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增訂偽藥條辨》~ 卷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8)

1. 天竹黃(十九)

天竹黃,生南海鏞竹中,此竹極大,又名天竹。故宗奭云:是竹內所生,如黃土,著竹成片者,今剖諸竹內,往往得之。按李時珍有言:竹黃乃大竹之精氣結成,其氣味功用與竹瀝同,而無寒滑之害。氣味甘寒,涼心經,去風熱,清痰火。真者難得,故肆中有偽品,或云即土石所造,色雜不可辨,用者不可不慎也。

炳章按:李時珍《本草綱目》「釋名」條下,採注吳僧贊寧《筍譜》云:天竺生南海鏞竹中,又名天竹,此竹極大,其內生黃,可以療疾。本草作天竺之竺,非矣。李息齋《竹譜詳錄》云:鏞竹出廣南,絕大,內空,節可容二升,交、廣人持以此量出納。竹中有水,甚清潔。

溪澗四月後,水皆有毒,惟此竹水無毒,土人陸行皆飲用之;至深冬則凝結竹內如玉,即天竹黃也。可療風癇疾。又如相迷竹,生黃州,狀與鏞竹大同小異,中亦有黃,堪作丸治病,然力不及鏞竹云。沈存中《筆談》補云:嶺南深山中有大竹(即鏞竹),內有水,甚清澈,溪澗中水皆有毒,惟此水無毒,土人陸行多飲之。至深冬則凝結如玉,即天竹黃也。

昔王彥祖知雷州時,盛夏至官山,溪澗水皆不可飲,惟剖竹取水,烹飪飲啜,皆用竹水。次年被召赴關東行,求竹水不可復得,問土人乃知至冬則凝結,不復成水。適是夜野火燒林,木為煆燼,惟竹黃不灰,如火燒獸骨,色灰而輕。土人多以火後採集,以供藥品,不若生得者為善,因生時與竹節貼牢,不易取鑿耳。

沈、李二公所說竹黃,確是近今天生之老式竹黃。

又考日本《竹譜》云:竹實酥、竹膏,皆漢之天竹黃也。因竹枯,筒中之露水由濕熱凝結如麵粉者,名天竹黃。田中方男云:此物系生於竹節間凝結物,大抵由純粹玻石而成。於東印度、中國,以供藥劑之用,價甚貴。用於膽液性之嘔吐痰癇、血痢、痔疾及其他相類之證。

《林氏本草》云:竹條中之黃,乃竹所含有之乳汁液,干而凝結者,性與新竹之甘味液相同。至於老竹則色液俱變,結為堅塊,恰如一種浮石,有異味,而收斂異常,儼如已燒之象牙,印度名之曰竹糖,漢醫名曰竹黃。《植物字彙》云:若竹幹過于堅密,則其節中以得太陽之溫度,而次第凝結之故,自然滴液如蜜,即古來所傳竹實酥也。

法《大字書》云:竹節間,有名他伯希尹爾者,為玻石質,而雜以灰石質少許及有機性之物質,是昔所最珍奇者也。由是觀之,則老竹節間所瀦留之甘液,次第凝結為砂石狀者也,其性為玻石質。玻石質者,木賊、麥稗等之堅質所具之質也。本邦九州,竹中有液者甚多,特薩州竹中,出有砂石狀之物,迄七八月割之則出水,十月、十一月則成砂塊,灰黃色。

綜觀東西洋諸學說,其名雖有竹實酥、竹膏等之異,辨其生成形態,與沈、李之發明,亦相吻合,然亦足資參考,以補我中華舊有本草之所未詳,比較現行老式片天竹黃一一符合。余如《大明》云:此是南海邊竹內塵砂結成者。宗奭曰:此竹內所生如黃土、著竹成片者。馬志曰:天竹黃生天竺國,今諸竹內往往得之,多燒諸骨灰及蛤粉等雜之者云云,大抵如近人云人造者。

依據此說也,近時作偽者,不獨以蛤粉等製造,甚至有用水門汀偽造者,可謂天良傷盡者也。然偽造形態易於鑑別,與天然生成者,形色不同耳。

白話文:

天竹黃,生長在南海一帶的鏞竹中,這種竹子非常巨大,又被稱為天竹。宗奭說,天竹黃是竹子內部產生的,像黃色的泥土,成片附著在竹子內壁。現在剖開竹子,常常可以發現它。李時珍說,竹黃是大竹的精氣凝結而成,它的氣味和功效與竹瀝相同,但沒有竹瀝的寒涼滑利之害。竹黃的味道是甘甜寒涼,可以清涼心經,去除風熱,清除痰火。真正的竹黃很難得到,所以市面上有很多假貨,有人說是用土石製造的,顏色混雜難以分辨,使用時必須非常小心。

