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增訂偽藥條辨》~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黃耆(十一)

偽名介耆,介或作蓋。條硬無味,色白不黃。按黃耆以山西綿上出者為佳,故一名綿耆,色黃帶白,緊實如箭竿,故又名北箭耆。折之柔韌如綿,故能入肌腠而補氣。若介耆之呆劣,又安可用乎?聞蓋耆性極發散,有人誤服,汗流不止,其性與綿耆大相反,用者當明辨之。

炳章按:黃耆冬季出新。山西太原府里陵地方出者,名上耆,是地有「大有大成」、「義聚成」、「育生德」等號貨賣。雙縛成把,其貨直長,糯軟而無細枝,細皮皺紋,切斷有菊花紋,兼有金井玉欄杆之紋,色白黃,味甜鮮潔,帶有綠豆氣,為最道地。又大同府五臺山出,粗皮細硬,枝短味淡,作小把,為臺耆,俗稱小把耆,略次。

亳州出者,性硬,筋多而韌,肉色黃,為亳耆,俗稱奎耆,亦次。陝西出者,為西耆,性更硬,味極甜,更次。蛟城出者,為蛟耆,枝短皮粗無枝,極次。四川出者,為川耆,小把,皮紅黑色,性硬筋韌如麻,味青草氣,為最下品,服之致腹滿,最能害人。凡外證瘡瘍用黃耆,如陽癰托毒化膿及虛體痘瘡凹陷,皆用生,陰疽補托轉陽用炙。

皆須太原產之上耆,立能見效,若以側路雜耆充用,則為害甚烈,不可不辨矣。

白話文:

黃耆有一種假冒品叫做介耆,有時也寫作蓋耆。這種介耆的莖條堅硬,沒有味道,顏色蒼白不黃。真正的黃耆以山西綿上出產的品質最好,所以又名綿耆,顏色黃中帶白,質地緊實像箭桿一樣,因此又名北箭耆。將它折斷,會發現它柔軟如棉絮,因此能夠深入肌肉紋理,達到補氣的效果。如果使用像介耆這樣呆滯低劣的品質,又怎麼能有效果呢?聽說蓋耆的藥性非常發散,有人誤服後,汗流不止,它的藥性與綿耆完全相反,使用者必須要仔細分辨清楚。

根據我的經驗,黃耆在冬季會產出新的。山西太原府里陵地方出產的黃耆,叫做上耆,當地有「大有大成」、「義聚成」、「育生德」等商號在販賣。他們會將黃耆雙雙綑綁成把,這種上耆的貨品直而長,柔軟糯滑,沒有細小的枝條,外皮有皺紋,切開後有菊花般的紋路,同時也有金井玉欄杆般的紋路,顏色呈白黃色,味道甘甜清新,帶有綠豆的氣味,是品質最道地的。另外,大同府五臺山出產的黃耆,外皮粗糙堅硬,枝條短而味道較淡,會綑綁成小把販賣,稱為臺耆,俗稱小把耆,品質略遜一籌。

亳州出產的黃耆,質地堅硬,筋多且韌,肉色呈黃色,稱為亳耆,俗稱奎耆,品質也較次。陝西出產的黃耆,稱為西耆,質地更堅硬,味道非常甜,品質更次一等。蛟城出產的黃耆,稱為蛟耆,枝條短,外皮粗糙,沒有細枝,品質最差。四川出產的黃耆,稱為川耆,會綑綁成小把,外皮呈紅黑色,質地堅硬,筋絡如麻一樣韌,味道有青草氣,是品質最差的,服用後會導致腹脹,對人體有很大害處。凡是外證瘡瘍需要使用黃耆,例如陽性癰瘡需要托毒化膿,以及虛弱體質的痘瘡凹陷等情況,都使用生黃耆。而陰性癰瘡需要補托轉陽的時候,則使用炙黃耆。

這些情況都需要使用太原產的上耆,才能快速見效,如果使用其他地方雜亂的黃耆來冒充,則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危害,絕對不能不仔細辨別清楚。

2. 於術(十二)

白朮種類甚多,云術肥大氣壅,臺術條細力薄,寧國狗頭術,皮赤稍大,皆栽灌而成,故其氣甚濁,卻少清香之味。當以浙江於潛野生者,名於術,為第一。一名天生術,形小有鶴頸,甚長,內有硃砂點,術上有須者尤佳,以得土氣厚也。據土人云:產縣後山脈及黃塘至遼東橋一帶,西流水四十里地之術,方有硃砂點,他處則無。但野術入口,味甜,氣極清香,總以白為佳,以潤為妙。

近有一種江西種術,其形甚小,與野術相似,雖有鶴頸而甚短,其體堅實,其味苦劣,不可用,貨者多以此混充於術,是不可以不辨也。

炳章按:天生野於術,體輕,質瘦小,性糯,味甘,色紫,皮細寬而層疊,蘆軟而圓,有鳳頭鶴頸之象,切開有硃砂斑點,氣甚香,即鄭君所云於潛山、黃塘至遼東橋一帶出者是也,為最佳品,不易多得。他如近於潛山各山,亦得其山脈餘氣,野生者亦佳,然蘆硬皮不層疊,亦有鳳頭鶴頸之形。

