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偽藥條辨》~ 卷四 (4)
卷四 (4)
1. 蘇蜈蚣(五)
蜈蚣,以蘇州產者為良。聞蘇人採取生草堆積腐爛,日久便生,爆干外貨。背光脊綠,足赤腹黃,此易辨物也。舍蜈蚣均不可用。市肆有以本地所產混售,聞有一種千足蟲,一名馬陸,形最相似。若誤用之,並把著腥臭氣入頂,皆能毒發致死,不可不慎。
炳章按:蜈蚣,江蘇蘇州洞庭山出者多,頭紅身黑有光,大者最佳;常州吳江縣鍋山出者少,頭紅身黃色略次。四川出者,頭黃褐色,身黑褐色,小多力薄亦次。浙江餘姚縣出者,頭亦紅,身黑褐色略次。大抵用者須擇長大頭尾全、全身黑而有光者為道地。項元鱗曰:近時有一種千足蟲,其形相似,惟頭上有白肉,嘴尖者,最毒,不宜作蜈蚣用。
白話文:
蜈蚣的辨識與品質
蜈蚣,以蘇州產者為上品。聽說蘇州人會將生草堆積腐爛,時間久了便會生出蜈蚣,然後將其曬乾販售。好的蜈蚣背部呈黑色,脊背呈綠色,足部呈紅色,腹部呈黃色,以此特徵很容易辨認。除了蘇州產的蜈蚣之外,其他地方的蜈蚣都不可使用。市面上常有商人用本地產的蜈蚣混充蘇州產的蜈蚣販售,其中有一種叫做馬陸的千足蟲,形狀和蜈蚣極為相似。如果誤用馬陸,會散發出腥臭氣味,並且能導致中毒身亡,不可不慎。
炳章註解: 蜈蚣中,江蘇蘇州洞庭山產的蜈蚣數量最多,頭部紅色,身體黑色且有光澤,其中體型較大的品質最佳。常州吳江縣鍋山產的蜈蚣數量較少,頭部紅色,身體呈黃色,品質略遜。四川產的蜈蚣,頭部呈黃褐色,身體呈黑褐色,體型較小,力量也較弱,品質更低。浙江餘姚縣產的蜈蚣,頭部紅色,身體呈黑褐色,品質也略遜於蘇州產的蜈蚣。總而言之,使用蜈蚣時,必須選擇長度較大,頭尾完整的蜈蚣,全身黑色且有光澤的才是道地的品質。
項元鱗補充: 近年來出現一種千足蟲,形狀與蜈蚣相似,但頭部有白色肉,嘴巴尖銳,毒性最強,絕不可用作蜈蚣。
2. 絳緯(六)
用洋紅染輕麻偽充。以指蘸水,略搓便見。按絳緯乃紅花所染。紅花苦溫,入肝經血分,絲為蠶之精氣,可以熄內風,製為緯又取其通絡,故古方肝著湯用之輒驗。若以洋紅染造,則失之遠矣,況洋紅有毒乎。尤可恨者,近日醫家疏方,已經旁註洋紅染不可用,而貪利之徒,偏以此欺騙病家,是太無天良者矣。
炳章按:絳緯,如系真紅花水染者,滾水泡之,永不變色。入罐煎過,則成黃色者真。若用洋紅染者,水泡,其水即紅。以此分辨,萬無一失。
白話文:
現在有些人用洋紅染色的輕麻來冒充真正的紅花絲線。只要用手指沾點水,稍微搓一下就能看出來。真正的絳緯是用紅花染色的。紅花性味苦溫,入肝經血分,絲線是蠶吐的精華,可以熄滅內風,製成緯線又因為紅花能通絡,所以古時候治療肝病的方子「肝著湯」中用到紅花絲線,效果都很顯著。如果用洋紅染色,就完全失去了紅花的功效,更何況洋紅還有毒呢?最可恨的是,近來醫家在藥方上都註明了洋紅染色不可使用,但還是有那些貪圖利益的人用這種方法欺騙病人,實在是太沒有良心了。
炳章注:如果絳緯是真正的紅花水染的,用滾水泡它,顏色永遠不會變。如果把真紅花絲線放在罐子裡煎煮,就會變成黃色。如果是用洋紅染色的,用清水泡一下,水就會變成紅色。用這種方法分辨,就能百分百確定真假。
3. 䗪蟲(七)
(非蔗蟲)
