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背對口治訣論》~ 謝氏《發背對口治訣論》序

回本書目錄

謝氏《發背對口治訣論》序

1. 謝氏《發背對口治訣論》序

《發背對口治訣》,先大父邃喬公所著也。先大父性穎悟,好讀書,常以濟世為念,敦學不怠,屢困棘闈。及先伯父香伯公舉於鄉,始無意進取,惟讀書以自娛,暇則講求岐黃。曰:士不能得志,是亦濟世之一道也。通內、外科,多所闡發。每視病必矜重,四方延請,雖遠必至,卻饋遺貧困者,以藥助之。

白話文:

《發背對口治訣》,先父邃喬公寫的。先父性情聰穎,喜愛讀書,常常以濟世救人為念,侍奉父母,努力學習,屢次科考失敗。等到先伯父香伯公高中舉人,他開始無心仕途,只以讀書自娛,閒暇時探究岐黃醫術。他說:「讀書人如果不得志,也是濟世救人之一途。」精通內、外科,多有發明。每次看病一定認真謹慎,四方延請,即使路途遙遠,也一定到達,拒絕饋贈。對貧困的人,則用藥物幫助他們。

嘗為人治發背、對口諸證,以古人之法投之多不效,沉思其故曰:是非古人之欺我也?特未通其變耳。夫一證之成,其受病必有偏重之處,審其所偏重而切治,則效可立見也。自是,凡治此證必辨其位之左右、上下,色之赤白、深淺,脈之浮沉、遲速,以審其經絡腑臟竅穴之所繫,與夫陰陽虛實、淫郁燥濕之所歸,而復參之天時,相其地宜,以制五行生剋之用。取古人之法,損益變化以通之,於是所治罔不效。

白話文:

人才的性質是受自然環境影響而形成的,而不是由人的本性決定的。因此,人的本性是善的,而人的行為卻可能是惡的。這是因為人的行為受環境的影響很大,而環境是善惡混雜的。因此,人要避免惡的影響,就要遠離惡的環境,並努力培養自己的善性。

既而先伯父迎養琴江署舍,多暇,乃取歷年醫案,裁定發背對口治訣幾卷,附錄經驗幾卷,及歸而授之。先君曰:此書未經人道勿輕視之!藝雖小,亦足以濟世矣。先君東環公暨先叔父東揆公亦皆以儒術通素理,先君久戰北闈未遑,展施先叔父以是道行。世善用先大父遺法,故所治多奇而中。

白話文:

後來,我的伯父照顧我到琴江署舍,有空閒的時間,就拿出歷年的醫案,整理出幾卷治療背痛的療法,並附上經驗。回到家後,把這些資料交給我。父親說:「這本書沒有經過他人的傳授,因此不要輕視它!雖然方法很小,但也能夠幫助世人。」我的父親東環公和我的叔父東揆公也全都用儒家學術貫通了醫學道理。父親長期在北方的考場考試,沒有機會實施,叔父就用這種方法行醫。他們很善於運用祖父遺留的療法,所以治病多有奇效並且效果好。

今先君、先叔父相繼逝世矣!為與諸弟皆材劣,不能通一藝,先人之書具在,徒使置而勿用,是先人濟世之志至為等而中絕也。楊君子逸夙聞是書,勉余欹梓,余欣然從之。庶幾先人遺術傳播四方,高明之士鑑而採擇焉,未必不有補於世,雖未能述先世之事,猶不失先世之志也夫!

白話文:

現在父親和伯父相繼去世了。我和弟弟們都是資質平庸,不能通曉一門技藝。先人的書都還在,卻只能放在那裏不用,這就如同先人濟世救人的志向中斷了。楊君逸先生早有耳聞這幾本書,鼓勵我將它們付梓出版。我非常高興地答應了。希望先人的遺術能夠流傳四方,讓高明的人士看到並選用,或許能對世人有所幫助。這樣雖然不能述說先人的功績,卻還是沒有違背先人的遺志。

道光二十年仲春七日孫翼為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