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背對口治訣論》~ 附:對口方 (1)

回本書目錄

附:對口方 (1)

1. 附:對口方

在左者:柴胡(一錢五分),葛根(二錢),荊芥(二錢),升麻(八分),川芎(一錢二分),桔梗(一錢二分),花粉(三錢),甲片(二錢,炒),栝蔞仁(三錢,炒),獨活(一錢),大甘草(四錢),蘇葉(一錢),青皮(一錢)

白話文:

左側方劑:

柴胡(1.5錢),葛根(2錢),荊芥(2錢),升麻(0.8錢),川芎(1.2錢),桔梗(1.2錢),花粉(3錢),甲片(2錢,炒過),栝蔞仁(3錢,炒過),獨活(1錢),大甘草(4錢),蘇葉(1錢),青皮(1錢)

加酒一杯,蔥頭三個(去須)。

若在右者,去柴胡、川芎、青皮,加枳殼陳皮亦可。

白話文:

如果在右邊,去掉柴胡、川芎、青皮,加枳殼或陳皮也可以。

引經藥

官桂(流注用。是寒證皆宜,發背勿用)、殭蠶(炒。消腫用,膿後不可用)、羌活(兩太陽用)、獨活(托腮、後髮際、右腰下、兩頰皆用)、薄荷(髮際下用)、白蒺藜(左腰下用)、白芷(額角用。去寒濕,消毒,止痛,辟邪。

白話文:

  1. 官桂:用於流注。寒證皆宜,但發背不可用。

  2. 殭蠶:炒製後使用。用於消腫,膿後不可用。

  3. 羌活:用於兩太陽穴。

  4. 獨活:用於托腮、後髮際、右腰下、兩頰。

  5. 薄荷:用於髮際下。

  6. 白蒺藜:用於左腰下。

  7. 白芷:用於額角。用於祛除寒濕,消毒,止痛,辟邪。

發背、流注用,初起皆用)、蒼朮(流注及諸般濕證皆用,發背勿用)、乳香(對口初起用,又消一切無名腫毒並止痛)、沒藥(功同乳香)、秦艽舒筋散厥陰之風)、藁本(頭項痛)、乾薑(流注用)、破故紙(臍右用,熱證忌)、製附子(流注用)、益智仁(臍左用)、白芥子(流注用。溫脾、肺)、知母(右顴用。

白話文:

  • 發背、流注用,初起皆用):發背和流注的初期,都適合使用這些藥物。

  • 蒼朮(流注及諸般濕證皆用,發背勿用):蒼朮用於治療流注和各種濕證,但不適用於治療發背。

  • 乳香(對口初起用,又消一切無名腫毒並止痛):乳香用於治療對口的初期症狀,還可以消散各種無名腫毒並止痛。

  • 沒藥(功同乳香):沒藥的功效與乳香相似。

  • 秦艽(舒筋散厥陰之風):秦艽可以舒筋活絡,散發厥陰之風。

  • 藁本(頭項痛):藁本用於治療頭項疼痛。

  • 乾薑(流注用):乾薑用於治療流注。

  • 破故紙(臍右用,熱證忌):破故紙用於治療臍右疼痛,熱證患者忌用。

  • 製附子(流注用):製附子用於治療流注。

  • 益智仁(臍左用):益智仁用於治療臍左疼痛。

  • 白芥子(流注用。溫脾、肺):白芥子用於治療流注,可以溫暖脾臟和肺臟。

  • 知母(右顴用):知母用於治療右顴疼痛。

寒肺、胃)、角針(能引諸藥直達瘡所。有膿即止)、川芎(左肩、項俱用)、大甘草(生用調和六腑,並去大腸火毒;收功用炙熟)、升麻(兩肩用五分多至七分,兩項用七分多至九分,頭上用一錢)、甘草梢(龜頭用)、防風(四肢用,右肩、腿皆用。發背膿後外托尤宜)、陳皮(對口左邊可用,發背大忌)、人參(膿後用,必須兼防風,腐肉盡脫去,可大用)、牛膝(性善下,且舒筋。左足用)、鬱金(解鬱)、黃芩(凡大毒慘痛者用,發背用。

白話文:

寒肺、胃:用於治療寒肺、胃。

角針:能將各種藥物直接引到瘡患處。有膿出現即停止使用。

川芎:用於治療左肩、項。

大甘草:生用來調理六腑,並清除大腸火毒;收功時用炙熟的甘草。

升麻:兩肩用五分多至七分,兩項用七分多至九分,頭上用一錢。

甘草梢:用於龜頭。

防風:用於四肢,右肩、腿皆用。發背膿後外託時尤其適用。

陳皮:對口左邊可用,發背時大忌。

人參:膿後使用,必須兼用防風,腐肉完全脫落後,可大量使用。

牛膝:性善於向下,且舒筋。用於左足。

鬱金:解鬱。

黃芩:凡是大毒慘痛者使用,發背時使用。

其寒涼傷胃也)、木瓜(舒筋,走右足)、蘇葉(發汗用,受寒者必用。能溫肺,用在初起)、苡仁米(走右足)、花粉(發背必用。若虛而內陷者,要人參水制,能消火、消毒)、甲片(炙研。攻利必用之聖藥)、槐頭(食指)、桑頭(大指)、楊頭(無名指、中指、小指)、楊須(足指)、大貝(拔毒必用之聖藥)、澤蘭葉(調和氣血。

白話文:

  • 其寒涼傷胃也)︰中藥過寒涼,會損傷胃。

  • 木瓜︰舒筋,可以治療右足疼痛。

  • 蘇葉︰發汗用,感冒的人一定需要。它可以溫肺,用在感冒初期。

  • 苡仁米︰可以治療右足疼痛。

  • 花粉︰治療背痛 обязательно。但是,如果身體虛弱而背痛向內凹陷,則需要人蔘水加以調理。花粉能消火、消毒。

  • 甲片︰炙烤研磨後使用。是攻利必用的聖藥。

  • 槐頭︰食指。

  • 桑頭︰大拇指。

  • 楊頭︰無名指、中指、小指。

  • 楊須︰腳趾。

  • 大貝︰拔毒必用的聖藥。

  • 澤蘭葉︰調和氣血。

膿前少用,膿後收功大用可至八錢)、地松根(兩足)、黃耆(毒前不能輕用,托膿時用生,潰時半生半蜜炙,腐盡收功全蜜炙)、大黃(炒黑。發背紅紫色、痛不止而不大便者用二錢)、栝蔞仁(必用之藥。若發背、對口青紫者,用肉桂水制)、荊芥(肩、項用。炒焦用。

白話文:

  1. 膿液形成前少用,膿液形成後,效用大,可使用到八錢的量。

  2. 地松根(二兩)、黃耆(中毒之前不能輕易使用,膿液托出時使用生的,破潰一半時生一半蜜炙,腐爛乾淨收功時全蜜炙)。

  3. 大黃(炒黑。發背紅紫色、疼痛不止又不排便者用二錢)。

  4. 栝蔞仁(必用之藥。如果發背、對口青紫,用肉桂水煎服)。

  5. 荊芥(肩、項使用。炒焦使用)。

發背、對口日輕夜重,並治血氣下陷。溫散生用要藥)、葛根(發背伏陰伏陽皆用)、開口椒(閉口者有毒,不可用。治噁心用四十九粒)、麻黃(流注用,發汗必須)、枳殼(對口右邊用。心隔不寬、飲食不消,俱可用)、桔梗(上升下降,在右者尤宜。腰上七分,腰下四分,乳膀上一錢,項以上一錢二分。

白話文:

  1. 發背、對口:這兩種疾病在白天症狀較輕,晚上症狀較重,都屬於血氣下陷的症狀。

  2. 溫散生用要藥:治療發背、對口的主要藥物是溫散藥,包括麻黃、葛根、開口椒、麻黃、枳殼、桔梗等。

  3. 葛根:葛根可以治療發背,無論是伏陰還是伏陽都可以使用。

  4. 開口椒:開口椒有毒,不能隨意使用。只有在閉口症狀時可用,每劑用49粒。

  5. 麻黃:麻黃用於治療流注,發汗是必須的。

  6. 枳殼:枳殼用於治療對口右邊的症狀。如果心隔不寬、飲食不消,都可以使用。

  7. 桔梗:桔梗可以上升下降,在右邊的症狀尤為合適。用量為腰上七分、腰下四分、乳膀上一錢、項以上一錢二分。

凡毒在乳膀以上者,不論左右俱可用)、柴胡(在左者俱可用。青紫色者是肝病,不論左右皆用。腰下五分,腰上至肩一錢,左顴一錢五分)、三七(活血治傷)、土方八(善走骨節,治一切無名腫毒,引經藥所不能到者。左顴用。去肺火。發背、對口紅紫色者,用一錢)、金毛狗脊(尻骨用。

白話文:

以下是不被認為是現代標準漢語的詞語:

閣下、尊駕、中晝、以下、以上、左右(可用「彼此」)、職下(可用「我」或「我方」)、紫色(可用「紫紅色」或「淡紫色」)、以下、左右、顴骨(可用「顴部」或「顴」)、尊顏(可用「臉」或「面龐」)、一切、腫瘤(可用「腫脹」或「腫塊」)、閣下、尊顏(可用「臉」或「面龐」)。

尻即尾樁骨)、萆薢(左腰下用)、丹參(調經脈)、漢防己(右腰下用)、桂枝(兩手用。性溫散,寒證宜,熱證不可)、金銀藤(四肢用。性清涼,熱證不可)、金銀花(清涼拔毒,兼走四肢)、海桐皮(腿用)、生地(涼血補陰)、當歸(活血)、歸尾(破血)、鮮生地(涼血)、大熟地(大補陰分,虛者收功可用)、鮮首烏(排膿止痛)、皂莢(炒,去筋研敷。流注、痰毒一切無名腫毒之聖藥)、青皮(對口有邊用,發背大忌)。

白話文:

尻:即尾椎骨。

萆薢:用於左腰下。

丹參:調經脈。

漢防己:用於右腰下。

桂枝:用於兩手。性溫散,寒證宜用,熱證不可用。

金銀藤:用於四肢。性清涼,熱證不可用。

金銀花:清涼拔毒,兼走四肢。

海桐皮:用於腿部。

生地:涼血補陰。

當歸:活血。

歸尾:破血。

鮮生地:涼血。

大熟地:大補陰分,虛者收功可用。

鮮首烏:排膿止痛。

皁莢:炒香、去筋研敷。流注、痰毒一切無名腫毒的聖藥。

青皮:對口有邊緣的地方用,發背大忌。

以上諸藥,皆秘授引經要品。宜熟讀本草,究其功用,詳審證之虛實寒熱,而斟酌以治之,自當以運化無窮,動輒取效也。

白話文:

以上所列舉的藥物,都是祕傳的引經要品。服用這些藥物時應該要熟讀本草,研究它們的功效,仔細審查病人的虛實寒熱,然後斟酌使用,自然可以運化無窮,隨用隨效。

熏方

三角楓(一兩),白桑皮(五錢)

上二味,為末,紙卷藥,燒煙燻之。俟毒水惡膿盡出,其毒自消。

敷藥

獨腳龍鬚草炙、研為末,每兩加陳小粉五錢和勻,米醋調敷。干則以醋潤之,換時用豬肉湯洗去。

白話文:

將獨腳龍鬚草炙烤後,研磨成細粉。每兩的龍鬚草粉,加入五錢的陳小粉,混合均勻。用米醋調和敷在患處。敷藥部位乾了,就用醋潤濕。每次更換敷藥時,先用豬肉湯清洗患處。

凡毒初起用此方。如久不收口,以前方熏洗,熏過將肉湯洗淨、拭乾,以龍鬚草散干糝之,外以太乙膏蓋之。

白話文:

當毒瘡初期時,使用這個方劑。如果毒瘡長時間不痊癒,可用前方的燻洗方進行燻洗,燻過後用肉湯將毒瘡洗淨並拭乾,然後用龍鬚草敷這個毒瘡,再用太乙膏來蓋上。

第一方

甘草(一兩),花粉(五錢),大貝(二錢五分),角針(三錢五分),甲片(七片,蛤粉炒),川椒(左右輕重用),栝蔞(一個),白芷(一錢二分)

白話文:

甘草(60克),花粉(30克),大貝殼(15克),角針(21克),甲殼(42克,用蛤粉炒過),川椒(適量),栝蔞(一個),白芷(7克)

加乳香、沒藥各一錢二分、烏金子五錢,三味共研細末,待藥熱時沖服。水、酒各半,煎服一帖。在上者加防風、桂枝、桔梗各一錢,中間者加川芎二錢五分,在下者加牛膝、木瓜各一錢二分、蔥頭三個。

白話文:

加乳香、沒藥各一分二釐、烏金子五分,三味共研成細末,藥熱時沖服。水、酒各半,煎服一劑。在頭者加防風、桂枝、桔梗各一分,在腰者加川芎二分五釐,在腿者加牛膝、木瓜各一分二釐、蔥頭三個。

第二方

甲片(六分,蛤粉炒),甘草節(六分),歸尾(一錢),白芷(六分),角針(八分),金銀花(三錢),赤芍(六分),花粉(八分),川椒(三十六粒),烏金子(五錢),防風(六分),陳皮(三錢),乳香(六分),沒藥(六分),大棗(七個)

白話文:

  • 甲片(六分,與蛤粉炒過):一種乾燥的海貝殼,用於治療婦科疾病。

  • 甘草節(六分):甘草的根莖,用於治療喉嚨痛和咳嗽。

  • 歸尾(一錢):當歸的根部,用於治療月經不調和痛經。

  • 白芷(六分):一種中藥材,用於治療感冒和頭痛。

  • 角針(八分):一種中藥材,用於治療風濕和關節炎。

  • 金銀花(三錢):一種中藥材,用於治療感冒和發燒。

  • 赤芍(六分):一種中藥材,用於治療月經不調和痛經。

  • 花粉(八分):一種中藥材,用於治療過敏性鼻炎和哮喘。

  • 川椒(三十六粒):一種中藥材,用於治療感冒和頭痛。

  • 烏金子(五錢):一種中藥材,用於治療腎虛和遺精。

  • 防風(六分):一種中藥材,用於治療感冒和發燒。

  • 陳皮(三錢):橘子的果皮,用於治療消化不良和腹痛。

  • 乳香(六分):一種中藥材,用於治療風濕和關節炎。

  • 沒藥(六分):一種中藥材,用於治療風濕和關節炎。

  • 大棗(七個):紅棗,用於治療貧血和失眠。

水、酒煎服二帖,重則三帖。

第三方兌金丸

龜板(一斤,洗淨),陳酒(一斤),米醋(一杯),川蜜(一杯)

上藥以炭火炙碎,三汁完取,研末,以粽米為丸,如豆大。服三錢。如欲速愈,加至五錢。每日早晚兩服,服至十二兩全愈。

白話文:

上好的藥材經過炭火炙烤研磨成碎粉,加入三種植物的汁水攪拌研磨成粉末,將粉末與糉米混合做成小丸子,藥丸大小要在豆子大小一般。每次服用三錢,如果想要快速痊癒,可以加到五錢。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服用到十二兩為止,即可完全康復。

第四方黃金碧玉膏,長肉生肌、止痛)

白占(一兩),黃占(五錢),頭髮(五錢),歸身(五錢)

如痛加乳香、沒藥各一錢五分,肉桂三錢(研),大附子三錢(研。此二味陽毒不用,若陰毒久不收口塌陷者,加入如神)。

白話文:

如果疼痛,再加上乳香、沒藥各 1.5 公克,肉桂 3 公克(研磨),大附子 3 公克(研磨。這兩種藥材性陽有毒,不用於治療陰毒久不癒合、傷口塌陷的情況,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加入它們就能起到神奇的效果)。

上藥:用麻油陸兩,以頭髮先熬枯,去渣,再下歸身熬枯,去渣後,下黃、白占,待化開,再下乳香、沒藥二味,化開,和勻。凡毒不久收、不長肉,以此膏敷之,外以好膏藥蓋之,或油紙亦可,一至晝夜,以豬蹄湯洗去,三換三次而愈。

白話文:

上藥:用麻油六兩,先用頭髮熬到乾燥,去掉渣滓,再加入當歸熬到乾燥,去掉渣滓後,加入黃蠟、白蠟,等它們融化開,再加入乳香、沒藥兩種藥物,融化開,攪拌均勻。凡是毒瘡不久收口、不長肉的,用此膏藥敷上,外面用好的膏藥蓋上,或用油紙也可以,一晝夜後,用豬蹄湯洗去,三次換藥三次即痊癒。

第五方去腐萬金丹

巴豆不拘多少,先洗去白膜,再以好酒煮一枝香,取出去油,炙乾為細末。凡毒有壞肉處,以此藥將藥籮篩篩上,再貼前膏。一晝夜其腐肉盡去矣。

白話文:

巴豆不論用量多少,先洗去白色薄膜,再用好酒煮上一個時間,取出之後去掉油脂,烘乾後研磨成細末。凡是有中毒壞死部位的地方,用這個藥物用藥籮篩篩一下,然後再貼上前面的膏藥。一天一夜之後,腐肉就會全部去除乾淨。

收口末藥方

象皮(五分,炙研),芙蓉葉(一錢,炙),肉桂(二分),金銀子(五分,炙),乳香(四分),黃、白占(各二分),沒藥(四分),冰片(二分)

白話文:

  • 象皮(五分,烤乾研磨成粉)

  • 芙蓉葉(一錢,烤乾)

  • 肉桂(二分)

  • 金銀花(五分,烤乾)

  • 乳香(四分)

  • 黃耆、白芷(各二分)

  • 沒藥(四分)

  • 冰片(二分)

共研細末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