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英

《隨息居飲食譜》~ 穀食類 (3)

回本書目錄

穀食類 (3)

1. 穀食類

苡米,甘平。健脾益胃,補肺緩肝,清熱息風,殺蟲勝濕。故治筋急拘攣,風濕痿痹,水腫消渴,肺痿吐膿,咳嗽血溢,肺、胃、腸癰,疝氣五淋,乾溼腳氣,便瀉霍亂,黃疸,蛔蟲諸病,並煮湯飲,亦可蒸食,煮粥煮飯,無不宜之。脾約便艱,不宜多食。性專達下,孕婦忌之。

黑大豆,甘平。補脾腎,行水調營,祛風邪,善解諸毒。性滯壅氣,小兒不宜多食。服厚朴者忌之。服蓖麻子者,犯之必死。小者名穭豆,品較下,僅堪餵馬,故名馬料豆。俗謂功勝黑大豆,殊失考也。

辟穀救荒,黑豆(淘淨,蒸極透,曬乾,如是三次,九次更妙。)磨細末,柿餅(煮爛去蒂、核。)與豆末等分搗丸,雞子大,每細嚼一丸,津液嚥下,勿用湯水,可終日不飢。遠行攜帶甚便,且可任吃諸物,略無所忌。又能滋補脾腎,而治噎食、便瀉等病。

闢疫稀痘,解諸藥毒。黑大豆(二合),甘草(一錢),煎汁頻飲。

黑大豆皮,入藥止盜汗。

大豆黃卷(即黑大豆為糵也),治濕痹、筋攣、膝痛,消水病脹滿,非表散藥也。

黃大豆,甘平。補中解毒。宜煮食,炒食則壅氣。浸罨發芽,摘根為蔬,味最鮮美。肺癰痧氣,生嚼不腥,疑似之間,試之甚驗。

痘後癰毒,嚼生黃豆塗之,即潰。浸胖,搗塗諸癰瘡亦妙。

青大豆,甘平。補肝養胃。嫩時剝而為餚,味極鮮美。鹽水煮而烘之,可以久藏致遠。

諸豆有早、中、晚三收,以晚收粒大者良。並可作腐、造醬、榨油。惟青豆性較軟,更為食品所宜,莢闊粒扁者尤佳。

兵荒救飢,豆(青黃隨用)。七斗,芝麻(黑白不拘)。三斗,並淘淨即蒸,蒸過即曬,曬乾去殼,再蒸再曬,凡三次,搗極熟,丸胡桃大,每細嚼一丸,津液嚥下,可三日不飢。諸無所忌。所費不多,一料可濟萬人。

白豆,豆具五色,功用略同。惟白者夏熟早收,故粒小而性溫,能發病也。

赤豆,甘平。補心脾,行水消腫,化毒排膿。多食耗液。蛇咬者百日內忌之。以緊小而赤黯色者入藥,其稍大而鮮紅淡紅色者,止為食用,故本草以赤小豆名之。後人以廣產木本、半紅半黑之相思子,亦有紅豆之名,遂致誤用。亦猶黑大豆,有緊小為雄一言,而昧者訛為馬料豆也。

水腫腳氣,赤小豆一斗,煮極爛,取汁五升,溫漬足膝,兼食小豆,勿雜食。

水鼓腹大,動搖有聲,皮膚黑者,赤小豆三升,白茅根一握,水煮食豆,以消為度。

乳汁不通,赤小豆煮汁飲,或煮粥食。

諸般癰毒,赤小豆生研,入苧根杵勻,雞子清調傅。

丹毒如火,赤小豆末,雞子清稀調塗之。

綠豆,甘涼。煮食清膽養胃,解暑止渴,潤皮膚,消浮腫,利小便,已瀉痢,析酲弭疫。浸罨發芽,摘根為蔬,味極清美。生研絞汁服,解一切草木金石諸藥、牛馬肉毒。或急火煎清湯冷飲亦可。

白話文:

穀食類

薏米,性味甘平。具有健脾益胃、補肺緩肝、清熱息風、殺蟲勝濕的功效。因此可以治療筋急拘攣、風濕痿痹、水腫消渴、肺痿吐膿、咳嗽咯血、肺胃腸癰、疝氣、五淋、乾濕腳氣、便瀉霍亂、黃疸、蛔蟲等疾病。可以煮湯飲用,也可以蒸食、煮粥、煮飯,沒有什麼禁忌。但脾胃虛弱、大便不通的人不宜多吃。薏米性味偏寒,容易滑利下行,孕婦應忌食。

