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增訂偽藥條辨》~

回本書目錄

1. 卷二

2. 芳草部

3. 藿香(一)

偽名次藿香,氣味不香,不知何處所產。更有一種洋藿香,性味更別,葉梗皆然,用之無益而有害。按藿香產於嶺南交趾為正地道,故近日由廣東辦來者為良,氣味芬香,功能醒脾和胃,宣氣開鬱,最得天地之正氣。且方莖有節,中虛,葉似桑而小薄,用者當明辨之。

炳章按:藿香,本草名「兜婁婆香」,產嶺南為最道地。在羊城百里內之河南寶岡村及肇慶者,五六月出新,方梗,白毫綠葉,揉之清香氣繞鼻而濃厚。味辛淡者,名廣藿香,廣東省垣各山貨行,收買揀淨髮行,首推巨昌與泰昌為最道地。如雷州、瓊州等處產者,名海南藿香,即今所謂洋藿香也,其氣薄而濁,味辛辣燥烈,葉細而小,梗帶圓形,莖長,根重為最次。

其他如江浙所產之土藿香,能趁鮮切片,烈日曬乾,貯於缸甏,使香氣收貯不走,入藥效能亦甚強,不亞於廣藿香也。

白話文:

有一種叫做「次藿香」的假貨,氣味不香,不知道是哪裡產的。還有一種「洋藿香」,藥性味道又更不一樣,從葉子到莖都是如此,使用它沒有好處反而有害處。真正的藿香產於嶺南的交趾地區,才是正宗的道地藥材,所以最近從廣東運來的品質最好,氣味芬芳,功能是能提振脾胃、調和腸胃,疏通氣機、解開鬱悶,最能得到天地的正氣。而且它的莖是方形有節,中間是空心的,葉子像桑葉但是比較小且薄,使用的人應該要仔細分辨。

我認為,藿香,本草書上又名「兜婁婆香」,產於嶺南的品質最好。在廣州附近百里內的河南寶岡村和肇慶一帶產的,五六月長出新的,莖是方形的,帶有白色絨毛和綠色的葉子,搓揉後清香的氣味會濃厚地環繞鼻尖。味道辛辣但比較淡的,叫做「廣藿香」,廣東省內各地的山貨行會收購挑選乾淨後販賣,其中以巨昌和泰昌這兩家最為道地。如果像是雷州、瓊州等地所產的,叫做「海南藿香」,也就是現在說的「洋藿香」,它的氣味淡薄且混濁,味道辛辣且燥熱,葉子細小,莖是圓形的,而且莖很長,根部很重,品質最差。

其他像是江浙一帶產的「土藿香」,可以趁新鮮時切片,在大太陽下曬乾,儲存在缸裡,讓香氣收斂不散失,入藥的功效也很強,不亞於廣藿香。

4. 土薄荷(二)

土薄荷,色淡無香味,不若蘇州所蒔者佳,莖小,氣芳,方堪入藥。故陳士良《食性本草》謂之吳菝𦽅(菝𦽅,音拔活),可見薄荷以吳產者為上品。

炳章按:薄荷,六七月出新。蘇州學宮內出者,其葉小而茂,梗細短,頭有螺螄蒂,形似龍頭,故名龍腦薄荷,氣清香,味涼沁,為最道地。太倉常州產者,葉略大,梗亦細,一莖直上,無龍頭形,氣味亦略淡。有頭、二刀之分,頭刀力全,葉粗梗長,香氣濃厚;二刀乃頭刀割去後,留原根抽莖再長,故莖梗亦細,葉亦小,氣味亦略薄,尚佳。杭州莧橋產者,梗紅而粗長,氣濁臭,味辣,甚次。

山東產者,梗粗葉少,不香,更次。二種皆為側路,不宜入藥。

白話文:

土薄荷的顏色淺淡,沒有什麼香味,比不上蘇州種植的品質好。它的莖細小,氣味芳香,這樣的才可以用來入藥。所以陳士良在《食性本草》中稱它為吳菝𦽅(發音為拔活),可見薄荷以吳地生產的為上品。

