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增訂偽藥條辨》~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蘇蜈蚣(五)

蜈蚣,以蘇州產者為良。聞蘇人採取生草堆積腐爛,日久便生,爆干外貨。背光脊綠,足赤腹黃,此易辨物也。舍蜈蚣均不可用。市肆有以本地所產混售,聞有一種千足蟲,一名馬陸,形最相似。若誤用之,並把著腥臭氣入頂,皆能毒發致死,不可不慎。

炳章按:蜈蚣,江蘇蘇州洞庭山出者多,頭紅身黑有光,大者最佳;常州吳江縣鍋山出者少,頭紅身黃色略次。四川出者,頭黃褐色,身黑褐色,小多力薄亦次。浙江餘姚縣出者,頭亦紅,身黑褐色略次。大抵用者須擇長大頭尾全、全身黑而有光者為道地。項元鱗曰:近時有一種千足蟲,其形相似,惟頭上有白肉,嘴尖者,最毒,不宜作蜈蚣用。

白話文:

蜈蚣這種藥材,以蘇州出產的品質最好。聽說蘇州人是將生草堆積腐爛,久了就會產生蜈蚣,然後再將其曬乾,外地的蜈蚣就沒這麼好。蘇州蜈蚣的背部是綠色的,腳是紅色的,腹部是黃色的,這些都是容易辨識的特徵。不是這種蜈蚣就不能使用。市面上有些店家會將本地產的蜈蚣混在其中販售,聽說還有一種叫做馬陸的千足蟲,外形和蜈蚣很像。如果誤用了馬陸,它那腥臭的氣味會直衝腦門,都可能導致中毒死亡,不可不小心。

炳章補充說明:蜈蚣,江蘇蘇州洞庭山出產的最多,頭是紅色的,身體是黑色的且有光澤,體型大的最好;常州吳江縣鍋山出產的比較少,頭是紅色的,身體是黃色的,品質略次。四川出產的,頭是黃褐色的,身體是黑褐色的,體型小且力道較弱,品質更次之。浙江餘姚縣出產的,頭也是紅色的,身體是黑褐色的,品質也略次。總而言之,選用蜈蚣時必須選擇體型大、頭尾完整、全身黑色且有光澤的,才是道地的藥材。項元鱗說:最近有一種千足蟲,外形很像蜈蚣,但頭上有白色的肉,嘴巴尖尖的,毒性最強,不能當作蜈蚣使用。

2. 絳緯(六)

用洋紅染輕麻偽充。以指蘸水,略搓便見。按絳緯乃紅花所染。紅花苦溫,入肝經血分,絲為蠶之精氣,可以熄內風,製為緯又取其通絡,故古方肝著湯用之輒驗。若以洋紅染造,則失之遠矣,況洋紅有毒乎。尤可恨者,近日醫家疏方,已經旁註洋紅染不可用,而貪利之徒,偏以此欺騙病家,是太無天良者矣。

炳章按:絳緯,如系真紅花水染者,滾水泡之,永不變色。入罐煎過,則成黃色者真。若用洋紅染者,水泡,其水即紅。以此分辨,萬無一失。

白話文:

用洋紅染色的輕麻布假冒絳緯(一種以紅花染色的布)。只要用手指沾水稍微搓一下,就會顯現出破綻。要知道,絳緯是用紅花染的。紅花性味苦溫,能入肝經血分,絲是蠶的精氣,可以平息體內的風邪,用來製成緯線又取其通絡的功效,所以古代治療肝病的「肝著湯」使用它效果顯著。如果用洋紅染色來製造,那就差遠了,更何況洋紅還可能含有毒性。更可恨的是,現在有些醫生開藥方時,已經在旁邊註明洋紅染的不能用,但那些貪圖利益的人,偏偏用這種假貨來欺騙病人,真是太沒有天良了。

(作者)炳章補充說明:絳緯,如果是用真正的紅花水染的,用滾水泡過,顏色永遠不會改變。放進罐子裡煎煮過,會變成黃色才是真的。如果用洋紅染的,泡在水裡,水馬上就會變紅。用這個方法分辨,絕對不會有錯。

3. 䗪蟲(七)

(非蔗蟲)

