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刊誤》~ 附錄 (6)
附錄 (6)
1. 八段錦
第一,平鋪三指闊。(初持脈時,不必便尋三部,且闊鋪三指,從尺外臂內,稍稍挪上探摸。要知皮膚端的,方可診候三部。《十三難》曰:「脈數,而尺之皮膚亦數」等語。古人先診視三部,然後參以尺之皮膚。尺之皮膚者,第三部尺中脈之外,臂肉內皮上也。此處不診動脈,但探試皮膚,或數,或急,或緩,或澀,或滑,故以尺中皮膚言之。所以欲知尺之皮膚者,欲以此法先得其身之冷熱、形之腴瘠、膚之疏密,則淺深內外久近之疾,可得而識也。丁氏曰:「臂內數者,皮膚熱;臂內急者,經絡滿實;緩者,肌肉消。」愚故云:數,言臂肉、皮膚熱,便知病亦是熱。皮膚不熱者,病亦不熱;其他極冷與非冷非熱,可以類推矣。急,言其肉實而皮急,是近病,營衛未消耗也。緩,言其肉皮寬,是久病,營衛已消耗也。澀,言皮膚不滑澤,腠理閉,無汗然也。滑,言其潤滑,腠理疏,汗多然也。古人言不盡意,舉此五者言之,大意可見。或者不用三指,只以一指自上至下,逐部按之,未嘗不可;然不可以得尺之皮膚,不足法也。尺之皮膚,或男或女,只看一手便見。)
第二,三部准高骨。(人兩手掌後各有高骨。欲診三部,先以中指揣得高骨,名為關上。既得高骨,微微抬起中指,以食指於高骨之前,取寸口脈。診寸口畢,則微微抬起食指,再下中指,取關上脈。診關上畢,復微微抬起中指,又下無名指於高骨之後,取尺中脈。診候之時,不可正對患人,要隨左右偏立兩傍,慎容止,調鼻息,專念慮;然後徐徐診候。若乖張失次,非法矣。一說:凡診脈,以氣息平定,方可下指。病者禁聲勿言,醫者閉息莫語,寂然敬靜,絕無外聽。初則浮按消息之,次中按消息之,次重按消息之,次上竟消息之,次下竟消息之,次推指外消息之,次推指內消息之。其詳,見前推移用指法。)
第三,指法定宗源。(崔劉二師,止以浮沉遲數四脈,定風氣冷熱四病,以概百疴。原此四者止是雜症;若卒診傷寒外感之疾,則有不可通者。今取仲景平脈法,參以崔劉所傳,庶幾並用而無遺恨。其曰:「浮風,沉氣,遲冷,數熱」,此祖訣論雜病者也。其曰「浮在表,沉在裡,遲在臟,數在腑」,今所定傷寒診法也。須要知得傷寒與雜症診法,皆須以浮沉遲數四脈為宗,而又各有其類不可混淆。必得此訣,然後可讀脈書;不然則泛無統會也。)
第四,通融葉於一。(以前法定得病症,又以病症參驗前法。既因脈以知病,復隨病以考脈,融會貫通,反復探討,實得病名,歸一而後止。凡診脈最難,有脈病相應者,有不相應者;有病得易愈之脈者,有治之而即瘥者,有治之而增劇者。大要以我簡易馭彼繁難,以我之一心制彼之萬變。此所謂通一舉萬之道也。)
白話文:
八段錦
第一:平鋪三指寬,診脈時不必一開始就找準寸、關、尺三部,先寬鬆地平鋪三指在尺脈部位(手腕尺側)的外側臂內,慢慢往上移動探摸。要先感覺到皮膚的狀態,才能診斷三部脈象。十三難曰:「脈數,而尺之皮膚亦數。」古人先診視三部脈象,再參考尺脈外側臂內皮膚的狀況。尺之皮膚指的是第三部(尺脈)中脈之外,臂肉內皮上的部位。這裡不是診斷動脈,而是探試皮膚的狀態,它可能是數、急、緩、澀、滑等狀態。所以藉由尺脈外側皮膚的狀態,可以先知道身體的冷熱、體型的肥瘦、皮膚的疏密,這樣就能判斷淺深、內外、久近的疾病。丁氏說:臂內皮膚感覺數(頻數)的,皮膚是熱的;臂內皮膚感覺急(緊),是經絡充實;緩(鬆弛),是肌肉消瘦。總之,皮膚熱則病也是熱症;皮膚不熱,病也不是熱症;其他極冷、不冷不熱的病症,可以依此類推。急,指肌肉飽滿,皮膚緊繃,是新發的疾病,營衛之氣尚未消耗;緩,指肌肉鬆弛,皮膚寬鬆,是久病,營衛之氣已消耗;澀,指皮膚不光滑,腠理閉塞,不出汗;滑,指皮膚潤滑,腠理疏鬆,出汗多。古人言簡意賅,只舉出這五種狀態,其大意可見一斑。也可以不用三指,只用一指從上往下逐部按壓,也可以,但無法診察尺之皮膚,就不夠完善。尺之皮膚的狀況,不論男女,只要看一隻手就能看出。
第二:三部對準高骨,人的雙手,掌後都有高骨。要診斷三部脈象,先用中指找到高骨,稱為關上。找到高骨後,微微抬起中指,用食指在高骨之前,診寸口脈;診完寸口脈後,微微抬起食指,再用中指診關上脈;診完關上脈後,再微微抬起中指,用無名指在高骨之後,診尺中脈。診脈時,不可正對病人,要稍微偏向左右兩邊站立,要注意儀態,調勻呼吸,專心致志,然後慢慢診脈。如果動作粗魯、次序紊亂、方法不正確,就不對了。還有一種說法是,診脈時要氣息平穩才能下指。病人要禁聲不語,醫生也要屏息不語,環境要寂靜肅穆,排除一切外來干擾。先輕輕按壓,再中等力度按壓,再重按,然後從上往下按,再從下往上按,再向外推按,再向內推按。(詳細方法見前文推移用指法)。
第三:指法確定病源,崔氏和劉氏兩位老師,只憑藉浮、沉、遲、數四種脈象,就能判斷風、氣、寒、熱四種病症,以此概括百病。這四種脈象只是用於診斷雜症。如果要診斷傷寒、外感等急症,則不能完全適用。現在我們採用仲景(張仲景)的平脈方法,參考崔氏和劉氏的傳授,這樣就能兼顧各種方法,不會遺漏。他們說:浮脈主風,沉脈主氣,遲脈主寒,數脈主熱,這是診斷雜症的祖傳訣竅;浮脈在表,沉脈在裡,遲脈在臟,數脈在腑,這是診斷傷寒的診斷方法。必須要知道傷寒和雜症的診斷方法,都要以浮、沉、遲、數四種脈象為基礎,但各自有不同的特點,不能混淆。必須掌握這個訣竅,才能閱讀脈書,否則就沒有章法可循。
第四:融會貫通歸於一,根據之前的診斷方法確定病症,然後再用病症驗證之前的診斷方法。既根據脈象知道病症,又根據病症來考量脈象。融會貫通,反覆探討,真正掌握病名,歸於一之後才停止。診脈最困難的是,有些脈象和疾病相符,有些則不相符;有些疾病很容易從脈象看出,有些疾病治療後立刻痊癒,有些疾病治療後卻加重。總之,要以簡馭繁,以我之心控制萬變,這就是所謂的“通一舉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