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偽藥條辨》~ 卷四 (5)
卷四 (5)
1. 羚羊角(二)
(羚字古作麢,今省筆作羚)
用白兕角及白牛蹄,琢磨偽充。其現切之羚角絲,尤難辨識。按羚羊產梁州、真州各處,商洛諸蠻山中及秦隴西域皆有。角長尺余,有節特起,環繞如人手指握痕,得二十四節者,尤有神力。今多用尖,取其精銳堅剛之力也,宜揀選地道頂尖,磨水取之,用之尤靈。
炳章按:羚羊不獨真偽須辨,而鎊法亦須改良。吾紹藥業有見於斯。民國十四年二月間,囑余撰《浸鎊改燥鎊理由書》,已刊登第十五期《紹興醫藥月刊》,茲再摘錄於下:考麢羊(俗作羚羊),屬脊椎動物哺乳類,有胎盤類,反芻偶蹄類,羚羊科。形似小鹿,性至靈,故字從鹿從靈。
藏器云:羚羊有神,夜宿防患,以角掛樹不著地。但角彎中深銳緊小有掛痕者為真,疏慢無痕者非也。按羚羊形雖似鹿,又類山羊,口吻尖銳,面部三角形,耳輪大,眼有光,頭上皆有長圓無枝之短角,從眉間伸出,間有曲輪,或略捲曲,或向後鉤曲。角基中空,角心如筍。
一次脫落(自落者為死角)不再生。毛柔滑而密,色概灰黑或褐黑色,背部與前膊間灰褐色,四肢細長、概黑褐色,尾短蹄小。身瘦狹,體長約四尺。棲於深山,常群棲。性溫順,有深慮。善疾走及跳躍,嗅覺敏銳,具靈異之性。終身愛護其角,故其精神亦凝聚於角。以角入藥,能清熱熄風,舒筋解毒,明目透疹,驅邪辟蠱,子癇痙厥,猶為要藥。
產於亞、美、歐、臺灣、安南者,類別有十餘種之多。產中國者,如陝西、哈密外福化城、新疆奇臺縣為最佳,鞏昌、漢中者次。亦有黑白二種:黑者清腎肝熱,白者清肺熱熄風。近年以白者為重,故市上僅有白羚羊。黑者多無覓。詎知近年藥用漸繁,捕獵殆盡,因而價值日昂。
且羚羊質性堅硬,刀切不入,我業習俗以形式相競,鎊片入藥,以求雅觀。查其鎊片之法:先將羚羊水浸七八日,再用滾水泡透,經此手續,化堅為軟,則鎊之片張闊大,形式雖雅觀,然經水浸泡,汁液盡出,性味已失,反增腥臭惡氣,治病功能已大半消失。嘗考古人修治羚羊之法:先用鐵銼銼細,再搗篩極細,更研萬匝,入藥免刮黏胃腸,使原質不失,效力完固,法良意美。同人等審度近日人心不齊,一經研末真偽難辨,難免以偽亂真,則害人更甚。
我同人等本良心之主張,為改革弊害起見,邀集同業行店在會館集議,述明羚角浸鎊弊害原理,經眾討論,僉謂不落水燥鎊。庶幾性味不失,真偽仍可鑑別,為全體所公認。惟燥鎊片張雖碎小,主治效能,實較浸鎊優勝十倍云。(下略)
白話文:
羚羊角(二)
古時「羚」字寫作「麢」,現在簡化了。市面上有人用犀牛角和水牛蹄來偽造羚羊角,尤其是切成絲狀的羚羊角更難辨別真偽。真正的羚羊角產於梁州、真州等地,商洛山區、秦嶺、隴西等地也有出產。角長約一尺多,有明顯的節,環繞如手指握痕,有二十四節的角藥效最佳。現在多用角尖,因為角尖最堅硬銳利,藥效最好。選購時應選擇地道產的頂尖部位,磨成粉末用水沖服,效果更佳。
炳章先生認為:羚羊角不僅要辨別真偽,加工方法也需要改良。我們紹興藥業公司注意到這個問題,民國十四年二月,我受託撰寫了《浸鎊改燥鎊理由書》,刊登在《紹興醫藥月刊》第十五期,現將部分內容摘錄如下:羚羊屬於哺乳綱偶蹄目牛科羚羊亞科動物,外形像小鹿,性情靈敏,所以字從「鹿」從「靈」。
