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增訂偽藥條辨》~ 卷四 (6)

回本書目錄

卷四 (6)

1. 牛黃(四)

偽者味苦不香,真者味甜氣香。真牛黃大者如雞子黃,小者如龍眼核,重疊可揭。其質輕虛,氣香有寶色者佳,如黃土色者下也。出產川蜀者為正地道。喝取者為上,殺取者次之。能辨真牛黃。則假者無論若何造法,可一驗便知耳。

炳章按:牛黃者,牛之病也。蓋牛食百草,偶誤食壅氣之草,以致胃腸壅滯,鬱極生火,火炎肝膽,則肝失疏泄,膽汁外溢,凝結成黃。而胃少膽汁,則食物不化,而不嗜食,故肌瘦肉消。黃者乃膽汁日溢,胃中甜肉汁,自外層結,受熱蒸燥,則凝結成顆成塊,漸結漸大,而黃成矣。

故黃多生於肝葉傍膽側際,或另生皮囊裹之,或生膽之厚皮處,或生角中,角竅亦屬肝故也。其味苦兼甜者,膽汁與甜肉汁之結晶體也,其氣馨芳者,百草之精氣也,其通竅化濁,清火化炎者,此膽之擅長本能也,用以治人心膽之疾者,同氣相求之義也。然其性涼而有小毒,能治驚癇寒熱、中風痰迷有餘之熱證者,乃以毒攻毒也。

此發明生黃之理,治病之原,取黃之法,辨黃真偽,再辨於下。《羌海雜誌》云:牛黃有家黃野黃之分,家畜犛牛犏牛皆能生黃。凡牛腹生黃,食草不貪,行走不捷,日漸瘠立,兩眼胞皆黃色;或眼如血色,或夜分身有光,或鳴吼以恐驚人。計其吐黃之期,須終日按其脈而伺之。

仰系之則不吐,俯系之則隨吐隨食。必俯系之而以牛舌不能及地為率,又須防其蹄躋也。吐黃以後,牛體膘健逾恆。如逾期不吐,牛必倒斃。剖腹取之,黃無精氣,非上品也。凡藥肆之常有者,大抵系家牛所吐及剖腹所得者為多,名曰牛黃。然真西黃則惟巖穴叢草中遇之。蓋犀牛吐黃,亦隨吐隨食。

惟吐藉草之上,吮食不淨,余液下漏,沉入土中也,然探其穴藉草之下有土光滑可鑑者,掘之始有犀黃。然亦不多。家牛黃者,色淡黃,紋理細;真犀黃者,金黃色,紋理粗,暑天蚊蟲不集,湯初沸時,捻末少許撒之,沸湯頓無巨泡矣。取黃染指透爪甲者亦佳。古人其取黃又名照水,以盆注水承之,夜俟其吐水中,喝逼而取之為生黃亦佳。

昔以隴西、山西出者著名,故曰西黃,即牛黃也。產奉天省地屠牛廠及興京、桓仁、寬旬、東豐、吉林、黑龍江省等均產,皆名東黃,亦佳。近今所謂廣東黃者,皆馬黃也。蘇尖牛黃,即水牛之黃也。近代駱駝黃亦充牛黃。然考駱駝之黃,其形態與功用確類真牛黃,凡治驚癇風痰、熱痰,而功稍遜,惟氣不馨為異耳。惟駝亦食草,食亦反芻,與牛相類耳。

至所謂片黃者類,皆南省所產之蟒黃是也,不堪入藥,宜禁除之。

白話文:

牛黃(四)

偽造的牛黃嚐起來苦澀無香,而真正的牛黃則嚐起來甘甜且芳香。真牛黃大的像雞蛋黃,小的像龍眼核,層層疊疊可以剝開。質地輕盈疏鬆,氣味芳香帶有寶石般光澤的為上品,如果顏色像黃土一樣則較次。產自四川、蜀地者為正宗地道藥材。牛隻自然吐出的牛黃最好,宰殺後取出的次之。只要能辨別真偽,無論偽造者如何製作,都能輕易識破。

炳章註:牛黃是牛生病的產物。牛吃百草,有時誤食脹氣的草,導致胃腸阻塞,鬱積成火,火炎燒灼肝膽,肝臟失去疏泄功能,膽汁外溢,凝結成黃。由於胃中缺少膽汁,食物無法消化,因此牛隻食慾不振,身體消瘦。牛黃是膽汁日漸外溢,與胃中甘甜的肉汁,從外層開始凝結,經過熱蒸乾燥,逐漸凝結成顆粒、塊狀,最後形成牛黃。

