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偽藥條辨》~ 卷四 (3)
卷四 (3)
1. 蘄蛇(三)
真蘄州所產之蛇,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肋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胸形如連珠。市肆有用本地白花蛇偽充,欲辨真偽,但視蛇雖乾枯,而眼光不陷者為真。故羅願《爾雅翼》有云:蛇死目皆閉,惟蘄蛇目開如生耳。
炳章按:《虞初廣志》云:蚺蛇大者達十餘丈,圍可八九尺,為蛇中之最大者,故又名王蛇,屬動物學蛇類中之闊口類。其部分之構造,頭部以下,軀幹及尾,無顯然之判別。皮膚中含有色素,成特有之體色,外皮半脫數之,謂之蛇脫。此係蛇類之特別機關。因蛇類外皮無生長之力,故苟軀幹增大,勢必脫去之也。
心臟具二心耳,一心室,故生理學上之消化作用欠缺,而血行遲緩,其所以成冷血動物者此也。此蛇腹部之下,尚存有後足遺蹟,由動物學之歷史考之,可知其脫變之跡。現多產熱帶諸地,嶺南亦著,皆夙以為貢品。如《唐書·地理》所謂:廣州土貢鱉甲、蚺蛇是也。常棲樹上,雖無毒齒,而筋肉強大,能咬殺人畜。
候獐鹿過者,吸而吞之,至已溶化,即纏束大樹,出其頭角乃不復動。土人每伺而殺之。其所以能吞較己大之動物者,即以此蛇無胸骨,而體中筋肉可任意張縮也。《金樓子》有《楚辭》云「蛇有吞象其大如何」之句,或謂指巴蛇,或云即指此也。《埤雅》云:蚺蛇尾圓無鱗,身有斑紋,故如暗錦纈,似鼉行地,常俯其首。
膽隨日轉,上自近頭,中自近心,下自近尾。蚺蛇肉,俗謂食之闢蠱毒。其牙長六七寸,土人云:利遠行,避不祥。每枚值牛數頭,其說亦見於《括地誌》。然最貴者為膽,能療疾。唐時敕令桂、賀、泉、廣四州輪次以進。段公路亦云:廣州南海縣,每年端午日,嘗取其膽貢進。
蛇則諸郡採送事參親看出之。鄭重如此。實則由身中具一種特別之液體,利去風濕諸疾。其皮性堅韌,或鞔鼓。今潮州亦有為之者,其聲絕類象皮鼓。蓋蚺蛇全體殆無一非有用之材也,故《叔夜養生論》云:蚺蛇珍于越土。而《南裔異物志》亦云:蚺惟大蛇,既洪且長,彩色駁犖,其文錦章,食豕吞鹿,腴成養創,賓亨嘉食,是豆是觴,皆駁之也。《特晉中興書》所云:顏含嫂,病困,須蚺蛇膽不能得,含憂嘆累日。
忽一童持青囊授含,乃蛇膽也。其他如《簪云樓雜記》云:沈公某,其鄉人也,明萬曆間巡撫滇南,初至,文武來謁,有參將貌甚醜陋,厥首僅存白骨,絕無額、准、輔、頤,惟目光爍爍騰注。公大驚,獨留問故,自言茲地蚺蛇,千歲以上者高數丈,亙四五里,恆宵遊,遇豺虎諸獸則吸而吞之,其於人亦然。某曾夜歸,覺為風攝去,蹶趨如坐丹爐中,萬火齊發,腥穢且逼人。
某疑入蚺蛇腹矣。亟抽刀割之,約厚五六寸,任此蛇撼天搶地,奔躍數十里外,經時才出,而此蚺蛇己死。某通體殷紅,頰上皮肉俱盡,倦而寐,及寤始疼,閱半載方愈。此約長五里,山中人競取脂燃燈,鱗火如笠云。據前辨蚺蛇,乃產兩廣深山熱帶地者,故其形甚大。我浙江金、衢、嚴等所產亦多,惟大者絕少。
是蛇一日中惟午時閉眼。其捕法,以長竹竿端繩圈,打於叢草上,如下有蚺蛇,則草經打搖動,而蛇遂直立欲撲狀,即以繩圈套於蛇身抽緊,則蛇將繩纏緊,遂持竹竿於石上,將竹竿壓於蛇上,以利刃剖蛇腹去腸臟,以竹槍撐而曬乾,惟膽亦取出收藏,以作藥用。鄭君有言:以白花蛇偽充,白花蛇甚小,重不及兩。
干蚺蛇大者十餘兩,小者五六兩,斷不能可充。且白花蛇價昂蚺蛇十倍,惟初生小蚺蛇充白花蛇,或亦合理,惟斑紋亦有不同耳。
白話文:
真正的蘄州蛇,頭像龍,嘴像虎,身體是黑色的,有白色花紋,肋部有二十四個方勝花紋,腹部有像念珠一樣的斑點,嘴裡有四顆很長的牙齒,尾巴末端有一個像佛指甲一樣的突出,長約一到兩分,胸部形狀像一串珠子。市面上有些用本地的白花蛇假冒,想要辨別真假,只要看蛇雖然乾枯,但眼睛有光澤不凹陷的就是真的。所以羅願在《爾雅翼》中說:蛇死了眼睛都會閉上,只有蘄蛇眼睛是睜開的,像活著一樣。
炳章按:《虞初廣志》記載:蟒蛇大的可以長到十幾丈,腰圍有八九尺,是蛇類中最大的,所以又叫王蛇,屬於動物學蛇類中的闊口類。它的身體構造,從頭部到尾部,軀幹和尾巴沒有明顯的分界。皮膚中含有色素,形成了特有的體色,外皮會半脫落數次,這叫蛇蛻。這是蛇類特有的機制,因為蛇的外皮沒有生長能力,所以身體長大就必須脫皮。
蟒蛇的心臟有兩個心耳,一個心室,所以生理學上的消化功能較弱,血液循環也比較慢,這也是牠成為冷血動物的原因。這種蛇的腹部下方,還殘留著後腳的痕跡,從動物學的歷史來看,可以知道牠是進化而來的。現在多產於熱帶地區,嶺南一帶也很多,都被當作貢品。就像《唐書·地理》記載的:廣州進貢的土產有鱉甲、蟒蛇等等。蟒蛇常棲息在樹上,雖然沒有毒牙,但是肌肉強壯有力,能咬死人畜。
蟒蛇會等待獐鹿經過,然後吸住吞下,等獵物消化後,牠就會纏住大樹,露出頭角就不再動彈。當地人常常伺機殺死牠。牠之所以能吞下比自己大的動物,是因為牠沒有胸骨,而且身體的肌肉可以任意伸張收縮。《金樓子》引用《楚辭》裡「蛇吞象」的說法,有人說是巴蛇,有人說是指這種蟒蛇。《埤雅》說:蟒蛇的尾巴是圓的沒有鱗片,身上有斑紋,像暗色的錦緞,像鱷魚一樣在地上爬行,常常低著頭。
蟒蛇的膽汁會隨著太陽轉動,早上靠近頭部,中午靠近心臟,傍晚靠近尾部。蟒蛇肉,民間傳說吃了可以解蠱毒。牠的牙齒有六七寸長,當地人說:帶在身上可以遠行,避開不祥。每顆價值好幾頭牛,這種說法也記載在《括地誌》中。但最珍貴的是蟒蛇膽,能治療疾病。唐朝時朝廷命令桂、賀、泉、廣四州輪流進貢。段公路也說:廣州南海縣,每年端午節都會取蟒蛇膽進貢。
採集蟒蛇的事情,各郡都會派人親自監督。可見朝廷非常重視。實際上蟒蛇身上有一種特殊的液體,能有效治療風濕等疾病。牠的皮性堅韌,可以用來蒙鼓。現在潮州也有人這樣做,鼓聲聽起來很像象皮鼓。可以說蟒蛇全身幾乎沒有無用的地方,所以《叔夜養生論》說:蟒蛇在越地是很珍貴的。《南裔異物志》也說:蟒蛇是很大的蛇,既巨大又長,顏色雜亂,花紋像錦繡,可以吞食豬鹿,肥肉可以養傷口,宴客的時候,用來做食物和酒具都是用牠的皮製作的。《特晉中興書》記載:顏含的嫂子病重,需要蟒蛇膽卻沒能得到,顏含因此憂愁了好幾天。
後來有個小孩拿著一個青色袋子給顏含,裡面裝的就是蛇膽。其他如《簪云樓雜記》記載:沈公某,是當地人,明朝萬曆年間擔任巡撫到滇南,剛上任的時候,文武官員來拜見,有個參將長得很醜陋,頭上只剩下白骨,沒有額頭、鼻梁、顴骨和下巴,只有眼睛炯炯有神。沈公大吃一驚,單獨留下他問原因,那人說:這裡的蟒蛇,上千年的可以長到幾丈高,橫跨四五里,常常在晚上遊蕩,遇到豺狼虎豹等野獸就吸進吞噬,對人也是一樣。那人有次晚上回家,覺得被風吸走,像坐在煉丹爐裡一樣,萬火齊發,腥臭逼人。
他懷疑自己進入了蟒蛇的肚子。趕緊抽出刀割開,大約五六寸厚,這蟒蛇便搖天撼地,跳躍跑了數十里外,過了一段時間才出來,而這蟒蛇已經死了。他全身通紅,臉頰上的皮肉都沒了,疲憊地睡著了,醒來才覺得疼痛,過了半年才痊癒。據說這條蟒蛇長約五里,山裡人爭相取牠的脂肪點燈,鱗片火光像斗笠一樣。前面所說的蟒蛇,是產於兩廣深山熱帶地區的,所以體型很大。我們浙江金、衢、嚴等地也很多,只是大的很少。
這種蛇一天中只有中午時會閉眼。捕捉牠的方法,是用長竹竿頂端綁上繩圈,在草叢上打,如果下面有蟒蛇,草被竹竿打到會搖晃,蟒蛇就會直立起來想要攻擊,這時就用繩圈套住蟒蛇的身體拉緊,蟒蛇會把繩子纏緊,然後把竹竿壓在石頭上,用刀剖開蟒蛇的肚子取出內臟,用竹槍撐開曬乾,膽也取出來收藏,作為藥用。鄭君說:有些人用白花蛇假冒蟒蛇,白花蛇很小,重量不到二兩。