其他鄰縣所出,別有一種,亦風頭鶴頸,軟蘆如小算子而圓,切開亦有硃砂點,質燥味薄,氣不甚者,價亦廉,俗名鈕釦術。近時有充湖廣朮者,鄭君所云江西術,或即此也,亦次。更有冬朮移種於潛,名種術,顆甚大,重兩大者十餘兩,小者五六兩,皮黃肉白,無暈,亦有硃砂點,味甘兼辣,近時市肆作於術者,此也,亦不甚佳。其帶葉者名帶葉術,偽充野術,裝玻璃盒,官場贈送為禮品,此皆側路也。

又有南京茅山出者,日茅朮,亦有硃砂點,味甘辛,性糯,形瘦長,有細鬚根,利濕藥中用之,亦佳。泗安產者,形類毛術,性燥,味甘辣,切片逾日起白霜,亦次。惟術之種類甚多,就與於術有類似關係者,約辨數種,余概略之。

白話文:

白朮的種類非常多,據說「雲術」肥大且氣味滯悶,「台術」條狀細長且藥力薄弱,「寧國狗頭術」表皮偏紅且稍大,這些都是人工栽培的,所以氣味混濁,少了清香的味道。最好的應該是浙江於潛野生,叫做「於術」的白朮。它又名「天生術」,外形小巧,有像鶴頸一樣彎曲的部位,而且很長,內部有硃砂色的點狀物,白朮上有鬚根的更好,因為吸收了足夠的土氣。當地人說,產於縣後山脈及黃塘到遼東橋一帶,往西流水四十里地的白朮,才會有硃砂點,其他地方的則沒有。野生的白朮入口,味道甘甜,氣味非常清香,總體來說以白色為佳,滋潤度高的更好。

最近有一種江西種植的白朮,外形很小,與野生的白朮相似,雖然也有鶴頸狀,但很短,質地堅硬,味道苦澀,不能使用。許多商家會拿這種來冒充於術,所以不能不加以辨別。

我認為,天生的野生於術,體積輕,質地瘦小,性糯,味甘,顏色偏紫,表皮細緻寬闊且層層疊疊,蘆頭柔軟而圓潤,有像鳳凰頭和鶴頸的樣子,切開後有硃砂色斑點,氣味非常香,就是鄭君所說的產於於潛山、黃塘到遼東橋一帶的白朮,是最好的,不容易得到。其他像是接近於潛山的各山脈,也吸收到山脈的餘氣,野生出來的也很好,但蘆頭較硬,表皮沒有層層疊疊,也有鳳頭鶴頸的形狀。

其他鄰近縣所產的白朮,又是另一種,也有鳳頭鶴頸,蘆頭柔軟,像小算盤珠子一樣圓潤,切開後也有硃砂點,但質地乾燥,味道淡薄,氣味不夠,價格也比較便宜,俗稱「鈕釦術」。近來有商家用產於湖廣的白朮來冒充,鄭君所說的江西術,可能就是指這種,品質也較差。還有一種是將冬天收穫的白朮移植到於潛,稱作「種術」,顆粒很大,重的有十幾兩,小的也有五六兩,表皮黃色,肉色白色,沒有暈圈,也有硃砂點,味道甘甜帶有辛辣,現在市面上當作於術販售的,就是這種,品質也不算好。將帶有葉子的白朮稱為「帶葉術」,用來假冒野生白朮,裝在玻璃盒裡,當作禮品送給官場,這些都是不正當的手段。

另外,南京茅山產的白朮,叫做「茅朮」,也有硃砂點,味道甘辛,性糯,外形瘦長,有細小的鬚根,在利濕藥中可以使用,也算不錯。泗安產的白朮,外形像毛術,性質乾燥,味道甘甜辛辣,切成片放置一段時間後會出現白霜,品質也較差。白朮的種類真的很多,這裡只針對和於術有相似關係的幾種加以辨別,其他就大概的說一下了。

3. 天門冬(十三)

天門冬,始出奉高山谷,其根白色或黃色,柔潤多汁。稟水精之氣,而上通太陽。氣味甘寒,無毒。主治諸暴風濕偏痹,強筋骨,殺三蟲。《本經》列為上品。聞有用福州小番薯炊熟曬乾偽充,良可慨已。

炳章按:天門冬,浙江溫州、台州俱出,肥大性糯,色黃明亮者佳。鮮時用礬水泡透,剝去外皮曬之。大小有提、揀、統之別。四川、山東、福建、河南、陝西亦產。總要肥壯黃亮、糯潤者皆佳,偽者尚少。

白話文:

天門冬,最早出產於奉高山的山谷,它的根部呈白色或黃色,柔軟且多汁。它具有水的精華之氣,向上可以通達太陽經脈。味道甘甜寒涼,沒有毒性。主要治療各種突然發作的風濕性偏癱,可以強健筋骨,殺滅體內三種寄生蟲。《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聽說有人用福州小番薯煮熟曬乾來冒充天門冬,實在令人感到可悲。

