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

《隨息居飲食譜》~ 毛羽類 (1)

回本書目錄

毛羽類 (1)

1. 毛羽類

(豬肉去勢曰豶),甘鹹平。補腎液,充胃汁,滋肝陰,潤肌膚,利二便,止消渴,起尪羸。以壯嫩花豬,糯而易熟,香而不腥臊者良。烹法甚多,惟整塊洗淨,略抹糖霜,干蒸極爛者,味全力厚,最為補益,古人所謂蒸豚也。吳俗尚蹄肘,乃古之豚肩遺意,但須緩火煨化。(嘉蘇婦人,不事中饋,而尚市脯,劣廚欲速用硝,不但失飪,亦且暴殄。)多食助濕熱,釀痰飲,招外感,昏神智,令人鄙俗。故先王立政,但以為養老之物。聖人云:勿使勝食氣,而回回獨謂此肉為葷也。末俗貪饕,不甘淡泊,厚味臘毒,漫不知省,蔑禮糜財,喪其廉儉。具不得已之苦心者,假神道以設教,創持齋之日期,雖屬不經,良有深意。若幼時勿縱其口腹,不但無病,且易成人。至一切處感及哮嗽、瘧痢、痧疸、霍亂、脹滿、腳氣、時毒、喉痹、痞滿、疔癰諸病,切忌之。其頭肉尤忌。產後食肉亦勿太早。痧痘、時病後,須過彌月始可食也。新鮮之肉曰腥,(《論語》君賜腥是也。)方書所云:忌食新鮮之鮮,忌食魚腥之腥,皆指此言也。醫家、病家往往顢頇不省,故詳及之。其未經去勢之豭豬肉、婁豬肉,皆不堪食。黃⿱⿰凵凵干豬肉、瘟豬肉,並有毒,雖平人亦忌之。中其毒者,芭蕉根搗汁服。

小兒火丹及打傷青腫、破傷風,並用新宰豬肉,乘熱片貼,頻易。

液干難產,津枯血奪,火灼燥渴、干嗽、便秘,並以豬肉煮湯,吹去油飲。

豬皮,杭人以乾肉皮煮熟,刮去油,刨為薄片,暴燥以充方物,名曰肉酢,久藏不壞,用時以涼開水浸軟,麻油、鹽料拌食甚佳。按皮即膚也,豬膚甘涼,清虛熱,治下痢,心煩,咽痛,今醫罕用此藥矣。若無心煩,咽痛兼證者,是寒滑下利,不宜用此。凡勘病擇藥,先須辨此,庶不貽誤。

千里脯,冬令極冷之時,取㷟淨好豬肋肉,每塊約二斤余,勿浸水氣,晾乾後,去其裡面浮油及脊骨肚囊,用糖霜擦透其皮,並抹四圍肥處,(若用鹽亦可,然藏久易酵也。)懸風多無日之所,至夏煮食,或加鹽醬煨,味極香美,且無助濕發風之弊,為病後、產後、虛人食養之珍。

蘭熏(一名火腿。),甘鹹溫。補脾開胃,滋腎生津,益氣血,充精髓,治虛勞怔忡,止虛痢泄瀉,健腰腳,愈漏瘡。以金華之東陽冬月造者為勝,浦江、義烏稍遜,他邑不能及也。逾二年,即為陳腿,味甚香美,甲於珍饈,養老補虛,洵為極品。取腳骨上第一刀,(俗名腰封。)刮垢洗淨,整塊置盤中,飯鍋上干蒸悶透,如是七次,極爛而味全力厚,切食最補。然必上上者,始堪如此蒸食,否則非咸則硬矣。或老年齒落,或病後脾虛少運,則熬湯撇去油,但飲其汁可也。外感未清、濕熱內戀、積滯未淨、脹悶未消者均忌。時病愈後,食此太早,反不生力,或致浮腫者,皆餘邪未淨故耳!

