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偽藥條辨

《增訂偽藥條辨》一書,由民國時期醫家曹炳章在閩縣鄭奮揚(肖岩)的《偽藥條辨》基礎上增訂而成,於西元1928年付梓,其出版是為了應對當時中藥材市場上偽劣藥品氾濫的嚴峻問題。這部著作的出現,不僅反映了當時中醫藥界面臨的巨大挑戰,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藥材辨偽和品質管理經驗。

追溯其成書背景,從多篇序言及緒言中可知,自宋元以來,醫與藥逐漸分家。古時醫者多親自採藥、炮製,對藥材的品質有直接的把控。然而隨著時代變遷,醫者專注於診脈處方,藥材的採集與銷售則由藥肆負責。這種分工雖然有其便利之處,但也為不肖商人提供了以偽亂真、以次充好的機會。正如自序所言:「用藥之權,反操自藥肆」,而部分藥肆「貪營之心重,則利濟之志泯」,導致市場上偽藥橫行,嚴重危害了病患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正如序言中沉痛指出的:「一涉於偽,則不足以救人而反足以損人,甚者,或竟至於戕人。」

《增訂偽藥條辨》的核心內容圍繞「偽藥」這一概念展開,並從多個維度進行深入探討。

第一章:偽藥的概念 本書首先開宗明義地定義了「偽藥」,即「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劣充優、以偽充真的藥物」。這個定義涵蓋了藥品質量問題的各個層面,從完全的假冒品到僅僅是品質低劣的藥材。概念的確立,為後續的分析和討論奠定了基礎,強調了偽藥不僅是欺詐行為,更是對生命健康的直接威脅。

第二章:偽藥的種類 在概念的基礎上,本書進一步細化了偽藥的具體類型。

  • 以假充真: 指用廉價或無效的物品冒充名貴藥材,例如以蓖麻子冒充人參、甘草根冒充黃芪、紅花冒充藏紅花等。緒言中也提及大黎子偽充巨勝,相思子混當赤豆等案例,這些都是直接的欺騙行為。
  • 以次充好: 指用品質較差的藥材冒充優質藥材,如用陳年舊藥冒充新鮮藥材,或用品級較低的藥材冒充上等品。緒言中強調了藥材收採時節、方土氣候、新陳程度對藥效的影響,次等藥材往往因這些因素未能達到最佳品質。
  • 以劣充優: 這是比「以次充好」更嚴重的問題,指的是使用質量極差、可能含有害物質的物品冒充藥材,例如工業廢料或動物屍體。這類偽藥對健康的危害尤為巨大。
  • 以偽充真: 指使用非中藥材的物質,特別是化學合成物或礦物質來冒充天然中藥材。這不僅可能無效,更因成分不明而具有潛在毒性。

這些分類清晰地揭示了偽藥的多樣性和複雜性,顯示了當時藥材市場亂象的嚴重程度。

第三章:偽藥的鑑別 本書最重要的實用價值之一在於提供了多種鑑別偽藥的方法。作者深知僅有概念和分類不足以應對實際問題,因此詳細介紹了從簡到繁、從經驗到科學的鑑別手段:

  • 外觀鑑別: 通過觀察藥材的顏色、形狀、大小、紋理等是否與真品相符。這是最直觀、最基本的鑑別方法。
  • 氣味鑑別: 聞藥材的氣味。很多中藥材具有其特有的香氣或特殊氣味,偽品往往氣味不正或沒有氣味。緒言中強調芳香類藥材需趁盛時採摘並妥善保存以留存氣味,反之則失其效。
  • 味道鑑別: 品嚐藥材的味道。中藥講究「四氣五味」,真品應具有其固有的苦、甘、辛、酸、鹹等味道。偽品則味道不對或索然無味,甚至有異味。
  • 性狀鑑別: 觀察藥材的特殊物理性質或結構特徵。例如斷面、質地、是否有特殊的分泌物等。緒言中提及杜仲、黃柏等藥用皮類,在夏季採摘時因漿液發於皮而力全,質地飽滿,這就是性狀上的差異。
  • 化學鑑別: 利用化學反應或分析方法來檢測藥材的成分。雖然當時的化學分析技術不如今日發達,但這種方法代表了更為科學和精確的鑑別方向,也預示著中藥鑑別現代化的趨勢。

