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真傳

清代醫學,在繼承與發展前代學術思想的基礎上,呈現出多元並茂的局面。其中,由高士宗先生講述、門人輯錄而成的《醫學真傳》,正是一部深刻反映當時醫家力求溯本求源、釐清流弊的代表性著作。此書非僅僅是醫學知識的羅列,更承載著作者高士宗先生對醫道本質的深刻體悟與對後學的殷切教誨,被其門人與識者譽為「醫學真傳」,可見其在當時醫學傳承中的重要地位。

《醫學真傳》一書的產生,源於清代醫學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背景:雖然歷代醫家輩出,著述汗牛充棟,但在傳承過程中,正統醫道漸失,學術爭鳴中亦夾雜著不少偏頗與臆斷。如同序言中所言,自張仲景先師之後,「經論之道遂失其傳,舛謬紛紜,靡所止極,甚且家自為書、人自為學,世之所以賴有醫者,反不若無醫之為愈」。這種對醫道失傳、後學偏離本源的擔憂,正是高士宗先生著述講學的動力所在。他聚徒講學,歷經四年有餘,將其學術思想與臨證心得傾囊相授,由弟子記錄整理,最終成此四十三篇、分為上下兩卷的綜合性醫書。這種師徒傳承、輯錄成書的方式,本身就帶有一種「真傳」的意味,彷彿是口授心傳的活態醫學知識的結晶。

此書的學術淵源,正如書籍介紹及內容節選所示,是「宗法《內經》、《難經》與《傷寒論》又兼採諸家之長」。高士宗先生對《內經》與《傷寒論》推崇備至,視之為「聖經」、「賢論」,是醫學的「正傳」。在《醫門經論》一篇中,他明確指出神農的《本經》、黃帝的《靈樞》、《素問》(即《內經》)為聖經,張仲景的《傷寒》與《金匱》為賢論,並將其比作儒家的五經、四書,強調這是醫學的根本。對於《難經》、《脈訣》以及後人的方書,他則認為是「逐末亡本,膚淺不經,不可為訓」。這強烈地表達了回歸經典、追溯本源的學術主張,認為後世醫者偏離正道,正是由於忽略了這些根本性的經典。他悲嘆「世之醫者,於聖賢經論,從未嘗讀,即讀亦未解,解未能明,明未能用」,指出了當時醫界存在的嚴重問題,也確立了《醫學真傳》作為一本旨在引導讀者重回經典、掌握正傳的書籍的定位。

書中內容廣泛,涵蓋醫學基礎理論、病因病理、診斷治療原則以及臨證用藥大略。從提供的內容節選,我們可以窺見其理論闡述的深度與廣度。

首先,對於「醫道失傳」的現狀,作者痛心疾首,認為自軒岐、仲景之後,真傳已絕,後世醫者未能深入理解《內經》關於陰陽、血氣、臟腑、經絡等精微之理,也未能參透仲景先師《傷寒》論中的玄奧,反而拘泥於淺顯的方書歌括,導致臨證失誤,甚至誤人性命。這一段論述不僅說明了作者撰書的動機,也為其後闡述醫學根本理論奠定了基調。

接著,《醫門經論》再次強調了經典的重要性,為讀者指明瞭學習醫學應當遵循的道路,即以《內經》、《傷寒論》為基礎,切不可捨本逐末。

《五運六氣》篇則深入闡述了中醫最為核心的理論根基——陰陽五行與五運六氣。高士宗先生指出,天地萬物與人身皆不外此理。他明確解釋了五運即五行,六氣即三陰三陽,並將其與自然界的四時變化及人體的有形結構、無形氣化相聯繫。他特別強調,五運六氣是醫學的根源,是歷代聖賢立論的基礎。更重要的是,他將臨床常見的風、熱、濕、火、燥、寒六種病邪,與六氣、五運以及臟腑緊密聯繫起來,指出厥陰主風(木)、少陰少陽主熱(火)、太陰主濕(土)、陽明主燥(金)、太陽主寒(水)。這一闡述,層層遞進,從宏觀的天地大道,落實到具體的病因病理,展現了其理論體系的嚴謹性。

在《六淫外感》篇中,高士宗先生對一個極易被誤解的概念——「外感」——進行了獨到而深刻的剖析。他糾正了當時流行的將六淫(風、熱、濕、火、燥、寒)簡單視為來自外部侵襲的錯誤觀點。他認為,六氣(厥陰等)是人身內在的生理機能,與臟腑相通;而六淫則是人身外在的氣候表現,與外部天地相通。所謂「外感」,並非指天之六淫直接侵入無恙之人體,而是指人身自身的六淫狀態與外在環境相感應、相通。疾病的發生,歸根結底是人身自身的六淫狀態失調所致,而非單純由外部因素決定。他引用《傷寒論》對中風、傷寒的定義,強調這些病名是根據人體的症狀表現來命名的,而非外邪入侵的名稱。這一觀點極具啟發性,它將病因的探討引向了人體內在的體質與狀態,而非僅僅歸咎於外界因素,體現了「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內求思想。這種對基礎理論的重新詮釋和釐清,是《醫學真傳》的一大特色。

