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增訂偽藥條辨》~

回本書目錄

1. 卷四

2. 石部

3. 硃砂(一)

丹砂,始出涪州山谷,今辰州、錦州及雲南、波斯蠻獠洞中、石穴內皆有,而以辰州為勝,故又名辰砂。大者如芙蓉花,小者如箭鏃,研之明淨鮮紅,斯為上品。近今市肆有以鉛丹攙入硃砂,又用代赭攙入辰砂,貽害多矣。

炳章按:硃砂體質極重,鮮紅、硃紅色至褐紅色之粒塊,亦有成細小透明之斜方之結晶體者,或為紅色粉末。有時含有機物,則顏色殆黑不明亮,俗為陰沙,實內含有銻質,或鐵質、銅及各種硫化物礦相伴,不堪入藥。周去非云:據《本草》金石部,以湖南辰州所產為佳,雖今世亦貴之,今辰砂乃出沅州,其色與廣西宜州所產相類,色鮮紅微紫,與邕州砂之深紫微黑者大異,功效亦相懸絕。蓋宜山即辰山之陽故也。

雖然宜、辰硃砂雖良,要非仙藥。嘗聞邕州石江溪峒、歸德州大秀墟有金纏砂,大如箭鏃,而上有金線縷文,乃真仙藥,得其道者,可用以變化形質,試取以煉水銀,乃見其異。乃邕州燒水銀,當硃砂十二三斤,可燒成十斤,其良者十斤真得十斤,惟金纏砂八斤可得十斤。

不知此砂一經人力,形質乃重,何哉?是砂也,取毫末而齒之,色如鮮血,誠非辰、宜可及。惜乎出產不豐,不能分銷全國耳。今所通行者,皆湖南辰州及雲南、貴州出者,苟能片大而薄,如鏡面光亮,色紫紅鮮豔明透者,為鏡面砂,亦佳。如整粒者,為豆砂,能起鏡面光豔,亦佳。

細如粉屑者,為米砂,略次。如呆色紫暗不明亮者,即陰砂,內含銻質或鐵質,為更次,不宜入藥用。

白話文:

硃砂,最早產於涪州的山谷,現在辰州、錦州以及雲南、波斯蠻族居住的洞穴、石縫中都有出產,其中以辰州出產的品質最好,所以又叫辰砂。大的像芙蓉花,小的像箭頭,磨成粉後呈現明亮鮮紅的顏色,這就是上品。最近市面上有些商家會用鉛丹摻入硃砂,或是用代赭摻入辰砂,這樣做會造成很大的危害。

(炳章按:)硃砂的質地非常重,呈現鮮紅、硃紅到褐色等不同深淺的塊狀,也有的是細小透明的斜方晶體,或是紅色粉末。有時會含有有機物,顏色就會變得暗沉不明亮,俗稱陰砂,實際上裡面含有銻質,或是鐵質、銅以及各種硫化物礦物質,不適合入藥。周去非說過,根據《本草》金石部的記載,湖南辰州產的硃砂品質最好,即使是現在也很珍貴。現在的辰砂產於沅州,顏色和廣西宜州產的類似,都是鮮紅中帶點紫色,和邕州硃砂的深紫微黑非常不同,功效也相差很大。因為宜山是辰山的陽面,所以才會這樣。

雖然宜州和辰州的硃砂品質很好,但也不是仙丹妙藥。我聽說邕州石江溪峒、歸德州大秀墟有種金纏砂,大小像箭頭,上面有金絲紋路,才是真正的仙藥,得到煉製方法的人,可以用它來改變形體。試著取金纏砂來煉水銀,就能看出它的神奇之處。邕州燒煉水銀時,通常要用十二三斤硃砂才能燒出十斤,品質好的硃砂十斤燒出來也是十斤,只有金纏砂八斤可以煉出十斤。

不知道為什麼這種砂經過人手處理後,形狀和質地就會變得沉重,這是怎麼回事呢?這種砂如果取一點點放在牙齒間咬,顏色就像鮮血一樣,實在不是辰州和宜州硃砂能比的。可惜產量不多,不能分銷到全國各地。現在市面上流通的,都是湖南辰州以及雲南、貴州出產的硃砂。如果硃砂片大而薄,像鏡面一樣光滑明亮,顏色紫紅鮮豔透亮,這種稱為鏡面砂,品質也很好。如果是完整的一顆顆,稱為豆砂,能呈現鏡面般的光澤,品質也很好。

細碎如粉末的,稱為米砂,品質略次。顏色呆板暗紫不明亮的,就是陰砂,裡面含有銻質或鐵質,品質更差,不適合入藥。

4. 硇砂(二)

時珍曰:硇砂,性毒,服之使人硇亂,故名。恭曰:硇砂出西戎,形似牙消,光淨者良。蘇頌曰:西戎來者,顆塊光明,大者有如拳,重三四兩,小者如指而入藥。近有一種如秋石,味鹹;又一種如豬肝色,有星點,不知是何石所混充,皆為贗品,不用為善。

