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戴起宗撰,明‧汪機補訂

《脈訣刊誤》~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陽毒陰毒歌

陽毒健亂四肢煩。面赤生花作點斑。狂言妄語如神鬼。下痢頻多喉不安。汗出遍身應大差。魚口開張命欲翻。有藥不辜但與服。能過七日漸須安。陰毒傷寒身體重。背強眼痛不堪任。小腹急痛口青黑。毒氣衝心轉不禁。四肢厥冷惟思吐。咽喉不利脈細沉。若能速灸臍輪下。六日看過見喜深。

陰陽二毒。病有輕重。治有淺深。仲景略言於金匱要略。後世傳述。備載諸書。亦難以二歌盡。

白話文:

陽毒發作,四肢煩躁不安,臉色發紅,出現紅斑點,胡言亂語,像神鬼一樣,頻繁腹瀉,喉嚨不舒服,全身冒汗,病情應該會好轉。嘴巴張開,命懸一線,有藥就不要辜負,趕緊服用,能撐過七天,就會慢慢好起來。陰毒傷寒,身體沉重,背部僵硬,眼睛疼痛難以忍受,小腹劇烈疼痛,嘴唇發黑,毒氣攻心,難以承受,四肢冰冷,只想嘔吐,咽喉不利,脈搏細弱沉緩。如果能快速灸臍輪下,六天後就能看到明顯的好轉。

陰陽兩種毒素,病情有輕有重,治療方法也有淺有深。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簡略提及,後世不斷傳承,記載在各種書籍中,但也不可能用兩首歌就完全概括。

2. 診諸雜病生死脈候歌

病源各不一。今歌本診生死之脈。故不論病源。只論脈之生死。

腹脹浮大是出厄。虛小命殂須努力。

此篇大抵以脈病相應不應言生死。然亦不可專執。臨病參考可也。如中惡腹脹脈緊細者生。浮大者死之類。

下痢微小卻為生。脈大浮洪無瘥日。

下痢脈欲絕者不死。雜色惡痢脈微弱。暴冷傷陽。脈細欲絕。冷熱不調者。洪大易治。微遲小細難治。

恍惚之病〔定顛〕(發為)狂。其脈實牢保安吉。寸關尺部沉細時。如此未聞人救得。

恍惚顛狂三病也。恍惚心不寧。陰顛而陽狂也。脈經曰。顛病脈虛可治。實則死。蓋重陰為顛。謂陰部內見沉澀微短脈。是陽脈不見而陰獨盛。故為顛疾。經曰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作顛疾。則沉細脈。是脈病相應而不逆矣。

白話文:

病源各不一。今歌本診生死之脈。故不論病源。只論脈之生死。

病的起因各有不同,這篇歌訣主要診斷脈象來推斷生死,所以不論病因,只看脈象來判斷生死。

腹脹浮大是出厄。虛小命殂須努力。

如果腹部脹大浮腫,命在旦夕,需加緊救治。如果脈象虛弱細小,生命垂危,需全力搶救。

此篇大抵以脈病相應不應言生死。然亦不可專執。臨病參考可也。如中惡腹脹脈緊細者生。浮大者死之類。

這篇歌訣主要根據脈象與病症的相應性來推斷生死,但不能完全依賴,臨牀上要參考實際情況。例如中惡腹脹,脈象緊而細者有生機,脈象浮大者則容易死亡。

下痢微小卻為生。脈大浮洪無瘥日。

如果腹瀉症狀輕微,反而有生機。如果脈象強大浮洪,則無救治之日。

下痢脈欲絕者不死。雜色惡痢脈微弱。暴冷傷陽。脈細欲絕。冷熱不調者。洪大易治。微遲小細難治。

如果腹瀉時脈象將要斷絕,反而不至於死亡。如果腹瀉伴有顏色混雜的惡性症狀,脈象微弱,而且突然受寒傷了陽氣,脈象細小欲絕,則難以治癒。如果身體冷熱不調,脈象洪大則容易治癒,如果脈象微弱遲緩、細小則難以治癒。

恍惚之病〔定顛〕(發為)狂。其脈實牢保安吉。寸關尺部沉細時。如此未聞人救得。

如果病人神志恍惚,發展到精神錯亂,如果脈象強勁有力,則預示吉兆。如果寸關尺三部脈象都沉細微弱,則從未聽說有人能夠救活。

恍惚顛狂三病也。恍惚心不寧。陰顛而陽狂也。脈經曰。顛病脈虛可治。實則死。蓋重陰為顛。謂陰部內見沉澀微短脈。是陽脈不見而陰獨盛。故為顛疾。經曰陰氣從下。下虛上實。故作顛疾。則沉細脈。是脈病相應而不逆矣。

