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偽藥條辨》~ 自序三
自序三
1. 自序三
古者醫自採藥,司歲備物,能得大地之專精,故治十得九,奏效如神。降及後世,人心不古,疑信參半,醫者避嫌,但求診脈處方,無愧我心。凡藥之採取時節,及出產土地、新陳真偽,一概不講,醫與藥判為兩途,藥與病漓為二致。用藥之權,反操自藥肆,其自顧招牌,以圖馳名者,尚堪見信。
有一種市利之徒,貪營之心重,則利濟之志泯,得一藥則賺一藥之利,制一藥則損一藥之功,以偽亂真,以賤抵貴,巧詐相尚,夭札生靈,其流弊伊于胡底耶。余世讀《活人書》,自束髮仰承庭訓,即聞有偽藥之弊,閱歷雖久,聞見難周。今春上元旋鄉,與翥如從弟談及,渠復示偽名三十餘味。
書將脫稿,又承郭表弟叔雅檢示十六味,重為辨纂。不意四十年來,假藥混售,有許多名色,病家罔識,藥販昧良,若不詳細研究,大聲疾呼,則草菅人命,未始非醫者之咎也。故不避嫌怨,著為《條辨》,知我罪我,亦聽諸人矣。豈有他哉,不得已也。
光緒辛丑仲春之月穀日
閩縣鄭奮揚肖岩謹識於袖海廬
白話文:
古代的醫生自己採藥,並按照時令準備藥材,能夠得到大自然最精華的部分,所以治病十次有九次都能成功,效果就像神一樣。到了後代,人心不如以前淳樸,對醫生既懷疑又相信,醫生為了避免嫌疑,只求診斷開藥方,覺得這樣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他們完全不講究藥材的採集時節、產地、新舊真假,醫生和藥材變成兩個不同的系統,藥材和疾病的關係也被分割開來。用藥的權力,反而掌握在藥店手裡,那些想藉著招牌來出名的店家,還算值得信任。
但是有一種只求利益的商人,貪婪的心很重,救助病人的志向就消失了,拿到一種藥就想賺一種藥的利潤,製造一種藥就損害一種藥的功效,用假的冒充真的,用便宜的代替貴的,互相欺騙,殘害生命,這樣的弊端,最終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我從小閱讀《活人書》,從年輕的時候就聽從父親的教誨,知道有假藥的弊病,雖然經歷了很多,但見聞還是不夠周全。今年元宵節回到家鄉,跟堂弟翥如談到這件事,他又告訴我三十多種假藥的名稱。
這本書快要完成時,又承蒙表弟郭叔雅幫忙檢查,指出了十六種假藥,重新加以辨別整理。沒想到四十年來,假藥混雜販售,有這麼多種類,病患都不清楚,藥商昧著良心,如果不好好研究,大聲疾呼,那麼草菅人命,難道不是醫生的過失嗎?所以我不怕被責怪,寫了這本《條辨》,知道我、責怪我,也隨你們怎麼說吧。難道還有別的原因嗎?實在是不得已啊。
光緒辛丑年仲春之月吉日 閩縣鄭奮揚肖岩在袖海廬敬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