所以牛黃大多長在肝葉旁、膽囊附近,或包在獨立的囊中,或生長在膽囊厚皮處,或長在牛角中(牛角也屬肝經)。牛黃兼具苦味和甜味,是因為膽汁與甘甜肉汁結晶的緣故;其芳香氣味,來自於各種草藥的精華;它能夠通竅化濁、清熱解毒,這是膽汁本身的特性;用來治療人心膽疾病,是根據同氣相求的原理。但牛黃性涼微毒,能治療驚癇、寒熱、中風、痰迷等熱證,是利用毒性攻克毒性的方法。

這段文字闡述了牛黃的生成原理、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因、採集方法以及辨別真偽的方法,以下將更詳細說明。《羌海雜誌》記載:牛黃分家牛黃和野牛黃。家養的犛牛、犏牛都能產生牛黃。牛隻腹部生長牛黃時,食慾不振,行動遲緩,日漸消瘦,眼白發黃;或眼睛像血一樣紅,或夜間身體會發光,或鳴吼嚇人。要預測牛隻吐出牛黃的時間,需要整天觀察其脈象。

如果將牛隻向上綁,它就不會吐;如果向下綁,它就會一邊吐一邊吃。必須向下綁,而且牛舌頭碰不到地為準,還要防止它踢傷人。吐出牛黃後,牛隻的身體會比以往更健康。如果超過時間還沒吐,牛就會死亡。剖腹取出的牛黃沒有精氣,不是上品。藥店裡常見的牛黃,大多是家牛吐出或剖腹取得的,稱為牛黃。但真正的西黃,只有在山岩洞穴、草叢中才能發現。

犀牛吐出的牛黃,也是一邊吐一邊吃。只是吐在草地上,沒有完全舔乾淨,剩下的汁液滴落,沉入土中。如果發現草地下的泥土光滑如鏡,挖開就能找到犀牛黃,但數量不多。家牛黃顏色淺黃,紋理細密;真正的犀牛黃顏色金黃,紋理粗糙,夏天蚊蟲不會靠近;把少許牛黃粉末撒在剛沸騰的熱湯裡,沸騰的湯泡會立刻消失。能將牛黃染到指甲縫裡也是上品。古人採集牛黃的方法也稱為「照水法」,用盆子盛水承接,晚上等待牛隻將牛黃吐到水中,然後收集便是生黃,也是上品。

以前隴西、山西產的牛黃最有名,稱為西黃,也就是牛黃。奉天省的屠宰場以及興京、桓仁、寬甸、東豐、吉林、黑龍江省等地也出產牛黃,稱為東黃,品質也很好。現在所謂的廣東黃,都是馬黃。蘇尖牛黃是水牛的膽結石。近代也用駱駝黃冒充牛黃。但駱駝黃的形態和功效確實與真牛黃相似,都能治療驚癇、風痰、熱痰,只是效果略遜,而且沒有芳香氣味。駱駝也吃草,也反芻,和牛很像。

至於所謂的片狀牛黃,大多是南方產的蟒蛇膽結石,不能入藥,應該禁止使用。

2. 杜膽星(五)

偽名京膽星,或云即江南土製,色有花點,不黑,質極硬,不軟。不知何物偽造,誤人不少。按膽星即天南星,生研為末,臘月取牛黃膽汁,和藥納入膽袋中,懸有風處干之。年久者彌佳。南星氣味苦溫,有大毒。牛膽汁,苦,大寒,無毒,以牛膽汁制南星,所以殺燥烈之性,而並解其毒。蘇頌云:治驚風有奇功,匪特除痰下氣攻積也。若偽制射利,貽害多已。

炳章按:製造膽星法:臘月黃牛膽汁,拌漂淨生南星研細末如稀糊,仍入膽皮內,懸掛有風無日處陰乾,至次年將皮剝去再研細,用新臘牛膽同前製法。曾手製至三年,其色猶黃白,至九年才褐色耳,此沈萍如法。

其他如《本草明辨》,製法略異,方亦錄下,以備參考:擇臘月庚申日,以漂天南星、川貝母各半,研極細末,以黃牛膽一具,上開一孔,不令汁出,將二味和入於膽中,懸掛檐前風日之中候乾,去膽皮另換一膽。如是者九次。苟能一年一次,九年成功者,最佳。今市上所售色黑如漆者,乃小元參研末搗蜜如餅,裝入雞肚內曬乾充用,害人匪淺。

白話文:

杜膽星(五)

