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真傳》~ 辨藥大略 (4)
辨藥大略 (4)
1. 辨藥大略
今人遇陽虛之證,認為陰虛,大用熟地,奚可哉?
辛香下氣,寬胸快膈,有沉香、丁香、木香、豆蔻、砂仁諸品,氣味皆屬辛香,而功用各有不同。沉香從胸膈而下丹田,有下沉之義,故曰沉。丁香其性溫熱,助三焦之火以溫胃土,丁者火也,故曰丁。木香,《本經》名五香。五者,土也。採根陰乾,一月方枯。人身經血,一月一周,肝木主之,故曰本。
白豆蔻,寬胸藥也。肺居胸膈之上,肺氣不布,則胸膈不通。豆蔻能達肺金之氣,肺屬金,其色白,故曰白豆蔻。砂仁,原名縮砂蔤,安胎藥也,有歸宿丹田,退藏於密之義。香附,乃莎草根中之子,子結於根,亦有宿密之義,故亦主安胎,功用與縮砂略同。凡此辛香之藥,臭味雖同,而功用稍殊,當辨明而用,不可概投混施也。
天麻,苗如赤箭,故《本經》有赤箭之名。有風不動,無風獨搖,故能制風。苗不可得,但有其根,是為天麻。與蜀漆不可得,但有常山,一理也。天麻在土,形如大魁,似皇極之居中,周環十二子,如十二辰,以輔皇極,味甘氣平,主補中土,便從中土以通十二經。今人認為祛風之藥,但品味甚優,誤用亦無害也。
今人治瘧,不用常山,以常山為截瘧藥,截之早,恐成臌脹。豈知常山乃治瘧之要藥,三陽輕淺之瘧,不必用也,若太陰脾土虛寒,而為脾寒之瘧,及間二日發,而為三陰之瘧,必須溫補之劑,佐以常山,方能從陰出陽,散寒止瘧。又謂若服常山,終身不可食雞。嗟嗟!此皆齊東野人之語,而明理之醫,亦宗此說,良可嗤矣!夫土虛脾敗,天地不交,則成臌。瘧既愈矣,何臌之有?
鵝、鴨、鰻、鱉,其性陰寒,病後宜忌。雞性溫平,補肝暖胃,瘧後正可食也。終身必禁,是誠何說哉?
《本經》止有南星,並無膽星。南星色白味辛,稟金氣而祛風豁痰,功同半夏。今人以牛膽製為瞻星,味苦性冷。中風痰涎上湧,多屬三焦火虛,土崩水汛,斯時助正散邪,壯火祛寒,尤恐不濟,而粗工昧昧,不審其本,但治其末,服以苦冷之膽星,加以清涼之竹瀝,必至生陽絕滅而死。
蒺藜,有刺蒺藜、白蒺藜二種。白蒺藜形如羊腎,微有腥氣,乃從腎達肺之藥。刺蒺藜色白有刺,秉堅金攻伐之質,破積行瘀,乃大消大削之藥。《詩》云:牆有茨。即刺蒺藜也,後人誤以白蒺藜為沙苑蒺藜,茨蒺藜為白蒺藜。以攻伐之茨,認為健脾調補之藥,豈不謬哉?
余每用銀花,人多異之,謂非癰毒瘡瘍,用之何益?蓋銀花《別錄》名忍冬藤。以銀花之藤,至冬不凋,乃宣通經脈之藥也。又一本之中,花有黃、白,氣甚芳香,故有金銀花之名。金花走血,銀花走氣,又調和氣血之藥也。通經脈而調氣血,何病不宜?豈必癰毒而後用之哉!
白話文:
現在的人遇到陽虛的症狀,卻認為是陰虛,就大量使用熟地黃,這怎麼可以呢?
