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刊誤》~ 附錄 (10)

回本書目錄

附錄 (10)

1. 矯世惑脈論

稟氣之清者,則必形質清,血氣清,而脈來亦清。清則脈形圓淨,至數分明。吾診乎此,但知其主貴與富而已。若曰何年登科,何年升授,何日招財,何年得子,吾皆不得而知矣。稟氣之濁者,則必形質濁,氣血濁,而脈來亦濁。濁則脈形重濁,至數混亂。吾診乎此,但知其主貧與賤而已。

若曰某時招晦,某時失財,某時損妻,某時克子,吾亦莫得而知矣。又有形濁而脈清者,此謂濁中之清;所主得意處多,而失意處少也。質清而脈濁者,此謂清中之濁;所主失志處多,而得志處少也。又有形不甚清,脈不甚濁;但浮沉各得其位,大小不失其等;亦主平穩而無大得喪也。

富貴而壽:脈清而長。貧賤而夭:脈濁而促。其或清而促者,富貴而夭也;濁而長者,貧賤而壽也。其他言有所未盡,義有所未備。學者可以准此而類推。是則吾之所謂以脈而知人富貴窮通者,一本於理而論也。豈敢妄為之說以欺人哉?

噫!予所以著為是論者,蓋以世之有言太素脈者,靡不翕然稱美,不惟不能以理折,又從而延譽之於人。縱使其言有謬,陰又與之委曲而影射。此所謂誤己而誤人者也。果何益之有哉?又有迎醫服藥者,不惟不先言其所苦,甚至再三詢叩,終於默默;至有隱疾而困醫者。醫固為爾所困,不思身亦為醫所困矣。籲!可慨也夫!此皆世之通患,人所共有。故予不得不詳論之,以致夫叮嚀之意,俾聾瞽者或有所開發焉。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經曰:「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冬傷於寒,春必病溫。」王安道注曰:四氣之傷人,人豈能於未發病之前,預知其客於何經絡、何臟腑,而成何病乎?及其既發病,然後可以診候,始知其客於某經絡、某臟腑,成某病耳。飧泄也,痎瘧也,咳嗽也,溫病也,皆是因其病發之時,形診昭著,乃逆推之,而知其昔日致病之原,為傷風、傷暑、傷濕、傷寒耳。非是初受傷之時,能預定其必為此病也。機按:四氣所傷,入於皮膚之內,藏於經脈之中,宜其見於動脈,可以診候而知也。而王氏所論,尚謂病若未發,難以診候而知。彼富貴貧賤,天之命也,身外事也;非若邪氣入於皮膚,藏於血脈也;烏可以脈而知之乎?王氏此論,足以破太素之謬矣。故並附之,以示來者。)

白話文:

矯世惑脈論

人的體質和氣息清淨,外表就會清秀,氣血也清淨,脈象自然清澈。清澈的脈象圓潤光滑,脈搏跳動規律分明。我診脈時,看到這樣的脈象,就知道此人將來會富貴。至於何年登科、升官、發財、生子,這些我卻無法得知。

人的體質和氣息濁滯,外表就會粗濁,氣血也濁滯,脈象自然沉濁。濁滯的脈象沉重混亂,脈搏跳動不規律。我診脈時,看到這樣的脈象,就知道此人將來會貧賤。至於何時遭遇不幸、破財、喪妻、喪子,這些我同樣無法得知。

也有些人,體質濁滯卻脈象清澈,這是濁中之清,他們多半得意,少有失意。也有些人,體質清秀卻脈象濁滯,這是清中之濁,他們多半失意,少有得意。還有些人,體質既不算清秀,脈象也不算濁滯,脈象浮沉有序,大小適中,這類人一生平穩,沒有大的得失。

富貴長壽的人,脈象清澈而有力;貧賤短命的人,脈象濁滯而微弱。但也可能出現脈象清澈卻微弱的情況,這表示此人富貴卻短命;或者脈象濁滯卻有力,這表示此人貧賤卻長壽。以上只是我的一些看法,還有許多未盡之處,學習者可以以此類推。我之所以能通過脈象判斷人的富貴窮通,是基於一定的道理,絕非妄言欺騙。

我寫下這篇論述,是因為世上有很多人吹捧太素脈法,盲目讚譽,即使其言論有誤,也從不反駁,甚至曲意逢迎。這樣既誤己又誤人,有什麼好處呢?還有病人看病吃藥,不僅不先說出病情,甚至反覆詢問,最後卻閉口不談,甚至隱瞞病情,讓醫生束手無策。醫生固然被病人所困擾,但病人又何嘗不被醫生所困擾呢?唉,令人惋惜啊!

這些都是世上的通病,人人都有。因此,我不得不詳盡論述,以期提醒世人,讓那些不明事理的人有所領悟。孟子說:「我豈是好辯論呢?我是不得已而為之啊!」(經書上說:春季受風寒之邪,夏季就會腹瀉;夏季受暑熱之邪,秋季就會瘧疾;秋季受濕邪之害,冬季就會咳嗽;冬季受寒邪之害,春季就會溫病。王安道注釋說:四季之邪侵害人體,人豈能在疾病發作之前,預知邪氣會侵犯哪條經絡、哪個臟腑,而導致什麼疾病呢?只有等到疾病發作之後,才能通過診斷,知道邪氣侵犯了哪條經絡、哪個臟腑,導致了什麼疾病。腹瀉、瘧疾、咳嗽、溫病,都是等到疾病發作時,症狀明顯,然後才能逆推,得知先前致病的原因是受風、受暑、受濕、受寒。並非在最初受邪之時,就能預知一定會患上這些疾病。

機按:四季之邪侵害人體,進入皮膚內,藏於經脈之中,必然會表現在脈象上,可以通過診脈來得知。而王氏的論述,卻認為疾病未發作時,很難通過診脈得知。富貴貧賤是天命,是身外之事,不像邪氣入侵皮膚,藏於血脈之中。怎麼能通過脈象得知呢?王氏的論述,足以駁斥太素脈法的謬誤,因此,我把它附在這裡,以警示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