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炳章

《增訂偽藥條辨》~ 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卷一 (6)

1. 鱉血柴胡(二十一)

北柴胡用鱉血制者,原欲引入厥陰血分,於陰虛之體,最為得宜。市肆中有一種偽品,不知何物所制,殊可恨也。

炳章按:鱉血柴胡,以鱉血拌炒柴胡。慮不道地,可以殺鱉現炒,尚非難事。然柴胡之良窳,亦有多種,亦宜審慎辨明。如蘇、浙通銷者,以江南古城產者為多。柴胡者,在地上葉莖為柴,地下根蘆為胡。如古城產者,葉綠甚軟而短,無硬梗,地下根皮紫黃色,肉淡黃色,形似紫草,尚佳。

福建廈門銷行者,乃盧州府無會州、白陽山所出,裝簍運出。梗略硬,或曰北柴胡,略次。山東本地不行。兩湖通銷者,為川柴胡,葉綠黃色,根黑黃色,性糯,味淡,亦佳。他如湖北襄陽出,梗硬者為次。滁州、全椒、鳳陽、定遠俱出,泥屑略多,尚可用。江南浦陽,有春產者無蘆槍,秋產者有蘆槍,亦次。

關東出者如雞爪,更不道地。

白話文:

用鱉血炮製的北柴胡,原本是為了將藥效導入厥陰血分,對於陰虛體質的人來說,效果最好。市面上有一種假貨,不知道是用什麼東西做的,實在可恨。

(我認為)用鱉血拌炒柴胡的方法,如果擔心買到的鱉血不夠道地,可以現宰鱉取血拌炒,這並非難事。然而,柴胡的品質也有好壞之分,也應該仔細辨別。像是江蘇、浙江一帶販售的柴胡,大多是產自江南古城。所謂的柴胡,在地上面的葉子和莖叫做「柴」,地下的根和蘆頭叫做「胡」。像古城產的柴胡,葉子顏色翠綠,質地柔軟且短小,沒有硬梗,地下的根皮呈現紫黃色,肉是淡黃色,形狀像紫草,算是好的。

福建廈門一帶販售的柴胡,是從盧州府的無會州、白陽山等地運出來的,用竹簍裝載。它的莖稍微硬一些,有人說它是北柴胡,品質稍差。山東本地則不使用這種柴胡。湖南、湖北一帶販售的柴胡,是四川產的柴胡,葉子呈現黃綠色,根是黑黃色,質地軟糯,味道較淡,也算是不錯的。其他像是湖北襄陽出產的柴胡,莖比較硬,品質就比較差。安徽滁州、全椒、鳳陽、定遠等地也有出產柴胡,但泥土雜質比較多,還可以勉強使用。江南浦陽出產的柴胡,春天產的沒有蘆頭,秋天產的有蘆頭,品質也比較差。

關東地區出產的柴胡,形狀像雞爪一樣,就更不道地了。

2. 苦桔梗(二十二)

苦桔梗之根,結實而梗直,故有是名,非木上之梗也。近道處處有之,其根外白中黃有心,味苦而辛。《本經》主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驚恐悸氣。其一種無心味甜者,薺苨也,一名杏葉沙參,又名甜桔梗,性味功用與桔梗大不相同。近今藥肆因苦桔梗價貴,多以甜梗為充。又有一種水口梗,性味更劣,服之安能見功耶?

炳章按:桔梗出安慶古城山,色白有蘆,內起菊花心,味甜帶苦者佳。寧國府涇縣出者,形味略同,亦佳。其他如鎮江全椒、滁州白陽山、常州、宜興、天長、定遠、樟渚,各縣皆出。色黃白,味甜,均不道地。此藥乃開提肺氣,為手太陰要藥。須擇色白、性糯、飽綻、味苦而有心者用之。若味甜者,即薺苨也,效用不同,不可混用耳。

白話文:

苦桔梗的根,因為結實又挺直,所以有這個名稱,並不是樹木上的枝梗。這種植物在各地都很常見,它的根外表是白色,內部是黃色且有中心,味道是苦而帶辛辣。《神農本草經》記載它主要治療胸部和肋部像刀刺一樣疼痛,腹部脹滿,腸鳴聲音低沉,以及驚嚇恐懼引起的心悸氣短。其中有一種沒有中心、味道是甜的,是叫做薺苨的植物,也叫做杏葉沙參,又名甜桔梗,它的藥性、味道和功效與桔梗差異很大。現在藥材行因為苦桔梗價格昂貴,常常用甜桔梗來冒充。還有一種叫做水口梗的,它的藥性味道更差,服用後怎麼可能見效呢?