藏器(古代醫家)說:羚羊很靈敏,晚上休息時會警惕地用角掛在樹上,不落地。真羚羊角彎曲處深而銳利,有緊密的刮痕;假貨則疏鬆無痕。羚羊外形像鹿也像山羊,嘴巴尖銳,臉呈三角形,耳朵大,眼睛有神采,頭上長著長圓形無分支的短角,從眉間伸出,有的略微彎曲,有的向後鉤曲。角的底部是空的,角心像竹筍一樣。羚羊角脫落後不會再生,一次脫落就表示羚羊死亡。羚羊的毛柔軟而濃密,顏色大多為灰黑色或褐黑色,背部和前腿之間呈灰褐色,四肢細長,呈黑褐色,尾巴短,蹄子小。身體瘦長,體長約四尺。牠們生活在深山裡,通常群居,性情溫順,很有智慧,善於奔跑和跳躍,嗅覺靈敏,具有靈性的特徵。羚羊終生保護自己的角,所以牠們的精神也凝聚在角上。羚羊角入藥,能清熱熄風、舒筋解毒、明目透疹、驅邪辟蠱,治療子癇、痙厥等症,是重要的藥材。
亞洲、美洲、歐洲、台灣、安南等地出產十幾種羚羊。中國產的羚羊角中,以陝西、哈密、新疆奇台縣出產的最佳,鞏昌、漢中次之。羚羊角有黑白兩種,黑色的清腎肝之熱,白色的清肺熱熄風。近年來白羚羊角較受重視,市面上幾乎只有白羚羊角,黑色的已經很難找到了。但近年來藥用需求增加,羚羊被大量捕獵,導致價格飛漲。
而且羚羊角質地堅硬,刀都切不進去。我們藥業的傳統做法是將羚羊角切成片狀入藥,追求美觀。這種方法是先將羚羊角浸水七到八天,再用滾水泡透,使之變軟後再切片,這樣切出來的片子大而美觀。但浸泡的過程中,藥效成分會大量流失,反而會產生腥臭味,藥效大大降低。古人加工羚羊角的方法是:先用鐵銼銼細,再搗碎過篩,然後研磨成細粉,這樣入藥可以避免刮傷腸胃,藥效也更穩定。但現在因為很多人不誠實,研磨成粉後真偽難辨,容易以假亂真,反而危害更大。
我們本著良心,為了改革這種弊端,邀請了同行在藥會館集會,說明浸泡切片法對羚羊角的壞處。大家討論後一致認為應該採用乾燥切片法,這樣可以避免藥效成分流失,也更容易辨別真偽。雖然乾燥切片的形狀較小,但藥效卻比浸泡切片法好十倍。(以下省略)
2. 麝香(三)
麝形似獐而小,色黑,常食柏葉及蛇蟲。其香在臍,故名麝臍香,又名當門子,生陰莖前,皮內別有膜袋裹之。至冬香滿,入春臍內急痛,自以爪剔出,覆藏土內。此香最佳,但不易得。今惟得活者看取,必當全真。出羌夷者最好,出隋郡義陽晉溪諸蠻中者亞之,出益州者形扁多偽。
凡真香,一子分作三四子,刮取血膜,雜以余物,裹以四足膝皮而貨之。今貨者又多偽,聞土人多以香貓腎偽充。考劉侑《西域記》,有云黑契丹出香貓,糞溺皆香如麝氣,故有取其糞,用雜獸血腰偽造為麝香。近又以荔核煅為灰,裝入真麝香皮袋中混售,貽害不淺。凡入藥須辨真者用之。
炳章按:麝香為獐鹿類而無角,其尾甚短如山羊,嘴上之稜牙如野豬,其種大小不一,皮毛之色,生而數變:初醬色與褐黑色,繼變紅褐,至白灰色而老矣。全身生毛,惟嘴無毛須,其旁面有繼長之斑點,背多橫紋。然形狀雖笨,而腿力甚速,故獵捕甚難。腹下之臍,即名麝囊,割破其囊即得麝香矣。
