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栻

《醫學真傳》~ 辨藥大略 (3)

回本書目錄

辨藥大略 (3)

1. 辨藥大略

醫治傷寒發熱,必用黃芩清熱,謂小柴胡湯有黃芩也。夫既病傷寒,其身必熱,而熱有皮毛、肌腠、經脈之不同,更有寒熱相兼、假熱真寒之各異。黃芩內空腐,外肌皮,空腐則內清腸胃之熱,肌皮則外清肌表之熱,有徹內徹外之功。必審其內外皆熱,原本壯實,胃氣不虛,外不涉於毫毛,內不涉於經脈方用。

若泛泛然舉手便用,其種禍不知幾許矣!本論云:僅與黃芩湯徹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戒之也。

黃芩之外,更有知母。知母肉白皮黃,皮上有毛,氣味苦寒,稟寒水之性,而兼秋金之氣,猶水之知有母也,故名知母。土炎燥而皮毛熱,可內資中土之燥,外清皮毛之熱。若以知母為補藥,則非矣。

葳蕤,《本經》名女萎,女子嬌柔之義也。一名玉竹,色白如玉,根節如竹也。一名青黏,苗葉青翠,根汁稠黏也。凡此命名,皆取陰柔之義。後人妄稱葳蕤有人參之功,不審陰陽寒熱,用為補劑。若陰盛陽虛,宜溫補者,此藥大忌。

麥冬,《本經》主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以麥冬橫生土中,有十二餘粒,其中則一心相貫:能橫通胃絡而補中,故治傷中;能橫通胃絡而散結,故治傷飽。後人用必去心,大非先聖格物窮理之意。妄謂連心服之則心煩,蓋即以連心麥冬煮水飲之,煩與不煩,可立辨矣。

澤瀉,生於水中,其根如芋,能行水上滋。水氣必上行而後下降,非專利小便之藥也。今人不明經義,謂目疾不可用,恐下泄其水則目枯,豈知澤瀉正行水上滋之藥也。《太陽篇》五苓散用澤瀉,治消渴,小便不利。以澤瀉行水上滋,故治消渴、水氣;上而始下,故利小便,猶木通之橫通旁達,則小便自利。二者皆非下行之藥也。

參、朮、苓、甘,加橘、半,為六君子湯。此健脾和胃,補瀉兼行之方也。今人治大寒大虛證,既用參、耆、朮、薑、桂、附,而廣皮、半夏,戀戀不捨,以六君子湯有橘、半故也。大抵臨證施治,當就病用藥,勿執成方。廣皮、半夏,乃辛散發汗之藥,不可不知也。溫補藥中,有不宜歸、芍者,以其潤泄也。

歸、芍不宜,而棗仁滋潤亦不宜也。凡人抱病,陰不和陽,陽不和陰,自不能睡,如用棗仁,便即能睡,則天下無不睡之病矣。經云:人臥則血歸於肝。身臥而血不歸肝,則不能睡。又陰陽交會於坤土,太陰土虛,陰陽不歸,則不能睡。又陽明胃脈,其氣下行,陽明氣逆,上而不下,則不能睡。

又厥陰主合,陽明亦主合,或陽明合而厥陰不合,或厥陰合而陽明不合,或陽明、厥陰皆不能合,亦皆不能睡。當審其所以不睡之故而施治焉,庶其可爾!八味丸,有熟地、桂、附,所以助三焦之火,益腎臟之水,乃陰陽兼補,水火併治者也。如陰虛而陽不虛,不宜桂、附;若陽虛而陰不虛,便不宜熟地矣。

白話文:

辨藥大略

治療傷寒發燒,一定會用到黃芩來清熱,就像小柴胡湯裡有黃芩一樣。但是,既然生了傷寒,身體一定會發熱,而這個熱有在皮膚表面、肌肉間、經脈裡的不同,更有寒熱交雜、假熱真寒的各種情況。黃芩的特性是內部空鬆、外部緊貼皮膚,空鬆的內部可以清腸胃的熱,緊貼皮膚的外部可以清肌肉表面的熱,有由內而外徹底清除熱邪的功效。必須要仔細判斷是內外都有熱,原本體質強壯,胃氣不虛,熱不在細微的毫毛,也不在深層的經脈,才可以使用黃芩。