炳章按:天門冬,浙江溫州、台州等地都有出產,以肥大、質地軟糯、色澤黃亮者為佳。新鮮時用明礬水浸泡透,剝去外皮後曬乾。大小有不同等級的區分。四川、山東、福建、河南、陝西等地也有生產。總體而言,以肥壯、黃亮、軟糯潤澤的為好,冒充的比較少見。

4. 麥冬(十四)

偽名洋麥冬,色極白,味苦不甜。按麥冬古時野生,凌冬青翠,宛如麥粒,故名麥冬。今江浙多蒔植之。根色黃白,氣味甘平,質性滋潤。稟少陰冬水之精,上與陽明胃土相合,為上品服食要藥。奚容偽物混充,而誤人不少乎。

炳章按:麥門冬,出杭州莧橋者,色白有神,體軟性糯,細長,皮光潔,心細味甜,為最佳。安徽寧國、七寶,浙江餘姚出者,名花園子,肥短體重,心粗,色白帶黃,略次。近時布用,以此種最多。四川出者,色呆白,短實,質重性硬,亦次。湖南衡州來陽縣等處亦出,名來陽子,中勻,形似川子,亦不道地。

大者提青,中者曰青提,小者曰蘇大、曰紹大等名目,以枝頭分大小耳。

白話文:

麥冬的假名是洋麥冬,顏色非常白,味道苦而不甜。說到麥冬,古代是野生的,冬天依然青翠,形狀像麥粒,所以稱為麥冬。現在江浙一帶多為人工種植。它的根部顏色黃白,氣味甘甜平和,質地滋潤。稟賦少陰冬水之精華,向上與陽明胃土相合,是上等的滋補藥物。怎麼能容許假貨混充,而誤導不少人呢?

炳章按:麥門冬,產於杭州莧橋的,顏色白而有光澤,質地柔軟糯滑,細長,表皮光滑,中心細小,味道甜美,是最好的。安徽寧國、七寶,浙江餘姚產的,稱為花園子,肥短厚重,中心粗糙,顏色白中帶黃,略次之。現在市面上常見的,以這種最多。四川產的,顏色呆板發白,短而結實,質地厚重堅硬,也次之。湖南衡州來陽縣等地也產,稱為來陽子,大小均勻,形狀像四川產的,但品質也不夠地道。

比較大的稱為提青,中等的稱為青提,小的則有蘇大、紹大等名稱,只是按照枝頭大小來區分而已。

5. 天花粉(十五)

偽名次花粉,聞此種系馬前頭混充。其性不可知,匪特不能生津止渴,且服之令人頭暈目眩。按花粉即瓜蔞根,秋後掘者結實有粉,夏日掘者有筋無粉。入士最深,皮黃肉白,氣味苦寒,能啟在下之水精上滋,厥功甚偉。

所在皆有,價亦不貴,貨者偏以偽亂真,藉博蠅頭之利,其居心尚可問乎?更有一種洋花粉,無筋,色白而嫩,其塊較大,或云系洋粉偽造,煎之即腐爛,皆無益之品,幸勿誤服也。

炳章按:花粉,江蘇、上海南翔鎮等處出為山花粉,皮細結,肉白,性糯,無筋,起粉,為最佳。亳州出為亳花粉,性糯色白,無皮無筋,亦佳。嘉定古城、江北通州等處皆出,亦名山花粉,皮色黃,有筋,略次。山東、關東出者,為洋花粉,極大,質松多筋,色黃白,為最次。鄭君云洋粉偽造即此,實非偽造,因其質松,如粉作造,非真以粉可造也。

白話文:

假的「次花粉」,聽說這種是拿來混充真品「馬前頭」的。它的藥性不明,不只不能生津止渴,吃了還會讓人頭暈目眩。其實,「花粉」就是瓜蔞的根,秋天挖的會有粉,夏天挖的則有筋沒粉。它深入土中生長,外皮黃色,內部白色,味道苦寒,能夠引導下方的水液向上滋養,功效非常顯著。

花粉各地都有,價錢也不貴,但商人卻常常用假的來混淆真品,只為了賺取微薄的利潤,這種居心實在令人質疑。還有一種「洋花粉」,沒有筋,顏色白嫩,塊頭比較大,有人說是洋粉偽造的,拿去煎煮就會腐爛,都是沒用的東西,千萬不要誤服。

我(炳章)認為:花粉,江蘇、上海南翔鎮等地出產的叫「山花粉」,外皮細緻,內部白色,質地軟糯,沒有筋,容易出粉,是最好的。亳州出產的叫「亳花粉」,質地軟糯,顏色白色,沒有皮也沒有筋,也很好。嘉定古城、江北通州等地也出產,也叫「山花粉」,外皮黃色,有筋,稍微差一些。山東、關東出產的,叫「洋花粉」,非常大,質地鬆散,筋很多,顏色黃白,是最差的。鄭先生說的洋粉偽造,指的就是這種,但其實不是偽造的,只是因為它質地鬆散,像是用粉做成的,但不是真的用粉可以製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