恍惚、顛狂都是精神病的症狀。恍惚是指心神不安,陰盛則為顛,陽盛則為狂。脈經說,顛病脈象虛弱可以治療,如果脈象強盛則會死亡。因為陰盛為顛,是指在陰部位置感受到沉澀微弱的脈象,也就是陽脈消失,陰氣獨盛,所以導致顛病。脈經還說,陰氣從下而上,下虛上實則會導致顛病,所以沉細的脈象是脈象與病症相符合,不是逆反的現象。

消渴脈數大者活。虛小病深厄難脫。

三消之證內消渴一證。沉小者生。實堅大者死。此外如少陰自利而渴。脈必沉。中暑渴脈虛。產後渴脈多弱。難專以虛小為渴之凶。

水氣浮大得延生。沉細應當是死別。

水病之證不一。脈亦不一。三因方曰。沉伏相搏名曰水。蓋沉者乃水之病脈。但風水皮水脈浮。石水脈沉。黃汗沉遲。當參病原病證為斷。況水病。肌肉為水所脹。脈元多沉。若脈出必死。脈病相反也。今曰浮大延生。更宜參審。

霍亂之候脈微遲。氣少不語大難醫。三部浮洪必救得。古今課定更無疑。

病原曰脈伏及代而亂者。霍亂也。不亂猶可治。微細不可治。霍亂吐下。脈微遲。氣息劣。口不欲言者。不可治。脈經所無。脈訣自創之例也。通真子曰清濁相干霍亂時。脈如微細是相宜。不言氣劣微遲小。此候神工亦莫醫。通真子注脈訣。不遵之而自作歌。一曰浮洪可救。一曰微細相宜。何哉。蓋病原不同。脈隨而見。以病原參之。勿一例但曰霍亂而已也。

白話文:

消渴症患者脈搏跳動頻率快,生命力旺盛。虛弱、脈搏細小,病情嚴重,難以痊癒。

三消症中,內消渴症是一種。脈搏沉細者可以存活,脈搏強勁有力者則會死亡。除此之外,少陰症患者出現腹瀉且口渴,脈搏一定沉細。中暑患者口渴,脈搏虛弱。產後口渴,脈搏通常微弱。不能單憑脈搏虛弱、細小來判斷消渴症的凶險程度。

水腫患者若脈搏浮大,可以活命。若脈搏沉細,則必定會死亡。

水病症狀不一,脈搏也各有不同。《三因方》中說,沉伏相搏稱為水病,意思是沉細的脈象是水病的典型症狀。但風水、皮水患者脈搏浮動,石水患者脈搏沉細,黃汗患者脈搏沉遲,判斷病情需要綜合考慮病因和症狀。此外,水病患者肌肉因積水而腫脹,脈搏大多沉細。若脈搏浮出,必死無疑,這是脈象與疾病相反的表現。如今說浮大可以活命,更需審慎分析。

霍亂症患者脈搏微弱且遲緩,呼吸微弱,不能說話,難以治療。若脈搏浮洪,三部脈皆浮,一定能救活。這是古今醫學界都確定的診斷原則。

《病原》中記載,脈搏沉伏、代脈且混亂,是霍亂的徵兆。若脈搏不混亂,尚可治療。脈搏微弱細小,則不可治療。霍亂患者出現嘔吐、腹瀉,脈搏微弱且遲緩,呼吸衰弱,口不願說話,則不可治療。這是《脈經》中沒有記載的內容,是《脈訣》中自創的論點。《通真子》中說,清濁相干導致霍亂時,脈搏微弱細小是正常的現象。文中沒有提到呼吸衰弱、脈搏微弱且遲緩,這種情況,即使是醫術高超的神醫也無法治療。《通真子》注釋《脈訣》,不遵循書中內容,自行創作歌訣,一方面說浮洪可以救治,另一方面說微弱細小是正常的現象。這是因為病因不同,脈象也隨之變化。要結合病因進行分析,不能只用霍亂一詞來概括所有情況。

鼻衄吐血沉細宜。忽然浮大即傾危。

吐衄證中。有卒中惡吐血。脈沉數細者死。浮大疾快者生。又雜病衄責裡熱。傷寒衄責表熱。表熱者脈必浮。

咳而尿血羸瘦形。其脈疾大命難任。咳血之脈沉弱吉。忽若實大死來侵。金瘡血〔盛〕(出)虛細活。急疾大數必危身。

此六句參錯在後。今移於此。從失血類。

脈訣所論金瘡。本於脈經、中藏經。皆論已出血之脈。若金瘡未出血則又別。墜壓內傷。堅強安。小弱凶。頓僕內傷同。笞榜內有結血。實大生。虛小死。跌撲傷損。浮大易安謂血散外。沉細緊實多死。謂惡血攻臟。

