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刊誤》~ 附錄 (8)
附錄 (8)
1. 怪脈
雀啄連來三五啄。 (脈經曰:雀啄者,脈來數而疾絕,止復頓來也。診脈要訣云:主脾元穀氣已絕,胃氣無所榮養。其脈來指下,連連湊指,數急殊無息數,但有進而無退,頓絕自去,良久准前又來,宛如雞踐食之貌。但數日之壽也。王叔和云:雀啄頓來而又住。據此云脾絕之脈;蕭處厚謂之心絕;吳仲廣謂之木脈。其說尤遠。當以脾絕為是。)
屋漏半日一點落。 (脈經曰:屋漏者,其來既絕而止,時時復起,而不相連屬也。王叔和云:屋漏將絕而復起。吳仲廣云:脈來指下,按之極慢,一息之間,或來一至,若屋漏之水,滴於地上,而四畔濺起之貌;主胃經已絕,穀氣空虛,立死之候。據此云胃絕,而蕭處厚又謂心肺絕,何耶?)
彈石硬來尋即散。 (脈經曰:脈來如彈石,去如解索者,死。彈石者,辟辟急也。解索者,動數而隨散亂,無復次序也。蕭處厚謂肺絕之脈;吳仲廣謂肝絕;當以謂腎絕為正。蓋石乃腎之本脈,合沉濡而滑。今真藏脈見,如彈石,劈劈然湊指,殊無息數。死無疑矣。一說:脈來指下,如堅硬之物擊於石,貌劈劈然無息數。)
搭指散亂真解索。 (解索見前彈石下。吳仲廣云:解索脈者,其形見於兩尺;脈來指下,散而不聚,若分於兩畔,更無息數;是精髓已耗,將死之候。機按:脈經云「來如彈石,去如解索」,似通指一脈來去而言也。今此分為二脈,則與脈經相反矣。宜考之。)
魚翔似有一似無。 (脈經云:魚翔者,似魚不行而但掉尾動頭,身搖而久住者是也。王叔和云:魚躍澄澄而遲疑掉尾。吳仲廣云:脈來指下,尋之即有,泛泛高虛,前定而後動,殊無息數,宛如魚遊於水面,頭不動而尾緩搖之貌;主腎與命門俱絕,衛氣與營氣兩亡,旦占夕死。)
蝦游靜中跳一躍。 (脈經曰:蝦游者,冉冉而起,尋復退沒,不知所在;久乃復起,起輒遲而沒去速者是也。王叔和云:蝦游冉冉,而進退難尋。吳仲廣云:脈來指下,若蝦游於水面,沉沉不動,瞥然驚掉而去;將手欲趁,杳然不見;須臾於指下又來,良久准前復去;如蝦游入水之形,瞥然而上,倏然而去;此是神魂已去之候。一說:脾胃絕也。)
寄語醫家子細看。此脈一見休餌藥。
白話文:
怪脈
雀啄脈:脈搏來得急促而快速,一下一下地斷斷續續,像麻雀啄食一樣。這表示脾臟的元氣已絕,胃氣得不到滋養,壽命僅剩數日。不同醫家對此脈的理解略有不同,但脾臟元氣衰竭的說法較為可信。
屋漏脈:脈搏時斷時續,每次出現的時間間隔較長,不相連貫,像屋頂漏水一樣,一滴一滴地落下。這表示胃經已絕,穀氣空虛,將要死亡。不同醫家對此脈的病因有不同看法。
彈石脈:脈搏來勢急促有力,像彈石一樣,然後迅速散亂,沒有規律,表示腎臟元氣已絕,死亡已無疑慮。
搭指散亂脈:脈搏散亂不聚,像解開的繩索一樣,分布在兩側,沒有規律,表示精髓耗盡,將要死亡。此脈與彈石脈的描述存在一些差異,需仔細辨別。
魚翔脈:脈搏似有似無,像魚在水中游動一樣,緩慢而無規律,表示腎臟和命門的元氣都已絕,衛氣和營氣皆亡,當天就會死亡。
蝦游脈:脈搏忽隱忽現,像蝦在水中游動一樣,時而出現,時而消失,表示神魂已去,或脾胃衰竭。一說認為是脾胃衰竭。
總而言之,以上這些脈象一旦出現,就不要再用藥物治療了。
2. 矯世惑脈論
(汪機撰)
