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增訂偽藥條辨》~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木部

(附果木、香木、寓木)

白話文:

(包含果樹木材、香氣木材、以及寄生於其他樹木上的木材)

2. 肉桂(一)

真肉桂出桂陽山谷及廣州、交趾者最佳,必肉厚氣香,色紫黯,有油,味甘,嘗之舌上極清甜者,方可用。若嘗之舌上不清,及切開有白點者,是洋桂,大害人。洋桂尚不可用。近日有偽造肉桂者,聞用楊梅樹皮,其形似桂,曬乾,以薄桂熬取濃汁,浸潤透心,再曬再浸,以香油潤過,致色香即無以辨,屢以此等假桂遠販外府縣及窮鄉僻壤各小肆混售,害人無算,安得有心人,為之嚴行禁絕乎?

炳章按:肉桂為樟科樟屬植物,常綠喬木,種類甚多。產越南、廣西熱帶,當分數種:曰清化,曰猛羅,曰安邊(產鎮安關外),曰窯桂(產窯川),曰欽靈,曰潯桂。此總名也。又有猛山桂(即大油桂),曰大石山,曰黃摩山,曰社山,曰桂平(即玉桂),產雲南曰蒙自桂,產廣東曰羅定桂,曰信宜桂,曰六安桂。最盛產外國者,為錫蘭加西耶,皆名洋桂。

大抵桂之鑑別:一辨皮色,二辨氣味。辨皮之法,皆以形狀比喻,相似名之:曰荔枝皮,曰龍眼皮,曰桐油皮,曰龍鱗皮,曰鐵皮,曰五彩皮,曰硃砂皮,曰縐紗皮。皮以二色,惟野生無定形,總不外結。實、滑、潤、淨、潔六字為要。桂性直上,身如桄榔,直豎數丈,中無枝節,皮紋直實,肉如織錦,紋細而明者為上桂。

然野生者,間有橫紋,其形狀必蒼老堅結,橫直交錯,斑點叢生,皮色光潤,紋細而滑,亦為野生佳品。若橫紋多而色紅,皮粗紋粗,如荊棘滯手,皆為下品。此辨皮色之大要也。辨氣,觀其土產皮色,既知其外,又須嗅其氣,嘗其味,以知其內。辨氣亦有六法:如醇、厚、馨、燥、辣、木蝨臭是也。

凡試桂聞氣,以手摸桂肉數轉,聞之即知。如清化桂,則氣醇而馨;猛羅桂,則氣厚而馨;安邊桂,則氣馨而不燥;潯桂,或燥或辣,或氣如木蝨臭者;亦有氣醇而微帶木蝨臭者,若收藏年久,燥辣之氣消,惟木蝨臭卒不能革除;或有馨香,得人工所制,亦帶木蝨氣,皆屬偽種。要以馨而純,如花之清香不雜。

若似花椒、丁香氣而燥,如山奈、皂角氣而辣,皆下品也。辨味、嗅氣之外,當試以味。試味之法,以百沸湯沖水少許,涼而嘗之。當分醇、厚、燥、辣,為四味,且湯汁入口,分辨較鼻嗅更易明,必須味醇厚不燥辣者為最佳。不辣之中,先以水辨其味,曰清,曰濁,曰淡茶色,曰米汁,曰乳汁,曰綠汁,曰白水。

凡白水、淡茶色、清者,味必醇。惟米汁、乳汁、綠水,皆有清濁之分。清者味醇,濁者味燥。然紅水間,有清濁難分,必嘗其味厚而醇者,為野生猛羅之類;味燥者,為欽靈、潯桂之類。綠水亦不一類,如猛羅種,油黑者,水必綠,味多苦。亦有油薄者,水亦不綠;如潯桂之油濃者,則水亦綠,其味必兼燥。

清化、安邊,其得氣清,其油必薄。神桂之油,雖亦厚薄不一,惟五味俱全,有甜辣苦酸,亦有甜馨,而馨總以微帶苦酸為正。總之,不得以油之厚薄為定,見水綠紅為貴賤,須要別其水之清濁、味之醇燥辛辣,斯可為分辨的確耳。再辨口刀:

(一)清化桂:荔枝皮,硃砂肉,刀口整齊,皮肉不起泡點,不見花紋,皮縮肉不凸,實而不浮,皮肉分明,或皮肉之界有線分之,曰銀線,最為清品。

(二)猛羅桂:龍眼皮,或五彩皮,或硃砂皮、縐紗皮。固有肉縮、肉凸、肉不起、泡點不現、花紋正而不浮,亦為正品。

(三)欽靈桂、潯桂(即窯桂)二種:皆粗皮橫紋,刀口邊口起泡,凸皮縮肉,凸紅色,泡點花斑皆燥烈,此為下品。

(四)神桂:桐油皮,龍鱗鐵甲,縐紗肉,氣厚而馨,味厚而醇,為野生神桂之正品。玉板桂,今之蒙自桂也,片平而厚,邊卷而淺,肉色黯黃,皮粗而厚,油脂不多,亦稱上品。他如皮色青黃,層卷如筒,亦名筒桂,即今安桂是也。又有官桂一種,桂枝即其枝也,出羅定,形如安桂,味淡性薄,卷作二三層者,皆次。

此辨桂之種類優劣,參考前哲名言,徵以實驗,約略從形態氣味言之,惟效用不及再詳。據鄭君所辨之種,皆非上品。如下品已賤,何必再作偽品,此我浙尚無之。

3. 杜仲(二)

偽名洋杜仲,又名土杜仲,皮紅而厚,少絲。按杜仲之木,始出豫州山谷,得中土之精,皮色黑而味辛平,折之有白絲相連不斷,兼稟陽明、少陰金水之精氣,故《本經》主治腰膝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若此種洋杜仲,皮色既紅,則性味自別,又安可用乎?

炳章按:杜仲,乃樹之膜皮也。其樹之葉作倒矗之卵形,端尖,但能剝杜仲之樹幹,非高數丈,大可一二人抱者不可。考其年齡,在數十年者,割剖之時間,自五月至九月,過此則不易分剖矣。其皮在根間者,厚松而次;在中段者,皮厚細糯為佳;枝杈以上,皮雖細極薄,效力亦弱矣。

產四川綏定、洛陽者,體質堅重,外皮細結,內皮光黑,中層絲厚,扯之韌長如絲者,最佳。巴河產者亦佳。貴州及鄂之施南、湘之寶慶等處產者,皮粗質輕,皆次。浙之溫、臺與閩省,質松皮粗,內層絲皮其薄,皆不道地。

白話文:

假的杜仲,又叫做土杜仲,它的樹皮是紅色而且很厚,裡面的絲很少。真正的杜仲樹,最早是生長在豫州山谷中,吸收了中土的精華,樹皮是黑色,味道是辛辣而平和,折斷時會有白色的絲相連不斷,兼具了陽明經和少陰經的金水精氣,所以《本經》記載它能治療腰膝疼痛,補益中氣、精氣,強健筋骨,增強意志,去除陰部搔癢潮濕,以及小便滴瀝。如果這種假的杜仲,樹皮是紅色的,那麼它的性質和味道自然就不同了,怎麼可以用呢?

炳章認為:杜仲,其實是樹的內層膜皮。它的葉子形狀像倒立的卵形,末端是尖的。但只有可以剝取樹幹的杜仲樹才能用,不是那種高達數丈,需要一兩個人合抱的大樹是不行的。考究它的樹齡,必須是數十年以上的,切割剝取的時間,從五月到九月,過了這個時間就不容易剝取了。樹根部位的樹皮,比較厚而且鬆散,品質其次;樹幹中段的樹皮,厚實細密,品質最好;枝杈以上的樹皮,雖然細但很薄,藥效也比較弱。

四川綏定、洛陽產的杜仲,質地堅硬沉重,外皮細緻緊密,內皮光滑黑亮,中間層的絲厚實,拉開時韌性很長像絲一樣,品質最好。巴河產的也很好。貴州以及湖北的施南、湖南的寶慶等地產的,樹皮粗糙而且質地輕,品質都比較差。浙江的溫州、台州和福建省產的,質地鬆散,樹皮粗糙,內層的絲皮很薄,都不是道地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