我(炳章)認為:薄荷在六七月的時候會長出新的。蘇州學宮裡面出產的薄荷,葉子小而茂盛,莖細短,頂端有像螺絲一樣的蒂,形狀像龍頭,所以叫做龍腦薄荷,氣味清香,味道涼爽,是品質最好的。太倉和常州出產的薄荷,葉子稍微大一些,莖也細,一根莖直直往上長,沒有龍頭的形狀,氣味也稍微淡一些。有「頭刀」和「二刀」的區分,「頭刀」是指第一次收割的,藥力最強,葉子較粗,莖較長,香氣濃郁;「二刀」是指第一次收割後,留著根讓它再長出來的,莖較細,葉也較小,氣味也較淡,但還算不錯。杭州莧橋出產的薄荷,莖紅而粗長,氣味混濁難聞,味道辛辣,品質最差。

山東出產的薄荷,莖粗葉子少,不香,品質更差。這兩種都屬於品質不佳的,不適合入藥。

5. 荊芥(三)

荊芥,《本經》名假蘇。味辛性溫,臭香,處處有之,本系野生,今多栽種。近有一種偽品,並無香味,又安能治寒熱、破結聚、下瘀血而除濕疽乎?

炳章按:荊芥,三月出新。江南孟阿陸宛產者,莖細短,穗多色綠,為最佳。太倉出者,穗多氣香,亦佳。蕭山龕山出者,梗粗葉綠,穗少氣香,略次。江西,山東產者,梗粗,穗紅,不香;南京出,性硬;皆極次。其他各處皆出,總要梗紅穗多,葉綠氣香者為道地。

白話文:

荊芥,最早在《本經》裡被稱為假蘇。味道辛辣,屬性溫和,氣味芳香,到處都有生長,原本是野生植物,現在大多是人工栽種。最近出現一種偽劣品,沒有香味,又怎麼能治療寒熱病症、化解凝結腫塊、排除瘀血、去除濕疹瘡瘍呢?

炳章按:荊芥在三月會長出新的嫩芽。江南孟阿陸宛一帶產的荊芥,莖細短,花穗多且顏色翠綠,品質最好。太倉產的荊芥,花穗多且氣味芳香,也很好。蕭山龕山產的荊芥,梗粗葉綠,花穗少,但氣味也芳香,稍次於前兩者。江西、山東產的荊芥,梗粗,花穗紅色,沒有香味;南京產的荊芥,質地堅硬,這些品質都非常差。其他地方也都有產荊芥,總之要選梗紅穗多、葉綠氣味芳香的,才是道地的良品。

6. 蘇梗(四)

蘇梗,即紫蘇旁枝小梗。《崇原》云:氣味辛平,無毒,主寬中行氣,消飲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通十二經關竅脈絡。近市肆有一種白蘇梗,即白蘇之梗,既去白葉,無從辨識。葉色既殊,梗性自別,不堪入藥,用者慎之。

炳章按:紫蘇,江浙皆出,紫梗空心,葉雙面皆紫。有皺摺紋如雞冠者,故名雞冠紫蘇,味辛,氣甚香,為最佳。又一種綠方梗,葉上面綠、下面紫,惟葉筋紫,氣微香而濁,俗為野紫蘇,最次,不入藥,乃蘇梗多屬野蘇之梗。蓋雞冠蘇梗,在五月間連葉帶梗嫩時割收,以作蘇葉,其梗未老已收,只可作嫩蘇梗之用。

惟野蘇其葉不採藥用,任其留存,至九月間收子,以作蘇子,拔根以作蘇梗,其實皆野蘇梗也,為不道地。

白話文:

蘇梗,就是紫蘇旁邊長的小枝梗。《崇原》這本書說:它的氣味是辛辣而平和,沒有毒性,主要作用是寬暢胸腹、運行氣機,消除飲食積滯,化解痰液,治療噎膈、反胃,止心腹疼痛,疏通全身十二經脈的關竅。現在市面上有一種白色的蘇梗,其實是白蘇的梗,因為已經去掉了白色的葉子,所以無法辨識。葉子的顏色不同,梗的性質自然不同,不適合入藥,使用的人要小心。

炳章認為:紫蘇在江蘇、浙江一帶都有生產,紫色的梗是空心的,葉子兩面都是紫色。有一種葉子有像雞冠一樣的皺摺紋路,所以叫做雞冠紫蘇,味道辛辣,氣味非常香,是品質最好的。還有一種綠色方梗的,葉子上面是綠色、下面是紫色,只有葉脈是紫色的,氣味稍微香但比較濁,俗稱野紫蘇,品質最差,不能入藥。而市面上大部分的蘇梗其實都是野紫蘇的梗。因為雞冠紫蘇的梗,在五月間會連著葉子一起割下來,嫩的時候就拿去當作蘇葉,這時候梗還不夠老就收割了,只能用來當作嫩蘇梗。

