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

《隨息居飲食譜》~ 鱗介類 (1)

回本書目錄

鱗介類 (1)

1. 鱗介類

(附蠶蛹、䥱螽)

鯉魚,甘溫下氣,功專行水,通乳,利小便,滌飲,止咳嗽。治妊娠子腫,敷癰腫骨疽。可鮮可脯,多食熱中,熱則生風,變生諸病,蓋諸魚在水,無一息之停,發風動疾,不獨鯉也。以鯉脊上有兩筋,故能神變而飛越江湖,為諸魚之長,品雖拔萃,性不益人。杭俗以其為聖子之諱,相戒勿食,最通。其兩筋及黑血皆有毒。天行病後及有宿癥者均忌,醉者尤甚。曩余遊婺,見烹此者,必先抽去其筋,而他處不知也。甚以醉鯉為病人珍味,豈不誤人?

鱮魚(一名鰱魚),甘溫暖胃,補氣澤膚。其腹最腴,烹鮮極美,肥大者勝,醃食亦佳。多食熱中、動風發疥。痘疹、瘧痢、目疾、瘡家皆忌之。

鱅魚(亦作溶魚,一名鱃魚,俗呼包頭魚,以其頭大也),甘溫。蓋魚之庸常以供饈食者,故命名如此。其頭最美,以大而色較白者良。

鯇魚(音混,俗作鱔,非。),甘溫。暖胃和中。俗名草魚,因其食草也。婺州云間以其色青也,誤以青魚呼之。禾人名曰池魚,尤屬可笑。夫池中所蓄之魚,豈獨鯇而已哉!

青魚,甘平。補氣養胃,除煩懣,化濕祛風,治腳氣、腳弱。可鱠、可脯、可醉。古人所謂五候鯖即此。其頭尾烹鮮極美,腸臟亦肥鮮可口,而鬆江人呼為烏青,金華人呼為烏鯔,杭人以其善啖螺也,因呼為螺螄青。其膽臘月收取陰乾,治喉痹、目障、惡瘡、魚骨鯁,皆妙。

上五種,皆購秧而蓄之,故無子。惟鯉魚則溪河亦有,故間有有子者。

膾,以諸魚之鮮活者劊切而成。青魚最勝,一名魚生。沃以麻油、椒料,味甚鮮美,開胃析酲。按《食治》云:凡殺物命,既虧仁愛,且肉未停冷,動性猶存,烹飪不熟,食猶害人。況魚膾肉生,損人尤甚,為癥瘕,為錮疾,為奇病,不可不知。昔有食魚生而成病者,用藥下出,已變魚形,膾縷尚存;有食鱉成積者,用藥下出,已成動物而能行,可不戒哉!

鮓,以鹽糝醞釀而成,俗所謂糟魚、醉鯗是也。惟青魚為最美,補胃醒脾,溫營化食。但既經糟醉,皆能發疥動風,諸病人均忌。

鱒魚(一名赤眼魚),甘溫。補胃暖中。多食動風生熱。

鯔魚,甘平。補五臟,開胃,肥健人。與百藥無忌。湖池所產,無土氣者良。腹中有肉結,俗呼算盤子,與腸臟皆肥美可口,子亦鮮嫩,異於他魚。江河產者遜之,但宜為臘。

白魚(一名鱎魚),甘溫。開胃下氣,行水助脾,發痘排膿,可醃可鮓。多食發疥、動氣、生痰。

鱤魚(即鰥魚,一名黃頰魚),甘溫暖胃,與鱒略同。

石首魚(一名黃魚,亦名江魚),甘溫開胃,補氣填精。以大而色黃如金者佳。多食發瘡助熱,病人忌之。醃而臘之為白鯗,性即和平,與病無忌。且能消瓜成水,愈腹脹、瀉痢。以之煨肉,味甚美。太平所產,中伏時一日曬成,尾彎色亮,味淡而香者最良,名松門臺鯗,密收,勿受風濕,可以久藏。煮食開胃,醒脾,補虛活血,為病人、產後食養之珍。按古以乾魚為鮑魚,《禮記》謂之𥻆,諸魚皆可為之。《內經》治血枯有之,後人聚訟紛紛,迄無定指。愚謂臺鯗,雖生嚼不腥,性兼通補,入藥宜用此為是。其鰾甚薄,不為珍品,但可熬膠耳!