䗪蟲,《本經》名地鱉,《別錄》名土鱉,形扁如鱉,有甲不能飛,小有臭氣。此物好生鼠壤及屋壁地棚之下。氣味鹹寒,有毒,專破癥瘕。考仲景《金匱》鱉甲煎丸,用之治病瘧日久,結為癥瘕;大黃䗪蟲丸,用之治虛勞腹滿,內有乾血;下瘀血湯,用之治產後腹痛,內有瘀血;土瓜根散,用之治經水不利,少腹滿痛,以其消癥而破瘀也。去冬因用蔗蟲,以催痘漿,調查各藥鋪,方知所制鱉甲煎丸、大黃䗪蟲丸,皆用蔗蟲。
白話文:
䗪蟲,古籍《本經》稱作地鱉,《別錄》稱作土鱉,外形扁平,像烏龜一樣,有甲殼,不能飛行,帶有輕微臭味。這種蟲子喜歡生活在鼠糞堆以及房屋牆壁、棚架下方。䗪蟲性味鹹寒,有毒,專門用來治療癥瘕。根據張仲景的《金匱要略》,鱉甲煎丸可以治癒久病瘧疾引起的癥瘕;大黃䗪蟲丸可以治療虛勞腹滿,內有乾血;下瘀血湯可以治療產後腹痛,內有瘀血;土瓜根散可以治療經水不利,少腹滿痛,都是利用䗪蟲消癥破瘀的功效。前些日子,因為有人用蔗蟲催痘漿,我調查了各家藥鋪,才知道他們製作的鱉甲煎丸、大黃䗪蟲丸,都使用蔗蟲。
以訛傳訛,皆由吾國藥劑師互相傳授。未讀方書,不明本草,以致貽誤匪少。堪發一嘆!不觀夫古人制字,䗪字其下從蟲,蔗字其上從草,或作樜,旁從木,足證明蔗蟲由草本而化生,非如䗪蟲之從濕土而出也。又按蔗蟲,氣味甘微寒,為發痘行漿、托癰清毒之妙品,且能化痰醒酒,和中利小便。
產廣東潮州及福建漳、泉蔗田中。形如蠶蛹,食蔗根而化生。土名蔗蛄,其味甘美,土人有用之以佐酒席。考《本草拾遺》及《南京醫學報》,均有發明。可見䗪蟲與蔗蟲,性味不同,形質亦異。古人定方用藥,各有主義,胡得妄行配製,以失效用。伏望熱心同道與藥商知好者,將此通告,苦勸改良,幸勿再蹈故轍,是所跂禱。
白話文:
中藥界流傳著許多錯誤的藥物知識,這些錯誤都是由藥劑師們互相傳授造成的。他們沒有認真研讀藥方書,也不了解藥材的本性,導致許多誤診和錯誤用藥。這真是令人嘆息!仔細觀察古人造字,就會發現「䗪」字下面是「蟲」,而「蔗」字上面是「草」,或是旁邊是「木」,這足以證明蔗蟲是由草本植物轉化而來,並不像䗪蟲一樣從潮濕的泥土中產生。
另外,蔗蟲的性味甘涼,是治療發痘、化解毒素、清熱解毒的良藥,還能化痰醒酒、和胃利尿。蔗蟲主要產於廣東潮州以及福建漳州、泉州的甘蔗田裡,形狀像蠶蛹,以甘蔗根為食而化生,俗稱蔗蛄,味道甘美,當地人會用它來佐餐喝酒。考證《本草拾遺》和《南京醫學報》,都有詳細記載。可見䗪蟲和蔗蟲的藥性、外形都不同。古人制訂藥方用藥,都有嚴格的原則,絕對不能隨便配藥,以免藥效失效。希望熱心的同行和藥商能了解藥物知識,並加以改良,不要再重蹈覆轍,這是我們共同的期望。
炳章按:王士雄云:潮州蔗田接壤,食蔗之蟲,形如蠶蛹而小,味極甘美,性涼,解熱毒,助痘漿,可與蘭蟲並傳。施可齋《閩雜記》云:漳、泉各處,二三月間,市上賣生熟甘蔗蟲,甘蔗老根中生也。生者如蠶而細,灰白色,光潤無茸毛;熟者以油灼過,拳曲如蜂,淡黃色,味極鮮,佐酒尤佳。考甘蔗性寒,故王維《謝賜櫻桃詩》: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
此蟲既生蔗中,宜亦性寒矣,而吾鄉醫者,治小兒痘漿不起多用之。或有云性熱,《本草》不載,不能辨也。又據《兩般秋雨庵隨筆》載姚承憲《詠甘蔗蟲詩》:蘊隆連日賦蟲蟲,渴念寒漿解熱中,佳境不須愁有蠱,庶生原可慶斯螽。似誰折節吟腰細,笑彼含花蜜口空,畢竟冰心難共語,一樽愁絕對蠻風。
白話文:
炳章按:
王士雄說:潮州的甘蔗田連綿不絕,甘蔗裡生一種蟲,形狀像蠶蛹,但比蠶蛹小,味道極其甘美,性涼,能解熱毒,幫助發痘,可與蘭蟲相媲美。
施可齋在《閩雜記》中說:漳州、泉州一帶,在二月、三月間,市面上會販售生熟甘蔗蟲,它們是從甘蔗老根裡長出來的。生的甘蔗蟲像蠶但更細小,呈灰白色,光潤無毛;熟的甘蔗蟲用油炸過,蜷縮成蜂狀,呈淡黃色,味道極鮮,佐酒尤其美味。
考證甘蔗性寒,因此王維在《謝賜櫻桃詩》中寫道:「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
既然這種蟲生長在甘蔗中,也應該性寒才是,然而我鄉中醫,治療小兒痘漿發不起來,卻經常使用這種蟲。有人說它性熱,但《本草》中未記載,無法辨別。
又據《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姚承憲在《詠甘蔗蟲詩》中寫道:「蘊隆連日賦蟲蟲,渴念寒漿解熱中,佳境不須愁有蠱,庶生原可慶斯螽。似誰折節吟腰細,笑彼含花蜜口空,畢竟冰心難共語,一樽愁絕對蠻風。」
玩詩次句,似亦謂其性寒,惟云「蘊隆連日」,則是夏月方有。詩在粵中所作,豈粵中夏月始賣,而漳、泉獨早在二三月耶。而鄭君出產時期亦未辨明,惟氣味甘微寒,發痘行漿等效用,確與王、施二君發明吻合。鄭君所言,可見皆從實驗,吾於斯益信。惟䗪蟲確是地鱉蟲,即仲景大黃䗪蟲丸等用之;以化癥瘕去瘀血,端不能以甘蔗蟲代之。
吾謂以後業藥者,暇時亦閱覽《本草》,參對方書,庶不致再誤人命矣。
白話文:
玩味詩歌中的第二句,似乎也認為甘蔗性寒,但詩中寫到「蘊隆連日」,這就應該是夏天才有的現象。這首詩是在廣東寫的,難道廣東地區要到夏天才開始賣甘蔗,而漳州、泉州卻早就在二三月就賣了?而且鄭先生也沒有明確指出甘蔗的產期。不過,甘蔗的味道微甜性寒,具有發痘行漿等功效,的確與王先生、施先生的描述相符。從鄭先生的說法來看,都是從實際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我對此更加相信。只是,䗪蟲確實是指地鱉蟲,也就是仲景大黃䗪蟲丸中所用的藥材;它可以用來化癥瘕、去瘀血,絕對不能用甘蔗蟲來代替。
我認為以後從事藥業的人,在空閒時間也應該閱讀《本草綱目》,參考其他藥學書籍,這樣才能避免再誤人性命。
4. 犀角(一)
用黑兕角及水牛角,雕琢形似,假造混售。鑢便之粉,或鋸便之屑,更難辨別。按李時珍云:犀出西番、南番、滇南、交趾諸處,有山犀、水犀二種。水犀出入水中,尤難得。弘景雲:入藥惟取雄犀,生者為佳,若犀片及見成器,物已被蒸煮,不堪用。宗奭云:鹿取茸,犀取尖,其精銳之力,盡在是也。
用者當揀選角質烏黑,肌皺摺裂光潤者,錯屑入臼,杵細研末,或當面鑢粉,或取頂尖磨水取汁,尤佳。再李珣有云:凡犀角鋸成,當以薄紙裹於懷中,蒸燥乘熱搗之,應手如粉。此法今人鮮知,故罕用耳。
白話文:
古時候,有些不肖商人會用黑犀牛角和水牛角雕刻成相似的形狀,然後混在一起販售。他們還會用銼刀將犀牛角磨成粉末,或者鋸成碎屑,更難辨別真偽。
根據李時珍的記載,犀牛產於西番、南番、滇南、交趾等地,分為山犀和水犀兩種。水犀常在水中活動,更為稀少。陶弘景認為,入藥只選用雄性犀牛角,而且新鮮的角最好。如果已經被加工成犀角片或其他器皿,就已經被蒸煮過,不適合入藥。寇宗奭則說,鹿要取茸,犀牛要取角尖,因為犀角的精華和藥效都集中在角尖。