曬乾的蟒蛇,大的有十多兩,小的也有五六兩,絕對不可能假冒。而且白花蛇的價格比蟒蛇貴十倍,只有剛出生的小蟒蛇可以假冒白花蛇,可能也說得過去,但斑紋還是有區別的。
2. 紅點蛤蚧(四)
蛤蚧生於嶺南山谷及城牆或大樹間,形如大守宮,身長四五寸,尾與身等。自惜其尾,見人取之,多自齧斷其尾而去。藥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北戶錄》云:其首如蟾蜍,背綠色,上有黃斑點,如古錦紋,其聲最大。蘇頌云:入藥肆須雌雄兩用最靈。或云陽人用雌,陰人用雄。
雷斆曰:雄為蛤,身小尾粗;雌為蚧,皮細口尖,身大尾小。氣味鹹平,有小毒。治虛勞嗽喘,助陽益精,大有奇功。李珣曰:凡用須炙,令黃色,熟搗。口含少許,奔走不喘息者為真也。今市肆有一種紅點蛤蚧者,有大毒,萬不可服。用者須揀尾全者,細驗皮色有無紅點,方可入藥。
炳章按:《檐曝雜記》云:蛤蚧,蛇身而四足,形如虩虎,身有瘢,五色俱備,其疥處又似蝦蟆,最臭惡。余初入鎮安,路傍見之,疑為四足蛇,甚惡之,問土人,乃知為蛤蚧也。郡衙傍山,處處有之,夜輒聞其鳴,一聲曰蛤,一聲曰蚧。能叫至十三聲方止者乃佳。其物每年一聲,十三聲則年久而有力也,能潤肺納氣,壯陽益氣。
口咬物則至死不釋,故捕者輒以小竹片嬲之使咬,即攜之來,雖已入石縫中,亦可乘其咬而掣出也。遇其雌雄相接時取之,則有用於房中術,然不易遇也。藥肆中所售兩兩成對者,乃取其兩身聯屬之耳。其力在尾而頭足有毒,故用之者,必尾全而去其頭足。鄭君云紅點,或指活時言,其活時身上五色俱備。
在市上通行者,色皆青綠色,有鱗靨而無紅點也。
白話文:
蛤蚧生長在嶺南山谷、城牆邊或大樹之間,外形像大壁虎,身長約四五寸,尾巴和身體一樣長。牠們很愛惜自己的尾巴,看到有人要抓牠們,常常會自己咬斷尾巴逃走。藥效在尾巴,尾巴不完整的就沒有藥效。《北戶錄》說:牠的頭像蟾蜍,背部是綠色的,上面有黃色的斑點,像古代的錦紋,叫聲非常大。蘇頌說:入藥材店的蛤蚧,雌雄兩種都要用才最有效。也有人說陽虛的人用雌的,陰虛的人用雄的。
雷斆說:雄的叫蛤,身體小尾巴粗;雌的叫蚧,皮細口尖,身體大尾巴小。蛤蚧的氣味是鹹的,性平和,帶有一點點毒性。可以治療虛勞引起的咳嗽氣喘,有助於壯陽補精,效果非常好。李珣說:使用蛤蚧要烤過,烤成黃色,再搗碎。口中含少量,跑步時不會喘氣的才是真品。現在市面上有一種紅點蛤蚧,毒性很強,絕對不能服用。用蛤蚧入藥,要挑選尾巴完整的,仔細檢查皮色有沒有紅點,才可以入藥。
炳章認為《檐曝雜記》說:蛤蚧,身體像蛇卻有四隻腳,外形像小老虎,身上有像疤痕的斑紋,五種顏色都有,牠的皮膚疥瘡的地方又像蟾蜍,非常臭。我剛到鎮安的時候,在路邊看到牠,懷疑是四隻腳的蛇,覺得很噁心,問當地人,才知道是蛤蚧。郡衙附近的山上到處都有,晚上常常聽到牠的叫聲,一聲叫「蛤」,一聲叫「蚧」。能叫到十三聲才停止的才是好的。這種生物每年叫一聲,能叫到十三聲就表示年紀大了,藥力也比較強,可以潤肺納氣,壯陽補氣。
蛤蚧咬東西會到死都不放開,所以捕捉的人常常用小竹片引誘牠咬住,然後再抓牠,即使牠躲到石縫中,也可以利用牠咬住竹片的力量拉出來。如果遇到蛤蚧雌雄交配時抓到,可以用於房中術,但是不容易遇到。藥材店裡賣的成雙成對的蛤蚧,只是把兩隻蛤蚧的身體連在一起而已。蛤蚧的藥力在尾巴,頭和腳有毒,所以用蛤蚧的時候,一定要用尾巴完整的,去除頭和腳。鄭君說的紅點,或許是指蛤蚧活著的時候,身上五種顏色都有。
市面上流通的蛤蚧,顏色都是青綠色的,有鱗片和凹陷的地方,但是沒有紅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