白話文:

毛羽類

豬肉(去勢的豬肉稱為豶),味甘鹹,性平。能滋補腎陰,充盈胃液,滋養肝陰,潤澤肌膚,通利大小便,止渴,治療體虛羸弱。以肥嫩、色白、肉質糯軟易熟、香味濃郁不帶腥臊味的豬肉為佳。烹調方法很多,但整塊洗淨,略抹糖霜,用干蒸的方法蒸至極爛,其味最為醇厚,補益效果最佳,這也是古人所說的“蒸豚”。吳地人喜食豬蹄和肘子,這是古人食豬肩的遺風,但需用小火慢慢煨爛。(嘉興蘇州的婦女,不擅料理家務,卻偏愛吃市面上賣的熟肉,那些手藝不好的廚師為了圖快,常用硝石醃製,不僅烹飪失敗,而且糟蹋了食物。)多吃豬肉容易助長濕熱,導致痰飲,誘發外感,使人神志昏沉,行為粗俗。因此古代賢明的君主制定政策時,只將豬肉作為老年人的食物。聖人說:不要讓美味佳餚過量,而回教徒卻獨獨認為豬肉是葷腥之物。現代人貪圖享受,不甘於清淡飲食,喜好濃重的味道和臘味,不知節制,既不講究禮儀,又浪費錢財,喪失了廉潔儉樸的品德。那些不得已而有苦衷的人,便藉助神道教化,設立齋戒的日期,雖然並非正統的教義,但也情有可原。如果從小就約束孩子的飲食,不僅能避免疾病,而且更容易成才。凡一切外感疾病,以及咳嗽、瘧疾、痢疾、痧疹、黃疸、霍亂、腹脹、腳氣、時疫、喉痺、痞滿、癰疽等疾病,都應忌食豬肉,尤其豬頭肉更應忌食。產後不宜過早食用豬肉。患過痧痘、時疫之後,須過滿月才能食用豬肉。新鮮的豬肉稱為腥肉,《論語》中“君賜腥”就是指的這個。醫書上所說的“忌食新鮮的鮮肉,忌食魚腥的腥味”,都是指這個意思。醫生和病人往往不明白這些道理,所以我詳細說明。未經去勢的公豬肉和老母豬肉都不可食用。患有黃疸或瘟疫的豬肉有毒,即使是健康人也要忌食。如果中毒,可用芭蕉根搗汁服用。

小兒火丹、跌打損傷造成的青腫、破傷風,可以用新宰殺的豬肉趁熱切片貼敷,並經常更換。

婦女因陰液乾燥而難產,或因津液枯竭、血虛而導致燥熱、乾咳、便秘等症狀,可用豬肉煮湯,去掉浮油後飲用。

豬皮,杭州人將豬皮曬乾後煮熟,刮去油脂,刨成薄片,再曬乾備用,稱為肉酢,久藏不壞,食用時用涼開水浸泡軟化,再用麻油、鹽調味即可。豬皮味甘性涼,能清解虛熱,治療下痢、心煩、咽喉疼痛,但現代醫生很少用它入藥。如果沒有心煩、咽喉痛等症狀,而只是寒性腹瀉,則不宜使用豬皮。凡是診斷疾病和選擇藥物,都必須先辨別清楚病症,這樣才能避免錯誤。

千里脯,在冬令時節氣溫極低的時候,選取乾淨肥美的豬肋條肉,每塊約二斤多重,不要沾水,晾乾後,除去裡面的浮油和脊骨、肚囊,用糖霜塗抹在豬皮和肥肉處(也可以用鹽,但久藏容易變質),懸掛在通風乾燥處,直到夏天再煮食,也可以加鹽醬煨制,味道極其鮮美,而且不會助長濕熱和引起風邪,是病後、產後和體虛者食用的珍品。

蘭熏(又名火腿),味甘鹹,性溫。能健脾開胃,滋補腎陰,生津,益氣血,充實精髓,治療虛勞、心悸怔忡,止瀉,強健腰腳,治療漏瘡。以浙江金華東陽冬月製作的火腿為最佳,浦江、義烏次之,其他地方的火腿都無法與之相比。存放兩年以上即為陳腿,味道更加鮮美,堪稱珍饈美味,適合老年人補虛養身,是上品中的上品。取豬後腿骨上第一刀肉(俗稱腰封),刮除污垢洗淨,整塊放在盤中,用飯鍋隔水蒸至極爛,如此反覆七次,其味最為醇厚,切片食用最能補益。但必須是上等火腿才能這樣蒸,否則要么太鹹,要么太硬。如果老年人牙齒脫落,或病後脾胃虛弱,則可以熬湯,撇去油脂,只喝湯即可。外感未愈、濕熱內盛、積食未消、腹脹未除者都應忌食。時疫痊癒後,過早食用火腿反而不能增強體力,甚至可能導致浮腫,這都是因為體內餘邪未盡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