炳章認為:桔梗產於安徽安慶古城山,顏色潔白且有蘆頭,內部有菊花狀的紋路,味道甜中帶苦的品質最好。寧國府涇縣產的,形狀和味道也差不多,也是不錯的。其他像鎮江全椒、滁州白陽山、常州、宜興、天長、定遠、樟渚等地,各縣都有出產,顏色黃白色,味道是甜的,品質都不純正。這個藥主要是用來提升肺氣,是手太陰經的重要藥材。必須選擇顏色潔白、質地軟糯、飽滿裂開、味道苦且有中心的來使用。如果味道是甜的,那就是薺苨,功效不同,不可以混用。

3. 土枸杞(二十三)

枸杞子氣味甘寒,主堅筋骨,耐老除風,去虛勞,補精氣,以陝西甘州所產者為勝。近有一種粒小、色淡、味不甚甘,皆本地所出之土枸杞,非甘州上品也。

炳章按:枸杞子,陝西潼關長城邊出者,肉厚糯潤,紫紅色,顆粒粗長,味甘者為佳。寧夏產者,顆大,色紅,有蒂,略次,東北關外行之。甘肅鎮蕃長城邊出者,粒細,紅圓活,味亦甘,此貨過黴天即變黑,甚難久藏,略次。他如閩、浙及各地產者,舊地皆曰土杞子,粒小,味甘淡兼苦,肉薄,性微涼,不入補益藥,為最次。

白話文:

枸杞子味道甘甜且帶寒性,主要功效是強健筋骨、延緩衰老、驅除風邪、去除虛勞、補益精氣,其中以陝西甘州出產的品質最佳。最近有一種顆粒小、顏色淺、味道不很甜的,都是本地出產的土枸杞,並非甘州的上等品。

炳章認為:枸杞子,陝西潼關長城邊出產的,肉質厚實軟糯滋潤,呈現紫紅色,顆粒粗大且長,味道甘甜的為佳品。寧夏出產的,顆粒大,顏色紅,帶有蒂,品質略次,在東北關外一帶流通。甘肅鎮蕃長城邊出產的,顆粒細小,呈現紅色且圓潤飽滿,味道也甘甜,這種貨品遇到梅雨季節容易變黑,非常難以長期保存,品質也略次。其他如福建、浙江以及各地出產的,當地都稱之為土杞子,顆粒小,味道甘甜但帶苦味,肉薄,性質稍微偏涼,不適用於補益的藥方,屬於最差的品質。

4. 地骨皮(二十四)

枸杞以陝西甘州所出者為勝,地骨皮即枸杞之根。《食療本草》云:氣味苦寒,主去骨熱消渴。近今市肆所售「硬地骨」,不知何種草根偽充。聞是風藥,其性燥烈,大相反,若誤服之,則貽害多矣。

炳章按:地骨皮,非陝枸杞根之皮,乃長江土枸杞之根皮。三月出新。江南古城亳州、蘇州、江北出者,皮薄性糯,色黃黑,氣微香,片大無骨者,為最佳。湖北出者,皮粗厚而大,性硬質松,色黃兼有白斑,梗多為次。鄭君所云硬骨皮,即此是也。

白話文:

枸杞以陝西甘州出產的品質最好,地骨皮就是枸杞的根。《食療本草》記載說:地骨皮的氣味苦、性質寒涼,主要功效是去除骨頭內的熱氣,消除口渴。最近市面上賣的「硬地骨」,不知道是用哪種草的根偽裝冒充的。聽說這種「硬地骨」是屬於風藥,藥性燥熱且強烈,與地骨皮的性質完全相反,如果誤服了,會造成很多禍害。

我(炳章)認為:地骨皮並不是陝西枸杞的根皮,而是長江一帶土枸杞的根皮。通常在三月時會採收新的。江南古城亳州、蘇州和長江以北地區出產的地骨皮,皮薄、質地柔軟,顏色黃黑,帶有淡淡的香味,而且切片很大、沒有骨頭的,是品質最好的。湖北出產的地骨皮,皮粗厚而且大,質地硬鬆,顏色黃且帶有白色斑點,梗也比較多,品質較差。鄭先生所說的「硬骨皮」,指的就是這種湖北產的地骨皮。

5. 巴戟肉(二十五)

巴戟天,甘辛微溫,入腎經血分,強陰益精。產蜀地者佳,如連珠。擊破中紫而鮮潔者,偽也;中雖紫,微有白糝粉色,而理小黯者,真也。近有以山豆根混充者。山豆色白,性寒,或醋煮以亂之,則誤人不淺矣。

炳章按:巴戟肉,廣東出者,肉厚,骨細,色紫,心白黑色者佳。江西出者,骨粗,肉薄,略次。浙江台州寧海縣出者,名連珠巴戟,擇其肉厚軟糯,屑少,去骨用肉,亦佳。鄭君雲山豆根混充,不但效用冰炭,且形態亦全不相類也。

