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息居飲食譜
《隨息居飲食譜》,此書由清代著名醫家王孟英所著,成書於咸豐辛酉年,即西元1861年。作為一部重要的食療專著,它不僅系統地整理了常見飲食的性味功用,更蘊含了作者深厚的醫學思想與對時代的憂患意識。
本書結構嚴謹,將飲食細分為水飲、谷食、調和、蔬食、果食、毛羽、鱗介等七大門類,共收錄多達331種日常食物。王孟英對每一種食物的描述都力求精準,詳細闡述其性(如寒、熱、溫、涼、平)、味(如甘、苦、酸、辛、鹹),以及相應的功用(如補中益氣、清熱解毒、養血生津等)。這種分門別類的編排方式,使得讀者能夠清晰地查閱和了解各種食物的特性。
《隨息居飲食譜》的理論基礎深植於中醫經典《黃帝內經》所倡導的「食養生息」理念。《黃帝內經》強調飲食是維繫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根基,其合理與否直接關乎人體的健康狀況。王孟英正是秉持這一思想,深入探究食物的本質及其對人體的影響。他認為,相較於藥物,食養具有「物簡性平、味宜易服」的優點,在許多情況下可以替代藥物來調養身體,預防疾病。
然而,王孟英並非一味推崇飲食的補益作用,他特別強調要避免「偏嗜」,即對某類食物的過度偏好,認為這會導致身體失衡。與此相對,他大力提倡「食忌」,即根據個體的體質差異、當前的健康狀況、所患疾病、以及季節氣候的變化,來選擇適宜的飲食,並規避可能有害或加重病情的食物。這種「食忌」思想,體現了中醫因人而異、因時制宜的辨證觀念,是本書極具價值的面向。
從書前的序文及題辭中,可見此書的寫作背景與作者的心路歷程。後序中,王孟英自述生於孤露,歷經喪親之痛與世事艱難,尤其在咸豐年間的戰亂與飢荒中,「禽獸食人食而塗有餓殍」,目睹民生凋敝,這使得他對「人以食為養,而飲食失宜,或以害身命」有了更為切身的體悟。前序中,他將「衛國」與「衛生」相提並論,將「養與教」並重,認為「節其飲食」是「頤生」的關鍵,而「知味」不僅關乎飲食本身,更是理解「日用之理」。這種由個人困境昇華至對社會與人生的深刻關懷,使得《飲食譜》不僅是一本醫學著作,更承載了作者濟世救民的宏願。多篇題辭亦印證了這一點,如謂「匡時念切成憂憤」、「醫國法」,足見其同時代的醫友們對他憂患意識與著作價值的認可。
書中提供的少量內容亦可見其詳實與實用性。例如在「水飲類」中,王孟英不僅區分了天雨水、露水、井泉水、溪河水等不同來源的水,並詳細描述其性味功用,還提出了實用性的建議,如如何鑑別好水、如何儲存與淨化水質(包括使用明礬、雄黃、硃砂等,以及在水缸中浸泡降香、菖蒲根的方法),甚至引入了「泰西掘井法」,旨在解決缺水地區的飲水問題,這尤其體現了他對改善民生、革除惡俗的關切。他注意到杭州地區因飲用優質水而「人文秀美」,進一步強調了水質的重要性。在「穀食類」中,以秈米為例,不僅說明其基本功用「補中養氣、益血生津」,更明確指出了食用時的禁忌,如「過飽傷人」、「患病不飢、婦人初產、感證新愈並勿食之」,這些細節提示了飲食需根據具體情況調整,避免濫用。
汪曰楨在題辭中評價此書「每物求其實驗,不為前人臆說所惑,較勝《食物本草》多矣」,這點明了《隨息居飲食譜》的一大特色:重視實踐驗證,而非僅僅沿襲舊說。這使得本書的內容更具可靠性與指導意義,體現了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
總而言之,《隨息居飲食譜》是清代醫家王孟英在特定歷史背景下,集醫學理論、個人經驗與社會關懷於一體的食療巨著。它系統地闡述了331種日常飲食的性味功用及宜忌,理論根植於《黃帝內經》的食養思想,強調飲食對健康的決定性作用及其在疾病治療中的輔助乃至替代藥物的功能。同時,作者結合亂世下的親身體悟,將飲食健康與民生社稷緊密相連,字裡行間流露著深切的憂患意識與務實的濟世情懷。本書以其詳實的內容、嚴謹的編排和實用的指導意義,至今仍是中醫食療領域的重要參考文獻,對後世具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