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增訂偽藥條辨》~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硃砂(一)

丹砂,始出涪州山谷,今辰州、錦州及雲南、波斯蠻獠洞中、石穴內皆有,而以辰州為勝,故又名辰砂。大者如芙蓉花,小者如箭鏃,研之明淨鮮紅,斯為上品。近今市肆有以鉛丹攙入硃砂,又用代赭攙入辰砂,貽害多矣。

炳章按:硃砂體質極重,鮮紅、硃紅色至褐紅色之粒塊,亦有成細小透明之斜方之結晶體者,或為紅色粉末。有時含有機物,則顏色殆黑不明亮,俗為陰沙,實內含有銻質,或鐵質、銅及各種硫化物礦相伴,不堪入藥。周去非云:據《本草》金石部,以湖南辰州所產為佳,雖今世亦貴之,今辰砂乃出沅州,其色與廣西宜州所產相類,色鮮紅微紫,與邕州砂之深紫微黑者大異,功效亦相懸絕。蓋宜山即辰山之陽故也。

白話文:

丹砂

丹砂,最初產於涪州山谷,如今辰州、錦州以及雲南、波斯蠻獠洞穴、石穴內都有出產,但以辰州所產為最佳,故又稱辰砂。大的如芙蓉花,小的如箭鏃,研磨後明淨鮮紅,此為上品。近年來市場上有人以鉛丹混入硃砂,也有用代赭混入辰砂,危害甚多。

炳章按:

硃砂質地極重,顏色鮮紅、硃紅色至褐紅色,呈粒狀或細小的透明斜方結晶體,也有紅色粉末狀。有時含有機物,則顏色近乎黑色且不光亮,俗稱陰沙,實際上含有銻質,或鐵質、銅及各種硫化物礦物共存,不可入藥。

周去非說:根據《本草》金石部記載,湖南辰州所產丹砂最佳,至今仍然珍貴。現今丹砂主要產於沅州,顏色與廣西宜州所產相似,鮮紅色微帶紫色,與邕州砂的深紫色微黑色差異甚大,功效也天差地別。因為宜山位於辰山的陽面,所以品質相近。

雖然宜、辰硃砂雖良,要非仙藥。嘗聞邕州石江溪峒、歸德州大秀墟有金纏砂,大如箭鏃,而上有金線縷文,乃真仙藥,得其道者,可用以變化形質,試取以煉水銀,乃見其異。乃邕州燒水銀,當硃砂十二三斤,可燒成十斤,其良者十斤真得十斤,惟金纏砂八斤可得十斤。

不知此砂一經人力,形質乃重,何哉?是砂也,取毫末而齒之,色如鮮血,誠非辰、宜可及。惜乎出產不豐,不能分銷全國耳。今所通行者,皆湖南辰州及雲南、貴州出者,苟能片大而薄,如鏡面光亮,色紫紅鮮豔明透者,為鏡面砂,亦佳。如整粒者,為豆砂,能起鏡面光豔,亦佳。

細如粉屑者,為米砂,略次。如呆色紫暗不明亮者,即陰砂,內含銻質或鐵質,為更次,不宜入藥用。

白話文:

雖然宜州和辰州的硃砂品質很好,但終究不是仙藥。我曾聽聞邕州石江溪峒和歸德州大秀墟有金纏砂,大小如箭鏃,表面有金線般的紋路,才是真正的仙藥。懂得其使用方法的人,可以利用它變化形體。試著用它煉製水銀,便能見其神奇之處。邕州燒水銀,以十二三斤的硃砂,可以燒成十斤,品質好的硃砂十斤能燒出十斤,而金纏砂八斤就能燒出十斤。

令人不解的是,這種砂經過人力煉製後,其質地反而變得更重,這是為什麼呢?這種砂,取其微末放在牙齒上,顏色如同鮮血,誠非辰州、宜州的硃砂所能比擬。只可惜產量不豐,無法分銷到全國各地。目前流通市面上的硃砂,大多來自湖南辰州以及雲南、貴州等地。如果能找到片狀且薄,如鏡面般光亮,顏色紫紅鮮豔明透的,稱為鏡面砂,也屬上品。若是整粒的,稱為豆砂,能呈現鏡面般的光彩,同樣也是好品質。

2. 硇砂(二)

時珍曰:硇砂,性毒,服之使人硇亂,故名。恭曰:硇砂出西戎,形似牙消,光淨者良。蘇頌曰:西戎來者,顆塊光明,大者有如拳,重三四兩,小者如指而入藥。近有一種如秋石,味鹹;又一種如豬肝色,有星點,不知是何石所混充,皆為贗品,不用為善。

炳章按:《石雅》云:硇砂者何?即綠化阿麻尼亞是也。或作䃩。方書一名狄鹽(《日華子本草》),一名北庭砂(《蕭炳四聲》),又名氣砂(《圖經本草》),或作硇砂。硇砂古以出北庭為顯,故名北庭砂。北庭即西域火州,在漢為東師前王地,隋為高昌,唐置西州,宋時回鶻居之,元時始名火州。《明史》云:其地多山,青紅若火,故名火州。