䗪蟲,《本經》名地鱉,《別錄》名土鱉,形扁如鱉,有甲不能飛,小有臭氣。此物好生鼠壤及屋壁地棚之下。氣味鹹寒,有毒,專破癥瘕。考仲景《金匱》鱉甲煎丸,用之治病瘧日久,結為癥瘕;大黃䗪蟲丸,用之治虛勞腹滿,內有乾血;下瘀血湯,用之治產後腹痛,內有瘀血;土瓜根散,用之治經水不利,少腹滿痛,以其消癥而破瘀也。去冬因用蔗蟲,以催痘漿,調查各藥鋪,方知所制鱉甲煎丸、大黃䗪蟲丸,皆用蔗蟲。

以訛傳訛,皆由吾國藥劑師互相傳授。未讀方書,不明本草,以致貽誤匪少。堪發一嘆!不觀夫古人制字,䗪字其下從蟲,蔗字其上從草,或作樜,旁從木,足證明蔗蟲由草本而化生,非如䗪蟲之從濕土而出也。又按蔗蟲,氣味甘微寒,為發痘行漿、托癰清毒之妙品,且能化痰醒酒,和中利小便。

產廣東潮州及福建漳、泉蔗田中。形如蠶蛹,食蔗根而化生。土名蔗蛄,其味甘美,土人有用之以佐酒席。考《本草拾遺》及《南京醫學報》,均有發明。可見䗪蟲與蔗蟲,性味不同,形質亦異。古人定方用藥,各有主義,胡得妄行配製,以失效用。伏望熱心同道與藥商知好者,將此通告,苦勸改良,幸勿再蹈故轍,是所跂禱。

炳章按:王士雄云:潮州蔗田接壤,食蔗之蟲,形如蠶蛹而小,味極甘美,性涼,解熱毒,助痘漿,可與蘭蟲並傳。施可齋《閩雜記》云:漳、泉各處,二三月間,市上賣生熟甘蔗蟲,甘蔗老根中生也。生者如蠶而細,灰白色,光潤無茸毛;熟者以油灼過,拳曲如蜂,淡黃色,味極鮮,佐酒尤佳。考甘蔗性寒,故王維《謝賜櫻桃詩》:飽食不須愁內熱,大官還有蔗漿寒。

此蟲既生蔗中,宜亦性寒矣,而吾鄉醫者,治小兒痘漿不起多用之。或有云性熱,《本草》不載,不能辨也。又據《兩般秋雨庵隨筆》載姚承憲《詠甘蔗蟲詩》:蘊隆連日賦蟲蟲,渴念寒漿解熱中,佳境不須愁有蠱,庶生原可慶斯螽。似誰折節吟腰細,笑彼含花蜜口空,畢竟冰心難共語,一樽愁絕對蠻風。

玩詩次句,似亦謂其性寒,惟云「蘊隆連日」,則是夏月方有。詩在粵中所作,豈粵中夏月始賣,而漳、泉獨早在二三月耶。而鄭君出產時期亦未辨明,惟氣味甘微寒,發痘行漿等效用,確與王、施二君發明吻合。鄭君所言,可見皆從實驗,吾於斯益信。惟䗪蟲確是地鱉蟲,即仲景大黃䗪蟲丸等用之;以化癥瘕去瘀血,端不能以甘蔗蟲代之。

吾謂以後業藥者,暇時亦閱覽《本草》,參對方書,庶不致再誤人命矣。

白話文:

(不是蔗蟲)

䗪蟲,最早在《本經》中被稱為地鱉,在《別錄》中被稱為土鱉,形狀扁平像鱉,有甲殼但不會飛,帶有輕微臭味。這種蟲喜歡生長在老鼠洞穴周圍以及房屋牆壁、地板下方。其氣味鹹而性寒,有毒,專門用來破除體內的腫塊和瘀血。考量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鱉甲煎丸,用來治療瘧疾日久形成的腫塊;大黃䗪蟲丸,用來治療虛勞體弱、腹部脹滿、體內有乾血的情況;下瘀血湯,用來治療產後腹痛、體內有瘀血的情況;土瓜根散,用來治療經期不順、小腹脹痛,都是因為它能消除腫塊、化解瘀血。去年冬天,因為使用蔗蟲來催發痘瘡,調查各藥鋪後才知道,他們製作的鱉甲煎丸、大黃䗪蟲丸,都用的是蔗蟲。