病人脈健不用治。健人脈病號行屍。

白話文:

鼻子流血或吐血,脈象沉細,預後良好。但若突然變得浮大,則情況危急。

吐血或流血的病症中,若突然發作,伴隨惡心嘔吐和血脈沉而數且細者,預示著死亡;而脈象浮大、脈搏快速者則能存活。另外,其他疾病引起的流血,可能是內熱所致;傷寒引起的流血,則是外熱所致。外熱者,脈象必定浮。

咳嗽並伴隨尿血,且身形消瘦,脈象急促而大,性命難保。咳嗽吐血,脈象沉而弱,預後良好。但如果突然變得實大,則預示著死亡的來臨。金瘡出血,血量多則虛弱,血量少則能活;若脈象急促且數,則病情危急。

這六句話原本散落在其他地方,現今移至這裡,歸類於失血類。

脈訣中所論述的金瘡,源於脈經和中藏經,都是論述已經出血後的脈象。若金瘡尚未出血,則又有不同的診斷。墜壓內傷,脈象堅強而安穩,預後良好;若脈象微弱,則預後凶險。頓僕內傷與此相同。笞榜內有結血,脈象實大則生,虛小則死。跌撲傷損,脈象浮大則預示著血散於外,預後良好;沉細緊實則預示著惡血攻入臟腑,預後凶險。

病人脈象強健,無需治療。健康人出現病脈,則如同行屍走肉。

病人脈健。此云不用治者。是前形脈相反歌。何其謬也。

心腹痛脈沉細差。浮大弦長命必殂。

仲景曰。假令病人云腹內卒痛。浮而大。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脈當沉細。今浮大。故知愈也。病原曰若其人不即愈者必當死。以脈病相反也。然心痛與腹痛各異。凡痛五臟相干。而心痛脈各異見。惟真心痛不問脈。旦占夕死。夕占旦死。腹痛病原亦不一。虛寒、緊弦。積寒、沉緊而實。肝腎弦大為寒痛。故知弦長亦難以死斷。

頭痛短澀應須死。浮滑風痰必易除。

脈訣此言。只可斷風痰頭痛一證而已。頭痛具八經。又有伏暑、積聚、痰厥、伏痰、腎痰、產後失血、風寒在腦、邪熱上攻、氣虛氣攻、諸證不同。隨證診脈。斷生死可也。

白話文:

張仲景說,如果病人突然感到腹部疼痛,脈象浮大,就知道他快要好了。這是因為腹內有病時脈象應該沉細,而現在浮大,所以知道他已經好了。有人說,如果病人沒有馬上好轉,就一定會死,因為脈象與疾病表現相反。然而,心痛與腹痛的病因不同。所有的疼痛都與五臟有關,而心痛的脈象表現各有差異。只有真心痛,不用看脈,早晨判斷晚上就會死,晚上判斷早上就會死。腹痛的病因也不一樣,有虛寒、緊弦,積寒、沉緊而實,肝腎弦大為寒痛。因此,不能單憑脈象弦長就斷定病人會死。

頭痛脈象短澀,病人應該會死。脈象浮滑,是風痰引起的,就很容易治癒。

這段脈訣只能用於判斷風痰引起的頭痛。頭痛的病因很多,涉及八經,還有伏暑、積聚、痰厥、伏痰、腎痰、產後失血、風寒在腦、邪熱上攻、氣虛氣攻等等,不同的病因有不同的表現。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診脈,才能判斷生死的預後。

中風口噤遲浮吉。急實大數三魂孤。魚口氣粗難得瘥。面赤如妝不久居。中風發直口吐沫。噴藥悶亂起復蘇。咽喉曳鋸水雞響。搖頭上竄氣長噓。病人頭面青黑暗。汗透毛端恰似珠。眼小目瞪不須治。喘汗如油不可蘇。

中風口噤至此皆言中風之死候。簡易方云風邪中人。其狀奄忽。故六脈多沉伏。亦有脈隨氣奔。指下洪盛者。當此之際脈亦難辨。但以證參為是。中風。目閉口開。手撒遺尿。聲如鼾睡者。必難療。

