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息居飲食譜》~ 蔬食類 (1)
蔬食類 (1)
1. 蔬食類
蔥,辛甘平。利肺能陽,散癰腫,祛風達表,安胎止痛,通乳和營。主霍亂轉筋、奔豚、腳氣,調二便,殺諸蟲,理跌撲金瘡,制魚肉諸毒。四季不調、味辛帶甘而不臭者良。氣虛易汗者不可單食,又忌同蜜食。
胎動下血,蔥白煎濃汁飲,未死即安,已死即下,未效再飲。
中惡卒死,急取蔥心黃,刺入鼻中,男左女右,入七八寸,血出即愈。並以蔥刺入耳中五寸,亦治自縊垂死。
小兒無故卒死,以蔥白納入下部及兩鼻孔內,氣通或嚏即生。
小兒盤腸內釣腹痛,以蔥湯洗兒腹,仍搗蔥貼臍上,良久,溺出痛止。
小便閉脹,蔥白三斤,銼炒,帕包二個,更互熨小腹。
陰囊腫痛,煨蔥入鹽杵爛塗。
赤白痢,蔥白一握,細切,和米煮粥,日日食之。
一切腫毒,蔥白杵爛,和蜜塗;並治跌打杖傷,金瘡挫朒,流注走痛,筋骨痹疼,腦破血流,癰毒初起,均宜厚傅,可取立效。
乳癰初起,蔥白煮汁飲;並解金銀毒。
韭,辛甘溫。暖胃補腎,下氣調營。主胸腹腰膝諸疼,治噎膈、經、產諸證,理打撲傷損,療蛇、狗、蟲傷。秋初韭花,亦堪供饌。韭以肥嫩為勝,春初早韭尤佳。多食昏神。目證、瘧疾、瘡家、痧痘後均忌。
產後血運,切韭安瓶中,沃以熱醋,令氣入鼻中。
產後怒哭傷肝,嘔青綠水,韭汁入薑汁少許和服。
卒然中惡,韭汁注鼻中。
漏脯、郁肉、諸食物毒,韭汁灌之。
薤,辛溫散結,定痛寬胸,止帶安胎,活血治痢。多食發熱。忌與韭同。
奔豚氣痛,搗薤汁服。
赤白痢、產後痢、小兒疳痢,薤白和米煮粥食。
湯火傷,薤白和蜜杵塗。
蒜(今名小蒜,俗曰夏蒜,相傳此為中國之蒜。),辛溫下氣,止痛殺蟲,發風損目,病後忌之。
葫(今名大蒜,漢時自西域來。),生辛熱,熟甘溫。除寒濕,闢陰邪,下氣暖中,消穀化肉,破惡血,攻冷積。治暴瀉腹痛,通關格便秘,闢穢解毒,消痞殺蟲。外灸癰疽,行水止衄,制腥臊、鱗介諸毒。入藥以獨子者良。昏目損神,不宜多食。陰虛內熱,胎產、痧痘、時病、瘡瘧、血證、目疾、口齒、喉舌諸患,咸忌之。子、苗皆可鹽藏,葉亦可茹,性味相似。
干、濕霍亂轉筋,噤口痢,鼻淵,鼻衄不止,並搗蒜貼湧泉穴。
水腫、溺閉,大蒜、田螺、車前子等分杵,攤臍中。
喉痹腫痛、諸物鯁喉,並以大蒜塞鼻中。
陰疽陰毒,以蒜片安瘡頂,艾炷灸之。
蛇、蠍、蜈蚣咬,杵蒜封之。
心腹冷痛、虛寒瀉痢,陳年醋浸大蒜,食數顆。
蕓薹,辛滑甘溫,烹食可口。散血消腫,破結通腸。子可榨油,故一名油菜。形似菘而本削、莖狹葉銳,俗呼青菜,以色較深也。發風動氣,凡患腰腳口齒諸病,及產後、痧痘、瘡家、錮疾、目證、時感,皆忌之。
白話文:
[蔬食類]
蔥:性味辛甘平,具有宣肺、溫陽、消腫、祛風解表、安胎止痛、通乳活血的功效。主治霍亂、抽搐、奔豚氣、腳氣,能調理大小便,殺蟲,治療跌打損傷和金瘡,解魚肉等毒。四季皆可食用,以辛甘味而不臭者為佳。體質虛弱、容易出汗的人不宜單獨食用,忌與蜂蜜同食。