這種以訛傳訛的現象,都是由於我們國家的藥劑師之間互相傳授錯誤知識導致的。他們沒有讀過醫書,不了解本草藥性,導致了很多誤診誤治的情況。真是令人感嘆!看看古人造字,「䗪」字下面是「蟲」,「蔗」字上面是「草」,或者寫成「樜」,旁邊是「木」,就足以證明蔗蟲是由草本植物衍生而來的,不像䗪蟲是從潮濕泥土中生長出來的。再者,蔗蟲氣味甘甜微寒,是發痘行漿、托毒排膿、清熱解毒的良藥,而且還能化痰醒酒、調和脾胃、利小便。

蔗蟲產於廣東潮州以及福建漳州、泉州一帶的甘蔗田中。形狀像蠶蛹,以甘蔗根為食而生長。當地俗稱蔗蛄,味道甘美,當地人會用它來下酒。考證《本草拾遺》和《南京醫學報》,都有相關記載。可見䗪蟲和蔗蟲,藥性和味道不同,外形也不同。古人定製藥方用藥,都有其道理,怎麼可以隨便調配,以致失去療效呢。希望熱心的同道和藥商們能明白這些道理,將此告知大眾,苦心勸告他們改正,希望不要再重蹈覆轍,這是我所期盼的。

炳章按:王士雄說:潮州甘蔗田相連,吃甘蔗的蟲子,形狀像蠶蛹但比較小,味道非常甘美,性涼,能解熱毒,幫助痘瘡出漿,可以和蘭蟲相提並論。施可齋在《閩雜記》中說:漳州、泉州各地,二三月份時,市場上賣生、熟的甘蔗蟲,是甘蔗老根中生長的。生的像蠶一樣細長,灰白色,光滑沒有絨毛;熟的是用油煎過的,彎曲像蜜蜂,淡黃色,味道非常鮮美,特別適合下酒。考察甘蔗的屬性是寒性的,所以王維在《謝賜櫻桃詩》中寫道:吃飽了不用擔心體內燥熱,朝廷還賞賜寒涼的甘蔗汁。

這種蟲子既然生在甘蔗中,也應該是寒性的。而我們這裡的醫生,治療小孩痘瘡不出來的情況,大多使用這種蟲子。有人說它是熱性的,《本草》中沒有記載,無法辨別。又根據《兩般秋雨庵隨筆》記載,姚承憲寫了一首《詠甘蔗蟲詩》:連日來感受暑熱,一直想喝冰涼的漿水來解熱。美好的環境不用擔心會生蠱蟲,庶蟲本來就是可喜的豐收象徵。像誰一樣彎腰吟詩,嘲笑那些只知道含花蜜卻一無所獲的蜜蜂,畢竟清靜的心境難以與粗俗的人交流,只能對著蠻風喝悶酒。

玩味這首詩的第二句,似乎也說甘蔗蟲的屬性是寒性的,只是說「連日來感受暑熱」,說明是夏天才有的。這首詩在廣東所寫,難道廣東是夏天才開始販賣,而漳州、泉州卻早在二三月份就開始販賣了嗎?而且鄭先生也沒說清楚產期,只有氣味甘甜微寒,發痘行漿等功效,確實和王、施二人的記載相吻合。鄭先生所說,可見都是從實際經驗得來的,我更加相信了。只是䗪蟲確實是地鱉蟲,就是張仲景大黃䗪蟲丸等方劑中使用的那種;它可以用來化解腫塊、去除瘀血,絕對不能用甘蔗蟲來代替。

我認為以後從事藥業的人,空閒時也應該閱讀《本草》,參考醫書,這樣才不會再誤人性命了。

4. 獸部(附人部一種)

5. 犀角(一)

用黑兕角及水牛角,雕琢形似,假造混售。鑢便之粉,或鋸便之屑,更難辨別。按李時珍云:犀出西番、南番、滇南、交趾諸處,有山犀、水犀二種。水犀出入水中,尤難得。弘景雲:入藥惟取雄犀,生者為佳,若犀片及見成器,物已被蒸煮,不堪用。宗奭云:鹿取茸,犀取尖,其精銳之力,盡在是也。

用者當揀選角質烏黑,肌皺摺裂光潤者,錯屑入臼,杵細研末,或當面鑢粉,或取頂尖磨水取汁,尤佳。再李珣有云:凡犀角鋸成,當以薄紙裹於懷中,蒸燥乘熱搗之,應手如粉。此法今人鮮知,故罕用耳。

