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戴起宗撰,明‧汪機補訂

《脈訣刊誤》~ 卷下 (2)

回本書目錄

卷下 (2)

1. 診雜病生死候歌

五十不止身無病。數內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臟絕。卻後四年多沒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應。十五一止一年殂。以下有止看暴病。

柳氏曰。以動數候脈。是吃緊語。候脈須候五十動。知五臟之氣有無缺失。今人手指到病人腕臂。便以為見了殊不知五十動見。豈彈指間事。相習成風。以疾速為神奇。廬山劉立之號曰三點。以手中指點人三部脈。生死吉凶多驗。學徒相傳亦用之。劉果三點之神耶。抑亦聲色得之耶。

色可傳。脈不可傳。古人以切脈為上工。如扁鵲。飲上池水。能洞見人臟腑間病。如華佗。刳骨剔胃。是豈切脈而得之歟。後世聖神之術不常。有所當學者。診脈以知內。參以問證察言觀色以知外。則可耳。脈經曰。脈來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臟皆受氣。即無病四。十投而一止者。

白話文:

病人的臉色可以通過學習來掌握,但脈搏卻不能靠學習來掌握。古人認為切脈是最重要的診斷方法。比如扁鵲,僅僅喝了上池的水,就能洞察人的五臟六腑的病症。華佗能夠切開骨頭,取出胃,這難道不是通過切脈得來的嗎?後世的聖神之術並不持久,我們應該學習的方法是:通過診脈瞭解內臟情況,再輔以詢問病史、觀察言行舉止、察看臉色來瞭解病情。這樣才能更準確地診斷。

《脈經》說:脈搏跳動五十次而不停,表示五臟都充滿了氣,也就是沒有病。如果脈搏跳動四十次才停一次,…

總結

這段文字主要闡述了古代中醫的脈象診斷方法,特別強調了觀察五十次脈搏的重要性,以及一些經驗性的脈象判斷方法。同時也提及了古代醫學典故,說明切脈是醫術的精華,需要長期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

一臟無氣。卻後四歲死。以至十投一止者。四臟無氣臟中死。其言幾臟無氣。以分別幾歲之死期。予竊疑之。內經曰腎絕六日死。肝絕八日死。心絕一日死。果此臟氣絕。又安有待四歲三歲乎。大抵五十動者脈之大數。要必候五十動。不可不及五十動而遽不候也。或問候止脈何處數起。

曰得止脈後。再從始至脈數起。看得幾至而止。為數。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只有一臟無氣,就會在四年後死去。如果四臟都無氣,就會在臟器內死亡。這些說法是根據臟器無氣來推測死亡時間。我對此存疑,因為《內經》記載,腎氣絕六日死,肝氣絕八日死,心氣絕一日死。如果真的臟氣絕了,怎麼會還需要等四年、三年呢?總之,五十次脈搏是正常脈搏的次數。必須等到五十次脈搏,不能還沒到五十次就停止觀察。有人問,停止觀察脈搏後,要從哪裡開始計算脈搏次數?

回答說,在停止觀察脈搏後,要從頭開始計算,觀察到多少次脈搏就停止,這就是脈搏次數。

2. 診暴病歌

兩動一止或三四。三動一至六七死。四動一止即八朝。以此推排但依次。

此是十動內有止脈者。然難必謂暴病有此。久病亦有見此者。俁當以至數定死期。不必專於診暴病也。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文字的意思是:心臟跳動節奏不規則,每兩個心跳後有一次停頓,或者三個心跳後有一次停滯,這種情況下可能在第四個心跳時恢復正常;如果出現三次心跳後纔有一次正常的跳動,那麼可能會在第六到第七次心跳之間死亡;如果是四次心跳後纔有一次正常的跳動,那可能會在第八天早上去世。這些都是根據心跳的節律來預測病情和生命期限的方法,但是不能完全確定,因為突然發作的疾病也可能沒有這樣的症狀,而慢性疾病的患者也有出現這樣的情況。因此,在判斷患者的病情和生命期限時,應該綜合考慮多種因素,而不只是依靠心跳的節律。

3. 形脈相反歌

健人脈病號行屍。病人脈健〔亦如之〕(審言之。)短長肥瘦並如此。〔細心診候有依稀〕(脈病相違亦若斯。)

內經曰。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仲景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無王氣。卒眩僕不識人。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谷。神雖困無苦。今脈訣曰亦如之。是與行屍同也。故改之。