市面上有些假冒的膽星,也叫做京膽星,或說是江南地區仿造的。這種假貨顏色上有斑點,並不純黑,質地非常堅硬,一點也不柔軟。不知道是用什麼東西偽造的,已經誤害了不少人。其實真正的膽星就是天南星,將它生研磨成粉末,在臘月的時候取新鮮的牛黃膽汁,與藥粉混合後放入牛膽囊中,懸掛在通風的地方晾乾。時間越久越好。天南星味苦性溫,有大毒;牛膽汁味苦性寒,無毒。用牛膽汁來炮製天南星,可以降低它的燥烈之性,並能解毒。蘇頌說:它治療驚風有奇效,不僅能去除痰液、降氣、攻破積聚。如果為了牟利而偽造,造成的危害就太多了。

炳章補充說明膽星的製作方法:在臘月取新鮮黃牛的膽汁,拌入洗淨的生天南星研磨成的細粉,調成稀糊狀,再放回膽囊內,懸掛在通風無陽光直射的地方陰乾,到次年再將膽皮剝去,重新研磨成細粉,再用新的臘月黃牛膽汁按照同樣的方法製作。我曾經親手製作過三年,顏色還是黃白色,直到九年才變成褐色,這是按照沈萍的方法製作的。

其他書籍,例如《本草明辨》,記載的製作方法略有不同,也一併列在這裡供參考:選擇臘月庚申日,將洗淨的天南星和川貝母各一半,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一個新鮮的黃牛膽,在上面開一個小孔,注意不要讓膽汁流出,將兩種藥粉混合後放入膽囊中,懸掛在屋簷下通風向陽處晾乾,然後去掉膽皮,再換一個新的牛膽重複上述步驟。這樣重複九次。如果每年能做一次,九年後製成的藥效最好。現在市面上賣的那些顏色黑如漆的,是用小元參研磨成粉末,再加蜂蜜揉成餅狀,塞進雞肚子裡曬乾冒充的,危害非常大。

3. 鹿茸(六)

鹿茸頂尖帶血者,謂之血柿茸,價值甚昂。聞射利之徒,或用豬尾,或用小腸,和以豬血,攙以雜藥,假造偽充。外形與真無二,及煎熬之後,則糜爛臭穢,可驗而知之。若研末入丸藥,甚難辨識。按鹿茸氣味甘溫無毒,主治漏下惡血,寒熱驚癇,益氣強志,生齒不老,為補骨血、益精髓之要藥。麋茸尚不可用,又安用此假柿茸耶?若遇危險重症,服之則貽誤必多矣!

炳章按:茸者,如草芽初生之狀。麋鹿,雌者無角,雄者之角,年解年生。乘其初生含血未成骨時,取以為補精血藥。因其狀命名也。惟採茸之法,貴乎始生含血者,漸長則成角不適用。故云宜如茄之小者,分歧則大而不取。此舉茸生初久,形分大小而言,非可指為鹿之大小解也。

凡具氣血者,幼則弱,老則衰,惟壯大者則強。是麋鹿之茸,正當取於壯大之麋鹿為貴,當取其頭骨大而茸豐肥,如馬鞍形、鞽形者為最,至茄茸則太嫩而小,寇宗奭已論之矣。再論採取之法,《羌海雜誌》云:茸鹿一種,天下盛稱關東,其實製法,以西產為良,品質亦不及西產之厚也。然西產製法,亦未嘗不佳。

最上者亦曰旋茸。其法得一生鹿,閉於柵,聚圍之而呼噪,鹿性躁驚,距奮擲足無停蹄,其體純陽,兩角更甚,約數小時,其熱度達於極點,有力者粹入,以利刃斷其首,長杆丈餘上穿鐵環綴八尺之鐵鏈,而以鹿角系其端,極力搖而旋轉之。甲疲乙易,乙疲丙易,不知其數千萬轉,其精血靈活和勻,無孔不入,無竅不通。

稍停,則精血凝聚之處,易生微蟲;精血不到之處,元氣不足,非全材矣,此青海採製鹿茸之法也。此指家畜而言。如遇野山之鹿,即隨時又獲取茸,攻效尤偉。李春芝云:麋鹿俗呼梅鹿,尤有馬鹿之分,二鹿均能生茸,皆有臘血片。大抵麋鹿解角後,其新茸芽生之際,初起如銀杏狀,漸成梨形及核桃形,名曰血包,此為第一期。再則支生兩凸,如茄子形,或如鞍子形,名曰扈子。

鞍子稍養數日,急宜取用,此為第二期。倘逾此期,即為又子,此為第三期,即毛角也,血液枯燥,功效已薄。上述麋鹿生茸,關於時際之遲早,以區別其形狀之良窳,再別其每架鹿茸切片時,復有蠟片、血片、風片、骨片之分。

