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栻

《醫學真傳》~ 用藥大略 (1)

回本書目錄

用藥大略 (1)

1. 用藥大略

余初事醫,亦閱方書,未讀《本經》,只知某藥性寒,某藥性熱,某藥豁痰,某藥行氣,某藥燥濕,某藥健脾,某藥破血,某藥補血。遇病用藥,如是而已!及藥不應手,嗜古而靈,始知五運六氣之理。天地有五運六氣,人身亦有五運六氣,而百卉草木,亦莫非五運六氣。五運,五行也;六氣,亦五行也。

白話文:

我剛開始學醫時,也看過方書,但沒讀《本經》,只知道某種藥性寒,某種藥性熱,某種藥化痰,某種藥通氣,某種藥除濕,某種藥健脾,某種藥活血,某種藥補血。遇到病人用藥時,就這樣。等到用藥效果不好,愛好古代醫學的內容,才明白五運六氣的道理。天地有五運六氣,人體也有五運六氣,而各種草木,也離不開五運六氣。五運,就是五行;六氣,也是五行。

天地開闢,草木始生,農皇仰觀俯察,而百卉草木,有五方之出處,五時之生成,其中更有五色、五臭、五味,而合於人之五臟六腑,天地人物,一以貫之,著為藥性。知藥之性,則用之無窮,取之有本;後人不知其性,但言其用,是為逐末亡本。如雲犀角解心熱,羚羊清肺肝。

白話文:

自從天地形成,草木也隨之生長,神農氏仰望天空,俯察大地,發現各式各樣的草木分別出現在四方各處,在不同季節生長。這些草木不僅有五種顏色、五種氣味、五種味道,而且對應著人體的五臟六腑,天地萬物和人體相互關聯,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掌握藥物的特性,就能靈活地使用它們,且有跡可循;後人不懂得藥物的特性,只知其用途,這猶如捨本逐末。例如,認為犀牛角能治療心熱,羚羊角能清肺肝。

遇心熱之證,宜用犀角,肺肝之證,當用羚羊,使用之而毫不見功,將如之何?必知犀角之性如何,所以清心熱者何故?羚羊之性何如,所以清肺肝者何故?知其所以然之故,則取之左右逢其源,不知其故而硬用之,是欲金之鳴而撞其木也。雖撞不鳴,不鳴愈撞,愈撞愈不鳴,即至折手,不見成功,何益哉!

白話文:

治療心熱症狀,應使用犀角;治療肺肝症狀,應使用羚羊。如果用了這些藥物卻不見效,該怎麼辦?必須瞭解犀角的性質,以及它為什麼能清心熱;也要了解羚羊的性質,以及它為什麼能清肺肝。明白了原因,就能靈活地取用這些藥物;如果不瞭解原因而硬用,就像想要金屬發出聲響卻去敲打木頭一樣。儘管敲打,金屬也發不出聲響,越敲打,越不響,直到手被打斷也見不到成果,又有什麼好處呢!

藥性必分臟腑經脈,升降出入。或行皮毛,或解肌腠、或通經脈、或起水土之氣上行、或助金木之氣轉輸、或秉鎮墜之質下降。以藥性之運氣,合人身之運氣而用之,斯為有本。茲未能悉底詳明,姑以日逐所用數十品言之。

白話文:

藥物的性質必須與臟腑經脈相匹配,並考慮到升降出入的規律。有的藥物作用於皮毛,有的宣散肌腠,有的疏通經脈,有的提升水土之氣,有的促進金木之氣的運行,有的性重鎮降,使氣血下降。根據藥物的性質運行氣血,配合人體自身的氣血運行規律來使用,這纔是有根據的。現在不能詳細說明全部,先以日常所用數十味藥品為例來說。

人參補五臟之真元,五臟真元有一臟不足者,即用之。若水火不交,心腎之真元不足也;天地不交,脾肺之真元痞塞也;氣血不和,陰陽之真元不濟也,急用之,猶恐無裨矣。凡飲食不進,胃口不開者,必用人參。蓋五臟六腑之氣俱至於胃,猶江漢朝宗於海也。有一臟一腑之氣不至於胃,其人必不能食,雖食亦勉強不多。

白話文:

人參可以補充五臟的精華,如果五臟精華有任何一臟不足,都可以使用人參。例如:水火不能交融,表示心腎精華不足;天地不能交合,表示脾肺精華堵塞;氣血失調,表示陰陽精華不濟。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急用人參也不一定有幫助。凡是飲食不進,胃口不開的人,都必須使用人參。因為五臟六腑之氣都集中在胃部,就像各條江河匯聚到大海一樣。如果有一臟一腑之氣不到達胃部,此人就一定不能吃東西,即使勉強進食也吃不了多少。

別藥補止一臟一腑,獨人參備天、地、人三才之氣,能補五臟六腑之元神,故必用之。其餘之用。不可勝說,若欲盡說,罄竹難書,善悟可耳!

