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刊誤》~ 卷下 (2)
卷下 (2)
1. 診雜病生死候歌
五十不止,身無病。數內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臟絕,卻後四年多沒命。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應。十五一止,一年殂。以下有止,看暴病。
柳氏曰:以動數候脈,是吃緊語。候脈須候五十動,知五臟之氣有無缺失。今人手指到病人腕臂,便以為見了,殊不知五十動見,豈彈指間事?相習成風,以疾速為神奇。廬山劉立之,號曰三點,以手中指點人三部脈,生死吉凶多驗,學徒相傳亦用之。劉果三點之神耶?抑亦聲色得之耶?
色可傳,脈不可傳。古人以切脈為上工,如扁鵲,飲上池水,能洞見人臟腑間病。如華佗,刳骨剔胃。是豈切脈而得之歟?後世聖神之術不常,有所當學者,診脈以知內,參以問證、察言觀色以知外,則可耳。《脈經》曰:脈來五十投而不止者,五臟皆受氣,即無病;四,十投而一止者,
一臟無氣,卻後四歲死。以至十投一止者,四臟無氣臟中死。其言幾臟無氣,以分別幾歲之死期。予竊疑之。《內經》曰:腎絕六日死,肝絕八日死,心絕一日死。果此臟氣絕,又安有待四歲三歲乎?大抵五十動者,脈之大數,要必候五十動,不可不及五十動而遽不候也。或問候止脈何處數起?
曰:得止脈後,再從始至脈數起,看得幾至而止,為數。
白話文:
診雜病生死候歌
五十次脈搏跳動後仍持續跳動,身體無病;若在數次脈搏跳動內就停止,則能預知死期。四十一次脈搏跳動後停止,代表一個臟器衰竭,四年多後將會死亡。三十一次脈搏跳動後停止,三年內死亡。二十一次脈搏跳動後停止,兩年內死亡。十五次脈搏跳動後停止,一年內死亡。脈搏跳動次數少於十五次後停止,則需觀察暴疾。
柳氏說:以脈搏跳動次數來預測生死,這種說法太過武斷。診脈應診察到五十次脈搏跳動,才能判斷五臟之氣是否有所缺失。現在的人,手指點到病人手腕就認為診完了,殊不知要診察到五十次脈搏跳動,豈是彈指之間就能完成的事?這種速診的陋習已成風氣,反而將快速診斷視為神奇。廬山劉立之,號稱「三點」,用中指點按病人三處脈搏,預測生死吉凶多半準確,他的弟子們也沿用此法。劉立之的診斷方法是神乎其技,還是靠經驗累積的呢?
膚色可以觀察學習,脈象卻難以傳授。古人將切脈視為醫術的最高境界,像扁鵲,喝一口井水就能洞察人體臟腑的疾病;像華佗,能施行開顱手術。他們是否也是通過切脈而獲得如此精湛的醫術呢?後世神妙的醫術並非長久存在,我們應該學習的是:通過診脈了解內在,再結合詢問病症、觀察言談神色了解外在,這樣才能準確診斷。《脈經》記載:脈搏跳動五十次後仍持續跳動的,五臟之氣都充足,即無病;若四十次脈搏跳動後停止一次的,則一個臟器衰竭,四年後死亡;以此類推,四十次脈搏跳動中停止十次的,則四個臟器衰竭,不久於人世。此書根據臟器衰竭的數量來推斷死亡時間,我個人对此有所懷疑。《內經》記載:腎衰竭六日內死亡,肝衰竭八日內死亡,心衰竭一日內死亡。如果真是臟器衰竭,又怎會等到四年三年呢?總之,五十次脈搏跳動是診脈的標準次數,必須要診察到五十次脈搏跳動,不可不到五十次就草率結束。
有人問診察停止脈搏的次數應從何處開始計算?
