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偽藥條辨》~ 卷三 (7)
卷三 (7)
1. 茯苓(十五)
茯苓,當取整個切片,照之微有筋膜者,真,切之其片自卷,以結白為上。近來有一種鏡片,多以米粉和苓末假造混充。聞又有以米粉包裹松根造成整個者,亦宜細辨。
炳章按:宗奭曰:茯苓生於多年大松之根,乃松之精氣盛而抑鬱,發泄於外,結為茯苓,故不抱根,離其本體有零之義也。精氣不盛,止能附結本根,既不離本,故曰獲神。《淮南子》云: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絲。宗奭曰:上有菟絲之說,甚為可信。時珍曰:下有茯苓,上有靈氣如絲之狀,土人亦時見之,非菟絲也。
《典術》云:松脂入地,千年為茯苓。望松樹赤者,下有茯苓,此皆言天然野生之茯苓,其生長在十年或數百年不等,得松之精氣足,其皮黑皺,其肉堅緻結合,不論何地產,皆為佳品。惟雲南產,天然生者為多,亦皮薄起皺紋、肉帶玉色、體糯質重為最佳,借乎出貨不多。
其他產臨安、六安、於潛者,種苓為多,其法用本地天產鮮茯苓,搗碎如泥,種於肥土山葉茂松根上。先將松根傍離根二尺余,掘去泥土至見松根,將茯苓屑每株約一兩,以竹箬裹附松之支根上,閱半年,施肥料一次,至三年起掘,則成二三斤重量之茯苓。然其生結不在原種根上,隨氣息止而結苓,往往有種於西杈根而結苓在東杈根,間有種而不結者。
且松根下結苓,而葉必萎黃,或發紅色,此即松之精氣,收聚凝結為苓也,故土人望而即知其謂有苓。種苓外皮鬆浮而厚,內肉鬆而不堅結,色白無神,即種苓也,為次。凡茯苓有筋者去之。雷斆云:茯苓有赤筋者,誤服令人目中有星,多服致目盲,服茯苓者注意之。
白話文:
茯苓這種藥材,要選用整塊切片的,對著光看,如果微微帶有筋膜紋路的,才是真的。切開後,藥片會自然捲曲,而且以內部呈現潔白色的為上品。現在市面上有一種假貨,大多是用米粉和茯苓粉末混合偽造的,聽說還有用米粉包裹松樹根做成整塊的,也要仔細分辨。
炳章按:宗奭說,茯苓生長在多年大松樹的根部,是松樹的精氣過於旺盛又被壓抑,向外散發,凝結而成的。所以茯苓不會緊抱樹根,而是離開樹的主體,有零散脫離的意思。如果松樹精氣不夠旺盛,就只能附著在樹根上,因為沒有脫離樹根,所以叫做獲神。《淮南子》說,千年松樹的下面會長出茯苓,上面會長出菟絲。宗奭認為,上面長出菟絲的說法,相當可信。李時珍說,松樹下長出茯苓,上面會有像絲狀的靈氣,當地人也時常看到,並不是菟絲。
《典術》說,松樹的樹脂滲入地下,經過千年就會變成茯苓。看到松樹樹皮呈紅色的,下面就會有茯苓。這些說的都是天然野生的茯苓,生長時間從十年到數百年不等,吸收了足夠的松樹精氣,它的外皮呈黑色且有皺紋,內部的肉質緊密結合。無論產於哪裡,都是上品。只有雲南產的,天然野生的比較多,而且是外皮薄且有皺紋、肉質呈玉色、質地糯軟且份量重的為最好,只是產量不多。
其他產於臨安、六安、於潛的,大多是人工種植的茯苓。種植方法是,將當地天然產的新鮮茯苓搗碎成泥狀,種在肥沃的山地、樹葉茂盛的松樹根部。先將松樹根旁邊,離根約兩尺多的地方,挖開泥土直到看見樹根,然後將茯苓碎屑,每株約一兩左右,用竹箬包著,附在松樹的支根上。經過半年,施肥一次,等到三年後挖出來,就會長成二三斤重的茯苓。但是,它生長結成的位置,並不在原來種下去的根上,而是隨著氣息停止的地方而結成,往往有種在西邊的樹根,卻在東邊的樹根長出茯苓的情況,也有種了卻不長的情況。
而且松樹根下長出茯苓時,松樹的葉子一定會枯黃,或者變成紅色,這就是松樹的精氣,收聚凝結成茯苓的緣故,所以當地人看到這種現象,就知道那裡有茯苓。人工種植的茯苓,外皮鬆散浮腫而且很厚,裡面的肉質鬆軟不夠堅實,顏色慘白沒有光澤,就是種植的,品質較差。凡是茯苓有筋絡的都要去掉。雷斆說,茯苓如果有紅色的筋,誤服會讓人眼睛看到星光,多服會導致失明,服用茯苓的人要注意。