炳章按:《嶺表錄異》云:犀牛,似牛形而豬頭,腳似象,蹄有三甲。首有兩角,一在額上為兕犀,一在鼻上較小為胡帽犀。鼻上者皆窘束而花點小,多有奇紋。牯犀亦有兩角,皆謂毛犀,俱有粟紋,堪為腰帶。千里犀中或有通者,花點大小奇異,固無常定。有編花路通,有頂花大而根花小者,謂之倒插通。

此二種亦五色無常矣。若通處白黑分明,花點差池,計價鉅萬,希世之寶也。予久居番禺,諸犀各曾經眼。又有墮羅犀,犀中最大,一株有重七八斤者,云是牯犀,額上有心花,多是撒豆斑色。深者堪為胯具,斑散而淺者,即治為杯盤之用。又有駭雞犀,群雞見之驚散;闢塵犀,為婦人簪梳,塵埃不著發;闢水犀,行於江海,水為開,置角於霧露中,紅久不濕;光明犀,置暗室自光明也。此數犀但聞其說,不可得而見也,錄之以備參考。

《海島逸志》云:犀牛大過於牛,皮如荔殼,而紋大如錢,背皮如馬鞍以覆其項,頭似鼠,嘴似龜,足臃腫如象,好行荊棘中,喜食藤刺。頭一角在鼻梁,世所繪其角在額者,非也,此余所目見。其行林中,觸樹多折。此頭一角,或即牸犀也。沈萍如雲:犀角,《本草》載出西番、南番、滇南、交、廣諸處,有山、水、兕三種:山犀易得,水犀難見,並有兩角,鼻角長而額角短。水犀,皮有珠甲,山犀則無。

兕,即牸犀,止一角在頂,紋理細膩,斑白分明,不可合藥。蓋牯角紋大,而牸角紋細也,其紋如魚子形,謂之粟紋,紋中有眼,謂之粟眼。黑中有黃花者為正透,黃中有黑花者為倒透,花中復有花者名重透,併名通犀,乃上品也,花如椒豆斑者次之,烏犀純黑無花者為下品。其通天夜視有光者,名夜光犀,能通神。

又有角上有紋直上至端,夜露不濡者,名通天犀。《羌海雜誌》云:犀牛,皮厚而無毛,鼻上生前後兩角。後之所產只有一角,為解熱之特效藥。且亦自能解角,角藏於巖穴中,獵人以如其形木角易之,則次年解角仍藏原處,否則更易他處,不復再見矣。今就市上所通行者,惟暹羅角為最佳品,其外有槽,根盤內有蜂窠形,中凸出如墩,兩畔陷。紋粗,刨片,白多黑少,為上品。

交趾產者,外無槽,內無墩,紋較細者次之。又有一種天麻角,性硬,再次。雲南產者,角尖長,其氣臭,最次。凡犀角為熱證中之退熱特效藥,關係人命生死。非尋常藥可比,必須採辦的真暹羅角為要。須看色黑,劈開處直紋粗絲者為妙,尖上頭圓更佳。試法以真犀角置為酒器,則清香為異耳。

沈萍如雲:犀角以有花紋而粗者為貴。今市人多以雲貴山中野牛野羊角偽之,其角黑而無花紋,且氣膻耳,此等偽角,害人生命,不宜用之。

白話文:

犀角(一)

古代常有人用黑犀牛角和水牛角仿製犀角,以假亂真,研磨成粉或鋸成屑狀後更難辨識。李時珍記載,犀牛產於西番、南番、滇南、交趾等地,分為山犀和水犀兩種,水犀生活在水中,尤其稀少。陶弘景說,入藥只選用雄犀牛角,且生角最好,犀角片和已製成的犀角器皿,都經過蒸煮,藥效已減弱。寇宗奭則認為,鹿茸取其茸毛,犀角取其尖端,因為犀角的精華和效力都集中在尖端。

選用犀角時,應選擇角質烏黑、表面肌理皺摺、光澤潤滑的,將其切成碎屑,用臼杵磨成細粉,或直接用銼刀研磨成粉,或取角尖磨成汁液效果更佳。李珣記載一種方法:將鋸好的犀角用薄紙包好,放在懷中捂熱,趁熱搗碎,就能輕易研磨成粉末。這種方法現在很少人知道,所以也很少使用。

