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增訂偽藥條辨》~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蘄蛇(三)

真蘄州所產之蛇,龍頭虎口,黑質白花,肋有二十四個方勝文,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胸形如連珠。市肆有用本地白花蛇偽充,欲辨真偽,但視蛇雖乾枯,而眼光不陷者為真。故羅願《爾雅翼》有云:蛇死目皆閉,惟蘄蛇目開如生耳。

炳章按:《虞初廣志》云:蚺蛇大者達十餘丈,圍可八九尺,為蛇中之最大者,故又名王蛇,屬動物學蛇類中之闊口類。其部分之構造,頭部以下,軀幹及尾,無顯然之判別。皮膚中含有色素,成特有之體色,外皮半脫數之,謂之蛇脫。此係蛇類之特別機關。因蛇類外皮無生長之力,故苟軀幹增大,勢必脫去之也。

白話文:

蘄州產的蛇,頭像龍,口像虎,黑色帶白色斑點,肋骨上有二十四個方形花紋,腹部有念珠狀斑點,嘴巴有四顆長牙,尾巴上有佛指甲,長約一到二分,胸部形狀像連珠。市面上有人用本地白花蛇冒充,想要分辨真偽,只要看蛇即使乾枯,眼睛卻沒有凹陷的,就是真的。所以羅願在《爾雅翼》中說:蛇死後眼睛都會閉起來,只有蘄蛇的眼睛睜開著,像活著一樣。

炳章註解:根據《虞初廣志》記載,蚺蛇大的可以達到十幾丈長,圍起來可以有八九尺,是蛇類中最大的,所以又稱為王蛇,屬於動物學蛇類中的闊口類。牠的部位構造,從頭部到軀幹再到尾巴,沒有明顯的區別。皮膚中含有色素,形成獨特的體色,外皮會半脫落,稱為蛇脫。這是蛇類特有的器官。因為蛇類的外皮沒有生長能力,所以當軀幹增大時,就必須脫去外皮。

心臟具二心耳,一心室,故生理學上之消化作用欠缺,而血行遲緩,其所以成冷血動物者此也。此蛇腹部之下,尚存有後足遺蹟,由動物學之歷史考之,可知其脫變之跡。現多產熱帶諸地,嶺南亦著,皆夙以為貢品。如《唐書·地理》所謂:廣州土貢鱉甲、蚺蛇是也。常棲樹上,雖無毒齒,而筋肉強大,能咬殺人畜。

候獐鹿過者,吸而吞之,至已溶化,即纏束大樹,出其頭角乃不復動。土人每伺而殺之。其所以能吞較己大之動物者,即以此蛇無胸骨,而體中筋肉可任意張縮也。《金樓子》有《楚辭》云「蛇有吞象其大如何」之句,或謂指巴蛇,或云即指此也。《埤雅》云:蚺蛇尾圓無鱗,身有斑紋,故如暗錦纈,似鼉行地,常俯其首。

白話文:

蛇的心臟構造特殊,只有兩個心耳和一個心室,因此消化功能較差,血液循環也比較緩慢,所以屬於冷血動物。牠們腹部下方還保留著後足的痕跡,根據動物學的演化史,可以推測牠們的演變過程。蚺蛇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嶺南地區也有,古代常被當作貢品,例如《唐書·地理》記載廣州土貢就有「鱉甲」和「蚺蛇」。蚺蛇喜歡棲息在樹上,雖然沒有毒牙,但肌肉強健,足以咬死人和牲畜。牠們會等待鹿或獐經過,然後吸食吞下,等到獵物消化完畢,就纏繞在大樹上,露出頭角不再動彈。當地人常趁機捕殺牠們。蚺蛇之所以能吞下比自己大的動物,是因為牠們沒有胸骨,身體裡的肌肉可以任意伸縮。古書《金樓子》引用《楚辭》的句子「蛇有吞象其大如何」,有人認為指的是巴蛇,也有人認為指的是蚺蛇。《埤雅》記載,蚺蛇的尾巴圓形沒有鱗片,身體上有斑紋,就像暗色的錦緞一樣,牠們走路的方式像鼉龍,總是低著頭。