仲景曰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故責之。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脈經曰當視其人大小長短。皆如其人之形性。則吉。反之則為逆。肥人脈細小如絲。身澀而脈來往滑。身滑而脈來往澀。皆死。前言形脈相反。又有脈病相反。不可不備舉。難經所謂脈不應病。

白話文:

身體健康的人脈象有病,就叫做「行屍」。而病人脈象卻很健壯,這情況也一樣(要仔細觀察)。無論脈象是短、長、肥、瘦,都符合這個道理。(細心地診斷,會發現一些細微的差別)脈象和病症相反的情況,也與此類似。

《內經》說:形體氣血充盈,而脈氣不足,就會死亡。脈氣充盈,而形體氣血不足,則能存活。《傷寒論》說:脈象有病,人卻沒病,就叫做「行屍」,因為沒有「王氣」,突然昏倒、跌倒,不認識人,就會死亡。人有病,脈象卻沒病,就叫做「內虛」,因為沒有「谷氣」,神志雖然昏迷,卻沒有痛苦。現在的脈訣也說這種情況和「行屍」一樣,因此修改了這個說法。

《傷寒論》說:肥胖的人應該脈象沉,如果反而浮,就要注意。瘦弱的人應該脈象浮,如果反而沉,也要注意。《脈經》說:要觀察人的形體大小、脈象長短,都應該符合其本身的形體和性格,這樣纔是吉兆。如果相反,則是不吉利。肥胖的人如果脈象細小如絲,身體澀滯,而脈象來迴流動卻很滑利,或者身體滑利,而脈象來迴流動卻很澀滯,這些都是死亡的徵兆。前面講到形體和脈象相反,現在又說脈象和病症相反,這些都必須要仔細考慮。《難經》說:脈象和病症不相符。

病不應脈者是也。素問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難經曰。病若閉目不欲見人。

脈當得肝脈弦急而長。而反得肺脈浮澀而短者。死也。病若閉目而渴。心下牢者。脈當得緊實而數。反得沉濡而微者。死。此類皆脈病相反。脈訣所缺。今改此歌末句以著之。

白話文:

疾病不符合脈象,就是這個道理。 《素問》說,形體壯實,脈象細弱,氣息不足以呼吸的,就會死亡;形體消瘦,脈象強大,胸中充滿氣息的,也會死亡;形體和氣息相合的,就能生存。三五不調的,會生病;形體肌肉已經脫落,九候雖然調和,還是會死亡。患熱病,脈象靜止,身體虛弱,脈象卻強大的,是失血,病在內部;脈象強勁有力,病在外部;脈象不強勁有力的,都很難治療。《難經》說,疾病如果閉目不願見人,

脈象應該得到肝脈弦急而長的,而反過來得到肺脈浮澀而短的,就會死亡。疾病如果閉目口渴,心中緊緊的,脈象應該得到緊實而快的,而反過來得到沉濡而微弱的,就會死亡。這些都是脈象病變相反的情況,脈訣中沒有記載,現在修改這首歌的末句,把這些情況記載進去。

4. 診四時病五行相剋歌

春得秋脈定知死。死在庚辛申酉里。夏得冬脈亦如然。還於壬癸為期爾。嚴冬診得四季脈。戊己辰戌還是厄。秋得夏脈亦同前。為緣丙丁相刑剋。季月季夏得春脈。克在甲寅應病極。直逢乙卯亦非良。此是五行相鬼賊。

內經難經並以天干五行論克賊。脈訣又以地支並論。若用支幹上下純為鬼邪之日為死。必六十日方遇。若死期之近何以克之。不若以天干一旬為期。依內經為斷。不失之拘也。內經又曰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謂我所生者)至其所不勝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謂生我者)自得其位而起。必定五臟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期。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的是根據脈象判斷疾病死亡時間的古代醫學理論。它通過觀察不同季節的脈象,並結合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推斷病人的死期。

作者認為,傳統的推算方法過於複雜,而且只能推算出較長的時間段。因此,他建議用天干來推算,以十天為一期,這樣更方便實用。

此外,作者還強調了根據五臟脈象來推斷病情嚴重程度的重要性。他認爲,只有全面掌握五臟的脈象,才能更精準地預測疾病的發展趨勢。

需要注意的是,

這段文字是古代醫學的理論,並非現代醫學的觀點。現代醫學已經發展了許多新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手段,在判斷疾病和預測死亡時間上更加科學和精準。

5. 決四時〔虛實〕(五邪)歌

一臟有五邪。今只取虛實微三邪作歌。及立名。又只取二邪而遺其一。今改作診五邪歌。春得冬脈只是虛。兼令補腎病自除。若是夏脈緣心實。還應瀉子自無虞。〔夏秋冬月皆如是〕(所勝為微不勝賊。)在前為實後為虛。春中若得四季脈。不治多應病自除。(今添兩句云。正邪自病通成五。四時五臟仿斯圖。)

