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刊誤》~ 卷上 (7)
卷上 (7)
1. 診候入式歌
有以大小、滑澀、浮沉可以指別者。有以大、浮、數、動、滑為陽;沉、澀、弱、弦、微為陰者。有以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者。是皆以陰陽對舉而互見也。未嘗云七表、八里、九道也。但七表、八里、九道,果可以盡脈之數乎?內經曰:鼓、搏、喘、橫、急、躁;仲景曰:偞、卑、榮、章、綱、損;曰:縱、橫、逆、順。
豈七表、八里、九道之能盡也?然其名雖異,實不出乎陰陽。故脈當以陰陽察形,不當以表裡定名。內經曰:脈合陰陽。又曰: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諸脈因浮而見者,皆云表,不拘於七表。諸脈因沉而見者,皆曰里,不拘於八里。沉而滑亦曰里;浮而澀亦曰表。詳辨在眾脈條下。
血營氣衛定息數:一萬三千五百通。
素問曰:營者,水穀之精氣也。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乃能入於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衛者,水穀之悍氣,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謂脈外),熏於肓膜,散於胸腹。靈樞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
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大會。又曰:穀氣津液已行,營衛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又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兩焦,以溉五臟,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摶而不行者,積於胸中,命曰氣海,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則出。
吸則入。又曰:其浮氣之不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又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隊。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營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
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營氣、衛氣,皆津液之所行。又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故血之與氣,異名而同類焉。又曰:營出中焦,衛出上焦。又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又曰:經脈者,
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靈樞曰:人經脈周身十六丈二尺;漏水下百刻,分晝夜。人一呼,脈再動,氣行三寸;一吸,脈亦再動,氣行三寸。呼吸定息,氣行六寸。十息,氣行六尺。二百七十息,氣行十六丈二尺,
一周於身,下水二刻。二千七百息,氣行十周於身,下水二十刻。一萬三千五百息則氣五十周,水下百刻。故五十營者,備得天地之壽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又曰: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晝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二十五周。周於五臟。是故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
白話文:
診候入式歌
判斷脈象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脈搏的大小、滑澀、浮沉來區分不同情況。脈搏大而浮,跳動頻繁且滑利,屬於陽;脈搏沉而澀,力量弱且細微,屬於陰。還可以通過按壓脈搏,觀察其浮沉滑澀,來判斷疾病的部位和性質,從而進行治療。這些方法都是運用陰陽的對比來相互參照,並非拘泥於所謂的「七表八里九道」。
「七表八里九道」真的能涵蓋所有的脈象嗎?《內經》中描述脈象有鼓、搏、喘、橫、急、躁等;張仲景則有偞、卑、榮、章、綱、損,以及縱橫逆順等說法。這些都遠遠超出「七表八里九道」的範疇。雖然名稱各異,但本質上都離不開陰陽的範疇。所以,診脈應該以陰陽來觀察脈象的形態,而不應以表裡來限定名稱。《內經》也說:「脈合陰陽」,「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凡是浮現的脈象都稱為表,不必拘泥於「七表」;凡是沉沒的脈象都稱為里,不必拘泥於「八里」。即使沉而滑也稱為里,浮而澀也稱為表,詳細的辨別方法在後面各個脈象的條目中說明。
營氣和衛氣的運行,一天一夜共運行一萬三千五百次。
《素問》說:營氣是水穀精華之氣,調和於五臟,遍布於六腑,才能進入脈絡。所以它循行於脈絡上下,貫穿五臟,聯絡六腑。衛氣是水穀中較為粗悍之氣,氣勢猛烈、滑利,不能進入脈絡,所以它循行於皮膚之中,肌肉之間(也就是脈外),熏於肓膜,散佈於胸腹。《靈樞》說:人體從食物中攝取氣,食物進入胃,再傳給肺,五臟六腑都從食物中獲得氣。
其中清淨的部分是營氣,濁的部分是衛氣。營氣運行在脈中,衛氣運行在脈外。營氣不停地運行,每五十年會有一次大循環。《靈樞》又說:穀氣和津液運行之後,營衛氣血暢通,然後化生糟粕,依次向下傳輸。食物剛進入胃,精微的部分先從胃的兩焦出來,滋養五臟,再分出兩路成為營氣和衛氣。較為渾濁的氣體不能運行,積聚在胸中,稱為氣海,從肺部出來,循行於喉嚨,呼氣時出來,吸氣時進去。
浮在體表而不循經絡運行的氣是衛氣,精微的氣體循行於經絡的是營氣。《靈樞》又說:五穀進入胃,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部分。宗氣積聚在胸中,從喉嚨出來,貫穿心肺,進行呼吸。營氣將津液輸送到脈絡,化為血液,滋養四肢末端,並灌注於五臟六腑,以應付時辰的變化。衛氣則將粗悍之氣快速運行於四肢末端、肌肉、皮膚之間,不停地運行。營氣和衛氣都是津液運行的途徑。《靈樞》又說:營衛是精氣,血液是神氣,所以血和氣雖然名稱不同,但同屬一類。
營氣出自中焦,衛氣出自上焦。上焦主宣發,宣佈五穀的滋味,溫煦肌膚,滋潤毛髮,如同霧露的滋潤,這叫做氣。中焦接受氣,攝取汁液,變化而呈紅色,這叫做血。《靈樞》又說:經脈是運行血氣,調和陰陽,滋養筋骨,使關節靈活的通道。衛氣是溫暖肌肉,充實皮膚,使腠理豐滿,主管開合的。
《靈樞》說:人體經脈周長十六丈二尺,一天一夜運行一百刻(以漏壺計時)。人呼氣一次,脈搏跳動兩次,氣行三寸;吸氣一次,脈搏也跳動兩次,氣行三寸;呼吸一次,氣行六寸;十次呼吸,氣行六尺;二百七十次呼吸,氣行十六丈二尺,周身一周;兩刻鐘,氣行二千七百次;十周全身,二十刻鐘,一萬三千五百次呼吸,氣運行五十周,一百刻鐘。所以五十個循環的營氣,就足以達到天地的壽命,共行八百一十丈。又說:衛氣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全身,白天在陽經運行二十五周,晚上在陰經運行二十五周,周行於五臟。所以平旦時陰氣已盡,陽氣從眼睛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