白話文:

其他藥物只能補益特定臟腑,唯獨人參兼具天、地、人三種元氣,能夠補益五臟六腑的元神,因此必須使用。人參的用途繁多,無法一一道盡。想要全部說完,即使用光所有竹子也寫不完。聰明的人只要稍加領悟就可以了!

黃耆助三焦之氣,從經脈以達肌腠,若三焦內虛不能從經脈而達肌腠者,必用之。

白話文:

黃耆可以幫助三焦(上焦、中焦、下焦)的氣流運行,經由經絡到達肌膚。如果三焦氣虛,氣流無法通過經絡到達肌膚,就一定要使用黃耆。

白朮補脾土,脾土虛者必用之。類之山藥、石斛、米仁、乾薑、炙甘草,皆脾土藥也。其餘尚有運脾消導之藥,不可勝紀矣。

白話文:

白術補益脾胃,脾胃虛弱的人一定需要使用它。像山藥、石斛、米仁、乾薑、炙甘草之類,都是補益脾胃的藥物。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能夠運脾消導的藥物,數不勝數。

五味子、杜仲、補骨脂、巴戟天、熟地,皆補腎藥也。陽氣立而陰精不足,凡此可補,然緩著也。若腎精竭而陽無所附,又宜桂、附以補陽。

白話文:

五味子、杜仲、補骨脂、巴戟天、熟地都是補腎的藥物。陽氣充足而陰精不足時,可用這些藥物補腎,但效果較緩慢。如果腎精耗竭,陽氣沒有依附的地方,那麼應該用桂枝和附子來補陽。

凡藥空通者,轉氣機。如升麻、木通、烏藥、防己、通草,皆屬空通。藤蔓者走經脈,如銀花、乾葛、風藤、續斷、桑寄生,皆屬藤蔓;至不必藤蔓而入血分之藥,亦走經脈,如紅花、當歸、丹皮、秦艽、白芍之類。胸膈不和,在兩乳之上,則川貝母、桔梗、茜草、麥冬,木通、蔞仁,主開胸痹;凡胃絡與心包絡不相通貫,致不能橫行旁達者,此藥亦主之。心氣不交於腎,則桂枝,茯苓、棗仁、枸杞,可使心氣歸伏於下。

白話文:

所有具有空洞或疏通性質的藥物,都能夠調節氣血運行。例如升麻、木通、烏藥、防己、通草等,都屬於空洞類藥物。藤蔓類藥物能夠沿著經脈運行,例如銀花、乾葛、風藤、續斷、桑寄生等,都屬於藤蔓類藥物。一些不屬於藤蔓類,但可以進入血液的藥物,也能夠沿著經脈運行,例如紅花、當歸、丹皮、秦艽、白芍等。

如果胸膈不通暢,在兩乳上方部位出現問題,可以使用川貝母、桔梗、茜草、麥冬、木通、蔞仁等藥物,這些藥物可以開通胸痹。凡是胃絡和心包絡不能夠通暢連接,導致橫向聯繫受阻的情況,也可以使用這些藥物。如果心氣不能夠與腎氣相交,可以使用桂枝、茯苓、棗仁、枸杞等藥物,這些藥物可以幫助心氣下行,與腎氣相通。

肝氣有餘而內逆,則用元胡、青皮、五靈脂、香附、白蒺藜之類以疏肝。

白話文:

當肝氣旺盛而反向逆行時,使用元胡、青皮、五靈脂、香附、白蒺藜等藥材來疏通肝氣。

凡藥有刺而屬金者,皆主伐肝。蓋金能制風,金能平木,制風平木,即所以伐肝也。肝氣不足而內虛,則用山萸肉、五味子、熟地黃、當歸、白芍、木瓜之類以補肝。又水能生木,補腎即補肝,所謂虛則補其母也。

白話文:

凡是帶有刺且屬於五行金的藥物,都可以用來剋制肝臟。因為金可以剋制風,金可以平息肝木,制風平木,就是剋制肝臟的方法。

如果肝氣不足,內部空虛,就要用山茱萸肉、五味子、熟地黃、當歸、白芍、木瓜一類的藥物來補肝。另外,水能生木,補腎就是補肝,這就是所謂的「虛則補其母」。

五臟調和,六腑無恙,或三焦火氣有餘,陽明燥氣上熾,少陽相火妄動,則芩、連、梔、柏,凡瀉火清涼皆可用也;若臟腑內虛,而燥火上炎者,又當和其臟腑,或補瀉兼施,不可專行涼瀉矣。肺為五臟之長,受朝百脈,不宜有病。其咳嗽之證,雖關於肺,而病根在於別臟別腑,腑臟之氣,不循經順行各上逆於肺,而為咳也。若咳果在於肺,久久便為不治之證。

白話文:

