈象的長短存在於其中。所以,長短也是相對而言的。又說,人高脈長,人矮脈短。這也是根據人體的形體來區別。
脈象的滑澀指的是脈象的流利程度。
脈之通滯也。脈通則流利無礙曰滑。脈滯則蹇澀不流曰澀。內經曰滑者陰氣有餘。澀者陽氣有餘。難經三陰三陽。滑澀對舉。千金曰。滑者多血少氣。澀者多氣少血。皆偶言也。以二義考之。陰氣有餘者血多也。血多則氣少。脈者血之府也。營行脈中。今血多故流利圓滑。陽氣有餘者氣多也。
氣多則血少。故艱澀而散。一止復來。先明氣血之多少。斯知滑澀之理。洪微者。脈之盛衰也。血熱而盛。氣隨以溢。滿指洪大。沖湧有餘。洪為脈之盛也。氣虛而寒。血隨而澀。應指微細。欲絕非絕。微為脈之衰也。緊緩者。脈之急慢也。緊為傷寒。寒則傷營。營受寒邪。
白話文:
脈象的通暢與阻滯反映了身體的氣血狀況。脈搏通暢流利無礙,稱為滑脈;脈搏阻滯蹇澀不流,稱為澀脈。古代醫書《內經》指出,滑脈代表陰氣有餘,澀脈代表陽氣有餘。《難經》中將滑脈和澀脈列為相對的兩種脈象。《千金要方》則認為,滑脈多血少氣,澀脈多氣少血。這兩種說法各有側重,但從氣血的角度來看,陰氣有餘即血多,血多則氣少,因為脈搏是血液的通道,血液充盈流動,自然流利圓滑。反之,陽氣有餘即氣多,氣多則血少,血液不足,脈搏就會變得艱澀而散亂,忽而止住,忽而復來。因此,要理解滑脈和澀脈,首先要明辨氣血的多少。
脈象的洪大和微細則反映了氣血的盛衰。血熱而盛,氣隨之充盈,脈象洪大有力,稱為洪脈,代表氣血旺盛。氣虛而寒,血隨之不足,脈象微細欲絕,稱為微脈,代表氣血衰弱。
脈象的緊和緩則反映了氣血的急慢。緊脈代表傷寒,寒邪傷及營氣,營氣受寒邪影響,脈搏就會變得緊緊的。
脈絡激搏。若風起水湧。既如切繩。又如轉索。緩為風結。皮膚不仁。營血不流。衛氣獨行。不能疾速。血虛頑痹。脈為緩慢。營受寒邪則脈緊。營血蹇澀則脈緩。二脈由營而見。沉氏曰緊為陰。陰主寒。寒則物斂。而有拘變之象。又主痛。諸痛皆原於寒。又主宿食。由胃虛挾寒。
不能腐化故也。緩為陽熱主血虛。血虛則脈體弱。又主氣虛。氣虛則脈體無力。又主風。風者陽邪。主舒啟縱弛故也。
動伏者。脈之出處也。出見於外。故數見關上。如豆大。出類而異於三部者動也。處藏於內。不見其形。脈行筋下者伏也。二者猶人物之出處也。
結促者。因止以別陰陽之盛也。陽盛則促。脈疾而時止。陰盛則結。脈徐而時止。雖有止非死脈也。代則死脈也。促結為偶。而代無對。脈不可以偶對言者。不敢鑿也。三因方盡為偶名。而以弦弱、芤微、濡革、散代、亦為偶。非一陰一陽也。因知其不可盡以偶言也。必一陰一陽而後可偶。
白話文:
脈搏跳動,如同風起水湧,有時像切斷繩索,有時像轉動索子。緩慢的脈象,可能是風結,導致皮膚失去知覺,氣血運行不暢,只有衛氣獨自運行,速度緩慢。血虛頑痹,脈象也會緩慢。營氣受寒邪則脈象緊,營血運行不順則脈象緩慢。這兩種脈象都由營氣變化而顯現。沈氏說,脈象緊屬陰,陰主寒,寒則物體收斂,呈現拘謹變化的狀態,也主疼痛,各種疼痛都源自寒邪。也主宿食,由於胃虛挾寒,無法消化腐化食物。
緩慢的脈象屬陽熱,主血虛,血虛則脈體虛弱。也主氣虛,氣虛則脈體無力。也主風,風是陽邪,主舒展、開展、縱弛。
脈象的動伏是指脈氣的出處。出現在外,故數脈見於關上,如豆子般大小,與三部脈象有所不同,這就是動。藏於內,看不見形狀,脈氣沿著筋下運行,這就是伏。這兩種情況就好比人物的出處一樣。
結促是指脈象的暫停,用來區別陰陽盛衰。陽盛則促,脈象疾速但時常暫停。陰盛則結,脈象緩慢但時常暫停。雖然有暫停,但不是死脈。代則為死脈。促結成對,而代則無對。脈象不能以成對的方式來描述,不敢妄下斷語。三因方將促結稱為偶,但也將弦弱、芤微、濡革、散代也視為偶。這並不是單純的陰陽對應,因此不能籠統地用偶來描述。必須是一陰一陽,才能稱為偶。
然又有脈偶而同見者。如大小緩急疾徐疏數之類。經曰前大後小。前小後大。來疾去徐。來徐去疾。去不盛來反盛。去盛來不盛。乍大乍小。乍短乍長。乍疏乍數。是二脈偶見也。亦有兩手偶見者。如左大右小。左小右大之類。