膽隨日轉,上自近頭,中自近心,下自近尾。蚺蛇肉,俗謂食之闢蠱毒。其牙長六七寸,土人云:利遠行,避不祥。每枚值牛數頭,其說亦見於《括地誌》。然最貴者為膽,能療疾。唐時敕令桂、賀、泉、廣四州輪次以進。段公路亦云:廣州南海縣,每年端午日,嘗取其膽貢進。

蛇則諸郡採送事參親看出之。鄭重如此。實則由身中具一種特別之液體,利去風濕諸疾。其皮性堅韌,或鞔鼓。今潮州亦有為之者,其聲絕類象皮鼓。蓋蚺蛇全體殆無一非有用之材也,故《叔夜養生論》云:蚺蛇珍于越土。而《南裔異物志》亦云:蚺惟大蛇,既洪且長,彩色駁犖,其文錦章,食豕吞鹿,腴成養創,賓亨嘉食,是豆是觴,皆駁之也。《特晉中興書》所云:顏含嫂,病困,須蚺蛇膽不能得,含憂嘆累日。

白話文:

膽囊隨著太陽運行,上端靠近頭部,中間靠近心臟,下端靠近尾部。蚺蛇肉,俗稱能驅除蠱毒。它的牙齒長六七寸,當地人說能幫助遠行,避開不祥之事。每顆牙齒價值等同於數頭牛,這種說法也見於《括地誌》。然而最珍貴的是蛇膽,能治療疾病。唐朝時下令桂州、賀州、泉州、廣州四州輪流進貢蛇膽。段公路也記載,廣州南海縣每年端午節都會取蛇膽進貢。

各個郡縣採集蛇膽,官員親自監督,非常重視。其實是因為蛇體內含有特殊的液體,能有效治療風濕等疾病。蛇皮堅韌,可以用來製作鼓。現在潮州也有人製作蛇皮鼓,其聲音非常像象皮鼓。可見蚺蛇全身幾乎沒有任何無用之處,因此《叔夜養生論》說蚺蛇在越地非常珍貴。《南裔異物志》也記載,蚺蛇是巨大的蛇,又粗又長,顏色斑駁,花紋像錦緞,能吃豬吞鹿,其肉能滋補創傷,可以當作美味佳餚,用作酒杯和餐具,都很有特色。《特晉中興書》記載,顏含嫂生病很痛苦,需要蚺蛇膽卻得不到,她憂愁嘆息了好幾天。

忽一童持青囊授含,乃蛇膽也。其他如《簪云樓雜記》云:沈公某,其鄉人也,明萬曆間巡撫滇南,初至,文武來謁,有參將貌甚醜陋,厥首僅存白骨,絕無額、准、輔、頤,惟目光爍爍騰注。公大驚,獨留問故,自言茲地蚺蛇,千歲以上者高數丈,亙四五里,恆宵遊,遇豺虎諸獸則吸而吞之,其於人亦然。某曾夜歸,覺為風攝去,蹶趨如坐丹爐中,萬火齊發,腥穢且逼人。

某疑入蚺蛇腹矣。亟抽刀割之,約厚五六寸,任此蛇撼天搶地,奔躍數十里外,經時才出,而此蚺蛇己死。某通體殷紅,頰上皮肉俱盡,倦而寐,及寤始疼,閱半載方愈。此約長五里,山中人競取脂燃燈,鱗火如笠云。據前辨蚺蛇,乃產兩廣深山熱帶地者,故其形甚大。我浙江金、衢、嚴等所產亦多,惟大者絕少。

白話文:

有個孩子突然拿著一個青色的袋子遞給我,裡面裝著蛇膽。另外,像《簪云樓雜記》裡記載的:沈某,他的老家在這裡,明朝萬曆年間擔任滇南巡撫,剛到任時,文武官員都來拜訪他,其中有個參將長相極其醜陋,頭上只剩下白骨,額頭、鼻子、臉頰、下巴都已經不見了,只有眼睛閃閃發光,直勾勾地盯著人看。沈某大吃一驚,獨自留他下來詢問原因,他自稱此地有巨蟒,千歲以上的巨蟒長達數丈,橫跨四五里,經常在夜晚出沒,遇到豺狼虎豹等動物便會吸進去吞掉,對人也是一樣。沈某有一次夜晚回家,感覺被風吹走了,跌跌撞撞地跑,就像坐在丹爐裡,萬火齊發,一股腥臭味逼人。

沈某懷疑自己已經進入了巨蟒的肚子,趕緊拔出刀割開肚子,約有五六寸厚,任憑巨蟒翻天覆地,奔躍數十里外,過了一段時間才出來,而巨蟒已經死了。沈某全身通紅,臉上的皮肉都掉了,疲倦地睡去,醒來後才開始疼痛,過了半年才痊癒。據說這種巨蟒長約五里,山裡的人爭著取它的油脂來點燈,鱗片燃燒的火光就像斗笠一樣大。之前辨認巨蟒,是產於兩廣深山熱帶地區的,所以牠們的體型非常大。我們浙江的金華、衢州、嚴州等地也產巨蟒,但是體型大的非常少。

是蛇一日中惟午時閉眼。其捕法,以長竹竿端繩圈,打於叢草上,如下有蚺蛇,則草經打搖動,而蛇遂直立欲撲狀,即以繩圈套於蛇身抽緊,則蛇將繩纏緊,遂持竹竿於石上,將竹竿壓於蛇上,以利刃剖蛇腹去腸臟,以竹槍撐而曬乾,惟膽亦取出收藏,以作藥用。鄭君有言:以白花蛇偽充,白花蛇甚小,重不及兩。

干蚺蛇大者十餘兩,小者五六兩,斷不能可充。且白花蛇價昂蚺蛇十倍,惟初生小蚺蛇充白花蛇,或亦合理,惟斑紋亦有不同耳。

白話文:

蛇類在中午時分會閉眼休息。捕捉蛇的方法是,用長竹竿綁上繩圈,在草叢中揮打,如果草叢中有蚺蛇,草叢就會被搖動,蛇就會直立起來準備攻擊,這時就用繩圈套住蛇身並拉緊,蛇就會被繩子纏住。然後把竹竿放在石頭上,用竹竿壓住蛇,用利刃剖開蛇腹取出腸臟,再用竹槍撐開曬乾,蛇膽也要取出收藏,用作藥用。鄭君說,有人用白花蛇冒充蚺蛇,白花蛇很小,重量不到兩斤。而蚺蛇大的有十幾兩,小的也有五六兩,白花蛇根本無法充當。而且白花蛇價格是蚺蛇的十倍,只有剛出生的小蚺蛇才能勉強冒充白花蛇,但牠們的斑紋還是有差異的。

2. 紅點蛤蚧(四)

蛤蚧生於嶺南山谷及城牆或大樹間,形如大守宮,身長四五寸,尾與身等。自惜其尾,見人取之,多自齧斷其尾而去。藥力在尾,尾不全者不效。《北戶錄》云:其首如蟾蜍,背綠色,上有黃斑點,如古錦紋,其聲最大。蘇頌云:入藥肆須雌雄兩用最靈。或云陽人用雌,陰人用雄。

雷斆曰:雄為蛤,身小尾粗;雌為蚧,皮細口尖,身大尾小。氣味鹹平,有小毒。治虛勞嗽喘,助陽益精,大有奇功。李珣曰:凡用須炙,令黃色,熟搗。口含少許,奔走不喘息者為真也。今市肆有一種紅點蛤蚧者,有大毒,萬不可服。用者須揀尾全者,細驗皮色有無紅點,方可入藥。