如茸之頂尖,最首層之白如蠟,油潤如脂,名之曰蠟片;次層白中兼黃,純系血液貫注其中,故名曰血片;最次層片有蜂巢,色紫黑透孔,名曰風片,俗云木通片,如木通之空通也;最次則與骨毗連,同角相仿,名曰骨片,效力更薄矣。凡辨原架鹿茸之法,須顏色紫紅明潤有神,頂圓如饅頭式者佳,如色帶黃黑頂上凹陷者次。

東三省產及青海、新疆均佳。浙江衢州金華出亦佳。偽者以鹿茸架,用豬血麵粉做成。

白話文:

鹿茸(六)

鹿茸頂端帶血的,稱為血柿茸,價值非常高。聽說一些圖利的人,會用豬尾巴或小腸,加上豬血和一些雜藥,偽造鹿茸。外觀和真的沒什麼差別,但煎熬之後,就會爛掉並發出臭味,很容易辨別真偽。如果磨成粉末加入丸藥中,就非常難以辨識了。鹿茸氣味甘甜溫和,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婦女陰道出血、寒熱驚厥等症狀,能益氣強身,使人長壽,是補血益精髓的重要藥物。連麋鹿茸都不可用,更何況是用這種假的血柿茸呢?如果遇到危重症狀,服用它反而會延誤病情!

茸,就像草芽剛長出來時的樣子。麋鹿,母鹿沒有角,公鹿的角每年都會脫落再生。趁著鹿茸剛長出來,還帶有血液,尚未骨化時採集,作為補精血的藥物。因其形狀而命名。採集鹿茸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採集剛長出來還帶有血液的鹿茸,長大了就變成角,就不能用了。所以說,應該像採摘茄子一樣,選取小的,分枝多的就大了,不採。這裡講的是鹿茸生長的時間長短,形狀的大小,而不是指鹿的大小。

凡是有氣血的生物,幼時弱小,老時衰弱,只有壯年時期才強壯。所以,麋鹿茸應該選取壯年麋鹿的為上品,鹿頭骨大,鹿茸豐滿肥厚,像馬鞍形或鞋形狀的最好,像茄子一樣小的鹿茸太嫩了,寇宗奭已經論述過了。再談談採集的方法,《羌海雜誌》說:鹿茸天下盛產於關東,但實際上以西產的為佳,品質也比不上西產的厚實。然而西產的製作方法,也未必不佳。

最好的鹿茸也叫做旋茸。方法是抓住一隻鹿,關在柵欄裡,圍著它呼喊,鹿性情急躁驚慌,會不斷地跳躍踢腳,它的身體充滿陽氣,兩個角更是如此,大約幾個小時,鹿的體溫達到極點,強壯的人會衝上去,用鋒利的刀砍下鹿頭,用一根長約一丈的杆子,上面穿著鐵環,繫著八尺長的鐵鏈,用鹿角系在鏈子的末端,用力旋轉。一個人累了就換另一個人,不知轉了多少萬圈,鹿茸的精血就會非常活絡均勻,沒有任何死角。

稍微停一下,精血凝固的地方就容易生蟲;精血到達不了的地方,元氣不足,就不是完整的鹿茸了,這是青海採集和製作鹿茸的方法。這是指家養的鹿。如果是野生的山鹿,則隨時都可以採集鹿茸,效果更好。李春芝說:麋鹿俗稱梅鹿,還有馬鹿之分,兩種鹿都能長鹿茸,都有臘片和血片。一般來說,麋鹿脫角後,新的鹿茸芽剛長出來時,開始像銀杏一樣,逐漸變成梨形或核桃形,叫做血包,這是第一期。然後分出兩個凸起,像茄子一樣,或像馬鞍一樣,叫做扈子。

馬鞍形的鹿茸養幾天後,就要趕快採集,這是第二期。如果超過這個時間,就變成角了,這是第三期,也就是毛角,血液乾燥,功效已經很弱了。上述麋鹿長鹿茸的時間,會影響鹿茸形狀的好壞,再者,每片鹿茸切片時,又有蠟片、血片、風片、骨片之分。

鹿茸頂端最上面一層白色,像蠟一樣,油潤光滑,叫做蠟片;第二層是白中帶黃,全是血液貫注其中,所以叫做血片;最下面一層有蜂窩狀小孔,顏色紫黑,叫做風片,俗稱木通片,像木通一樣空心;最下面一層與骨頭相連,和角差不多,叫做骨片,功效最弱。辨別原架鹿茸的方法,顏色要紫紅明亮有光澤,頂端圓潤像饅頭一樣的最好,顏色帶黃黑,頂端凹陷的次之。

東北三省、青海、新疆產的都很好,浙江衢州、金華產的也很好。假的鹿茸用鹿茸架,用豬血和麵粉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