其肉因香氣芬烈,土人視為美味。其囊之大小,關乎麝之年歲與強弱。產地首推西藏高山中,或喜馬拉亞山,以及云、貴等省之山內。東三省與蒙古亦產之。黃河以南雖產似麝,其實《本草》所謂香貍,非麝也。《羌海雜誌》云:青海江拉希拉之間,重岩復澗,產麝尤多,大抵山有香麝,必有香氣。
遠聞之香烈而略帶腥,忽隱忽現,若即若離,麝穴愈近,而其腥愈不可聞。循其氣味而尋之,百不失一。麝臍最穢,常流血液,天日晴時必仰臥於草地而曝其臍。臍眼突出大如缽,腥臭異常,蚊蠅蟻蚋飛集蝕之,臍眼突然縮入,微蟲碾如齏粉,一日數次脂漸凝厚,此謂草頭麝,藥肆常用之品也。
曾吸入蜂蠍蜈蚣毒蟲類者,臍有硃砂點,謂之紅頭麝,其品已高,最貴者曰蛇頭麝,毒蛇吮其臍,麝驚痛而力吸,跳踔狂奔,蛇身伸屈盤結,堅不可脫。須臾蛇身截然而斷,首即腐爛於內矣。臍有雙紅珠,是為蛇眼,得此配藥,其香,經久不散。醫治毒症,功效無比。
繆仲淳云:香有三品:一曰遺香,是麝臍閉滿,自於石傍用蹄尖揮落者為最佳,其地草木枯焦;二曰膝香亦佳;三曰心急香,被諸獸驚恐遺落收得,見心流脾結作一血塊,隔山間亦有香氣。此三香皆為佳品。今時以陝西、哈密出者,其色黃,香味濃厚者佳;山西五臺山羊來出者,其殼如豬脬亦佳;四川松盤山出,名蝙蝠香,皮厚有毛亦佳;雲南有一種無殼散香,色黑有騷氣者次。
大抵聚於蜀之打箭爐者名川香,聚於雲南者名云香,陝西之蘭州者名芥州香,皆良,其形圓,香氣濃厚,歷久不散。產於張家口以外歸化城以及內外蒙古者,名西口蝙蝠香;產於東三省,聚於營口者,名東口蝙蝠香,其形皆扁,氣味微薄而帶騷氣,略次。蓋麝香真色,乃紫紅與墨色。
近世作偽者,將少許蝙蝠香,雜以多數之香料屑末攙入,且加以相當之顏料,形似真者彷彿。辨別真偽者,大抵鼻嗅香氣芬烈與微薄。以香料之香與麝香之香,顯能分別。況真者氣味不但襲人,且日久不散;偽者香不能襲人,稍久嗅之,已乏香氣。尚有試法,亦可主判真偽:以熾炭火上將香少許彈於炭火上,真者如燃人發,其質爆烈,奇香四溢,偽者不但無香,且質如灰燼而爆烈。以此試之,立分真偽。
麝香內結有圓粒,或長扁形,外紋光滑質堅,碎之香氣逾常,即名當門子,其功力較散香勝數倍。亦有人工造作者,亦可試之:將當門子泡滾水內,真者依然堅結,偽者即化開矣。
白話文:
麝香形似獐子但體型較小,毛色為黑色,常以柏葉和蛇蟲為食。麝香位於肚臍處,因此稱為麝臍香,也叫當門子,長在陰莖前方,皮下有一個特殊的膜囊包裹著。到了冬天,麝香充滿囊袋;春天時,肚臍處會劇烈疼痛,麝自己會用爪子將麝香挖出來,然後藏在土裡。這種麝香品質最好,但不易取得。現在只能從活的麝身上取得,才能確保其完整性。產於羌夷地區的麝香最好,產於隋郡義陽、晉溪等地以及蠻族地區的次之,產於益州的麝香形狀扁平,多為偽造品。
真正的麝香,一個麝香囊可以分成三到四個小塊,刮去血膜和雜質,用四肢膝蓋的皮包裹後販賣。現在市面上的麝香大多是偽造的,據說當地人多用香貓的腎臟偽造麝香。參考劉侑的《西域記》,記載黑契丹地區出產香貓,其糞便都帶有麝香氣味,因此有人取其糞便,混以其他動物的血,偽造成麝香。近來又有人將荔枝核煅燒成灰,裝入真麝香的皮囊中混賣,危害甚大。所有入藥的麝香,都必須辨別真偽後才能使用。