如果隨便就用,不知道會產生多少禍害!本論提到:「如果只是用黃芩湯來清除熱,腹部應該會變冷,導致不能進食,這是要戒慎的。」

除了黃芩,還有知母。知母肉是白色的,皮是黃色的,皮上有毛,氣味苦寒,具有寒水的特性,又兼有秋天的肅殺之氣,就像是水知道有母親一樣,所以叫做知母。土的熱氣過盛而皮膚發熱,知母可以從內部滋潤中焦的燥熱,從外部清除皮膚的熱。如果把知母當成補藥,那就錯了。

葳蕤,《本經》裡叫做女萎,意思是像女子一樣嬌柔。又名玉竹,顏色像玉一樣白,根節像竹子一樣。也叫做青黏,是因為苗葉青綠,根的汁液黏稠。這些名稱都是取它陰柔的特性。後人胡亂說葳蕤有人參的功效,不仔細分辨陰陽寒熱,把它當成補藥來用。如果陰氣過盛陽氣虛弱,應該溫補的人,這種藥絕對不能用。

麥冬,《本經》裡說它可以治療心腹氣結、傷於飲食、胃絡阻塞。因為麥冬橫著生長在土中,有十二顆以上的果實,中間有一條心脈貫穿:可以橫向疏通胃絡來補養中焦,所以能治療傷於飲食;可以橫向疏通胃絡來散解鬱結,所以能治療傷於飽食。後人使用一定要去掉中心,這大大違反了古人研究事物本質的精神。胡亂說連著中心服用會心煩,其實只要用連心的麥冬煮水喝,心煩不煩馬上就能分辨出來。

澤瀉,生長在水中,它的根像芋頭,可以幫助水氣向上升發。水氣一定是先向上再向下,澤瀉不是專門利尿的藥。現在的人不明白經義,說眼睛有病不能用澤瀉,怕它利水會讓眼睛乾枯,哪裡知道澤瀉正是幫助水氣向上升發的藥。《太陽篇》裡五苓散用澤瀉,治療消渴,小便不順暢。因為澤瀉幫助水氣向上升發,所以能治療消渴和水氣;水氣先上後下,所以能利小便,就像木通橫向疏通一樣,小便自然就順暢了。這兩者都不是往下走的藥。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加上陳皮、半夏,組成六君子湯。這是健脾和胃,補瀉兼用的方子。現在的人治療大寒大虛的病症,既然用了人參、黃耆、白朮、乾薑、肉桂、附子,卻對陳皮、半夏念念不忘,是因為六君子湯裡有陳皮、半夏的緣故。總之,臨床治療應該根據病情用藥,不要拘泥於成方。陳皮、半夏是辛散發汗的藥,必須要知道。溫補藥中,有些不適合用當歸、芍藥,因為它們有潤滑洩下的作用。

當歸、芍藥不適合使用,而酸棗仁滋潤的特性也不適合使用。一般人患病,不是陰不調和陽,就是陽不調和陰,自然就睡不著。如果用了酸棗仁就能睡著,那天下就沒有失眠的病了。《黃帝內經》說:人躺下時,血會回歸到肝臟。身體躺下但血沒有回歸到肝臟,就不能入睡。又說陰陽在脾土中交會,脾土虛弱,陰陽無法歸位,就不能入睡。又說陽明胃經的氣是往下走的,如果陽明之氣逆行,只往上而不往下,就不能入睡。

還有,厥陰經主管協調,陽明經也主管協調,可能是陽明經協調了而厥陰經沒有協調,也可能是厥陰經協調了而陽明經沒有協調,也可能是陽明經和厥陰經都不能協調,這些都會導致不能入睡。應該仔細判斷不能入睡的原因而施予治療,這樣才能有效!八味丸裡有熟地黃、肉桂、附子,是用來幫助三焦的火氣,滋養腎臟的水液,是陰陽雙補,水火並治的方子。如果陰虛而陽不虛,就不適合用肉桂、附子;如果陽虛而陰不虛,就不適合用熟地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