辛辣香氣的藥物,能使氣下行、舒緩胸腔、使膈膜暢快,有沉香、丁香、木香、豆蔻、砂仁等,它們的氣味都屬於辛香,但功效卻各有不同。沉香的藥效從胸膈下達丹田,有下沉的特性,所以稱為沉。丁香的性質溫熱,能幫助三焦的火氣來溫養脾胃,丁代表火,所以稱為丁。木香,《本經》稱作五香。五代表土。採集根部陰乾,需要一個月才能完全乾燥。人身的經血,一個月循環一次,由肝木主導,所以稱為本。
白豆蔻,是寬胸的藥物。肺位於胸膈之上,如果肺氣無法順暢運行,就會造成胸膈不通。豆蔻能到達肺部的氣,肺屬金,顏色是白色,所以稱為白豆蔻。砂仁,原名是縮砂密,是安胎的藥物,有歸於丹田,退藏於隱密的特性。香附,是莎草根部的子,子結於根部,也有隱藏的特性,所以也主治安胎,功效和縮砂略同。這些辛香的藥物,氣味雖然相同,但是功效卻稍微不同,應該仔細分辨清楚才使用,不可以隨便混合使用。
天麻,它的苗像赤箭,所以《本經》中有赤箭的名稱。沒有風的時候會自己搖動,所以能治療風病。苗不容易取得,只有它的根部可以使用,這就是天麻。就像蜀漆不容易取得,只有常山一樣,道理相同。天麻長在土裡,形狀像個大魁,如同皇極居於中心,周圍環繞著十二個子,就像十二地支,用來輔助皇極。它的味道甘甜,氣平穩,主要功效是補益中土,進而從中土疏通十二經脈。現在的人認為它是祛風的藥物,但是它品質很好,誤用也沒有害處。
現在的人治療瘧疾,不用常山,認為常山是截瘧的藥物,如果太早截斷,恐怕會造成臌脹。哪裡知道常山才是治療瘧疾的重要藥物。三陽經較為輕淺的瘧疾,不必使用常山。如果是太陰脾土虛寒,而造成的脾寒瘧疾,以及間隔兩天發作的三陰瘧疾,就必須使用溫補的藥劑,輔助常山,才能讓陰邪從陰經轉到陽經,散寒止瘧。又有人說如果服用常山,終身都不能吃雞。唉!這些都是沒有見識的人說的話,而一些明理的醫生,也跟著這樣說,實在可笑!脾土虛弱衰敗,天地之氣無法交合,就會造成臌脹。如果瘧疾已經治好了,怎麼還會有臌脹呢?
鵝、鴨、鰻、鱉,這些食物的性質陰寒,生病後應該忌食。雞的性質溫和平穩,能補肝暖胃,瘧疾過後正可以食用。說要終身禁食,實在不知道是什麼道理?
《本經》中只有南星,沒有膽星。南星顏色白、味道辛辣,稟金氣而祛風化痰,功效和半夏相同。現在的人用牛膽製作膽星,味道苦、性質寒冷。中風痰涎上湧,大多是三焦火氣虛弱,導致脾土崩潰、水邪泛濫。這時候應該扶正散邪,壯大火氣、驅散寒邪,恐怕都來不及了,而粗劣的醫生卻不明白病根,只治療表面症狀,使用苦寒的膽星,再加上清涼的竹瀝,必定會導致陽氣耗盡而死。
蒺藜,有刺蒺藜、白蒺藜兩種。白蒺藜形狀像羊腎,稍微帶有腥味,是從腎臟通達到肺部的藥物。刺蒺藜顏色白而有刺,具有堅硬的性質,能破除積聚、運行瘀血,是強效消積的藥物。《詩經》說:牆上有茨。指的就是刺蒺藜。後人誤把白蒺藜當成沙苑蒺藜,把刺蒺藜當成白蒺藜。用有攻伐之力的刺蒺藜,當作健脾調補的藥物,不是很荒謬嗎?
我常常使用銀花,很多人都覺得奇怪,認為不是癰瘡毒腫,用銀花有什麼用處?銀花《別錄》中稱為忍冬藤。因為銀花的藤蔓,到了冬天也不會凋零,是能疏通經脈的藥物。而且一棵植物上,有黃、白兩種花,氣味非常芳香,所以有金銀花之稱。金花走血,銀花走氣,又是調和氣血的藥物。能疏通經脈、調和氣血,什麼病不適合使用呢?難道一定要有癰瘡毒腫才能使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