2. 茯神(十六)
茯神,真者木心,或在旁,或在中,亦不止一心,切開有筋膜者是也。假者木心在中,且止一心,而無筋膜。
炳章按:茯神,即茯苓之抱木中心者。茯苓乃得松之氣,自作塊而大,不附著根,其抱根而生者,茯神也。其餘鑑別法詳前茯苓條下。
白話文:
真正的茯神,是木頭中心的部分,這個木心可能在旁邊,也可能在中間,而且不只有一個木心,切開後有筋膜狀的組織,這才是真的茯神。假的茯神,木心在中間,而且只有一個木心,沒有筋膜狀的組織。
炳章的按語:茯神,就是茯苓包著木頭中心的部分。茯苓是吸收了松樹的氣息,自己長成塊狀變大,不附著在樹根上。而包著樹根生長的,就是茯神。其他關於如何辨別茯神的方法,詳細寫在之前的茯苓條目下了。
3. 血竭(十七)
血竭,一名麒麟竭,甘、咸,平。色赤專入血分,散瘀生新,止痛生肌,善收瘡口。《南越志》云:麒麟竭是紫礦之脂也,出南番。欲驗真偽,但嚼之不爛如蠟者為上,磨之色透指甲者方真。今有以海姆血偽充者,味大咸,有腥氣,不堪入藥,須明辨之,毋為所誤。
炳章按:蘇恭曰::麒麟竭,樹名渴留;紫礦,樹名渴稟,二物大同小異。馬志曰:二物同條,功效亦別。紫礦色赤而黑,其葉大如盤,礦從葉上出(炳章按:紫礦俗名紫草茸,乃此樹上蟲所造成,故《綱目》列入虫部)。麒麟竭色黃而赤,從木中出如松脂。頌曰:今南番諸國及廣州皆出,木高數文,婆娑可愛,葉似櫻桃而有三角。
其樹脂從木中流下,滴下似膠飴狀,久而堅凝,乃成竭,色作赤色。採無時。舊說與紫礦相類,而別是一物,功力亦殊。《一統志》云:血竭樹略似沒藥樹,其肌赤色。採法亦於樹下掘坎,斧伐其樹,脂流於坎,旬日取之。多出火食國。考諸家辨正,血竭確別有一物,惟《南越志》言是紫礦之脂,或亦傳訛之辭。
總之,血竭色要鮮紅有光,質體要松,試之以透指甲者為真,以火燒之,有赤汁湧出,入紙無跡暈,久而灰不變本色者為麒麟竭,最佳。色紫黑、質堅、外竹箬包裹者為鞭竭,略次。偽者以松香火漆做成,入火滴紙有跡暈,宜辨之。
白話文:
血竭,又名麒麟竭,味道甘甜、帶點鹹味,藥性平和。顏色赤紅,主要作用於血液,能散瘀、促進新血生成、止痛、促進肌肉生長,很適合用來收斂傷口。《南越志》說:麒麟竭是紫礦這種植物分泌的樹脂,產於南方外國。要分辨真假,只要咀嚼後不散開像蠟一樣的就是上品,磨成粉後能讓指甲透出紅色的才是真的。現在有人用海姆血這種東西假冒,味道非常鹹,有腥臭味,不能入藥,一定要仔細分辨,不要被騙了。
炳章認為:蘇恭說:「麒麟竭這種植物的名稱是渴留;紫礦這種植物的名稱是渴稟,這兩種東西大同小異。」馬志說:「這兩種東西來自同一樹木,但功效不同。紫礦顏色是紅色帶黑,葉子很大像盤子,礦物質從葉子上長出來(炳章認為:紫礦俗稱紫草茸,是這種樹上的蟲子造成的,所以《本草綱目》把它歸在蟲部)。麒麟竭顏色是黃中帶紅,從樹木中流出,像松脂一樣。」蘇頌說:「現在南方外國和廣州都有出產,樹木高數丈,姿態優美,葉子像櫻桃但有三角。」
它的樹脂從樹木中流下,滴下來像膠水一樣,時間久了會凝固變硬,就變成血竭,顏色是紅色。採集沒有固定的時間。以前的說法認為它和紫礦很像,但其實是不同的東西,功效也不同。《一統志》說:血竭樹有點像沒藥樹,樹幹是紅色的。採集方法是在樹下挖坑,用斧頭砍樹,樹脂就會流到坑裡,過幾天就可以取走了。大多產於火食國(指熱帶地區的國家)。考證各家說法,血竭確實是另外一種東西,只有《南越志》說是紫礦的樹脂,可能是誤傳。
總之,血竭顏色要鮮紅有光澤,質地要鬆軟,用來測試能讓指甲透出紅色的才是真的。用火燒的時候,會有紅色的汁液流出,滴在紙上不會留下痕跡,過很久灰燼顏色也不會改變的,才是麒麟竭,是最好的。顏色紫黑、質地堅硬、外面用竹箬包裹的是鞭竭,品質略差。假的血竭是用松香和火漆做成的,用火燒滴在紙上會有痕跡,需要仔細分辨。