與外感相對應的是內傷。《七情內傷》篇闡述了情志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喜、怒、憂、悲、思、恐、驚七情,是人體正常的精神活動,但「七情太過,則傷五臟」。作者將七情與五臟一一對應(喜通心,怒通肝,憂通肺,悲、思通脾,恐通腎,驚通心與肝),指出情志過度會導致臟腑的虧損,且這類病證治療不易。因此,診斷時必須細緻辨別是何臟腑獨傷,並結合色脈形神,詳察情志的太過與不及,才能精準調治。這強調了精神因素在疾病發生中的重要作用,也體現了診斷時需要全面觀察、辨證論治的原則。

緊隨其後,《臟腑經絡》篇(提供的文字在此處中斷)應是對人體生理結構與功能網絡的闡述,是病理生理學的基礎。將臟腑分陰陽,經絡分陰陽,是中醫對人體系統的基本認識。臟腑為有形之體,經絡為氣血運行之路,二者內外相合,共同維持生命活動。這部分內容,結合前述的五運六氣、六淫外感、七情內傷等病因病理討論,構成了高士宗先生理論體系的核心框架。

從基本介紹可知,《醫學真傳》的下卷則著重於各科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包括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這部分內容未能在此節選中呈現,但可以推斷,其臨床論述必然是建立在前述深厚理論基礎之上,並且如介紹所言,注重「辨證論治」,「善於辨別疑似之證,力究疾病原委,治病反對拘泥成方」,體現了靈活變通、切中肯綮的臨床風格。序言中錢塘姚遠聖功氏以其弱息因誤治麻疹致死的親身經歷,來反襯《真傳》論述疹病之精闢,恰好說明了此書在臨床方面的實用價值與指導意義。

總體而言,《醫學真傳》是一部融理論與實踐於一體的綜合性醫學著作。其學術思想鮮明,核心在於:

  1. 崇尚經典,力圖正本清源: 作者對《內經》、《傷寒論》等經典的尊崇,對醫道失傳現狀的批判,貫穿全書。他試圖通過系統的講述與闡釋,將被後世醫者忽略或誤解的醫學根本理論重新發揚光大,確立醫學的「正傳」。
  2. 理論闡述深刻,辨析精微: 特別是在五運六氣、六淫外感等基礎理論的解釋上,高士宗先生展現了其獨到的見解和嚴密的邏輯。他對「外感」概念的重新定義,突破了簡單的外邪入侵論,將病因與人體內在狀態更緊密地聯繫起來,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3. 強調內外因結合,重視整體觀: 書中同時論述了六淫外感與七情內傷,說明疾病的發生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臟腑經絡的重視,則體現了其對人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各部分相互聯繫的整體觀認識。
  4. 理論指導實踐,臨床強調辨證: 雖然提供的節選主要是理論部分,但從書籍介紹及序言可知,高士宗先生是一位「學驗俱中」的醫家。他強調深厚的理論知識是臨床實踐的基礎,同時也強調臨床經驗的積累和辨證論治的重要性。這體現了中醫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的特點。
  5. 傳承方式特殊,強調師承: 由門人輯錄講稿成書的方式,使得本書帶有濃厚的師承色彩,其「真傳」之名,也寓意著對傳統醫學精髓的繼承與傳播。

《醫學真傳》的問世,無疑在清代醫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它不僅為當時的醫者提供了一部系統學習醫學理論與實踐的教材,更以其清晰的學術脈絡和深刻的理論洞見,對糾正醫界流弊、引導醫者回歸經典學習起到了積極作用。它被廣泛用於醫學教育和臨床實踐,並對後世醫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研究中醫學術思想史,特別是清代醫學思想的重要文獻。其學術價值在於它對經典理論的再闡釋與深化,對臨床辨證論治的強調,以及對當時醫學界偏離本源現象的批判與匡正。這部書不僅是一部醫學著作,更是一份珍貴的醫學教育文獻,體現了清代醫家對醫道傳承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學習和研究《醫學真傳》,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中醫理論體系的精髓,掌握辨證論治的方法,以及認識中醫學的發展脈絡與學術精神。


序 (1)

序 (2)

高士宗先生手授醫學真傳

醫道失傳

醫門經論

五運六氣

六淫外感

七情內傷

臟腑經絡

三焦

命門

氣血

水火

陰陽

部位 (1)

部位 (2)

原病

治病

方藥

嬰兒

瘄 (1)

瘄 (2)

傷寒

發熱

惡寒

頭痛

辨舌 (1)

辨舌 (2)

咳嗽 (1)

咳嗽 (2)

瘧 (1)

瘧 (2)

脹腫

吐血

衄血

便血

心腹痛

中風

胎產

用藥大略 (1)

用藥大略 (2)

辨藥大略 (1)

辨藥大略 (2)

辨藥大略 (3)

辨藥大略 (4)

診脈大法 (1)

診脈大法 (2)

先生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