這些鑑別方法的介紹,結合緒言中對藥材「道地性」(出產地)、「採摘時節」、「炮製」等知識的強調,共同構成了一個全面的藥材真偽辨識體系。作者意在教育讀者,單憑書本知識或道聽途說是不夠的,必須結合實際經驗和科學方法。

第四章:偽藥的危害 本書不厭其煩地闡述偽藥的危害,以警示世人。這些危害不僅限於個體層面:

  • 危害患者健康: 這是最直接的危害。偽藥成分不明,可能無效延誤治療,更可能含有毒有害物質,導致中毒或其他不良反應,輕則損害健康,重則危及生命。
  • 影響醫療衛生事業: 偽藥的泛濫會嚴重損害中醫藥的聲譽,使患者對中醫失去信心,阻礙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正如序言所擔憂的,良醫即便有高明的醫術,若無真藥配合,也無濟於事。
  • 損害國家經濟利益: 偽藥的生產和銷售擾亂市場秩序,逃避監管和稅收,造成國家的經濟損失。

這些論述表明作者將偽藥問題視為一個影響廣泛的社會問題,而非僅僅是個別欺詐行為。

第五章:如何防範偽藥 在指出問題和危害後,本書提供了具體的防範措施,旨在指導公眾如何避免接觸偽藥:

  • 到正規藥店購買: 強調購藥渠道的重要性,正規藥店通常有更嚴格的藥品管理和質量控制。
  • 仔細查看包裝標識: 注意藥品的批號、生產日期、廠家等信息,這是藥品合法性的基本標誌。
  • 向藥師諮詢: 利用藥師的專業知識,了解藥品的功效、用法用量以及可能的注意事項。
  • 遵醫囑服用: 避免自行用藥或隨意調整劑量,確保藥品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這些措施雖然樸實,但在當時資訊不發達、監管不完善的年代,是保護自身健康的重要準則。

結語與整體評價 《增訂偽藥條辨》作為一本成書於民國時期的中醫藥著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商業化浪潮衝擊、傳統醫藥面臨諸多挑戰的背景下,本書尖銳地揭示了偽藥這一困擾中醫藥行業的頑疾,並從概念、種類、鑑別、危害到防範,構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分析和應對框架。

多篇序言和緒言不僅交代了書的來源與修訂過程,更飽含了作者和多位時人的憂患意識與濟世情懷。他們痛心於「人心不古」,感嘆「真材被棄,贗物風行」,認識到僅靠醫者一方的力量無法根除偽藥問題,需要藥界、醫界乃至社會共同努力。本書對藥材「道地性」、「採收時節」、「炮製」等傳統知識的強調,也體現了作者對中藥品質源頭管理的重視,這超越了單純的辨別真偽,觸及了中藥生產和流通的關鍵環節。

曹炳章在鄭肖岩原著基礎上的增訂,擴充了條目,深化了論述,使其內容更加豐富和系統化,正如序言讚譽其「博大精微」,足以為「偽藥之棒喝」。本書的出版,對於提高當時醫藥從業人員和廣大民眾對偽藥的警惕性,規範藥材市場,保護人民健康,具有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是一部藥材辨偽的實用手冊,更是一份關於中醫藥傳承與發展中,如何堅守品質和誠信的珍貴文獻,其所強調的辨別方法和防範意識,至今仍有借鑒意義。書中字裡行間流露出的對偽藥亂象的批判與對真實藥材的珍視,是對中醫藥「懸壺濟世」初衷的堅守與呼喚。


緒言 (1)

緒言 (2)

緒言 (3)

陳序二

自序三

勸戒芻言 (1)

勸戒芻言 (2)

偽藥條辨例言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一 (12)

卷一 (13)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三 (16)

卷三 (17)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四 (15)

卷四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