炳章按:李時珍《本草綱目》的「釋名」條下,引用了吳僧贊寧《筍譜》的說法,說天竺黃生長在南海的鏞竹中,又名天竹,這種竹子非常巨大,內部會產生黃色的物質,可以用來治療疾病。本草書中寫的「天竺」的「竺」字是錯的。李息齋《竹譜詳錄》說,鏞竹產於廣南,非常巨大,內部空心,竹節的容量可以裝二升,廣東、廣西一帶的人用它來量取物品。竹子裡面的水很乾淨。

溪澗在四月之後,水都有毒,只有這種竹子裡的水沒有毒,當地人外出行走都喝這種水。到了深冬,竹子裡的水會凝結成玉石般的固體,那就是天竹黃,可以治療風癇疾病。還有一種叫相迷竹的竹子,生長在黃州,形狀和鏞竹大致相同,竹子內部也有黃色的物質,可以用來做藥丸治病,但藥力不如鏞竹的竹黃。沈括《筆談》補充說,嶺南深山中有大竹(就是鏞竹),裡面有水,非常清澈,溪澗裡的水都有毒,只有這種水沒有毒,當地人外出行走都喝這種水。到了深冬,水會凝結成像玉石一樣的固體,就是天竹黃。

以前王彥祖任雷州知州時,盛夏時去官山,溪澗的水都不能喝,只能剖開竹子取水,煮飯喝水都用竹水。第二年被調到關東,想再找竹水就找不到了,問當地人才知道到了冬天竹水就會凝結,不再是液體了。正好那天晚上發生了山火,樹木都被燒成灰燼,只有竹黃沒有燒成灰,就像燒過的獸骨一樣,顏色是灰色的而且很輕。當地人多在火災後採集竹黃,用來做藥,但不如自然產生的好,因為自然產生的竹黃緊貼在竹節上,很難鑿取。

沈括、李息齋兩位先生所說的竹黃,確實是接近天然形成的古老天竹黃。

再查考日本《竹譜》的記載,說竹實酥、竹膏都是漢地的天竹黃。因為竹子枯死,竹筒中的露水受到濕熱凝結成麵粉狀的東西,就叫做天竹黃。田中方男說,這種東西是生長在竹節之間的凝結物,大多是由純粹的玻璃質形成的。在東印度和中國,被用作藥劑,價格非常昂貴。用於治療膽汁性的嘔吐、痰癇、血痢、痔瘡以及其他類似的症狀。

《林氏本草》說,竹子中的黃色物質是竹子含有的乳汁液體,乾燥凝結而成的,性質和新鮮竹子的甘甜汁液相同。至於老竹,汁液的顏色都會變化,凝結成堅硬的塊狀,就像一種浮石,有異味,收斂性異常,就像燒過的象牙,印度稱之為竹糖,漢醫稱之為竹黃。《植物字彙》說,如果竹子的莖幹過於堅硬緻密,那麼竹節內部就會吸收太陽的溫度,然後逐漸凝結,自然滴落的液體像蜂蜜一樣,這就是古代傳說的竹實酥。

法國的《大字書》說,竹節之間有一種叫做「他伯希尹爾」的東西,是玻璃質,並混雜少許石灰質和有機物質,這是古代最珍貴的東西。由此看來,老竹節間所積存的甘甜汁液,會逐漸凝結成砂石狀的東西,它的性質是玻璃質。玻璃質是木賊、麥稗等堅硬物質所具有的。日本九州有很多竹子內部有液體,尤其是薩州產的竹子,內部會出現砂石狀的物質,在七八月切割時會流出水,到了十月、十一月就會變成砂塊,顏色是灰黃色。

綜觀東西方各家的學說,雖然名稱有竹實酥、竹膏等不同,但分析它的形成方式,和沈括、李息齋的發現也是相符的,這也能作為參考,彌補我們中國古代本草記載不夠詳細的地方,比較現在的傳統片狀天竹黃,也一一符合。比如《大明本草》說,這是南海邊竹子內部的塵土砂石凝結而成。宗奭說,這種東西是竹子內部產生的,像黃色的泥土,成片附著在竹子內壁。馬志說,天竹黃產於天竺國,現在各地的竹子裡也常常可以發現,但很多都是摻雜了燒過的骨灰和蛤粉等雜物,大致和現在人造的相似。

根據這些說法,現在造假的人,不僅僅用蛤粉等來製造,甚至還有人用水泥來偽造,真是喪盡天良。但是偽造的形態很容易辨別,和天然生成的,形狀顏色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