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刊誤》~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診諸雜病生死脈候歌

十二經之海也,與少陰之大絡起於腎下,出於氣衝,循陰股內廉,邪入骨中,循脛骨內廉,並少陰之經,下入內踝之後,入足下。其別者,邪入踝,出屬跗上,入大趾間,此脈之常動者也。經脈十二,而寸口、人迎、太衝獨動不休,故以此三處診百病,決生死。《靈樞》作並足少陰之動脈。

銅人作足厥陰之俞穴,皆衝脈之所合併而經過者,其實以候衝脈也。仲景謂當時之人,握手不及足,故立趺陽、太谿,以候胃腎之病。李晞範引活人書所列衝陽穴,以解太衝,失其穴矣。仲景以趺陽專診足陽明,太谿專診足少陰。

白話文:

十二經脈之海,與少陰經的大絡脈一起從腎臟下方起始,由氣衝穴出來,沿著陰部內側,邪氣可入侵骨骼,沿著脛骨內側,與少陰經並行,向下進入內踝之後,進入足部。它的分支則由踝部進入,向上通向足背,進入大腳趾之間。這是衝脈脈象通常的搏動情況。人體十二經脈中,寸口、人迎、太衝三處脈搏持續跳動不停,因此用這三個部位診斷百病,判斷生死。靈樞經將其與足少陰經的動脈並列;銅人腧穴針灸圖譜則將其列為足厥陰經的俞穴。這些都是衝脈匯合經過的地方,實際上都是診斷衝脈的。張仲景認為,當時的人們診脈時手部無法觸及足部,因此設立了趺陽、太溪穴位,用以診斷胃和腎臟的疾病。李晞範引用《活人書》中所記載的衝陽穴來解釋太衝穴,卻弄錯了穴位。張仲景用趺陽穴專門診斷足陽明經,用太溪穴專門診斷足少陰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