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栻

《醫學真傳》~ 中風

回本書目錄

中風

1. 中風

方書俱以中風弁首,謂風為百病之長,善行數變。其中方治最多,有真中風、類中風之區別,而熟知其不然也。風者,厥陰之本氣也,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臟為肝。人身肝血內虛,木不條達。外不充於經絡,內不榮於臟腑,則血虛生風,而有中絡、中經、中腑、中臟之不同,實皆中風病也。

仲師《金匱》論中風歷節篇云: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此言風中於絡,或中於經,傷有形之經絡而為病,中之淺,病之輕者也。若中風歷節,則傷腎主之骨、肝主之筋,疼痛如掣。此言風傷有形之筋骨而為病,中之深,病之重者也。

雖有淺深輕重之不同,皆不死也。又云: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吐涎。此不傷有形之筋骨,而傷無形之真氣,中腑中臟,皆必死矣。但中臟者,立死,雖延三五日,猶立死也,中腑者,腑與臟表裡雌雄相應,或半月,或一月,腑氣不外通於經,而內逆於臟,亦死矣。經云: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不入臟而連經者,所用之藥,總宜強筋壯骨,補血補氣,如耆、朮、熟地、歸、芍、參、苓、附、桂等,而祛風消散、清涼豁痰,在所禁也。

白話文:

所有醫學古籍都將中風列為首要疾病,認為風是眾多疾病的起源,具有易傳播且變化多端的特性。對於治療中風的處方,有「真中風」和「類中風」的區別,然而實際上人們未必完全瞭解這一點。風,是厥陰經的基本氣質,在自然界表現為風,在大地為木,在人體為肝臟。如果人的肝臟血液不足,木性不能順利運作,對外無法充分滋養經絡,對內無法滋潤臟腑,就會導致血虛生風,進而引發中絡、中經、中腑、中臟等不同情況,這些實際上都是中風的病症。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篇中提到:風作為疾病,通常會導致半身不遂,或是單側手臂不靈活,這是風邪侵入了絡脈,使得肌膚失去知覺;若風邪進入經脈,身體會感到沉重。這說明風邪侵入絡脈或經脈,傷害有形的經絡,是病情較淺,相對輕微的情況。如果風邪侵入導致歷節病,則會傷及由腎臟主管的骨骼和肝臟主管的筋絡,產生撕裂般的劇痛。這表示風邪傷害有形的筋骨,病情較深,相對嚴重。

雖然病情有輕重之分,但一般來說並不會致命。然而,如果風邪侵入腑臟,患者會失去意識,若風邪進入臟器,會導致語言困難,口吐涎沫。這種情況下,風邪並非傷害有形的筋骨,而是傷害無形的真氣,一旦風邪進入腑臟,患者往往會死亡。中臟的患者,會立即死亡,即使能撐過三五天,最終也會立即死亡;中腑的患者,由於腑臟互為表裡,相互影響,可能在半個月到一個月內,腑臟氣息無法外通於經脈,反而向內逆亂臟器,最終也會死亡。經典中說:風邪連接臟器,患者必死;連接經脈,則可以存活。

如果風邪未進入臟器,僅停留在經脈,治療時應使用能強健筋骨,補血補氣的藥物,例如黃耆、白朮、熟地、當歸、芍藥、人參、茯苓、附子、肉桂等,而祛風消散、清涼豁痰的藥物則應避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