難經曰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虛當補母。人所共知。千金曰心勞甚者。補脾氣以益之。脾旺則感於心矣。若乃勞則補其子。人所未聞。蓋母生我者也。子繼我而助我者也。方治其虛。則補其生我者。與郭氏葬書。本骸得氣。遺體受蔭同義。方治其勞。則補其助我者。與荀子所謂未有子富而父貧同義。此補虛與治勞之異也。

白話文:

五臟各有五種邪氣,現在只用虛、實、微三種邪氣來編歌謠,並給它們取名。只選取兩種邪氣,遺漏一種。現在改編成診斷五邪歌。春季如果得到冬季的脈象,就屬於虛,要補腎,疾病自然會消失。如果是夏季的脈象,就屬於實,要瀉血,才能避免危險。夏、秋、冬三季的脈象也是如此。勝者為微,不勝則為賊。前面是實,後面是虛。春季如果得到四季的脈象,不治療也能自然痊癒。正邪和病都構成五種,四季五臟都像這首歌一樣。

《難經》說,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虛要補其母,這是大家知道的道理。《千金方》說,心勞過度,就補脾氣來幫助它。脾氣旺盛,就會影響到心。但是,如果勞累就補其子,這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因為母親生我,而兒子繼承我,幫助我。治療虛症,就要補養生我的人,這就像郭璞的《葬書》中說的「本骸得氣,遺體受蔭」,意思是一樣的。治療勞損,就要補養幫助我的人,這就像荀子說「未有子富而父貧」,意思是一樣的。這就是補虛和治療勞損的區別。

6. 傷寒歌

傷寒熱病同看脈。滿手透關洪拍拍。出至風門遇太陽。一日之中見脫厄。過關微有慢騰騰。直至伏時重候覓。掌內迢迢散慢行。瘥軋⿸疒令疔多不的。大凡當日問途程。遲數洪微更消息。

熱病須得脈浮洪。細小徒費用神功。汗後脈靜當便差。喘熱脈亂。命應終。

此歌未足以括傷寒之綱要也。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學者以仲景傷寒論為祖。成無己注及明理論。許叔微百證百問。薛宋二氏鈐。則又發明仲景之旨奧。外此則蘭臺寶鑑。金匱要略。無求子百問。南陽百問。龐安常、王仲弓、盧昶、韓祗和、孫用和及諸家之書。遍覽參考。

守之以正條。用之以活法。方為盡善。此歌其能盡乎。予又病世之醫者。往往以活人書自足。不復祖之仲景之論。況南陽失仲景之旨者有之。不特宋氏所譏。況傷寒為大病。生死在五六日間。可不盡心乎。

白話文:

傷寒和熱病,都要觀察脈象。如果脈象滿手透關,又洪大而有力,就像拍打一樣,表示病情嚴重。如果脈象從風門穴傳到太陽穴,表示病情在一天之內就會有所好轉。如果脈象過了關口,稍微緩慢一些,表示病情需要等待觀察。如果脈象在掌內緩慢散漫,表示病情反复,難以痊癒。

一般來說,當天就能問清楚病情發展的程度。如果脈象延緩,洪大而有力,稍稍變化,就會有消息。

熱病必須要脈象浮而洪大。如果脈象細小,就只能徒勞地費心治療。如果發汗後脈象平靜,就快好了。如果呼吸急促,身體發熱,脈象亂,就命不久矣。

這首歌只是概括了傷寒的一些綱要,並不能完全概括傷寒的全部內容。傷寒論共有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後人以仲景傷寒論為基礎,發展出許多新的理論和方法。例如成無己的註解、明理論、許叔微的百證百問、薛宋二氏的鈐等,都對仲景的理論進行了發明和補充。除此之外,還有蘭臺寶鑑、金匱要略、無求子百問、南陽百問、龐安常、王仲弓、盧昶、韓祗和、孫用和等人的醫書,都可以參考。

要牢牢掌握正統的治療原則,並運用有效的治療方法,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這首歌僅僅是一些概述,並不能完全涵蓋傷寒的全部內容。我感到很遺憾的是,現在很多醫生只滿足於閱讀一些治病的書,而不願意深入研究仲景的傷寒論。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些人曲解了仲景的理論,甚至被宋氏所批評。傷寒是大病,生死只在一兩個星期內,我們必須要盡心竭力地治療,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