答:在得到停止脈搏的次數後,再從頭開始計數脈搏,看脈搏跳動幾次後停止,以此作為診斷依據。
2. 診暴病歌
兩動一止或三四。三動一至六七死。四動一止即八朝。以此推排但依次。
此是十動內有止脈者。然難必謂暴病有此。久病亦有見此者。俁當以至數定死期。不必專於診暴病也。
白話文:
診暴病歌
脈搏跳動兩次停一次,或跳動三次停一次,病情較輕;脈搏跳動三次停一次,到跳動六次停一次,則病情危重;脈搏跳動四次停一次,則病人將在八天內死亡。以此類推,依次判斷病情。
這是指十次脈搏跳動中出現停脈的情況。但並不能以此判斷所有暴病,久病也可能出現這種脈象。應該根據脈搏停止的次數來判斷死亡期限,不必專門用於診斷暴病。
3. 形脈相反歌
健人脈病,號行屍。病人脈健,〔亦如之〕(審言之。)短長肥瘦並如此。〔細心診候有依稀〕(脈病相違亦若斯。)
內經曰:形氣有餘,脈氣不足,死;脈氣有餘,形氣不足,生。仲景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無王氣,卒眩僕不識人,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谷,神雖困無苦。今脈訣曰亦如之,是與行屍同也,故改之。
仲景曰:肥人責浮,瘦人責沉;肥人當沉,今反浮,故責之;瘦人當浮,今反沉,故責之。脈經曰:當視其人大小長短,皆如其人之形性,則吉;反之則為逆。肥人脈細小如絲,身澀而脈來往滑;身滑而脈來往澀,皆死。前言形脈相反,又有脈病相反,不可不備舉。難經所謂脈不應病,
病不應脈者是也。《素問》曰:形盛脈細,少氣,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脈大,胸中多氣者,死。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病;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病熱脈靜,泄而脈大,脫血而脈實,病在中,脈實堅,病在外,脈不實堅者,皆難治。難經曰:病若閉目不欲見人,
脈當得肝脈弦急而長,而反得肺脈浮澀而短者,死也;病若閉目而渴,心下牢者,脈當得緊實而數,反得沉濡而微者,死。此類皆脈病相反,脈訣所缺,今改此歌末句以著之。
白話文:
形脈相反歌
身體健康的人脈象卻有病症,稱為行屍;病人脈象卻很健康,情況也一樣。脈象的長短、粗細、盛衰都可能出現這種情況,需要仔細診斷才能發現蛛絲馬跡,脈象與病情相反的情況也是如此。
《內經》說:形體氣血充盛,但脈象氣血不足,就會死亡;脈象氣血充盛,但形體氣血不足,則能生存。張仲景說:脈象有病但人沒病,稱為行屍,因為沒有旺盛的元氣,突然昏倒不認識人,就會死亡。人有病但脈象卻沒病,稱為內虛,因為元氣不足,雖然精神萎靡,卻沒有痛苦。現在脈訣也這樣說,與行屍的情況相同,所以修改了這句話。