使用犀牛角時,要挑選角質烏黑、表面有皺摺裂紋且光澤潤滑的。將選好的犀角放入臼中,研磨成細粉,或者用銼刀當面磨成粉末,或是將角尖磨成水狀取汁,效果更好。李珣還記載了一個方法:將犀角鋸成塊狀,用薄紙包好放在懷裡,蒸熟後趁熱搗碎,就能輕易變成粉末。這個方法現在很少人知道,所以也很少使用。
炳章按:《嶺表錄異》云:犀牛,似牛形而豬頭,腳似象,蹄有三甲。首有兩角,一在額上為兕犀,一在鼻上較小為胡帽犀。鼻上者皆窘束而花點小,多有奇紋。牯犀亦有兩角,皆謂毛犀,俱有粟紋,堪為腰帶。千里犀中或有通者,花點大小奇異,固無常定。有編花路通,有頂花大而根花小者,謂之倒插通。
此二種亦五色無常矣。若通處白黑分明,花點差池,計價鉅萬,希世之寶也。予久居番禺,諸犀各曾經眼。又有墮羅犀,犀中最大,一株有重七八斤者,云是牯犀,額上有心花,多是撒豆斑色。深者堪為胯具,斑散而淺者,即治為杯盤之用。又有駭雞犀,群雞見之驚散;闢塵犀,為婦人簪梳,塵埃不著發;闢水犀,行於江海,水為開,置角於霧露中,紅久不濕;光明犀,置暗室自光明也。此數犀但聞其說,不可得而見也,錄之以備參考。
白話文:
《嶺表錄異》記載
犀牛,形狀像牛,但頭像豬,腳像象,蹄上有三瓣。頭上有兩隻角,額頭上的角稱為「兕犀」,鼻子上較小的角稱為「胡帽犀」。鼻上的角通常都很短小,佈滿了花點和奇特的紋路。公犀也長有兩隻角,都稱為「毛犀」,表面有像小米一樣的紋路,可以製成腰帶。千里犀之中,有些角是通透的,花點大小奇特,沒有固定的規律。有的角上花紋排列成一條路,通透到底;有的角頂端的花紋很大,根部的花紋很小,稱為「倒插通」。
這兩種犀牛的角,顏色也都不固定。如果角的通透處黑白分明,花點大小不一,價格可以達到數百萬,是稀世珍寶。我長期居住在番禺,各種犀牛都曾經親眼見過。
還有一種叫做「墮羅犀」的犀牛,是犀牛中最大的一種,一隻角可以重達七八斤,據說都是公犀的角,額頭上有像心形的斑點,顏色多是像撒豆子一樣的斑點。顏色深的可以製成胯具,斑點散佈且顏色淺的,就可以用來製作杯盤。
還有一種叫做「駭雞犀」的犀牛,一群雞見到它就會驚慌失散;還有一種叫做「闢塵犀」的犀牛,用它的角製作成女人的簪子,塵埃就不會沾到頭髮上;還有一種叫做「闢水犀」的犀牛,在江海中行走,水會自動為它分開,把它的角放在霧露中,很久也不會沾濕;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犀」的犀牛,放在黑暗的房間裡,它自己就會發光。這幾種犀牛,我只聽說過,從未見過,記錄下來,以便參考。
《海島逸志》云:犀牛大過於牛,皮如荔殼,而紋大如錢,背皮如馬鞍以覆其項,頭似鼠,嘴似龜,足臃腫如象,好行荊棘中,喜食藤刺。頭一角在鼻梁,世所繪其角在額者,非也,此余所目見。其行林中,觸樹多折。此頭一角,或即牸犀也。沈萍如雲:犀角,《本草》載出西番、南番、滇南、交、廣諸處,有山、水、兕三種:山犀易得,水犀難見,並有兩角,鼻角長而額角短。水犀,皮有珠甲,山犀則無。
兕,即牸犀,止一角在頂,紋理細膩,斑白分明,不可合藥。蓋牯角紋大,而牸角紋細也,其紋如魚子形,謂之粟紋,紋中有眼,謂之粟眼。黑中有黃花者為正透,黃中有黑花者為倒透,花中復有花者名重透,併名通犀,乃上品也,花如椒豆斑者次之,烏犀純黑無花者為下品。其通天夜視有光者,名夜光犀,能通神。