白話文:

巴戟天,味道甘甜辛辣,藥性稍微溫和,歸腎經的血分,能增強陰氣、補益精髓。產自四川的品質最好,形狀像連串的珠子。如果敲開後內部是紫色且很鮮豔光亮的,就是假的;內部雖然是紫色,但帶有微微的白色粉末狀,而且紋理稍暗的,才是真的。最近有人用山豆根來混充,山豆根顏色是白色的,藥性寒涼,有的人會用醋煮過來魚目混珠,這樣就嚴重地誤導人了。

(炳章按:)巴戟肉,廣東出產的,肉厚、骨頭細、顏色紫,中心帶有白色黑色的最好。江西出產的,骨頭粗、肉薄,稍微差一點。浙江台州寧海縣出產的,叫做連珠巴戟,選擇肉厚、柔軟糯滑、碎屑少的,去掉骨頭用肉,也很好。鄭先生說的山豆根混充,不但功效相差極大,如同冰炭一般,而且形態也完全不同。

6. 白薇(二十六)

假白薇即土白薇,條大而硬,色少帶黃。按白薇,《本經》名春生,出陝西及舒、滁、潤、遼諸處。其根色黃微白,柔軟可曲者白薇也;色白微黃,堅直易斷者白前也。今此種土白薇,或云即白前偽充,形質既異,功用懸殊,萬不可誤用也。

炳章按:白薇產山東者,根皮赤黃色,內白黃色,形類牛膝實心,頭下有細鬚根,短而柔軟可曲。《乘雅》云:根似牛膝而細長,色黃微白,此即白薇,與《本經》之說吻合。陳嘉謨曰:白前形似牛膝,粗長堅直,空心有節,色黃白色,折之易斷。乃與近時白前形狀亦符合。

《本草崇原集說》眉批云:蘇州藥肆誤以白前為白薇、白薇為白前,相沿已久。近調查杭、甬藥肆,相沿亦與江蘇同。近據鄭君說福建亦沿此謬習,惟吾紹興幸早經考定改正。吾望閩、蘇、甬各藥界,亦當速為改正,免誤病家。

白話文:

假的白薇,也就是土白薇,它的莖條比較粗大而且堅硬,顏色略帶黃色。說到白薇,《神農本草經》記載它又名春生,產於陝西以及舒州、滁州、潤州、遼東等地。它的根部顏色是黃中帶點白,柔軟可以彎曲的才是真正的白薇;如果顏色是白中帶點黃,質地堅硬而且容易折斷的,那就是白前了。現在這種土白薇,有人說是拿白前來冒充的,它們的形狀和品質既然不同,功效當然也差異很大,千萬不可以搞錯使用。

我(炳章)認為,山東產的白薇,它的根皮是赤黃色的,內部是白黃色的,形狀像牛膝一樣是實心的,根的頭部下方有細小的鬚根,短而柔軟可以彎曲。《乘雅》這本書說:白薇的根像牛膝但比較細長,顏色是黃中帶點白,這就是白薇,和《神農本草經》的說法一致。陳嘉謨說:白前的形狀像牛膝,粗長而且堅硬筆直,內部空心有節,顏色是黃白色,折起來容易斷。這也和現在看到的白前形狀相符。

《本草崇原集說》裡眉批寫道:蘇州的藥店把白前當作白薇賣,又把白薇當作白前賣,這個錯誤已經沿襲很久了。最近調查杭州、寧波的藥店,發現他們也和江蘇一樣搞錯了。最近聽鄭先生說福建也有這種錯誤的習慣,只有我們紹興很早就經過考證改正了。我希望福建、江蘇、寧波等地的藥界,也應該趕快改正,以免誤了病人。

7. 蒙花(二十七)

蒙花,一名蒙山茶,一名雲芝茶。性寒,能清肺胃之熱,故疹病用之尤宜。近今多以近道磹花偽充,則性味懸殊矣。

炳章按:蒙花,三月出新。湖北當歸山出者,其花白綠色,白茸毛,淨而無梗者,佳。各處出,花碎小,色白黃,梗多者,次。

白話文:

蒙花,又名蒙山茶,也叫雲芝茶。性質寒涼,能夠清除肺和胃的熱氣,所以對於疹子類的疾病特別適合使用。現在很多人用產地較近的磹花來冒充,這樣藥性就完全不同了。

炳章補充說明:蒙花,在三月會長出新的花朵。湖北當歸山產的蒙花,花朵呈現白綠色,有白色絨毛,乾淨且沒有花梗的,是品質最好的。其他地方產的蒙花,花朵碎小,顏色偏白黃,花梗較多,品質就比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