比,比者所以明相類之脈。比其類而合之。因其疑也。辨其異而分之。決其疑也。內經曰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似腎。此皆三者之所亂也。然從容得之。以知其比類也。注云以三臟相近。故脈象參差而相類。是以三惑亂為治之過失矣。必從容比類而得三臟之形狀。
故浮緩曰脾。浮短曰肺。浮而滑曰心。急緊而散曰肝。搏沉而滑曰腎。不能比類。則疑惑彌甚。是以脈經立相類之脈。今立比字為綱。使從容比類。先明於未診之先。免交疑於持脈之際。脈經曰浮與芤相類。一曰與洪相類。弦與緊相類。滑與數。沉與伏。微與澀。軟與弱。緩與遲。
白話文:
然而,也有一些脈象會偶爾同時出現,例如大小、緩急、疾徐、疏數等等。經書上說,先大後小,先小後大,來的時候快去的時候慢,來的時候慢去的時候快,去的時候不強盛來的時候反而強盛,去的時候強盛來的時候不強盛,一會兒大一會兒小,一會兒短一會兒長,一會兒疏一會兒數,這些都是兩種脈象偶爾同時出現的情況。也有一些情況是兩手同時出現不同脈象,例如左手大右手小,左手小右手大等等。
比,比就是用來說明類似脈象的。把相似的脈象比對,然後歸納在一起,就可以解決疑惑。辨別它們的差異,將它們區分開來,就能夠徹底解決疑惑。內經中說,脾虛浮似肺,腎小浮似脾,肝急沉似腎。這些都是三種臟器互相混淆的情況。但是,只要仔細觀察,就能夠根據脈象的類別來分辨。註釋中說,由於三種臟器的脈象比較接近,所以脈象就會出現參差不齊,互相混淆。因此,把三種臟器混淆就是治療上的失誤了。必須仔細觀察,比對類別,纔能夠辨別出三種臟器的脈象特徵。
所以,浮緩的脈象叫做脾脈,浮短的脈象叫做肺脈,浮滑的脈象叫做心脈,急緊而散的脈象叫做肝脈,搏沉而滑的脈象叫做腎脈。如果不能夠比對類別,就會越來越疑惑。因此,脈經中設立了相似的脈象,現在又用「比」字作為綱領,讓大家仔細比對,在診脈之前就先弄清楚,避免在把脈的時候產生疑惑。脈經中說,浮脈和芤脈相似,一種說法是與洪脈相似。弦脈和緊脈相似。滑脈和數脈相似。沉脈和伏脈相似。微脈和澀脈相似。軟脈和弱脈相似。緩脈和遲脈相似。
革與實。千金云牢與實。今細詳之。有弦細。有芤虛。有濡芤。有洪散。有牢伏。有數脈同類者。洪散俱大也。而散無力。濡弱同極軟而細也。有浮沉之異。微細俱小也。而微無力。芤類浮也。按之邊有中無。濡類芤也。按之如無。沉伏牢同居下也。按有餘曰沉。按實大長弦曰牢。
按不見脈行筋下曰伏。弦細同直長之形。同收斂之義也。亦有大小之分。弦如弦之直。細如線之細。遲緩同慢也。有三至四至之異。大慢小衰之別。澀微易識也。何疑乎相類。牢與實。革與實。非相類也。脈賦云。洪與實形同彷彿。是相類也。洪實同有力而大也。洪分沉浮之異。
白話文:
脈象分為革與實、牢與實,千金方中也有提及。仔細觀察,脈象可分為弦細、芤虛、濡芤、洪散、牢伏等。其中,洪散皆脈大,但散無力;濡弱皆軟細,但濡較弱;微細皆脈小,但微無力;芤似浮,按之邊有中空;濡似芤,按之如無;沉伏牢皆居下,按之有餘曰沉,按之實大長弦曰牢,按之不見脈行筋下曰伏。弦細皆直長,同收斂之義,但有大小之分,弦如弦之直,細如線之細。遲緩皆慢,但有三至四至之異,大慢小衰。澀微易於辨識。牢與實、革與實,並非相類,而是不同的脈象。脈賦中提到,洪與實形狀相似,才是真正相類的脈象,皆有力且大,但洪分沉浮之別。
實合浮沉而皆有力。弦與緊之異。弦左右無。而中直如弦。緊左右彈。而有如轉索。雖相類而甚相遠也。又有數脈之相類。如澀促結代。同一止也。而全不同。他如濡弱遲。如芤虛。如微細濡弱澀。已辨於各脈條下。