白話文:
《海島逸志》云:犀牛体型比牛更大,皮革如同荔枝殼,紋路如同錢幣般大,背部的皮革像馬鞍一樣覆蓋著頸部,頭像老鼠,嘴像烏龜,腳腫脹得像大象,喜歡在荊棘叢中行走,愛吃藤刺。頭上的獨角長在鼻梁上,世間所繪的角長在額頭上是不正確的,這是本人親眼所見。牠們在森林中行走,常會碰到樹枝導致折斷。這個頭上的獨角,或許就是牸犀。
沈萍如雲:犀角,根據《本草》記載,產於西番、南番、滇南、交州、廣州等地,有山犀、水犀、兕三種:山犀比較容易獲得,水犀則難以見到,兩種都有兩角,鼻角長而額角短。水犀的皮上有珠狀甲片,山犀則沒有。
兕,就是牸犀,只有一角長在頭頂,紋理細緻,斑點分明,不能入藥。因為牯犀的紋路較大,而牸犀的紋路較細,紋路如同魚子狀,稱為粟紋,紋路中帶有眼狀的斑點,稱為粟眼。黑色的角中帶有黃色的花紋者稱為正透,黃色的角中帶有黑色的花紋者稱為倒透,花紋中又有花紋者稱為重透,統稱為通犀,是上品。花紋如同胡椒豆狀斑點者次之,純黑色的角稱為烏犀,是下品。通天夜視有光者,稱為夜光犀,能通神。
又有角上有紋直上至端,夜露不濡者,名通天犀。《羌海雜誌》云:犀牛,皮厚而無毛,鼻上生前後兩角。後之所產只有一角,為解熱之特效藥。且亦自能解角,角藏於巖穴中,獵人以如其形木角易之,則次年解角仍藏原處,否則更易他處,不復再見矣。今就市上所通行者,惟暹羅角為最佳品,其外有槽,根盤內有蜂窠形,中凸出如墩,兩畔陷。紋粗,刨片,白多黑少,為上品。
交趾產者,外無槽,內無墩,紋較細者次之。又有一種天麻角,性硬,再次。雲南產者,角尖長,其氣臭,最次。凡犀角為熱證中之退熱特效藥,關係人命生死。非尋常藥可比,必須採辦的真暹羅角為要。須看色黑,劈開處直紋粗絲者為妙,尖上頭圓更佳。試法以真犀角置為酒器,則清香為異耳。
白話文:
還有一種犀牛角,角上長有直紋一直延伸到角尖,而且夜晚的露水不會沾濕它,這種角叫做通天犀。《羌海雜誌》記載:犀牛的皮很厚,沒有毛髮,鼻子上面長著前後兩隻角。產於後方的犀牛只有一隻角,是解熱的特效藥。而且犀牛自己會脫角,角藏在巖洞中,獵人會用與犀牛角形狀相同的木角交換,這樣犀牛第二年脫角還會藏在原處,否則就會換個地方,再也不見了。
現在市面上流通的犀牛角,暹羅角品質最好,它表面有槽,根部內部有蜂窩狀,中間凸出像個墩,兩側凹陷。紋路粗糙,刨成片後,白色多黑色少,屬於上品。
交趾產的犀牛角,表面沒有槽,內部也沒有墩,紋路比較細,屬於次品。還有一種天麻角,性硬,比交趾角次一等。雲南產的犀牛角,角尖很長,氣味臭,品質最差。
所有犀牛角都是治療熱症的退熱特效藥,關係著人命生死,絕非普通藥物可比,必須要購買正宗的暹羅角。必須注意觀察角的顏色是否為黑色,劈開後直紋粗細是否像絲一樣,角尖頭部圓潤的更好。可以用真犀牛角做酒器來試驗,如果聞起來清香就證明是真品。
沈萍如雲:犀角以有花紋而粗者為貴。今市人多以雲貴山中野牛野羊角偽之,其角黑而無花紋,且氣膻耳,此等偽角,害人生命,不宜用之。
白話文:
"沈萍如雲:犀牛角以紋理粗糙的為上等珍貴。現今市面上的人們經常使用雲貴地區山中的野生牛羊的角來偽造犀牛角,那些角是黑色的且沒有紋理,並且帶有一股羶味。這些偽造的角會傷害人的生命,不應該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