張仲景說:肥胖的人脈象應該浮大,瘦弱的人脈象應該沉細;肥胖的人脈象卻沉細,就需要警惕;瘦弱的人脈象卻浮大,也需要警惕。脈經說:要觀察病人的體型大小、脈象長短,都應該與病人的形體特徵相符,才是吉兆;如果相反,就是逆證。肥胖的人脈象細小如絲,身體沉滯但脈象滑利;身體滑利但脈象沉滯,都會死亡。前面提到形體和脈象相反,還有脈象和病情相反的情況,都不能忽視。難經所說的脈象不反映病情,病情也不反映脈象,就是指這種情況。《素問》說:形體強盛但脈象細弱,氣息不足,就會死亡;形體瘦弱但脈象強大,胸中氣盛,也會死亡。形體氣血相互協調,就能生存;三陰三陽五臟六腑失調,就會生病;形體消瘦,即使九種診脈方法都正常,仍然會死亡。病情發熱但脈象平靜,病情泄瀉但脈象強大,失血但脈象充實,病情在裡但脈象充實有力,病情在外但脈象不充實有力,這些情況都難以治療。難經說:病人閉眼不想見人,脈象應該出現肝脈弦急而長,卻反而出現肺脈浮澀而短,就會死亡;病人閉眼口渴,心下堅硬,脈象應該緊實而數,卻反而出現沉濡而微弱,也會死亡。這些都是脈象與病情相反的情況,脈訣中沒有提及,所以修改了歌訣的最後一句來補充說明。
4. 診四時病五行相剋歌
春得秋脈定知死。死在庚辛申酉里。夏得冬脈亦如然。還於壬癸為期爾。嚴冬診得四季脈。戊己辰戌還是厄。秋得夏脈亦同前。為緣丙丁相刑剋。季月季夏得春脈。克在甲寅應病極。直逢乙卯亦非良。此是五行相鬼賊。
內經難經並以天干五行論克賊。脈訣又以地支並論。若用支幹上下純為鬼邪之日為死。必六十日方遇。若死期之近何以克之。不若以天干一旬為期。依內經為斷。不失之拘也。內經又曰夫邪氣之客於身也。以勝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謂我所生者)至其所不勝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謂生我者)自得其位而起。必定五臟之脈。乃可言間甚之期。
白話文:
診四時病五行相剋歌
春天摸到秋天的脈象,就知道病人會死,死期在庚、辛、申、酉(金)的時日。夏天摸到冬天的脈象,也是如此,死期在壬、癸(水)的時日。嚴冬摸到四季的脈象,戊、己、辰、戌(土)的時日會很危險。秋天摸到夏天的脈象,也是一樣,因為丙、丁(火)互相刑克。冬季或夏季摸到春天的脈象,甲、寅(木)會受克,病情危急;遇到乙、卯(木)也不吉利。這是五行相剋的道理。
《內經》、《難經》都用天干五行論述相剋和邪氣,脈訣又用地支一起論述。如果用天干地支計算,遇到純屬邪氣的日子就代表死亡,六十日才可能遇到一次。但如果死期將近,怎麼用這種方法來推算呢?不如用天干一旬(十天)為期,依據《內經》來判斷,這樣就不會太拘泥了。《內經》又說:邪氣入侵人體,以相剋的關係加重病情;遇到能剋制它的(指我所生的),病情就會好轉;遇到克制不了它的(指克制我的),病情會加重;遇到能生它的(指生我的),病情就能控制。邪氣在它應該出現的時節發作,就應該從五臟的脈象去判斷病情加重的時間。
5. 決四時〔虛實〕(五邪)歌
一臟有五邪。今只取虛實微三邪作歌。及立名。又只取二邪而遺其一。今改作診五邪歌。春得冬脈只是虛。兼令補腎病自除。若是夏脈緣心實。還應瀉子自無虞。〔夏秋冬月皆如是〕(所勝為微不勝賊。)在前為實後為虛。春中若得四季脈。不治多應病自除。(今添兩句云。正邪自病通成五。四時五臟仿斯圖。)
難經曰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虛當補母。人所共知。千金曰心勞甚者。補脾氣以益之。脾旺則感於心矣。若乃勞則補其子。人所未聞。蓋母生我者也。子繼我而助我者也。方治其虛。則補其生我者。與郭氏葬書。本骸得氣。遺體受蔭同義。方治其勞。則補其助我者。與荀子所謂未有子富而父貧同義。此補虛與治勞之異也。
白話文:
這首歌訣講述的是根據四季診斷五邪(五種病邪)虛實的方法。只取其中三種虛實邪氣來歌訣,並命名。後來又只取兩種邪氣而忽略一種,所以改為診斷五邪歌。
