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增訂偽藥條辨》~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藿香(一)

偽名次藿香,氣味不香,不知何處所產。更有一種洋藿香,性味更別,葉梗皆然,用之無益而有害。按藿香產於嶺南交趾為正地道,故近日由廣東辦來者為良,氣味芬香,功能醒脾和胃,宣氣開鬱,最得天地之正氣。且方莖有節,中虛,葉似桑而小薄,用者當明辨之。

炳章按:藿香,本草名「兜婁婆香」,產嶺南為最道地。在羊城百里內之河南寶岡村及肇慶者,五六月出新,方梗,白毫綠葉,揉之清香氣繞鼻而濃厚。味辛淡者,名廣藿香,廣東省垣各山貨行,收買揀淨髮行,首推巨昌與泰昌為最道地。如雷州、瓊州等處產者,名海南藿香,即今所謂洋藿香也,其氣薄而濁,味辛辣燥烈,葉細而小,梗帶圓形,莖長,根重為最次。

白話文:

真正的藿香產於嶺南的交趾地區,所以最近從廣東運來的藿香才是最好的。這種藿香散發著清香的味道,具有醒脾和胃、宣發氣機、開解鬱結的功效,最能體現天地之正氣。它莖部方正,有節且中間空心,葉子像桑葉但較小且薄,使用藿香時一定要注意辨別真偽。

炳章按:藿香,本草名「兜婁婆香」,產嶺南為最道地。在羊城百里內之河南寶岡村及肇慶者,五六月出新,方梗,白毫綠葉,揉之清香氣繞鼻而濃厚。味辛淡者,名廣藿香,廣東省垣各山貨行,收買揀淨髮行,首推巨昌與泰昌為最道地。如雷州、瓊州等處產者,名海南藿香,即今所謂洋藿香也,其氣薄而濁,味辛辣燥烈,葉細而小,梗帶圓形,莖長,根重為最次。

炳章說:藿香在《本草綱目》中被稱為「兜婁婆香」,產於嶺南地區的品質最好。在廣州城一百里範圍內的河南寶岡村和肇慶產的藿香,在五、六月間出產新鮮的藥材,莖部方正,葉片上覆蓋著白色絨毛,呈綠色,揉搓后會散發出濃郁的清香味。味道辛辣帶苦的藿香叫做廣藿香,廣東省城各個山貨行都會收購並挑選好的藿香出售,其中巨昌和泰昌兩家品質最優。像雷州、瓊州等地產的藿香叫做海南藿香,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洋藿香,它的香氣淡薄而且濁,味道辛辣燥烈,葉子細小,莖部呈圓形,莖很長,根部很重,品質最差。

其他如江浙所產之土藿香,能趁鮮切片,烈日曬乾,貯於缸甏,使香氣收貯不走,入藥效能亦甚強,不亞於廣藿香也。

白話文:

其他像是江浙地區所產的土藿香,可以趁著新鮮時切片,然後在烈日下曬乾,存放在罐子或是容器中,讓它的香味能夠保持不散失,用來作為藥材的效果也非常強大,與廣藿香的療效不相上下。

2. 土薄荷(二)

土薄荷,色淡無香味,不若蘇州所蒔者佳,莖小,氣芳,方堪入藥。故陳士良《食性本草》謂之吳菝𦽅(菝𦽅,音拔活),可見薄荷以吳產者為上品。

炳章按:薄荷,六七月出新。蘇州學宮內出者,其葉小而茂,梗細短,頭有螺螄蒂,形似龍頭,故名龍腦薄荷,氣清香,味涼沁,為最道地。太倉常州產者,葉略大,梗亦細,一莖直上,無龍頭形,氣味亦略淡。有頭、二刀之分,頭刀力全,葉粗梗長,香氣濃厚;二刀乃頭刀割去後,留原根抽莖再長,故莖梗亦細,葉亦小,氣味亦略薄,尚佳。杭州莧橋產者,梗紅而粗長,氣濁臭,味辣,甚次。

山東產者,梗粗葉少,不香,更次。二種皆為側路,不宜入藥。

白話文:

一般生長的薄荷,顏色淡,沒有香味,不如蘇州種植的薄荷好,莖細小,但氣味芳香,可以入藥。因此,陳士良在《食性本草》中稱之為吳菝𦽅(音拔活),可見產自吳地的薄荷品質最佳。