白話文:

李時珍說

硇砂性毒,服用後會讓人神志不清,因此得名。

恭曰

硇砂產自西戎,形狀像牙粉,光潔者品質最佳。

蘇頌說

西戎來的硇砂,顆粒狀,光亮,大的如拳頭般,重三四兩,小的如手指般,可用於入藥。最近出現一種像秋石,味道鹹的硇砂;還有一種像豬肝顏色,有星點的硇砂,不知道是混了什麼石頭,都是贗品,不可使用。

炳章注

《石雅》記載:硇砂是什麼?就是綠化阿麻尼亞,也稱作䃩。醫書上也稱之為狄鹽(《日華子本草》),北庭砂(《蕭炳四聲》),氣砂(《圖經本草》),或作硇砂。古時硇砂以產自北庭為著名,所以稱為北庭砂。北庭即西域火州,漢朝時稱為東師前王地,隋朝時稱為高昌,唐朝時置西州,宋朝時回鶻人居住於此,元朝時才改稱火州。《明史》記載:此地多山,青紅色像火,因此得名火州。

《方輿紀要》云:火焰山在柳陳城東、連互火州,是火州殆以火焰山得名也。《高昌國傳》云:北庭山中出硇砂,山中常有煙氣湧起,無雲霧,至日光焰若炬火,照見禽鼠皆赤。採者著木底靴取之,皮底者即焦。下有穴生青泥,出穴外即變為砂石,土人取以治皮。蘇頌《圖經》云:今西涼夏國及河東陝邊州郡亦有之。

西戎來者,顆粒光明,大者如拳,重三四兩,小者如指。邊界出者,雜砂如麻豆粒,彼土人為之氣砂。《方輿紀要》謂:蘭州南四十五里,有硇砂洞,出硇砂。又太原府河曲縣西五里,有火山,上有硇砂窟,下有氣砂窟。若然則硇砂亦出內地邊界矣。然而碎如麻豆又雜砂石,則疑與西土來者精粗或異矣。

白話文:

《方輿紀要》記載:火焰山位於柳陳城東,與火州相連,火州因此而得名。

《高昌國傳》記載:北庭山中產硇砂,山中常有煙氣冒出,沒有雲霧,陽光照射時,火焰如同炬火,照得禽鼠都泛紅。採集硇砂的人要穿木底靴,皮底靴就會被烤焦。山底下有洞穴生成青泥,一出洞穴就會變成砂石,當地人用它來治療皮膚病。

蘇頌的《圖經》記載:現在西涼夏國以及河東陝邊州郡也有硇砂。

西戎地區來的硇砂,顆粒光亮,大的像拳頭,重三四兩,小的像手指。邊界地區產的硇砂,則夾雜著砂石,像麻豆粒一樣,當地人稱之為「氣砂」。

《方輿紀要》說:蘭州南邊四十五里處有硇砂洞,出產硇砂。太原府河曲縣西邊五里處有一座火山,上面有硇砂洞,下面有氣砂洞。由此可知,硇砂也產於內地和邊界地區。然而,碎如麻豆且雜有砂石的硇砂,讓人懷疑是否與西戎地區來的硇砂在品質上有所差異。

於今所見形塊粗末,色帶黃赤,味辛鹹,多孔,遇火白煙如雲起,古曰氣砂。洵可謂名符其實矣。《新疆礦產調查記》云:硇砂產于闐之魯村達爾烏蘭布孫山及拜城硇砂山者,為紅硇砂;產於庫車者,為白硇砂。《新疆雜記》云:硇砂產于闐硇付達爾烏蘭布孫山及拜城之硇砂山、庫車之大鵲山。

徐星伯云:其山極熱,望之若列燈。取硇砂者,春夏不敢近,惟嚴冬時取之,入山採取,亦必去其衣肌,著以衣包,僅露二目。至洞內鑿之,不過二時,皮包已焦。取出砂石,每千斤得純砂石少許,著石上紅色星星。攜此必用瓦壇盛之,但壇不可太滿,滿則受火氣熏蒸,致於破裂。

白話文:

現在看到的硇砂,外觀呈現塊狀或粉末狀,顏色偏黃赤色,味道辛鹹,有很多孔洞,遇火會冒出大量白煙,古人稱之為氣砂,可謂名副其實。根據《新疆礦產調查記》記載,硇砂產於和田的魯村達爾烏蘭布孫山和拜城的硇砂山者為紅硇砂,產於庫車者為白硇砂。《新疆雜記》記載,硇砂產於和田硇付達爾烏蘭布孫山、拜城的硇砂山和庫車的大鵲山。