內實腹脹痛滿盈。心下牢強幹嘔頻。手足煩熱脈沉細。大小便澀死多真。

素問曰。五實死。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自汗得後利則實者活。今脈訣增乾嘔。去悶瞀。又以脈沉細與病反。決以為死。此條宜參之內經。

白話文:

中風患者口不能言,呼吸微弱,面色蒼白,身體僵硬,情況危急。若患者口張開呈魚嘴狀,呼吸急促粗重,難以恢復。面色紅如塗脂,卻不久於人世。中風發病時身體僵直,口吐白沫,即使噴藥治療,也往往意識昏迷,難以甦醒。患者喉嚨發出像鋸木頭或雞叫的聲音,頭部搖晃,氣息上竄,呼出長長的氣息。病人頭面青黑,汗水浸透毛髮,像珍珠一樣。眼睛細小,眼珠突出,已無治療價值。呼吸急促,汗如油出,難以救治。

以上這些症狀都是中風的死亡徵兆。簡便的治療方法說,風邪入侵人體,症狀來得突然,所以六脈多沉伏,也會有脈搏隨着氣息奔走,指下洪盛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脈搏難以辨別,只能根據症狀來判斷。中風患者,眼睛閉合,嘴巴張開,手腳無力,大小便失禁,聲音如同鼾睡,這樣的病人必然難以醫治。

如果患者肚子脹滿疼痛,心口灼熱,反覆乾嘔,手腳發熱,脈象沉細,大小便不通,這些都是疾病深入內部的症狀,死亡的可能性很高。

《素問》中說,五實者必死:脈象洪大,皮膚發熱,肚子脹滿,大小便不通,神志昏迷。這些都是實證,如果能自行出汗,並且通便,則實者可活。現在的脈訣增加了幹嘔,去掉了神志昏迷,又以脈沉細與病情相反,斷定為死。這條內容應該參照《內經》來理解。

外實內熱吐相連。下清注谷轉難安。忽然診得脈洪大。莫費神功定不痊。

協熱下利。胃熱嘔吐。脈亦洪大。不可遽以死斷。

內外俱虛身冷寒。汗出如珠微嘔煩。忽然手足脈厥逆。體不安寧必死拚。

素問曰。五虛死。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若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今脈訣內外俱虛。與內經多異。全本脈經。

上氣浮腫肩息頻。浮滑之脈即相成。忽然微細應難救。神功用盡也無生。

脈經曰。上氣面浮腫肩息。其脈大。不可治。加利甚者必死。今脈訣以微細為難救。似與脈經相悖。

上氣喘急候何寧。手足溫暖淨滑生。反得寒澀脈厥逆。必知歸死命須傾。

白話文:

外在症狀表現為實證,內在則有熱證,並且伴隨嘔吐。下焦虛寒,導致飲食難以消化吸收,難以安穩。突然診斷出脈象洪大有力,切莫浪費精力治療,此病必難痊癒。

協熱症狀導致下焦瀉痢,胃熱引起嘔吐,脈象也洪大有力,不可輕易判定為死亡。

內外虛弱,身體冰冷,出汗如珠,伴隨輕微嘔吐,感到煩躁。突然手腳脈象厥逆,身體不安寧,必定難以挽回。

《素問》記載,五虛即將死亡,表現為脈細、皮膚冰冷、氣息微弱、瀉痢不止、飲食不入。若能將稀粥等流食輸入胃中,並且瀉痢停止,虛弱之人便能活下來。現在《脈訣》所述的內外俱虛,與《內經》記載有所不同。《全本脈經》則有所補充。

上半身氣浮腫脹,呼吸急促,脈象浮滑,這些症狀往往同時出現。突然脈象變得微細,應難以救治,即使竭盡全力也無濟於事。

《脈經》記載,上半身氣浮面腫,肩部呼吸急促,脈象洪大,不可治療,若瀉痢嚴重者必死無疑。現在《脈訣》以微細脈象為難救治,似乎與《脈經》有所矛盾。

上半身氣喘急促,症狀難以緩解。手腳溫暖,脈象滑利,看似病情好轉。然而卻出現寒澀脈象,並且脈象厥逆,必定知道命運已定,需要全力救治。

通真子改差無因作命須傾。貴協韻也。

中惡腹脹緊細生。若得浮大命逡巡。

脈經曰。卒中惡。吐血數升。脈沉數者死。浮大疾快者生。卒中惡。腹大。四肢滿。脈大而緩者生。緊大而浮者死。緊細而微亦生。然中惡之候。脈亦不等。鬼疰。脈滑。或緊長過寸。或尺寸有脈。關中絕不至。或乍大乍小。乍長乍短。遁屍。三部緊急。或沉重不至寸。客忤三部皆滑洪大。