當五臟功能和諧,六腑沒有異常時,如果三焦的陽氣太旺,導致胃陽上火,膽氣妄動,那麼可以服用黃芩、黃連、梔子、柏子等清熱瀉火的中藥。但是,如果臟腑虛弱,導致熱氣上升,則需要調和臟腑,根據具體情況既補虛又瀉火,不能單純地使用清熱瀉下的方法。肺居五臟之首,統御全身氣血,不應有疾病。咳嗽雖然與肺相關,但病根可能在其他臟腑。臟腑之氣如果不能循經正常運行,而是逆流到肺中,就會引起咳嗽。如果咳嗽的確是肺部問題,長久下去就會變成難以治癒的疾病。

而肺經之藥,通變無窮,不可執一。如杏仁、桔梗、桑皮、白芥子、麻黃、紫蘇、葶藶子,皆瀉肺藥也;百合、款冬、貝母、人參、五味子,皆補肺藥也。而補脾之藥,亦所以補肺,蓋足太陰屬脾土,手太陰屬肺金,土能生金,故補脾即所以補肺也。凡發散毛竅,解肌出汗之藥,皆所以瀉肺。

蓋肺主皮毛,金能生水,實則瀉其子,故皮毛汗出所以瀉肺也。

白話文:

肺部的藥物有很多種類,不能只偏重於某一種。

杏仁、桔梗、桑皮、白芥子、麻黃、紫蘇、葶藶子等,這些都是瀉肺的藥物;而百合、款冬、貝母、人參、五味子等,這些都是補肺的藥物。

補益脾臟的藥物,也可以補益肺臟,因為足太陰(脾經)屬脾土,手太陰(肺經)屬肺金,土能生金,所以補益脾臟也就等於補益肺臟了。

所有能發散毛孔,解除肌肉痠痛和發汗的藥物,都可以瀉肺。

其病在骨,當用腎臟之藥,桂、附可用。其病在筋,當用肝臟之藥,歸、芍可用,及前補肝之藥,皆可用也。病在肌肉,當用補脾助土之藥。病在經脈,當用心包絡之藥。病在皮毛,當用肺經之藥。其藥已載於前,意會而神明之可也。

白話文:

疾病如果在骨頭裡,就要用補腎的藥,像肉桂、附子可以使用。疾病如果在筋裡,就要用補肝的藥,像當歸、芍藥可以使用,還有前面補肝的藥都可以用。疾病如果在肌肉裡,就要用補脾益土的藥。疾病如果在經脈裡,就要用補心包絡的藥。疾病如果在皮膚表面,就要用補肺經的藥。這些藥前面都已經記載過了,用心領會就能融會貫通。

又痘證用藥,方書俱有成法,余獨體痘根所發之原,而神解以治。痘毒起於腎,此毒一發,合相火而上行,故痘為水毒,因火始發,見點一二,則知外有熱而內發痘。經云:榮主血,衛主氣。主血者,合心主之包絡也;主氣者,合三焦之肌腠也。如三焦氣虛,見點一二,火毒內熾,一起便見狂煩不順,則用大承氣湯,乃釜底抽薪之治。

白話文:

治療痘痘的藥方,醫書中都有既定的方法。我個人獨自探討痘痘根源發生的原因,並用靈活變通的方法來治療。痘毒起源於腎臟,這種毒素一旦發作,就會與相火結合而向上運行,所以痘痘是水毒,因為火而開始發作。剛出現一兩顆痘痘時,就知道體外有熱,體內在發痘痘。經典中說:榮氣主血,衛氣主氣。主血的,就是心主所屬的包絡;主氣的,就是三焦所屬的肌肉和皮膚組織。像三焦氣虛的,剛出現一兩顆痘痘,火毒在體內旺盛,一開始就表現出狂躁不安,那麼就用大承氣湯,這是釜底抽薪的治療方法。

如錢氏百祥丸,亦釜底抽薪之法也。若無此證,但觀其痘所循之路,必令三焦之氣內合心包。心包主血、主脈,見點不必發表,第一要用經脈之藥,使三焦之氣先合榮血而走心包,如紅花、續斷、秦艽、茜草、當歸、川芎、生地、銀花之類;出之有漸,顏色潤澤,便當和其三焦,調其中胃,四五日痘根微有水色,即宜助三焦而補氣血,銀花、歸、芍、茯苓、黃耆、人參、甘草、桑蟲。如是而已,此外之治,皆不諳經脈,不知自然之理,而妄行施治者也。

此其大略也。

白話文:

例如錢氏的百祥丸,也是釜底抽薪的方法。如果沒有上述症狀,只要觀察痘痘循行的路徑,一定要讓三焦之氣內合於心包。心包主管血液和脈絡,出現痘痘不需要發汗治療,第一要用經脈的藥物,讓三焦之氣先與榮血相合,再運行到心包,例如紅花、續斷、秦艽、茜草、當歸、川芎、生地、銀花等;痘痘逐漸消退,顏色滋潤,便應調和三焦,調理胃部,四五天後痘根微有水色,即宜幫助三焦補充氣血,可以使用銀花、當歸、芍藥、茯苓、黃耆、人參、甘草、桑蟲。如此而已,其他的治療方法,都是不瞭解經絡,也不懂自然規律,而胡亂施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