炳章按:《石雅》云:硇砂者何?即綠化阿麻尼亞是也。或作䃩。方書一名狄鹽(《日華子本草》),一名北庭砂(《蕭炳四聲》),又名氣砂(《圖經本草》),或作硇砂。硇砂古以出北庭為顯,故名北庭砂。北庭即西域火州,在漢為東師前王地,隋為高昌,唐置西州,宋時回鶻居之,元時始名火州。《明史》云:其地多山,青紅若火,故名火州。

《方輿紀要》云:火焰山在柳陳城東、連互火州,是火州殆以火焰山得名也。《高昌國傳》云:北庭山中出硇砂,山中常有煙氣湧起,無雲霧,至日光焰若炬火,照見禽鼠皆赤。採者著木底靴取之,皮底者即焦。下有穴生青泥,出穴外即變為砂石,土人取以治皮。蘇頌《圖經》云:今西涼夏國及河東陝邊州郡亦有之。

西戎來者,顆粒光明,大者如拳,重三四兩,小者如指。邊界出者,雜砂如麻豆粒,彼土人為之氣砂。《方輿紀要》謂:蘭州南四十五里,有硇砂洞,出硇砂。又太原府河曲縣西五里,有火山,上有硇砂窟,下有氣砂窟。若然則硇砂亦出內地邊界矣。然而碎如麻豆又雜砂石,則疑與西土來者精粗或異矣。

於今所見形塊粗末,色帶黃赤,味辛鹹,多孔,遇火白煙如雲起,古曰氣砂。洵可謂名符其實矣。《新疆礦產調查記》云:硇砂產于闐之魯村達爾烏蘭布孫山及拜城硇砂山者,為紅硇砂;產於庫車者,為白硇砂。《新疆雜記》云:硇砂產于闐硇付達爾烏蘭布孫山及拜城之硇砂山、庫車之大鵲山。

徐星伯云:其山極熱,望之若列燈。取硇砂者,春夏不敢近,惟嚴冬時取之,入山採取,亦必去其衣肌,著以衣包,僅露二目。至洞內鑿之,不過二時,皮包已焦。取出砂石,每千斤得純砂石少許,著石上紅色星星。攜此必用瓦壇盛之,但壇不可太滿,滿則受火氣熏蒸,致於破裂。

硇砂善揮發,受風、受濕,皆可揮發淨盡,故壇藏必須密閉。賈人在此時,行數日,遇天氣晴明無風時,則稍揭其封口,以出火氣。又云:運庫車時,曾攜數十壇,行抵伊犁,則石皆化為黃粉,而純砂不見矣。若白色成塊者不易化,可以及遠,內地所謂硇砂即此是也。以上所辨為上品之淡硇,內地不能可得。

近今所通行者,皆咸硇、石硇,為不道地。亦有高下不同,如色如硃砂,或淡紅起鏡面,西土產者佳;如豬肝色者,名豬肝硇,或曰洋硇者,次之。山西出者為石硇,亦次。陝西出者為香確,紅色者,亦佳。湖、廣出者為咸硇,又名江砂,其色要白者佳,食鹽色者次。

白話文:

李時珍說:硇砂這種東西,毒性很強,吃了會讓人神志不清,所以才叫這個名字。陳藏器說:硇砂產自西戎,外形像牙硝,光澤透亮的就是好的。蘇頌說:從西戎來的硇砂,顆粒晶瑩發亮,大的像拳頭,重三四兩,小的像手指頭,可以入藥。最近有一種像秋石的,味道鹹;還有一種像豬肝色,有星點的,不知道是什麼石頭混充的,都是假貨,最好不要用。

炳章按:《石雅》說:硇砂是什麼?就是氯化銨。有時也寫作「䃩」。藥書裡又叫它狄鹽(《日華子本草》裡記載),或稱北庭砂(《蕭炳四聲》),也叫氣砂(《圖經本草》),有時也寫作硇砂。硇砂古代以出產自北庭的最有名,所以叫北庭砂。北庭就是西域的火州,在漢代是東師前王的領地,隋代是高昌,唐代設置西州,宋代是回鶻居住的地方,元代才開始叫火州。《明史》說:那裡山很多,顏色青紅像火,所以叫火州。

《方輿紀要》說:火焰山在柳陳城東邊,連接火州,火州大概是因為火焰山而得名的。《高昌國傳》說:北庭山中出產硇砂,山中經常有煙氣升騰,沒有雲霧,太陽光照下來像火炬一樣,連禽類老鼠都照得發紅。採集的人要穿木底鞋才能去,穿皮底的鞋子就會燒焦。山下有洞穴,裡面有青色的泥,從洞穴出來就會變成砂石,當地人拿它來處理皮革。蘇頌在《圖經》中說:現在西涼的夏國和河東、陝西邊境的州郡也有出產。

西戎來的硇砂,顆粒晶瑩發亮,大的像拳頭,重三四兩,小的像手指頭。邊境出產的,混雜砂石,像麻豆粒一樣,當地的土人叫它氣砂。《方輿紀要》說:蘭州南邊四十五里,有個硇砂洞,出產硇砂。太原府河曲縣西邊五里,有火山,上面有硇砂窟,下面有氣砂窟。如果這樣看來,硇砂在內地邊境也有出產了。但是這些碎得像麻豆,又混雜砂石,可能是和西邊來的硇砂品質粗細不同吧。