胎動伴出血,可用蔥白煎濃汁服用,胎兒未死則安,已死則排出,無效可再服用。
中惡猝死,迅速取蔥白心,刺入鼻中,左側鼻孔(男性)或右側鼻孔(女性),深約七八寸,出血即愈。亦可用蔥刺入耳中五寸,治療上吊垂死。
小兒無故猝死,將蔥白放入其下體及兩個鼻孔內,若打噴嚏或呼吸暢通則可復活。
小兒腸絞痛,可用蔥湯清洗腹部,並搗碎蔥敷貼在肚臍上,待許久,排尿後疼痛即可止住。
小便不通,可用蔥白三斤,切碎炒制,用布包好,輪流熨貼小腹。
陰囊腫痛,將蔥煨熟加鹽搗爛塗敷。
赤白痢疾,取一把蔥白切碎,與米同煮粥食用,每日服用。
一切腫毒,將蔥白搗爛,加蜂蜜塗敷;亦可治療跌打損傷、金瘡挫傷、疼痛遊走、筋骨痹痛、頭部外傷出血、癰疽初起等,厚敷可見效。
乳癰初起,可用蔥白煮汁服用,亦可解金銀毒。
韭:性味辛甘溫,具有溫胃補腎、降氣活血的功效。主治胸腹腰膝疼痛,治療噎膈、婦科及產後諸病,治療跌打損傷,以及蛇、犬、蟲咬傷。秋季初生的韭花也可食用。韭以肥嫩為佳,春季早韭尤其美味。多食易傷神。患有眼疾、瘧疾、瘡瘍、痧痘等疾病者忌食。
產後血崩,將切碎的韭菜放入瓶中,倒入熱醋,讓其氣味吸入鼻中。
產後因哭鬧傷肝,嘔吐綠色水樣物,可用韭菜汁加少許薑汁調和服用。
猝然中惡,將韭菜汁滴入鼻中。
食用腐敗肉類等食物中毒,可用韭菜汁灌服。
薤:性味辛溫,具有散結、止痛、寬胸、安胎、活血、治痢的功效。多食易發熱,忌與韭菜同食。
奔豚氣痛,搗碎薤白取汁服用。
赤白痢疾、產後痢疾、小兒疳痢,將薤白和米同煮粥食用。
燙傷火傷,將薤白和蜂蜜搗爛塗敷。
蒜(今名小蒜,俗稱夏蒜,相傳為中國原產):性味辛溫,具有降氣、止痛、殺蟲的功效,但易傷神損目,病後忌食。
葫(今名大蒜,漢代自西域傳入):生食辛熱,熟食甘溫。具有祛除寒濕、驅邪、降氣、溫中、消食、化積、破瘀血、攻治寒積的功效。主治暴瀉腹痛、通利大便、解毒、消痞、殺蟲。外用於治療癰疽,利水止鼻血,解腥臊及魚蝦等毒。入藥以單瓣者為佳。多食易傷神損目,陰虛內熱、孕產婦、痧痘、時疫、瘡瘍、瘧疾、血證、眼疾、口腔及咽喉疾病者均忌食。蒜的根、莖、葉均可鹽漬,葉也可食用,性味相似。
干濕霍亂、抽搐、噤口痢、鼻淵、鼻出血不止,均可用搗爛的大蒜敷貼湧泉穴。
水腫、尿閉,可用大蒜、田螺、車前子等量搗碎,敷貼肚臍。
喉嚨腫痛、異物卡喉,均可用大蒜塞入鼻中。
陰疽腫毒,將蒜片敷貼在瘡瘍的頂部,用艾灸。
蛇、蠍、蜈蚣咬傷,搗爛大蒜敷貼傷口。
心腹冷痛、虛寒性瀉痢,可用陳年醋浸泡大蒜,食用數瓣。
蕓薹:性味辛滑甘溫,烹飪後味美可口。具有散瘀消腫、破結通便的功效。種子可榨油,故又名油菜。外形似白菜但葉柄較窄,葉片較尖,俗稱青菜,因其顏色較深。易動風氣,患有腰腳、口腔、牙齒疾病,以及產後、痧痘、瘡瘍、慢性疾病、眼疾、感冒者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