(注解:)麝香屬於獐鹿類動物,但沒有角,尾巴很短,像山羊;嘴上有像野豬一樣的稜角狀牙齒;其種類大小不一,毛色也會隨著年齡變化:剛出生時為醬色或褐黑色,之後變成紅褐色,最後變為灰白色。全身長毛,只有嘴部沒有毛,嘴旁有斑點,背部有橫紋。雖然看起來笨拙,但腿力很快,因此很難捕捉。腹部肚臍處的囊袋,就是麝香囊,割破囊袋就能取得麝香。
因為氣味芬芳,當地人將麝肉視為美味。麝香囊的大小,與麝的年齡和強弱有關。產地以西藏高山、喜馬拉雅山以及雲南、貴州等省的山區為最佳。東北三省和蒙古也產麝香。黃河以南雖然也產類似麝的動物,但根據《本草綱目》,那是香貍,並非真正的麝香。《羌海雜誌》記載:青海江拉希拉之間,山谷重疊,盛產麝香,總之,有麝香的地方,必有麝香氣味。
從遠處聞到的麝香氣味濃烈而略帶腥味,若隱若現,若即若離;越靠近麝的巢穴,腥味就越淡。循著氣味尋找,幾乎百發百中。麝的肚臍最髒,常流血,晴天時會仰臥在草地上曬肚臍。肚臍眼突出,像個小碗一樣大,腥臭異常,蚊蠅螞蟻等聚集啃食,肚臍眼會突然縮回,蟲子被壓成粉末,一天多次,脂肪逐漸凝固變厚,這就是所謂的「草頭麝」,藥店常用。
曾吸入蜂、蠍、蜈蚣等毒蟲毒液的麝,肚臍處會有硃砂點,稱為「紅頭麝」,品質較高;最貴的叫做「蛇頭麝」,毒蛇吸食麝的肚臍,麝驚痛而用力吸吮,跳躍狂奔,蛇身伸縮盤繞,無法脫離。不久蛇身便斷裂,蛇頭腐爛在麝香囊內。肚臍上有兩個紅點,稱為「蛇眼」,用這種麝香配藥,香味持久,治療毒症效果極佳。
(繆仲淳記載:)麝香有三種等級:第一種是「遺香」,指麝香囊充滿後,麝自己用蹄尖將麝香從石頭邊揮落下來的,這種品質最好,落點周圍的草木都會枯焦;第二種是「膝香」,品質也很好;第三種是「心急香」,指麝受到驚嚇而遺落的麝香,其心臟和脾臟會凝結成血塊,即使隔著山也能聞到香味。這三種麝香都是上品。現在陝西、哈密產的麝香,顏色發黃,香味濃厚的較好;山西五台山產的麝香,囊殼像豬膀胱一樣的較好;四川松潘山產的麝香,稱為「蝙蝠香」,皮厚有毛的較好;雲南有一種無殼的散香,顏色發黑帶腥味的較差。
總之,聚集在四川打箭爐的麝香稱為川香,雲南的稱為雲香,陝西蘭州的稱為芥州香,這些都是好麝香,形狀圓,香味濃厚,持久不散。產於張家口以外歸化城以及內外蒙古的麝香,稱為西口蝙蝠香;產於東北三省,聚集在營口的,稱為東口蝙蝠香,這些麝香形狀扁平,氣味淡薄帶腥味,品質略差。真正的麝香顏色為紫紅色和墨黑色。
現代偽造者常將少量蝙蝠香與大量香料碎末混合,再加入適當的顏料,使其看起來像真的。辨別真偽的方法,主要靠鼻子聞氣味,真麝香氣味芬芳濃烈,而偽造的氣味淡薄。香料的香味和麝香的香味很容易區分。而且真麝香的香味不僅濃烈撲鼻,而且持久不散;偽造的香味則不濃烈,聞久了香味就消失了。還有一種測試方法可以判斷真偽:將少許麝香放在熾熱的炭火上,真麝香會像燃燒頭髮一樣爆裂,香味四溢;偽造的麝香則沒有香味,而且會像灰燼一樣,不會爆裂。用這種方法測試,可以立即分辨真偽。
麝香內部有圓形或長扁形的顆粒,表面光滑堅硬,碾碎後香味更濃,這就是「當門子」,其藥效比散香高出數倍。也有偽造的當門子,可以用這種方法測試:將當門子放入滾水中,真的依然堅硬,偽造的則會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