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訂偽藥條辨》~ 卷二 (5)
卷二 (5)
1. 洋扁豆(十一)
洋扁豆,顆粒較大,皮瘦色微赤,不堪入藥。當以蘇州所產色白者為勝。氣味甘,微溫,和中下氣。止泄痢,清暑氣,暖脾胃,除濕熱,止消渴,方有功效。
炳章按:扁豆,浙江杭州、湖州、紹興出者,開白花。其實要白而有光,體飽滿者佳。江南安慶、江西俱出,惟亳州出者,顆大扁形,名洋扁豆,為不道地。
白話文:
洋扁豆這種豆子,顆粒比較大,外皮薄顏色稍微偏紅,不適合入藥。應該以蘇州生產的顏色白淨的為最佳。味道甘甜,性質稍微溫和,能調和腸胃之氣,使之順暢下降。它可以止瀉止痢,清除暑氣,溫暖脾胃,去除體內濕熱,止渴,在藥方中能發揮功效。
根據炳章的說法:扁豆,浙江杭州、湖州、紹興一帶出產的,會開白色的花。它的果實要選白色且有光澤,豆莢飽滿的為佳。江南的安慶、江西等地也有出產,只有亳州出產的,顆粒大而扁平,被稱為洋扁豆,不是正宗的道地藥材。
2. 赤豆(十二)
赤豆出江淮間,今關西、河北、汴、洛皆有。入藥以緊小赤黯者為良。氣味甘酸平,無毒。主下水腫,排癰腫膿血。今藥肆中有一種赤黑相間者,聞是相思子,每以偽充赤小豆。其謬已甚,夫既名為豆,豈可於五穀外求之耶?
炳章按:赤豆,浙江慈溪、餘姚、蕭山、龕山近沙地皆產之,粒小,細長如腰子,紫紅色,腰間有白紋如鳳眼,名杜赤豆。入藥能利小便,泄血分之濕熱,為最道地。又一種色紅赤,粒大團形,比黃豆略小,名紅飯豆,各處皆出,僅供食品,不入藥用。又一種名海紅豆,出海南,其子大而扁,今人亦誤作赤小豆,誠大謬矣。
半紅半黑者,名相思子,俗呼赤小豆,屬木本植物,與梅冰性相合,能令香不耗散,故近今梅冰中,多拌有此物,服食須知云。相思子出嶺南,樹高丈餘,白色,其葉似槐,其花似皂莢,其莢似扁豆,其子似赤小豆,惟半截紅半截黑為異。今廣東擔子上,以線綴成串,或作首飾以貨之。
其性味苦平,有小毒,能吐人及治貓鬼夜道病。俗又呼為雲南豆子,又能治蠱毒,除一切蟲。《搜神記》云:大夫韓憑妻美,宋康王奪之,憑自殺妻,投之臺下死。王怒,令塚相望,宿昔有文梓木生二塚之端,根交於下,枝錯其上。康王哀之,因號相思子。此說《段公路北戶錄》亦載之。
白話文:
赤豆產於江淮一帶,現在關中、河北、汴梁、洛陽等地也都有。入藥以顆粒小、顏色深紅偏暗的為佳。味道甘酸,性質平和,沒有毒性。主要功效是消除水腫,排出癰腫中的膿血。現在藥店裡有一種紅黑相間的,聽說是相思子,常常用來冒充赤小豆。這種錯誤太離譜了,既然名為豆,怎麼可以從五穀之外的其他東西去找呢?
我認為:赤豆,浙江慈溪、餘姚、蕭山、龕山等近沙地的地方都有產,顆粒小,細長像腰子,紫紅色,腰間有白色紋路像鳳眼,稱為杜赤豆。入藥能利小便,排除血液中的濕熱,是最道地的藥材。另外還有一種顏色紅赤,顆粒大且圓,比黃豆略小,稱為紅飯豆,各地都有產,僅供食用,不入藥用。還有一種名為海紅豆,產於海南,它的籽大且扁,現在人們也常誤認為是赤小豆,實在是大錯特錯。
半紅半黑的,稱為相思子,俗稱赤小豆,屬於木本植物,和梅冰的特性相合,能使香味不散發,所以現在的梅冰中,大多摻有這種東西,服用時要知道。相思子產於嶺南,樹高數丈,顏色白色,葉子像槐樹,花像皂莢,豆莢像扁豆,籽像赤小豆,只有一半紅一半黑是不同的地方。現在廣東的小販,用線把它們串成串,或是做成首飾來販賣。
相思子的性味苦平,有小毒,能使人嘔吐,也可以治療貓鬼病和夜道病。俗稱又叫雲南豆子,也能治療蠱毒,驅除各種蟲。《搜神記》記載:大夫韓憑的妻子很美,宋康王搶走了她,韓憑自殺,他的妻子也投臺自盡。康王很生氣,命令把他們合葬,但讓兩座墳墓遙相對望,沒過多久,墳墓兩端長出文梓樹,根在地下交纏,枝在上方交錯。康王很悲傷,因此稱這種樹為相思樹,也稱其果實為相思子。《段公路北戶錄》也有相同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