據《嶺表錄異》記載,犀牛形似牛,但頭像豬,腳像象,蹄有三瓣。頭上有兩角,額上的角稱作兕犀角,鼻上的角較小,稱作胡帽犀角。鼻上的角通常較細小,帶有斑點和小巧的奇特紋理。牯犀也長有兩角,都被稱為毛犀,角上有細小的紋理,可製成腰帶。有些犀牛角中心有孔洞貫通,斑點的大小和形狀各異,沒有固定規律。有些是花紋呈線狀貫通,有些是頂端花紋大,根部花紋小,稱為「倒插通」。

這兩種犀牛角的顏色也並非一成不變。如果角的通透處黑白分明,斑點錯落有致,價值連城,是稀世珍寶。我曾在番禺居住多年,見過各種犀牛角。還有一種叫做墮羅犀的犀牛角,是犀牛角中最大的,一根重達七八斤,據說是牯犀的角,額頭上有像心形的圖案,多為撒豆般的斑點顏色。顏色深的可以做成馬鞍等用品,斑點顏色淺的則可以製作成杯盤等器皿。還有一些傳說中的犀牛角,例如駭雞犀(雞見之驚散)、闢塵犀(婦人用作簪梳,塵埃不沾)、闢水犀(置於水中,水自動分開)、光明犀(置於暗室自行發光),這些犀牛角只是聽說過,並沒有見過,在此記載,僅供參考。

《海島逸志》記載,犀牛比牛大,皮膚像荔枝殼,紋理像銅錢般大小,背部的皮膚像馬鞍一樣覆蓋在頸部,頭像老鼠,嘴像龜,腳腫脹像象,喜歡在荊棘叢中行走,喜歡吃藤蔓和刺。頭上只有一個角,長在鼻樑上,世人所繪犀牛額頭上長角的畫像都是錯誤的,這是我的親眼所見。牠們在樹林中行走,經常會撞斷樹木。這個頭上的角,或許就是牸犀的角。

沈萍如云:犀角,《本草綱目》記載產於西番、南番、滇南、交趾、廣東等地,分為山犀、水犀、兕犀三種:山犀容易獲得,水犀難以見到,兩種犀牛都有兩角,鼻角長而額角短。水犀的皮上有像珠子一樣的鱗甲,山犀則沒有。兕,就是牸犀,只有一個角長在頂部,紋理細膩,黑白斑點分明,不能入藥。牯犀角的紋理粗大,而牸犀角的紋理細小。其紋理像魚子一樣,稱為粟紋,紋理中有孔洞,稱為粟眼。黑色中夾雜黃色斑點的為「正透」,黃色中夾雜黑色斑點的為「倒透」,斑點中還有斑點的稱為「重透」,這些都被稱為「通犀」,是上品。斑點像胡椒或豆子一樣的為次品,純黑色的犀牛角則為下品。其中,能夠在夜間發光的稱為「夜光犀」,據說可以通靈。

還有一種犀角,角上的紋理直達角尖,即使在夜露中也不會受潮,稱為「通天犀」。《羌海雜誌》記載,犀牛皮厚無毛,鼻子上長前後兩角。四川所產的犀牛只有一角,是退熱的特效藥。犀牛還能自己脫角,將角藏在巖穴中,獵人會用形狀相似的木角代替,那麼犀牛第二年脫角後還會藏在原處,否則就會換個地方藏角,再也找不到了。

目前市面上流通的犀角,暹羅犀角最好,其表面有槽,根部內部有蜂窩狀結構,中間凸起像一個墩,兩側凹陷。紋理粗大,刨成片後,白色多黑色少,為上品。交趾產的犀角,表面沒有槽,內部沒有凸起,紋理較細,為次品。還有一種天麻角,質地堅硬,再次之。雲南產的犀角,角尖長,氣味臭,最差。犀角是治療熱病的特效藥,關係到人的生死,不能等同於一般的藥物,必須選用真正的暹羅犀角。必須選擇顏色黑色,劈開後直紋粗大者為佳,尖端圓潤更好。真犀角用作酒器,酒會散發出清香,以此可以辨別真偽。

沈萍如云:犀角以紋理粗大者為貴。現在很多人用雲南、貴州山區野牛、野羊角冒充犀角,這些角顏色黑而無花紋,且氣味腥膻,服用此等偽造犀角會危及生命,不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