夫脈者,本乎營與衛也。而營行於脈之中,衛行於脈之外也。苟臟腑和平,營衛調暢,則脈無形狀之可議矣。或六淫外襲,七情內傷,則臟腑不和,營衛乖謬,而二十四脈之名狀,層出而疊見矣。是故風、寒、暑、濕、燥、火,此六淫也。外傷六淫之脈,則浮為風,緊為寒,虛為暑,細為濕。
數為燥,洪為火。此皆可以脈而別其外感之邪也。喜、怒、憂、思、悲、恐、驚者,此七情也。內傷七情之脈:喜則傷心而脈緩;怒則傷肝而脈急;憂則傷肺而脈澀;思則傷脾而脈結;恐則傷腎而脈沉;悲則氣消而脈短;驚則氣亂而脈動。凡此者,皆可以脈而辨其內傷之病也。然此特舉其常,
而以脈病相應者為言也。若論其變,則有脈不應病,病不應脈,變出百端,而難一一盡憑於脈矣。試舉一二言之。張仲景云:「脈浮大,邪在表,為可汗。若脈浮大,心下硬,有熱,屬臟者,攻之,不令發汗。」此又非浮為表邪,可汗之脈也。又云:「促脈為陽盛,宜用葛根黃芩黃連湯。」
若脈促厥冷為虛脫,非灸非溫不可。此又非促為陽盛之脈也。又云:「遲脈為寒,沉脈為里。若陽明脈遲,不惡寒,身體濈濈汗出,則用大承氣。」此又非諸遲為寒之脈矣。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而脈沉,宜麻黃細辛湯,微汗之。此又非沉為在裡之脈矣。凡此皆脈難盡憑之明驗也。
若只憑脈而不問症,未免以寒為熱,以表為里,以陰為陽,顛倒錯亂,而夭人長壽者有矣。是以古人治病,不專於脈,而必兼於審症,良有以也。奈何世人不明乎此,往往有病諱而不言,惟以診脈而試醫之能否。診之而所言偶中,便視為良醫,傾心付託,篤意委任,而於病之根源,
一無所告;藥之宜否,亦無所審。惟束手聽命於醫,因循遂至於死,尚亦不悟,深可悲夫!彼庸俗之人,素不嗜學,不識義理,固無足怪。近世士大夫家,亦未免狃於此習,是又大可笑也。夫定、靜、安、慮、格物、致知,乃大學首章第一義。而慮者,謂處事精詳;格物者,謂窮致事物之理;
致知者,謂推極吾之所知。凡此數事,學者必常究心於此矣。先正又曰:「為人子者,不可以不知醫。病臥於床,委之庸醫,比之不慈不孝。」夫望、聞、問、切,醫家大節目也。苟於臨病之際,惟以切而知之為能,其餘三事一切置而不講,豈得為知醫乎?豈得為處事精詳乎?豈得為窮致事物之理,
而推極吾之所知乎?又豈得為父而慈,為子而孝乎?且醫之良,亦不專於善診一節。苟或動靜有常,舉止不妄,存心而忠厚,發言而純篤,察病詳審,處方精專,兼此數者,亦可謂之良矣。雖據脈言症,或有少差,然一脈所主非一病,故所言未必盡中也。若以此而遂棄之,所謂以二雞子而棄干城之將,
烏可與智者道哉?姑以浮脈言之。脈經云:「浮為風、為虛、為氣、為嘔、為厥、為痞、為脹、為滿、不食、為熱、為內結等類。」所主不下十數種病。假使診得浮脈,彼將斷其為何病耶?苟不兼之以望、聞、問,而欲的知其為何病,吾謂戛戛乎其難矣。古人以切居望、聞、問之後,則是望、聞、問之間。
白話文:
矯世惑脈論
脈象源於人體的營氣和衛氣,營氣運行於脈管之中,衛氣運行於脈管之外。如果臟腑平和,營衛調暢,則脈象便沒有什麼異常可說。一旦外邪入侵或七情內傷,臟腑失和,營衛失調,二十四種脈象便會紛紛出現。