徐星伯說,這些山非常熱,遠遠望去就像一排燈火。採集硇砂的人,春夏不敢靠近,只有嚴冬時才能去採集。入山採集時,必須脫掉衣物,用布包好身體,只露出雙眼。到了洞穴內,鑿取硇砂,不到兩個時辰,布包就已經焦了。採集到的砂石,每千斤才能得到少許純硇砂,上面有紅色星星。攜帶硇砂時,必須用瓦壇盛裝,但壇子不能太滿,滿了就會被火氣熏蒸,導致破裂。

硇砂善揮發,受風、受濕,皆可揮發淨盡,故壇藏必須密閉。賈人在此時,行數日,遇天氣晴明無風時,則稍揭其封口,以出火氣。又云:運庫車時,曾攜數十壇,行抵伊犁,則石皆化為黃粉,而純砂不見矣。若白色成塊者不易化,可以及遠,內地所謂硇砂即此是也。以上所辨為上品之淡硇,內地不能可得。

近今所通行者,皆咸硇、石硇,為不道地。亦有高下不同,如色如硃砂,或淡紅起鏡面,西土產者佳;如豬肝色者,名豬肝硇,或曰洋硇者,次之。山西出者為石硇,亦次。陝西出者為香確,紅色者,亦佳。湖、廣出者為咸硇,又名江砂,其色要白者佳,食鹽色者次。

白話文:

硇砂容易揮發,遇到風或潮濕,都會揮發殆盡,所以存放時必須密封。商人們會在晴朗無風的天氣,稍微打開封口,讓裡面的熱氣散掉。還有人說,曾經有人用車運送幾十壇硇砂,到達伊犁時,石頭都化成了黃粉,純粹的硇砂不見了。如果顏色偏白成塊狀的,不易化,可以運到很遠的地方,內地所稱的硇砂就是這種。以上所描述的,是品質最好的淡硇,內地難以取得。

現在流通的,都是咸硇和石硇,品質不佳。其中也有高低之分,像顏色像硃砂,或者淡紅色有鏡面的,西域產的品質最好;像豬肝色的,叫豬肝硇,又叫洋硇,品質次之。山西產的叫石硇,品質也次。陝西產的叫香確,紅色品質也很好。湖廣產的叫咸硇,又叫江砂,顏色偏白的品質好,鹽色的次之。

3. 風化硝(三)

風化硝,乃芒硝用蘿蔔煎煉去鹹味,置之風日中,吹去水氣,則輕白如粉,故名風化硝。市肆中有以玄明粉偽充者,殊不知玄明粉是用朴硝、芒硝,以甘草煎過,置泥罐中用火升煅。製法既別,功用懸殊,誤人不淺。

炳章按:風化硝乃皮硝所提煉而成。皮硝又名朴硝,產於江北、通州、山東,生於斥鹵之地,經冬令西北燥風冷氣凝結成硝,掃取即名皮硝。再以皮硝入水煎烊,去雜屑,經宿凝結,狀如鹽末,名曰朴硝,再以水煎,澄去渣滓,入蘿蔔數枚同煮熟,傾入盆中,經宿則凝結成白硝如冰。其表部生有細芒如鋒者為芒硝。

白話文:

風化硝,指的是芒硝經過蘿蔔煎煮去除鹹味後,在風和陽光下吹乾水分,使其變得輕盈潔白,如同粉末,因此得名風化硝。市面上有一些商家會以玄明粉假冒風化硝,殊不知玄明粉是由朴硝和芒硝經過甘草煎煮後,放入泥罐中用火加熱煅燒而成。兩者的製造方法不同,所以功效也大相逕庭,誤用對人體影響不小。

炳章指出:風化硝是從皮硝中提取而來。皮硝又稱為朴硝,主要產於江北、通州、山東,生長在鹽鹹之地。在冬天西北風乾冷的季節,會凝結成硝,掃取後稱為皮硝。接著,將皮硝加入水中煎煮,去掉雜質,經過一晚的凝固,形成狀如鹽粒的物質,稱為朴硝。再次加入水進行煎煮,澄清掉渣滓,與數枚蘿蔔一同煮熟,然後傾入盆中,經過一夜,就會凝固成為潔白如冰的硝石。其中表面長有細長如針狀物體的部分,稱為芒硝。

其生牙似圭角,作六角稜,縱橫玲瓏,名馬牙硝。又以其似白石英,故又謂之英硝。其再以蘿蔔汁煎煉,至去鹹味為甜硝。置風日中吹去水氣,則輕白如粉,即風化硝是也。若同甘草汁煎過,鼎罐升燒,則為元明粉也。

白話文:

這種藥材生長出來的牙齒狀結晶,形狀像圭角,呈現六角形稜角,縱橫交錯,玲瓏剔透,因此被稱為「馬牙硝」。由於它也像白石英,所以又稱為「英硝」。

之後,用蘿蔔汁煎煉它,去除鹹味,使其變成甜味,稱為「甜硝」。將它放在風日中吹去水分,就會變得輕白如粉,這就是「風化硝」。

如果用甘草汁煎煮它,然後在鼎罐中加熱燒煉,就會變成「元明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