只有野紫蘇的葉子不採摘當藥用,任其生長,等到九月間採收種子,當作蘇子,拔起根莖當作蘇梗,其實這些都是野紫蘇的梗,品質不道地。

7. 前胡(五)

真前胡以吳興產者為勝,根似柴胡而柔軟,味亦香美。為疏風、清熱,化痰妙藥。聞有一種土前胡,其根硬,其心無紋,決不可服。

炳章按:前胡,十月出新,浙江湖州寧國、廣德皆出,顆大光白,無毛,性軟糯,氣香觸鼻者佳。若梗硬心白,即土獨活之類,與前衚衕類異種耳,為不道地。

白話文:

真正的前胡以吳興地區生產的品質最好,它的根像柴胡但比較柔軟,味道也香甜美好。是疏散風邪、清除熱邪、化解痰液的良藥。聽說有一種土前胡,它的根很硬,中心沒有紋路,絕對不可以服用。

炳章按:前胡,在十月會產出新的,浙江湖州的寧國、廣德等地都有出產,顆粒大而光滑潔白,沒有毛,性質柔軟,氣味芳香撲鼻的最好。如果莖梗堅硬中心呈現白色,就是像土獨活之類的東西,和前胡是類似但不同的種類,並非道地的藥材。

8. 細辛(六)

偽名洋細辛,形雖似而無味。按細辛氣味辛溫,遼,冀產者,名北細辛,可以入藥;南方產者名杜衡,其莖稍粗,辛味稍減,一莖有五七葉,俗名馬蹄香,不堪入藥。北產者,其莖極細,其味極辛。若此種粗而無味,先失命名之義,又奚有治病之功乎。

炳章按:細辛,六月出新。關東出者,為北細辛,根莖細,清白,氣辛,葉少梗多為最佳。江南寧國涇縣出亦佳,江寧、句容、滁州、白陽山等處出,皆次。亳州出者為馬細辛,山東出為東細辛,均次,不堪藥用。

白話文:

假的細辛叫做洋細辛,外型雖然相似但沒有味道。真正的細辛氣味辛辣溫熱,遼寧、河北產的叫做北細辛,可以入藥;南方產的叫做杜衡,它的莖稍微粗一點,辣味也稍微減少,一根莖上有五到七片葉子,俗名叫做馬蹄香,不能用來入藥。北邊產的細辛,莖非常細,味道非常辛辣。像這種(洋細辛)莖粗又沒有味道的,首先就失去了命名的意義,又怎麼能有治病的效果呢?

炳章註:細辛在六月會長出新的。關東地區產的,是北細辛,根莖細,顏色清白,氣味辛辣,葉子少但梗多是最好的。江南寧國、涇縣一帶產的也很好,江寧、句容、滁州、白陽山等地產的,品質就比較差一些。亳州產的叫做馬細辛,山東產的叫做東細辛,品質都比較差,不能用來做藥。

9. 黃菊(七 附滁菊、白菊)

黃菊,即黃色之茶菊,較家菊朵小、心多而色紫。杭州錢塘所屬各鄉,多種菊為業。九十月取花,挑入城市以售。有高腳黃等名色,味苦微甘,性平而香,去風除熱,明目疏肝,能清眩暈頭風。其浙省城頭一帶所產名城頭菊,皆野生城上石縫中,至秋開花,花小如茶菊,香氣沁脾,點茶更佳。

聞有以本地園中所種之陶愛,一名滿天星偽充,形雖似而性不同,且少香味,又安能療病乎?