凡脈尺寸緊數形。又似釵直吐轉增。此患蠱毒急須救。〔速求神藥命難停〕(脈逢數軟命延生。)

此文依脈經換末句。

中毒洪大脈應生。細微之脈必危傾。吐血但出不能止。命應難返沒痊平。

白話文:

通真子改差原因不明,需根據命理判斷。因為符合韻律。

中惡腹脹,緊而細微,命懸一線。如果脈象浮大,則能暫時保命。

《脈經》記載:中惡發作,吐血數升,脈沉而數者將死,脈浮大而疾速者能活。中惡發作,腹大,四肢腫脹,脈大而緩者能活,脈緊大而浮者將死,脈緊細而微弱者也能活。但中惡的脈象變化不定,難以捉摸。鬼疰症,脈滑,或緊長超過寸關,或寸關有脈,關中沒有脈,或忽大忽小,忽長忽短。遁屍症,三部脈急促,或沉重不至寸關。客忤症,三部脈皆滑洪大。

凡脈象寸關緊而數,形狀似釵直,吐出轉動增強,此為蠱毒,需緊急救治。(迅速尋找神藥,否則命懸一線。)(脈象數而軟弱,則能延續生命。)

此文根據《脈經》改寫最後一句。

中毒後脈洪大者應能活,細微者必將死亡。吐血不止,命運難返,難以痊癒。

他證吐血。皆以沉細為生。惟中毒吐血。以洪大為生。

大凡要看生死門。太衝脈在即為憑。若動應神魂魄在。止便乾休命不停。

銅人經太衝二穴土也。在足大趾本節後二寸。(或云一寸半)動脈陷中。凡診太衝脈。可決男子病死生。足厥陰脈之所注也。為俞。靈樞曰。胃之清氣上注於肺。故氣之過於寸口也。動而不止。其悍氣上衝頭者。合陽明。並下人迎。故陰陽俱動俱靜。若引繩。相傾者病。衝脈者。

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衝。循陰股內廉。邪入骨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趾間。此脈之常動者也。經脈十二。而寸口人迎太衝獨動不休。故以此三處診百病。決生死。靈樞作並足少陰之動脈。

白話文:

一般來說,吐血的脈象以沉細為正常,只有中毒引起的吐血,脈象才會洪大。

要判断生死,可以观察太衝脉的跳动。如果太衝脉跳动有力,说明神魂魄仍在,便可以保命,如果太衝脉停止跳动,便意味着生命垂危。

《銅人經》中記載,太衝穴位於足大拇指根部後方兩寸(或一寸半)的地方,動脈位於凹陷處。診斷太衝脉,可以判断男子的生死。太衝脉是足厥阴脉的终点,也是俞穴。靈樞經指出,胃的清氣上達肺部,所以脈象在寸口处跳動不停。如果脈象強勁有力,氣上衝頭部,就屬於陽明經的病症,同时也会影响人迎脉。因此,阴阳两经的脉象都会表现出相应的变化。如果阴阳两经的脉象像绳子一样互相牵引,倾斜的,就表示生病了。

衝脈是十二經脈的匯聚之處,它与少阴经的大络一起起源于肾脏下方,从气衝穴出來,沿着阴股内侧,深入骨髓,再沿着胫骨内侧,与少阴经相伴,向下进入内踝后方,到达足部。其中有一支脉从踝部分支出来,沿着足背上行,进入大拇指和第二趾之间。这根脉一直跳动不停。

十二經脈中,只有寸口、人迎和太衝脈不停地跳动。因此,通过这三处脉象,就可以诊断百病,判断生死。靈樞經記載,足少阴经的脉象也应该一直跳动。

銅人作足厥陰之俞穴。皆衝脈之所合併而經過者。其實以候衝脈也。仲景謂當時之人。握手不及足。故立趺陽太谿。以候胃腎之病。李晞範引活人書所列衝陽穴。以解太衝。失其穴矣。仲景以趺陽專診足陽明。太谿專診足少陰。

白話文:

銅人模型上標記了足厥陰經的俞穴,這些穴位都是衝脈匯聚和經過的地方,實際上是用來觀察衝脈的。張仲景認為當時的人們,用手觸摸不到腳,所以才用腳背上的陽陵泉和太溪穴來觀察胃經和腎經的疾病。李晞範引用《活人書》中列出的衝陽穴,想要用它來替代太衝穴,卻找錯了穴位。張仲景用陽陵泉專門診斷足陽明經,用太溪穴專門診斷足少陰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