現在看到的硇砂,形狀粗糙,顏色帶黃紅色,味道辛辣鹹,有很多孔洞,遇火會冒起像雲一樣的白煙,古代叫做氣砂。這真是名副其實啊。《新疆礦產調查記》說:硇砂產於和田的魯村達爾烏蘭布孫山和拜城的硇砂山的,是紅硇砂;產於庫車的,是白硇砂。《新疆雜記》說:硇砂產於和田的硇付達爾烏蘭布孫山、拜城的硇砂山和庫車的大鵲山。

徐星伯說:那座山極其炎熱,遠遠望去像排列的燈火。採集硇砂的人,春夏都不敢靠近,只有在嚴冬的時候才能去採。進山採集時,必須脫掉衣服,只穿上用衣服包裹的護具,只露出眼睛。到了洞裡開鑿,不過兩個時辰,外面的包裝就會燒焦。取出砂石,每千斤只能得到很少的純淨砂石,上面有紅色的星星點點。運送時必須用瓦罐裝,但罐子不能裝太滿,裝太滿會被火氣熏蒸,導致破裂。

硇砂很容易揮發,遇到風或潮濕都會揮發乾淨,所以必須密封在罐子裡。商人在運送時,要走幾天,遇到天氣晴朗無風的時候,就要稍微打開封口,讓火氣散發出來。還說:從庫車運送時,曾帶了幾十罐,走到伊犁,石頭都變成黃色的粉末,純淨的硇砂都不見了。如果是白色的成塊狀的,就不容易揮發,可以運到遠的地方,內地說的硇砂就是這種。以上這些分辨出來的是上品淡硇,內地很難得到。

現在市面上流通的,都是咸硇、石硇,都不是正宗的。也有品質好壞的區別,顏色像硃砂,或者淡紅起鏡面的,西邊出產的最好;像豬肝色的,叫豬肝硇,也叫洋硇,品質次之。山西出產的叫石硇,品質也比較差。陝西出產的叫香確,紅色的是好的。湖廣出產的叫咸硇,也叫江砂,顏色要白的才好,像食鹽顏色的就比較差。

5. 風化硝(三)

風化硝,乃芒硝用蘿蔔煎煉去鹹味,置之風日中,吹去水氣,則輕白如粉,故名風化硝。市肆中有以玄明粉偽充者,殊不知玄明粉是用朴硝、芒硝,以甘草煎過,置泥罐中用火升煅。製法既別,功用懸殊,誤人不淺。

炳章按:風化硝乃皮硝所提煉而成。皮硝又名朴硝,產於江北、通州、山東,生於斥鹵之地,經冬令西北燥風冷氣凝結成硝,掃取即名皮硝。再以皮硝入水煎烊,去雜屑,經宿凝結,狀如鹽末,名曰朴硝,再以水煎,澄去渣滓,入蘿蔔數枚同煮熟,傾入盆中,經宿則凝結成白硝如冰。其表部生有細芒如鋒者為芒硝。

其生牙似圭角,作六角稜,縱橫玲瓏,名馬牙硝。又以其似白石英,故又謂之英硝。其再以蘿蔔汁煎煉,至去鹹味為甜硝。置風日中吹去水氣,則輕白如粉,即風化硝是也。若同甘草汁煎過,鼎罐升燒,則為元明粉也。

白話文:

風化硝,是用芒硝加蘿蔔煎煮,去除鹹味後,放置在通風日曬的地方,吹乾水分,就會變得像粉末一樣輕盈潔白,因此叫做風化硝。市面上有些商家會用玄明粉來冒充,但其實玄明粉是用朴硝、芒硝加甘草煎煮後,放入泥罐中用火燒製而成的。兩者的製作方法不同,功效也相差很大,這樣魚目混珠會耽誤病人。

我認為,風化硝是由皮硝提煉而成的。皮硝又名朴硝,產於江北、通州、山東一帶,生長在鹽鹼地,經過冬天西北乾燥寒冷的風吹凝結而成,掃取後就叫做皮硝。再將皮硝放入水中煎煮融化,去除雜質,放置一夜凝結成鹽末狀,就叫做朴硝。再用水煎煮,濾去雜質,加入幾個蘿蔔一起煮熟,倒入盆中,放置一夜就會凝結成像冰一樣的白色硝。表面長有像細芒一樣的結晶,就叫做芒硝。

芒硝的結晶形狀像圭角,呈六角稜柱狀,縱橫交錯,晶瑩剔透,叫做馬牙硝。又因為它像白色石英,所以也叫做英硝。芒硝再用蘿蔔汁煎煮,直到去除鹹味就變成甜硝。將甜硝放在通風日曬的地方吹乾水分,就會變得像粉末一樣輕盈潔白,這就是風化硝。如果將芒硝加入甘草汁一起煎煮,再用鼎罐燒製,就會變成元明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