炳章按:菊花種類甚雜,惟黃菊產杭州、海寧等處,味苦兼甜,香氣甚雅,有蒸、曬二種。蒸菊,將鮮菊入蒸籠內,先蒸癟再曬,烘焙至燥,其色老黃,收藏朵瓣不散。曬菊,此鮮花烈日曬乾,其色嫩黃,朵松,花瓣易散,皆道地。城頭菊,野生城牆陰處,色黃,朵較少,浙名野菊花,亦蒸曬為善。

味苦性涼,香氣亦佳,以散風清火,解毒消瘡腫。凡生危險疔毒,用野菊搗汁一大碗飲之,可免毒氣攻心。以燥花作枕,永免頭風瘡癤。其他如滁菊、白菊真贗關係,較黃菊猶重,為此再附辨之。

附:滁菊、白菊

炳章按:白滁菊出安徽滁州者,其採法先剪枝,連花帶葉倒掛檐下,陰乾後再摘花,故氣味更足。其花瓣細軟千層,花蕊小,嫩黃色,花蒂綠,尖小而平。氣芬芳,味先微苦後微甘。口含後,香氣甚久不散為最佳。出浙江德清縣者,花瓣闊而糙,蕊心微黃,蒂大柄臍凹陷,氣味香不濃,為略次。

又按:白菊,河南出者為亳菊,蒂綠,千瓣細軟,無心蕊,氣清香,味苦微甘為最佳。蘇州滸墅關出為杜菊,色白味甘,又出單瓣,亦佳。海寧出者,名白荼菊,色白瓣粗,心蕊黃,味甜,多茶葉店買,亦佳。江西南昌府出,名淮菊,朵小色白帶紅,味苦,氣濁,梗多,亦次。廈門出者曰洋菊,朵大而扁,心亦大,氣濁味甘,更次。

白話文:

黃菊花,就是黃色的茶菊,比一般家種的菊花花朵小,花心多且顏色偏紫。杭州錢塘一帶的鄉村,很多人種植菊花為業。每年九、十月採摘花朵,挑到城市裡販賣。其中有高腳黃等不同品種,味道苦中帶點甘甜,性質平和且有香氣,可以祛風散熱、明亮眼睛、疏通肝氣,能夠緩解頭暈頭痛。浙江省城一帶產的城頭菊,都是野生的,長在城牆石縫中,到了秋天開花,花朵小如茶菊,香氣濃郁,用來泡茶更佳。

聽說有人用本地園中種的陶愛(又名滿天星)來假冒黃菊,雖然外形相似,但性質不同,而且缺少香味,又怎麼能治病呢?

我認為,菊花的種類繁多,只有杭州、海寧等地產的黃菊,味道苦中帶甜,香氣優雅,有蒸過和曬乾兩種處理方式。蒸過的菊花,是將新鮮菊花放入蒸籠裡蒸軟後再曬乾,烘焙至乾燥,顏色呈深黃色,花瓣完整不易散開。曬乾的菊花,是將新鮮菊花直接在烈日下曬乾,顏色呈淡黃色,花朵鬆散,花瓣容易掉落,這兩種都是道地的黃菊。城頭菊,野生於城牆陰暗處,顏色黃色,花朵較少,浙江當地稱之為野菊花,也適合蒸或曬乾。

野菊花味道苦,性質偏涼,香氣也很好,可以用來散風清熱、解毒消腫。如果生了危險的疔瘡毒,用野菊花搗汁喝一大碗,可以避免毒氣攻心。用乾燥的野菊花做枕頭,可以永遠避免頭痛瘡癤。至於其他如滁菊、白菊的真假好壞,比黃菊更重要,因此在這裡一併說明。

關於滁菊、白菊:

我認為,白滁菊產於安徽滁州,採摘方法是先剪下枝條,連花帶葉倒掛在屋簷下陰乾,再摘取花朵,這樣氣味更足。它的花瓣細軟層層疊疊,花蕊小,嫩黃色,花蒂綠色,尖端小而平。氣味芬芳,味道先微苦後微甜。含在口中,香氣持久不散的是最好的。產於浙江德清縣的,花瓣寬而粗糙,蕊心微黃,花蒂大而柄臍凹陷,氣味香但不濃郁,稍次。

還有白菊,河南產的叫亳菊,花蒂綠色,花瓣細軟層層疊疊,沒有花蕊,氣味清香,味道苦中帶點甘甜是最好的。蘇州滸墅關產的叫杜菊,顏色白且味道甘甜,也有單瓣的,也不錯。海寧產的叫白荼菊,顏色白且花瓣粗,花蕊黃色,味道甜,多被茶葉店購買,也很好。江西南昌府產的叫淮菊,花朵小且顏色白中帶紅,味道苦,氣味混濁,花梗多,稍次。廈門產的叫洋菊,花朵大而扁平,花心也大,氣味混濁且味道甘甜,更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