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外襲,脈象會出現:浮脈為風邪,緊脈為寒邪,虛脈為暑邪,細脈為濕邪,數脈為燥邪,洪脈為火邪。這些脈象都能夠辨別外感邪氣。
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內傷,脈象會出現:喜傷心脈緩,怒傷肝脈急,憂傷肺脈澀,思傷脾脈結,恐傷腎脈沉,悲傷氣脈短,驚亂氣脈動。這些脈象都能夠辨別內傷疾病。
以上只是闡述脈象與疾病的一般對應關係。脈象變化多端,有時脈象與病情不相符,甚至出現完全相反的情況,難以單憑脈象判斷病情。例如:張仲景所述,脈浮大,邪在表,可以發汗;但如果脈浮大而心下堅硬,有熱感,屬於內臟病變,則不能發汗。這就與單純“浮脈為表邪,可發汗”的說法不同。
又如,促脈一般認為是陽盛,宜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但如果促脈伴隨厥冷,則屬虛脫,需要灸法溫補。這與單純“促脈為陽盛”的說法也不同。還有,遲脈一般認為是寒邪,沉脈一般認為是裡證;但如果陽明經脈遲而無惡寒,身體自汗,則應使用大承氣湯。這就與單純“遲脈為寒邪”的說法不同。少陰病初期,反而發熱而脈沉,則應使用麻黃細辛湯,微微發汗。這就與單純“沉脈為裡證”的說法也不同。這些都說明不能完全依賴脈象來診斷疾病。
如果只憑脈象而不管其他症狀,很容易將寒證誤為熱證,將表證誤為裡證,將陰證誤為陽證,造成診斷錯誤,甚至危及性命。所以古人診病,不僅要診脈,更要全面觀察病情,這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世人不明此理,往往有病諱疾忌醫,只憑脈診來判斷醫生的能力,醫生診脈說中了幾點,就認為是良醫,盲目信任,卻不將病情詳細告知醫生,也不仔細考慮藥物的合適與否,完全聽憑醫生擺佈,最終導致病情惡化甚至死亡,仍然不知悔改,實在令人悲哀!
庸俗之人,不喜學習,不懂道理,尚可理解;但即使是讀書人,也往往受此陋習影響,實在可笑!“定靜安慮格物致知”是《大學》開篇的第一要義。“慮”指處事周詳,“格物”指窮究事物之理,“致知”指推究已知之理。這些都是學習者必須用心鑽研的。古人又說:做子女的不能不懂醫學,父母臥病在床,卻交給庸醫,如同不慈不孝。
望聞問切是醫家的重要方法,如果只注重切脈,而忽略望聞問三者,怎能算是懂醫?怎能做到處事周詳?怎能窮究事物之理並推究已知之理?怎能做到做父親的慈愛,做子女的孝順?
一個好醫生,也不僅僅善於診脈。他應該舉止穩重,言行不妄,心地忠厚,說話誠懇,仔細觀察病情,精準開方。兼具這些特點,也可謂良醫。即使診脈時略有偏差,也沒有關係,因為一個脈象可以反映多種疾病,所以診斷不一定完全準確。如果因此就完全否定脈象的參考價值,那就如同因雞蛋而放棄良將,豈不是愚蠢至極?
就拿浮脈來說吧,《脈經》記載,浮脈可以是風、虛、氣、嘔、厥、痞、脹、滿、不食、熱、內結等等,至少十幾種病症。如果只診到浮脈,怎麼判斷是哪種病呢?如果不結合望聞問三者,而想準確判斷病情,那簡直太難了!古人將切脈放在望聞問之後,就是這個道理,望聞問之間就已能診斷很多疾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