薄荷一般在六、七月間出新。蘇州學宮內生長的薄荷,葉子小而茂盛,莖細而短,頂端有螺絲狀的蒂,形狀像龍頭,因此稱為龍腦薄荷,氣味清香,味道涼爽,品質最好。太倉和常州產的薄荷,葉子稍微大一些,莖也細,一莖筆直向上,沒有龍頭的形狀,氣味也略微淡一些。薄荷可以分為頭刀和二刀,頭刀是第一批割下的,葉子粗壯,莖較長,香氣濃郁;二刀則是割去頭刀後,留原根再長出來的,莖較細,葉子也小,氣味略淡一些,但品質仍然不錯。杭州莧橋產的薄荷,莖紅色而粗長,氣味濁臭,味道辛辣,品質最差。

3. 荊芥(三)

荊芥,《本經》名假蘇。味辛性溫,臭香,處處有之,本系野生,今多栽種。近有一種偽品,並無香味,又安能治寒熱、破結聚、下瘀血而除濕疽乎?

炳章按:荊芥,三月出新。江南孟阿陸宛產者,莖細短,穗多色綠,為最佳。太倉出者,穗多氣香,亦佳。蕭山龕山出者,梗粗葉綠,穗少氣香,略次。江西,山東產者,梗粗,穗紅,不香;南京出,性硬;皆極次。其他各處皆出,總要梗紅穗多,葉綠氣香者為道地。

白話文:

荊芥

,《本經》中稱它為假蘇。它的味道辛辣,性溫,帶有臭香,到處都能找到,原本是野生的,現在大多是人工栽種。最近出現了一種假貨,完全沒有香味,它又怎麼能治寒熱、破結聚、下瘀血、除濕疽呢?

炳章註解:荊芥在三月開始出新芽。江南孟阿陸宛產的荊芥,莖細短,穗多顏色翠綠,品質最好。太倉產的荊芥,穗多氣香,也很不錯。蕭山龕山產的荊芥,梗粗葉綠,穗少氣香,品質稍遜。江西和山東產的荊芥,梗粗,穗紅,沒有香味;南京產的荊芥,性硬;這些都是品質最差的。其他各地也都有產,總而言之,梗紅穗多,葉綠氣香的才是正宗的荊芥。

4. 蘇梗(四)

蘇梗,即紫蘇旁枝小梗。《崇原》云:氣味辛平,無毒,主寬中行氣,消飲食,化痰涎,治噎膈、反胃,止心腹痛,通十二經關竅脈絡。近市肆有一種白蘇梗,即白蘇之梗,既去白葉,無從辨識。葉色既殊,梗性自別,不堪入藥,用者慎之。

炳章按:紫蘇,江浙皆出,紫梗空心,葉雙面皆紫。有皺摺紋如雞冠者,故名雞冠紫蘇,味辛,氣甚香,為最佳。又一種綠方梗,葉上面綠、下面紫,惟葉筋紫,氣微香而濁,俗為野紫蘇,最次,不入藥,乃蘇梗多屬野蘇之梗。蓋雞冠蘇梗,在五月間連葉帶梗嫩時割收,以作蘇葉,其梗未老已收,只可作嫩蘇梗之用。

白話文:

蘇梗,就是紫蘇的旁枝小梗。《崇原》記載:它的氣味辛辣平淡,無毒,能寬中理氣、消食化積、化痰涎,治療噎膈、反胃、止心腹痛,通十二經脈絡。市面上有一種白蘇梗,是白蘇的莖,因為去掉了白色的葉子,無法辨識。葉子顏色不同,莖的性質也必然不同,不適合入藥,使用時要謹慎。

炳章註解:紫蘇,江浙地區都有出產,紫色的梗是空心的,葉子兩面都是紫色的。有皺摺紋像雞冠的,叫做雞冠紫蘇,味道辛辣,香味濃郁,品質最好。還有一種綠色的方梗,葉子上表面是綠色的,下面是紫色的,只有葉脈是紫色的,氣味微香但濁,俗稱野紫蘇,品質最差,不入藥,市面上的蘇梗很多都是野蘇的梗。因為雞冠蘇梗在五月間,連葉帶梗嫩的時候就割下來做蘇葉,梗還沒有老就被收割了,只能做嫩蘇梗使用。