類,易曰方以類聚。又曰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內經曰脈合陰陽。又曰察之有紀。從陰陽始。眾脈陰陽。各以類從。知乎此。則七表八里九道之非。不膠固於先入之言矣。旨哉蔡西山之論也。曰凡平脈。不大不細。不長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澀。應手中和。
意思欣欣。難以名狀者。為胃氣。其太過為大為長為實為堅為強為浮為芤為滑為洪為急為促者。皆陽也。其不及為細為短為虛為軟為沉為結為伏為澀為微者。皆陰也。陽搏陰為弦。陰搏陽為緊。陰陽相搏為動。寒虛相搏為革。陰陽分離為散。陰陽不續為代。
白話文:
實際上,浮脈和沉脈都具有力量,但弦脈和緊脈卻有所不同。弦脈左右沒有波動,脈象如同直線一樣;緊脈左右彈動,如同轉動的繩索。雖然兩者看似相似,但實際上卻有很大的差異。
還有許多脈象看似相似,例如澀脈、促脈、結脈和代脈,它們都屬於停滯的脈象,但實際上卻有著完全不同的病理表現。其他如濡脈、弱脈、遲脈、芤脈、虛脈、微細脈、濡弱澀脈等,這些脈象的辨別已經在之前的各個脈象條目中詳細說明瞭。
就像《易經》所說:「方以類聚」,也就是說同類的事物會聚集在一起。《易經》還說:「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也就是說萬物都依循著自身的本性。同樣的,人體的脈象也遵循著陰陽的規律。《黃帝內經》指出:「脈合陰陽」,也就是說脈象是陰陽的結合。同時,《黃帝內經》也強調:「察之有紀,從陰陽始」,也就是說觀察脈象要有一定的規律,要從陰陽入手。所有的脈象都屬於陰陽,並且依照自身的陰陽性質而變化。瞭解了這個道理,就能夠明白七表八里九道等理論,不再拘泥於先前的觀點。蔡西山的論述非常精闢,他說:「凡是平脈,不大也不小、不長也不短、不浮也不沉、不滑也不澀,在手中感覺和諧。」
所謂的「意思欣欣,難以名狀者」就是胃氣。如果胃氣過盛,則表現為大脈、長脈、實脈、堅脈、強脈、浮脈、芤脈、滑脈、洪脈、急脈和促脈,這些都屬於陽氣旺盛。如果胃氣不足,則表現為細脈、短脈、虛脈、軟脈、沉脈、結脈、伏脈、澀脈和微脈,這些都屬於陰氣不足。陽氣搏動陰氣形成弦脈,陰氣搏動陽氣形成緊脈。陰陽相互搏動形成動脈,寒氣和虛氣相互搏動形成革脈。陰陽分離形成散脈,陰陽不連續形成代脈。
難經曰。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數則為熱。遲則為寒。浮為表。沉為里。三因方云。博則二十四字。不濫絲毫。約則浮沉遲數。總括綱紀。故知浮為風為虛。沉為濕為實。遲為寒為冷。數為熱為燥。風濕寒熱屬外。虛實冷燥屬內。內外既分。三因頓別。三點劉立之亦以浮沉遲數四字為綱。
以教學者。浮風沉氣。遲冷數熱。分別三部為證。此誠初學入門。然必搏學反約。然後能知脈之妙。若遽以此自足。則今汝畫矣。故述此於分合比偶類五字之後。
白話文:
《難經》說:「所有的陽氣都屬熱,所有的陰氣都屬寒。脈象跳動頻繁的就屬熱,脈象跳動緩慢的就屬寒。脈象浮於表面就屬表證,脈象沉於深處就屬裏證。」
《三因方》中說:「博」這個字包含了二十四個字,一點也不誇張。而「浮沉遲數」這四個字則概括了脈象的綱要。所以,我們可以知道,脈象浮則屬風屬虛,脈象沉則屬濕屬實,脈象遲則屬寒屬冷,脈象數則屬熱屬燥。風、濕、寒、熱屬於外邪,虛、實、冷、燥屬於內證。內外既分,三因病證也就立即區別出來了。
劉立之先生也以「浮沉遲數」這四個字作為脈象的綱要。
作為老師,要讓學生明白,脈象浮則為風,沉則為氣,遲則為冷,數則為熱,並將它們分別歸類為三部證候。這的確是初學者入門的基礎知識,但是一定要博學多識,才能將這些知識反過來應用,進而瞭解脈象的奧妙。如果只是滿足於這些表面知識,就如同畫餅充飢,沒有實際用處。因此,我在講述了「分合比偶類」這五個字之後,才接著說明這些脈象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