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刊誤》~ 卷上 (6)
卷上 (6)
1. 診候入式歌
難經曰: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越度者,秦越人之法度也。
熱〔即〕(積)生風,冷〔生〕(動)氣。用心指下,丁寧記。
熱豈能生風?熱積之多則風生。冷不能生氣,冷積之多則動氣。然冷熱,亦能動血而為病,不可專泥也。
春弦,夏〔洪〕(鉤),秋似毛;冬石依經,分節氣。
素問曰:春脈如弦,其氣來耎弱輕虛以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夏脈如鉤,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秋脈如浮,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冬脈如營,其氣來沉以摶,故曰營。難經曰:者弦,脈來厭厭聶聶,如循榆葉,(當依素問作脈來耎弱,招招如揭長竿末梢。)曰平。
益實而滑,如循長竿,曰病;急而勁益,強如新弓弦,曰死。夏鉤,脈來累累如環,如循琅玕,曰平;來益數如雞舉足,曰病;前曲後倨,如操帶鉤,曰死。秋毛,脈來藹藹,如車蓋,按之益大,(當依素問作厭厭聶聶如落榆葉。)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病;按之消索如風吹毛,曰死。
冬石,脈來上大下銳,如雀之啄,曰平;啄啄連屬,其中微曲,曰病;來如解索,去如彈石,曰死。今按四時之脈,皆取法象本乎難經,夏脈不當改作洪。
阿阿緩若春楊柳,此是脾家居四季。
四時之末,土旺十八日,此脾土之本位。然而四時之候,四臟之脈,皆以脾土胃氣為本。難經曰:脾者中州,其平和不可得見,衰乃見爾;來如雀之啄,如水之漏下,是脾家之衰見也。脈經曰:六月季夏建未,坤之間,土之位,脾旺之時,其脈來阿阿而緩,名曰平脈。今脈訣增春楊柳以為法象。
蔡氏曰:凡脈不大不細,不長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澀,應手中和,意思欣欣,難以名狀者,為胃氣;亦可謂善於形容者矣。
今按難經所言,四時之平脈者,有胃氣之脈也;病脈者,四時脈多而胃氣少者也;死脈者,但有四時脈而無胃氣者也。如此則胃氣之脈,隨四時而寓於當時之脈之中,為平脈也,不可得而見,亦不可得而形容。其曰阿阿而緩者,專以四季十八日中所診而見者言之耳。
在意專心,察細微;靈樞曉解,通玄記。
浮芤滑實弦緊洪,〔七表〕(陽脈)還應是本宗;微沉緩澀遲並伏,濡弱相兼〔八里〕(陰脈)同。脈不可以表裡定名也;惟浮沉二脈,可以表裡論。黃、岐、越人、仲景、叔和皆不言表裡。脈經王氏所作,無七表八里九道之名。今脈訣竊托叔和之名,其論脈卻悖於脈經。自六朝以來,以七表八里九道為世大惑,未有言其非者。王裳著闡微論,謂脈訣論表不及里,於脈之形狀大有發明;至於表裡則不言其非,尚拘拘增數長二脈為九表,加短細二脈為十里,以九與十為陰陽數之極。嗚呼!脈之變化,固從陰陽生,然安可以名數拘之哉?從來之論脈有以浮沉長短滑澀為三陰三陽者。
白話文:
診候入式歌
《難經》說:脈搏數次為熱,遲為寒。所謂「越度」,指的是秦越人的度量標準(指超出常規)。
熱(積聚)產生風,冷(積聚)產生動氣。要用心記住,仔細觀察。
熱怎麼能生風呢?熱積聚多了就生風;冷怎麼能生氣呢?冷積聚多了就生動氣。然而,寒熱都能使血液運行異常而致病,不能一概而論。
春天脈象如弦,夏天如鉤,秋天如毛,冬天如石,依據經絡和節氣來判斷。
《素問》說:春脈如弦,氣來柔和、輕虛而滑利,端直而長,所以稱之為弦脈。夏脈如鉤,氣來盛而衰,故稱鉤脈。秋脈如毛,氣來輕虛而浮,來得急去得散。冬脈如石,氣來沉而凝滯,故稱石脈。《難經》說:弦脈,脈來綿綿密密,像沿著榆樹葉子走(應當依照《素問》解釋為:脈來柔和微弱,像輕輕揭起長竿末梢)。這是平脈。脈象有力而滑利,像沿著長竿走,是病脈;脈象急促有力,強勁如新弓弦,是死脈。夏鉤脈,脈來累累如環,像沿著琅玕(一種美玉)走,是平脈;脈來頻數,像雞啄米一樣,是病脈;前曲後倨,像操持帶鉤一樣,是死脈。秋毛脈,脈來綿軟,像車蓋一樣,按之更大(應當依照《素問》解釋為:綿綿密密,像落下的榆樹葉子),是平脈;不上不下,像沿著雞毛走,是病脈;按之消失,像風吹散毛髮一樣,是死脈。冬石脈,脈來上面大下面銳,像雀鳥啄食,是平脈;脈來像啄食一樣連續,中間略微彎曲,是病脈;脈來像解開繩索,脈去像彈射石子一樣,是死脈。現在我們判斷四季脈象,都取法於《難經》的象徵。夏天脈象不應改為洪脈。
脈象緩慢,像春天的楊柳,這是脾臟之氣在四季的表現。
四季之末,土氣旺盛十八天,這是脾土的本位。然而四季的脈象,四臟的脈象,都以脾土胃氣為根本。《難經》說:脾是中州,脾氣平和時不易察覺,衰弱時才能顯現出來。脈象像雀鳥啄食,像水滴一樣往下漏,這是脾氣衰弱的表現。《脈經》說:六月季夏,在未坤之間,是土的位,脾氣旺盛的時候,脈象緩慢,稱為平脈。現在脈訣用春天的楊柳來比喻。
蔡氏說:凡是脈象不大不細,不長不短,不浮不沉,不滑不澀,在手中感覺平和,意思欣欣然,難以名狀的,是胃氣,也可以說善於形容的人了。
現在我們根據《難經》所說,四季的平脈,是有胃氣的脈象;病脈,是四季脈象多而胃氣少的;死脈,只有四季脈象而沒有胃氣。這樣看來,胃氣的脈象,隨著四季而寓於當時的脈象之中,是平脈,不易察覺,也不易形容。所謂「緩慢」是指在四季十八天中診脈時所看到的現象。
要專心致志,細緻觀察。《靈樞》的解說能通達玄妙奧秘。
浮、芤、滑、實、弦、緊、洪(七表,陽脈),應當是本來的脈象。微、沉、緩、澀、遲、伏、濡、弱(八里,陰脈)也是如此。脈象不可以表裡來命名,只有浮沉二脈可以論表裡。黃帝、岐伯、越人、仲景、叔和都沒有說表裡。王氏所作《脈經》,沒有七表八里九道的名稱。現在的脈訣竊取叔和的名義,其論脈卻違背了《脈經》。從六朝以來,
把七表八里九道奉為圭臬,迷惑世人,從未有人指出其錯誤。王裳著《闡微論》,說脈訣論表不及裡,對脈象形狀有很大闡明,至於表裡則沒有說其錯誤,還拘泥地增加長脈二種為九表,增加短細二脈為十里,以九和十為陰陽數的極限。唉,脈象的變化,確實從陰陽而生,然而怎麼可以用數字來拘泥它呢?從前論脈,有用浮沉、長短、滑澀來區分三陰三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