春天如果出現冬季的脈象,那就是虛證,應該補腎,疾病自然會痊癒。如果夏天出現夏季的脈象,卻是實證,就應該瀉血,也就沒事了。(夏、秋、冬三季的診斷方法都一樣) 前面是實證,後面是虛證。(所勝為微不勝賊,指邪氣的盛衰關係)春天如果出現四季的脈象,不用治療,病也會自然痊癒。(新增兩句:正邪疾病合起來構成五種,四季五臟的診斷也依照這個模式。)
《難經》說,虛證就補益其母臟,實證就瀉其子臟。虛證補母臟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千金要方》說,心臟勞累過度,就應該補益脾氣來增強它,脾氣旺盛了,就能夠影響到心臟。這就說明勞累時補益其子臟,是大家不常知道的。因為母臟生我,子臟繼承我並幫助我。治療虛證就補益生我的母臟,這和郭璞《葬書》中「本骸得氣,遺體受蔭」的道理相同。治療勞累就補益幫助我的子臟,這和荀子說的「沒有兒子富有而父親貧窮的」道理相同。這就是補虛和治勞的不同之處。
6. 傷寒歌
傷寒熱病同看脈。滿手透關洪拍拍。出至風門遇太陽。一日之中見脫厄。過關微有慢騰騰。直至伏時重候覓。掌內迢迢散慢行。瘥軋⿸疒令疔多不的。大凡當日問途程。遲數洪微更消息。
熱病須得脈浮洪。細小徒費用神功。汗後脈靜當便差。喘熱脈亂。命應終。
此歌未足以括傷寒之綱要也。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學者以仲景傷寒論為祖。成無己注及明理論。許叔微百證百問。薛宋二氏鈐。則又發明仲景之旨奧。外此則蘭臺寶鑑。金匱要略。無求子百問。南陽百問。龐安常、王仲弓、盧昶、韓祗和、孫用和及諸家之書。遍覽參考。
守之以正條。用之以活法。方為盡善。此歌其能盡乎。予又病世之醫者。往往以活人書自足。不復祖之仲景之論。況南陽失仲景之旨者有之。不特宋氏所譏。況傷寒為大病。生死在五六日間。可不盡心乎。
白話文:
傷寒歌
傷寒和熱病,都要觀察脈象。脈象滿而有力,像波浪般涌動,從風門穴透到太陽穴,一天之內就能見到病情好轉的跡象。如果脈象過了關衝穴,略顯緩慢,就要等到伏時(疾病好轉的時機)再觀察。如果脈象在掌中細弱而緩慢,病情痊癒的可能性就比較小。總之,當天就要仔細觀察病情進展,如果脈象遲緩、微弱,病情就可能更加嚴重。
熱病必須脈象浮大有力,脈象細弱就只能徒勞無功。發汗後脈象平靜,病情就會好轉。但如果出現喘息、發熱,脈象又紊亂,那就性命堪憂了。
這首歌訣並不能完全概括傷寒的精髓。傷寒論有三百九十七個條文,一百一十三個方劑。學習者應該以張仲景的《傷寒論》為基礎,參考成無己的注釋和後世的理論闡述,以及許叔微的《百證百問》、薛氏和宋氏的《傷寒論》注釋,這些都能更深入地理解張仲景的思想。此外,還需要閱讀《蘭臺寶鑑》、《金匱要略》、《無求子百問》、《南陽百問》,以及龐安常、王仲弓、盧昶、韓祗和、孫用和等諸家醫著,廣泛參考,博採眾長。
要遵循正確的理論原則,並運用靈活的治療方法,才能達到最佳效果。這首歌訣是無法做到盡善盡美的。我很擔心現在的醫生,往往只滿足於一些簡單的治病方法,不再研讀張仲景的《傷寒論》。何況,南陽地區還有很多醫生未能真正領會張仲景的精髓,這點宋氏(指宋代醫家)就曾批評過。更何況傷寒是重病,生死往往就在五六天之間,怎能不盡心竭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