4. 阿魏(十八)
阿魏,辛平,入脾胃,消肉積,殺細蟲,去臭氣。出西番,木脂熬成。氣味極臭。試取少許,安銅器一宿,沾處白如銀汞者真。今人多以胡蒜白偽造之,用者不可不慎。
炳章按:《新疆雜記》云:阿魏,傘形科之多年生草本也,高三四尺,莖徑寸許,葉淡紅色。五六月間,花叢生於頂,如茴香,氣非常之臭,偶一沾之,數日不能去。其液名阿魏精,人取之販賣,每斤價錢八錢。根莖如蘿蔔,徑三四寸,長尺余,人取之以熬膏,每斤價錢三四錢,此即真阿魏也。
《五雜俎》云:黃金無假,阿魏無真。皆狀其得之之難,而不知新疆塔城伊犁鎮西,以及迪化之孚遠、奇台等處,遍野漫山,直有用之不竭之勢,牽羊、毒羊之說,尤為謬妄矣,且產於伊犁者,其味特香,尤為奇品。《觚賸》云:諾皋載波斯國出阿虞,長八九尺,皮色青黃,三月生,葉似鼠耳,斷其枝汁如飴,久而堅凝,名阿魏。本草亦從之。
近有客自滇中來,言彼處蜂形甚巨,結窩多在絕壁,垂如雨蓋。滇人於其下掘一坎,置肥羊於內,令善射者飛騎發矢,落其窩,急以物覆坎,則蜂與羊相刺撲,二者合併,取出杵用,是名阿魏。所聞特異,此說謬妄,不能取信,附錄以待考正。據諸家本草亦多從植物類而生,並無此議。
考近今市用色黃溏者,曰溏魏,佳;黑者,名砂魏,次。按阿魏有三試法:以半錢阿魏安於銅器中一宿,有魏沾處如銀者,真;以一錢入五豆草自然汁中一宿,至明日如鮮血者,亦佳;一錢安柚樹上,立乾者,亦佳。
白話文:
阿魏,味道辛辣性平,歸脾胃經,能消除肉類積食,殺死體內寄生蟲,去除臭氣。產於西域,是將木脂熬製而成。氣味非常難聞。可以取少量阿魏,放在銅器中過夜,如果接觸的地方呈現如銀汞般的白色,那就是真的阿魏。現在很多人用胡蒜的白色部分偽造阿魏,使用時不可不小心。
炳章按:《新疆雜記》記載:阿魏是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約三、四尺,莖的直徑約一寸,葉子呈淡紅色。五、六月間,花朵叢生在頂端,像茴香,氣味非常臭,偶爾沾到一點,好幾天都無法去除。它的汁液叫做阿魏精,人們採集後販賣,每斤價格八錢。它的根莖像蘿蔔,直徑約三、四寸,長度超過一尺,人們採集後用來熬製膏藥,每斤價格三、四錢,這才是真正的阿魏。
《五雜俎》記載:黃金不會有假貨,阿魏卻很難找到真的。這都是形容取得阿魏的困難,但不知道新疆塔城、伊犁鎮西,以及迪化府的孚遠、奇台等地,到處都是阿魏,多得用之不竭。那些說用羊來引誘、毒殺阿魏的說法,尤其荒謬。而且產於伊犁的阿魏,味道特別香,更是珍品。《觚賸》記載:諾皋說波斯國出產阿虞,長八、九尺,表皮顏色青黃,三月生長,葉子像老鼠的耳朵,折斷枝條後流出的汁液像麥芽糖,時間久了會凝固,就叫做阿魏。本草書也沿用了這種說法。
最近有位從雲南來的人說,那裡的蜂形體非常巨大,蜂巢多築在懸崖峭壁上,垂掛下來像雨傘一樣。雲南人會在蜂巢下面挖一個坑,放進肥羊,讓擅長射箭的人騎馬射擊蜂巢,然後趕緊用東西蓋住坑,讓蜜蜂和羊互相攻擊、纏鬥,等兩者合在一起後,取出搗碎使用,就叫做阿魏。這個說法非常奇特,但很荒謬,不能相信,姑且記錄下來,以待考證。根據各家的本草記載,阿魏多是從植物類生長而來,沒有這種說法。
考究現在市面上所用的阿魏,顏色黃而柔軟的,叫做溏魏,是最好的;黑色的,叫做砂魏,品質次之。阿魏有三種鑑別方法:取半錢阿魏放在銅器中過夜,如果阿魏接觸的地方呈現如銀般的白色,那就是真的;取一錢阿魏放入五豆草的自然汁液中過夜,到第二天如果汁液呈現鮮血般的紅色,也是好的;取一錢阿魏放在柚子樹上,如果很快就乾了,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