白話文:

蛤蚧產於嶺南山谷、城牆或大樹之間,外形像大型守宮,身長四五寸,尾巴與身體等長。牠們非常珍惜自己的尾巴,遇到人捕捉時,會自行咬斷尾巴逃生。藥效主要集中在尾巴,尾巴不完整的蛤蚧就沒有藥效。《北戶錄》記載,蛤蚧的頭像蟾蜍,背部綠色,上面有黃色的斑點,像古錦的紋路,牠的叫聲很大。蘇頌說,入藥時要使用雌雄兩種蛤蚧,藥效最佳。有人說陽性體質的人使用雌性蛤蚧,陰性體質的人使用雄性蛤蚧。

雷斆說,雄性蛤蚧叫做蛤,身體小尾巴粗;雌性蛤蚧叫做蚧,皮膚細緻嘴巴尖,身體大尾巴小。蛤蚧氣味鹹平,帶有微毒。可以治療虛勞咳嗽喘息,補陽益精,具有神奇功效。李珣說,使用蛤蚧時需要用火烤至黃色,然後研磨成粉末。含一小部分在口中,奔走不喘息的才是真品。現在市面上有一種紅點蛤蚧,有劇毒,絕對不可服用。使用時一定要選擇尾巴完整的,仔細觀察皮膚顏色是否有紅點,才能入藥。

炳章按:《檐曝雜記》云:蛤蚧,蛇身而四足,形如虩虎,身有瘢,五色俱備,其疥處又似蝦蟆,最臭惡。余初入鎮安,路傍見之,疑為四足蛇,甚惡之,問土人,乃知為蛤蚧也。郡衙傍山,處處有之,夜輒聞其鳴,一聲曰蛤,一聲曰蚧。能叫至十三聲方止者乃佳。其物每年一聲,十三聲則年久而有力也,能潤肺納氣,壯陽益氣。

口咬物則至死不釋,故捕者輒以小竹片嬲之使咬,即攜之來,雖已入石縫中,亦可乘其咬而掣出也。遇其雌雄相接時取之,則有用於房中術,然不易遇也。藥肆中所售兩兩成對者,乃取其兩身聯屬之耳。其力在尾而頭足有毒,故用之者,必尾全而去其頭足。鄭君云紅點,或指活時言,其活時身上五色俱備。

在市上通行者,色皆青綠色,有鱗靨而無紅點也。

白話文:

據《檐曝雜記》記載,蛤蚧外形像蛇,但有四條腿,形狀像小老虎,身上有斑點,顏色五花八門,身上長有像癩蛤蟆一樣的疙瘩,十分難聞。我初到鎮安,路邊看到蛤蚧,以為是四條腿的蛇,覺得很噁心,便問當地人,才知道那是蛤蚧。縣衙附近山坡上,到處都有蛤蚧,晚上經常能聽到它們叫聲,一聲蛤,一聲蚧。能連續叫十三聲才停的蛤蚧品質最好。蛤蚧每年叫一次,能叫十三聲表示它年紀大、身體強健,有滋陰潤肺、壯陽益氣的功效。

蛤蚧咬住東西就會至死不放,所以捕捉者通常用小竹片逗它,讓它咬住竹片,然後帶著它走。就算蛤蚧躲進石縫裡,也可以趁它咬住竹片的時候把它拉出來。如果能捕捉到正在交配的雌雄蛤蚧,則可以用於房中術,但這種機會很難得。藥店裡販售的蛤蚧都是成雙成對的,其實是把兩隻蛤蚧的身體連在一起而已。蛤蚧的功效主要在尾巴,而頭和腳有毒,因此使用時必須保留尾巴,去除頭和腳。鄭君說紅點可能是指活體的蛤蚧,活體的蛤蚧身上有五種顏色。

市面上販售的蛤蚧大多是青綠色,有鱗片和斑點,但沒有紅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