黑大豆,性味甘平。具有補脾腎、利水消腫、祛風除濕、解毒的功效。但其性味偏滯,容易壅塞氣機,小孩不宜多吃。服用厚朴的人忌食,服用蓖麻子的人更要絕對避免,否則會有生命危險。小的黑豆稱為穭豆,品質較差,只能餵馬,所以又稱馬料豆。民間認為穭豆的功效勝過黑大豆,這是錯誤的說法。

辟穀救荒:將黑豆(淘洗乾淨,蒸熟透,曬乾,重複三次,九次更好)磨成細末,柿餅(煮爛去蒂核)與豆末等量混合搗成丸藥,如雞蛋大小,每次細嚼一丸,將唾液嚥下,不用水送服,可以終日不飢。攜帶方便,而且可以食用其他食物,幾乎沒有禁忌。還能滋補脾腎,治療噎食、便瀉等疾病。

辟疫稀痘,解毒:取黑大豆二合,甘草一錢,煎汁頻頻飲用。

黑大豆皮:入藥可以治療盜汗。

大豆黃卷(即黑大豆發芽後):可以治療濕痹、筋攣、膝痛、水腫脹滿等症,不是表散的藥物。

黃大豆,性味甘平。具有補中解毒的功效。宜煮食,炒食容易壅塞氣機。浸泡發芽後,摘取豆芽食用,味道鮮美。治療肺癰、痧氣,生嚼不腥,如有疑慮,可以試用,效果顯著。

痘後癰毒:生嚼黃豆塗抹患處,可以使癰毒潰爛。浸泡至脹大後搗爛塗抹各種癰瘡,效果也很好。

青大豆,性味甘平。具有補肝養胃的功效。嫩的時候可以剝殼做菜,味道鮮美。用鹽水煮熟後烘乾,可以長期保存。

各種豆類有早、中、晚三季收穫,晚收的豆粒比較大,品質較好。都可以製作豆腐、醬油、榨油。青豆性味較軟,更適合作為食品,莢寬粒扁的更好。

兵荒救飢:取青豆或黃豆七斗,芝麻(黑白皆可)三斗,淘洗乾淨後蒸熟,曬乾去殼,再蒸再曬,重複三次,搗碎成泥,做成胡桃大小的丸藥,每次細嚼一丸,將唾液嚥下,可以三日不飢,沒有什麼禁忌。成本低廉,一批藥物可以救濟萬人。

白豆:豆類有五種顏色,功效大致相同。但白豆夏季成熟,收穫較早,所以豆粒較小,性味較溫,容易導致疾病。

赤豆,性味甘平。具有補心脾、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的功效。但多吃容易耗傷津液。被蛇咬傷的人,一百天內忌食。入藥需選擇緊小、顏色暗紅的赤小豆,稍大而鮮紅或淡紅的赤豆只能食用,所以本草書中稱為赤小豆。後人將產量廣泛的木本植物相思子(半紅半黑)也稱為紅豆,造成誤用。就像黑大豆一樣,緊小者為雄性,而一些人卻錯誤地將其稱為馬料豆。

水腫腳氣:取赤小豆一斗,煮爛,取汁五升,溫熱浸泡足膝,同時食用赤小豆,不要吃其他食物。

水腫腹脹,按壓有聲音,皮膚黝黑:取赤小豆三升,白茅根一把,水煮赤小豆食用,以消腫為度。

乳汁不通:將赤小豆煮汁飲用,或煮粥食用。

各種癰毒:將生赤小豆研磨,加入苧根搗勻,用雞蛋清調和後塗抹患處。

丹毒(如火):將赤小豆磨成粉末,用雞蛋清調和後塗抹患處。

綠豆,性味甘涼。煮食可以清熱解毒、養胃、解暑止渴、潤膚、消腫、利尿、治療瀉痢、醒酒解毒、預防傳染病。浸泡發芽後,摘取豆芽食用,味道清美。生研磨取汁服用,可以解一切草木金石藥物、牛馬肉毒。也可以用急火煎煮,取汁冷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