惟野蘇其葉不採藥用,任其留存,至九月間收子,以作蘇子,拔根以作蘇梗,其實皆野蘇梗也,為不道地。

白話文:

只有野生的蘇草,它的葉子不被採集用於藥物,任其自然生長。等到九月收穫果實時,這果實就被用來製造「蘇子」;而拔出其根部則用於製造「蘇梗」。實際上,所使用的都是野生蘇草的根部,因此並非地道的藥材。

5. 前胡(五)

真前胡以吳興產者為勝,根似柴胡而柔軟,味亦香美。為疏風、清熱,化痰妙藥。聞有一種土前胡,其根硬,其心無紋,決不可服。

炳章按:前胡,十月出新,浙江湖州寧國、廣德皆出,顆大光白,無毛,性軟糯,氣香觸鼻者佳。若梗硬心白,即土獨活之類,與前衚衕類異種耳,為不道地。

白話文:

真正好的前胡,以產自吳興(今浙江湖州)者為最佳。它的根部形狀像柴胡,但質地柔軟,味道也香醇。前胡是疏散風寒、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良藥。聽說有一種土前胡,它的根部硬實,內部沒有紋路,絕對不能服用。

炳章註解:前胡在十月時會長出新苗,浙江湖州的寧國和廣德地區都有出產。好的前胡顆粒大,顏色白淨,沒有毛,質地軟糯,氣味香濃,聞起來很舒服。如果前胡的莖硬實,內心是白色的,那就是土獨活之類的藥材,雖然與前胡同屬不同種,但藥性差異很大,不可混淆,屬於不地道藥材。

6. 細辛(六)

偽名洋細辛,形雖似而無味。按細辛氣味辛溫,遼,冀產者,名北細辛,可以入藥;南方產者名杜衡,其莖稍粗,辛味稍減,一莖有五七葉,俗名馬蹄香,不堪入藥。北產者,其莖極細,其味極辛。若此種粗而無味,先失命名之義,又奚有治病之功乎。

炳章按:細辛,六月出新。關東出者,為北細辛,根莖細,清白,氣辛,葉少梗多為最佳。江南寧國涇縣出亦佳,江寧、句容、滁州、白陽山等處出,皆次。亳州出者為馬細辛,山東出為東細辛,均次,不堪藥用。

白話文:

有些冒充細辛的植物,雖然外形相似,但卻沒有辛辣的味道。真正的細辛,性味辛溫,生長在遼寧、河北等地,稱為北細辛,可以入藥。南方產的細辛則稱為杜衡,它的莖比較粗,辛辣味也較淡,一根莖上有五到七片葉子,俗稱馬蹄香,不能入藥。北方產的細辛,莖非常細,味道非常辛辣。如果這種粗而無味的植物,既違背了命名之義,又怎麼會有治病的功效呢?

炳章按:細辛,六月出新。關東出者,為北細辛,根莖細,清白,氣辛,葉少梗多為最佳。江南寧國涇縣出亦佳,江寧、句容、滁州、白陽山等處出,皆次。亳州出者為馬細辛,山東出為東細辛,均次,不堪藥用。

炳章註解:細辛在六月會長出新芽。關東地區產的細辛,是北細辛,根莖細小,顏色潔白,氣味辛辣,葉子少,莖很多,品質最佳。江南寧國涇縣產的細辛也很不錯,江寧、句容、滁州、白陽山等地的細辛則次之。亳州產的細辛稱為馬細辛,山東產的細辛稱為東細辛,品質都較差,不能用於藥用。

7. 黃菊(七 附滁菊、白菊)

黃菊,即黃色之茶菊,較家菊朵小、心多而色紫。杭州錢塘所屬各鄉,多種菊為業。九十月取花,挑入城市以售。有高腳黃等名色,味苦微甘,性平而香,去風除熱,明目疏肝,能清眩暈頭風。其浙省城頭一帶所產名城頭菊,皆野生城上石縫中,至秋開花,花小如茶菊,香氣沁脾,點茶更佳。

聞有以本地園中所種之陶愛,一名滿天星偽充,形雖似而性不同,且少香味,又安能療病乎?