白話文:

鱗介類

鯉魚:味甘性溫,能利水、通乳、利尿、消水腫、止咳。可治妊娠水腫、癰腫及骨疽。無論鮮食或製成魚乾都可食用,但多吃易上火,上火則生風,導致各種疾病。因為鯉魚在水中一刻不停地游動,所以容易導致風疾,這並非鯉魚獨有。鯉魚脊背上的兩條筋,讓它能靈活跳躍,故為魚類之首,雖然品性高貴,卻不利於人體健康。杭州人因鯉魚與聖子之名諧音,相戒不吃,此風俗甚為流行。鯉魚的兩條筋和黑血都有毒,患有天行病、宿疾者均應忌食,醉酒者更應忌食。我以前在婺州遊歷時,見人烹飪鯉魚,必先除去魚筋,其他地方卻不知曉此法。竟然有人將醉鯉視為病人的珍餚,豈不是誤人子弟?

鱮魚(鰱魚):味甘性溫,能溫暖胃,補氣養顏。魚腹最肥美,鮮食風味極佳,越大越好,醃製也美味。但多吃易上火、生風、發疥。患有痘疹、瘧疾、痢疾、眼疾、瘡瘍者均應忌食。

鱅魚(溶魚、鱃魚、包頭魚):味甘性溫。此魚種類普通,常見於餐桌,故以此命名。魚頭最美味,頭大色白者最佳。

鯇魚(草魚):味甘性溫,能溫暖胃和中焦。俗稱草魚,因其食草而得名。婺州雲間地區因其魚身青色,誤稱為青魚,禾地人稱其為池魚,更是荒謬,池塘裡養殖的魚類豈止鯇魚一種!

青魚:味甘性平,能補氣養胃,除煩解悶,化濕祛風,可治腳氣、腳弱。可做生魚片、魚乾、醉魚。古人所說的五候鯖即指此魚。魚頭尾鮮美,內臟也肥美可口。松江人稱其為烏青,金華人稱其為烏鯔,杭州人因其愛吃螺螄,稱其為螺螄青。青魚膽在臘月採收陰乾,可治喉痺、眼疾、惡瘡、魚骨卡喉,功效顯著。

以上五種魚,都是人工養殖的,所以沒有魚籽。只有鯉魚在溪河中也有,所以偶爾會有魚籽。

膾(魚生):用新鮮活魚切片而成。青魚最佳,也叫魚生。淋上麻油、胡椒等佐料,味道鮮美,能開胃醒酒。《食治》中記載:殺生有違仁愛,而且肉類未充分冷卻,其性猶存,烹飪不熟,食用都可能傷身,何況是生魚片,更易傷身,導致癥瘕、頑疾、怪病,不可不知。從前有人吃魚生致病,服藥後排出魚形物,魚片紋理尚存;有人吃鱉致病,服藥後排出活的鱉,這難道還不足以警示我們嗎?

鮓(糟魚、醉魚):用鹽醃製發酵而成。青魚製成的鮓最好,能補胃健脾,溫養血液,促進消化。但因經過醃製發酵,都容易引起疥瘡和風疾,病人均應忌食。

鱒魚(赤眼魚):味甘性溫,能補胃暖中。多吃易生風發熱。

鯔魚:味甘性平,能補五臟,開胃,增強體質。與各種藥物都不相剋。湖泊池塘中產的,無泥土氣息者最佳。鯔魚腹中有肉塊,俗稱算盤子,與內臟都很肥美可口,魚籽也鮮嫩,與其他魚類不同。江河中產的鯔魚不如湖泊池塘中的好,但適合做臘魚。

白魚(鱎魚):味甘性溫,能開胃利水,健脾利水,發痘排膿,可醃可鮓。多吃易發疥、動氣、生痰。

鱤魚(鰥魚、黃頰魚):味甘性溫,能暖胃,與鱒魚功效相近。

石首魚(黃魚、江魚):味甘性溫,能開胃,補氣益精。魚體大,顏色金黃者最佳。多吃易發瘡助熱,病人應忌食。醃製成臘魚後,性情平和,病人也可食用,還能消腫利水,治腹脹、瀉痢。用石首魚煨肉,味道極佳。太平府所產的石首魚,在中伏時曬一天就能曬乾,魚尾彎曲,色澤光亮,味道清淡而香,最佳者名松門臺鯗,需密閉保存,避免受潮,可以長期保存。煮食能開胃、健脾、補虛活血,是病人和產後婦女的滋補珍品。古人將乾魚視為鮑魚,《禮記》稱其為𥻆,各種魚都可以做成乾魚。《內經》用乾魚治療血枯,後人議論紛紛,至今沒有定論。我認為,松門臺鯗,即使生嚼也不腥,兼具通補之效,入藥應當用它。石首魚的魚鰾很薄,算不上珍品,只能熬製魚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