炳章按:菊花種類甚雜,惟黃菊產杭州、海寧等處,味苦兼甜,香氣甚雅,有蒸、曬二種。蒸菊,將鮮菊入蒸籠內,先蒸癟再曬,烘焙至燥,其色老黃,收藏朵瓣不散。曬菊,此鮮花烈日曬乾,其色嫩黃,朵松,花瓣易散,皆道地。城頭菊,野生城牆陰處,色黃,朵較少,浙名野菊花,亦蒸曬為善。

白話文:

黃菊

黃菊,指的是黃色的茶菊,花朵比家菊小,花蕊多且呈紫色。杭州錢塘地區的鄉村,大多以種植菊花為業。每年九、十月間採摘花朵,挑選後運到城裡販售。其中有高腳黃等品種,味道微苦帶甘,性平而香,具有去風除熱、明目疏肝的功效,能治療眩暈頭痛。

浙江省城頭一帶所產的名為城頭菊,全部生長在城牆上的石縫中,到了秋季開花。花朵小巧,如同茶菊一般,香氣濃郁,十分沁脾,用來點茶更佳。

有人用本地園子裡種植的陶愛,又名滿天星,來假冒城頭菊。雖然外形相似,但性質卻截然不同,而且香味很淡,又怎麼能治病呢?

炳章註:菊花種類繁多,但只有杭州、海寧等地產的黃菊,味道苦中帶甜,香氣清雅,品質最佳。黃菊有蒸曬兩種製作方法。蒸菊是將鮮菊放入蒸籠中,先蒸至萎縮後再曬乾,烘烤至乾燥,顏色呈老黃色,收藏後花瓣不易散開。曬菊是將鮮花在烈日下曬乾,顏色呈嫩黃色,花朵鬆散,花瓣容易掉落。兩種方法都產自道地產區。城頭菊生長在城牆陰暗處,顏色呈黃色,花朵較少,浙江地區稱之為野菊花,也適合用蒸曬的方法製作。

味苦性涼,香氣亦佳,以散風清火,解毒消瘡腫。凡生危險疔毒,用野菊搗汁一大碗飲之,可免毒氣攻心。以燥花作枕,永免頭風瘡癤。其他如滁菊、白菊真贗關係,較黃菊猶重,為此再附辨之。

附:滁菊、白菊

炳章按:白滁菊出安徽滁州者,其採法先剪枝,連花帶葉倒掛檐下,陰乾後再摘花,故氣味更足。其花瓣細軟千層,花蕊小,嫩黃色,花蒂綠,尖小而平。氣芬芳,味先微苦後微甘。口含後,香氣甚久不散為最佳。出浙江德清縣者,花瓣闊而糙,蕊心微黃,蒂大柄臍凹陷,氣味香不濃,為略次。

又按:白菊,河南出者為亳菊,蒂綠,千瓣細軟,無心蕊,氣清香,味苦微甘為最佳。蘇州滸墅關出為杜菊,色白味甘,又出單瓣,亦佳。海寧出者,名白荼菊,色白瓣粗,心蕊黃,味甜,多茶葉店買,亦佳。江西南昌府出,名淮菊,朵小色白帶紅,味苦,氣濁,梗多,亦次。廈門出者曰洋菊,朵大而扁,心亦大,氣濁味甘,更次。

白話文:

附滁菊、白菊

炳章註:來自安徽滁州的白滁菊,採集方法是先剪掉枝條,連花帶葉倒掛在屋簷下,陰乾後再摘花,所以氣味更足。它的花瓣細軟,有千層,花蕊小,嫩黃色,花蒂綠色,尖小而平。氣味芬芳,味道先微苦後微甘。含在嘴裡後,香氣很長時間不散才是最好的。來自浙江德清縣的白滁菊,花瓣比較寬且粗糙,蕊心微黃,蒂大,柄臍凹陷,氣味不濃,品質略次。

又註:白菊,來自河南的稱為亳菊,蒂綠色,千瓣細軟,沒有花蕊,氣味清香,味道苦微甘,是最好的。來自蘇州滸墅關的白菊,叫做杜菊,顏色白,味道甘甜,也有單瓣的,也很好。來自海寧的白菊,叫做白荼菊,顏色白,花瓣粗,花蕊黃色,味道甜,很多茶葉店都有賣,也很好。來自江西南昌府的白菊,叫做淮菊,花朵小,顏色白帶紅色,味道苦,氣味濁,梗多,品質略次。來自廈門的白菊,叫做洋菊,花朵大而扁,花蕊也大,氣味濁,味道甘甜,品質更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