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真傳》~ 診脈大法 (1)
診脈大法 (1)
1. 診脈大法
人身十二經脈,交通有道,循行有次,氣統於先,血附於內,流行還轉,晝夜不停。而醫家診脈,以左右兩手,分寸、關、尺三部,醫以三指候之,以醫之一呼一吸,候病者之脈。其脈應指而動,一動謂之一至,一呼一吸之間,其脈若四至以上,或五至以下,不數不遲,謂之平脈。
若一呼一吸,其脈三至,或三至有餘,則為遲脈;一呼一吸,其脈六至,或六至有餘,則為數脈。經云:遲為虛寒,數為虛熱。此識病之法,非脈法也。
然脈之形象,又有浮、沉、滑、澀、弦、緊、大、小之分。浮者,泛泛於上,輕指即得,如水漂木,故曰浮。沉者,沉伏於下,重指始得,如石下沉,故曰沉。滑則往來流利,如珠走盤而圓轉。澀則往來艱澀,如刀刮竹而阻滯。弦如弓弦,按之不移也。緊如轉索,按之勁急也。
大乃脈體洪大,過於本位也。小乃脈體收斂,不及本位也。此脈之外,又有微、細、芤、革。微者,虛微,似有似無也。細者,細小,如發如絲也。芤者,上有中無,如按蔥管也。革者,外勁而堅,如按鼓皮也。脈之形象不一,須於指下辨明,合證參考,自有定見。然尤當審其脈之圓緩,並脈之胃氣。
圓緩者,脈來應指,至數均調,三部同等也,胃氣者,輕舉應指,重按柔和也。若脈不圓緩,及無胃氣,輕病必重,重病必死。
又病脈之外,兼有死脈。方書有蝦游、魚翔、屋漏、雀啄、彈石諸說。蝦游者,如蝦之遊,魚翔者,如魚之擺鱗。屋漏者,至不倫次,點滴稀疏。雀啄者,如雀啄物,急疾渙散。彈石者,堅硬牢實,如指彈石。蝦游、魚翔、屋漏,乃散漫不倫之脈也:雀啄、彈石,乃堅強不和之脈也。方書之言,摹擬亦似,此皆脈無胃氣,應指無神也,見則必死。
又兩手三部之脈,地脈也,可以指診;面容之色,天脈也,用以目察。六氣調和,五行不偏,自有正色,若面無正色,神氣不揚,夭色外呈,其壽不久。
諸脈之外,又有動脈。動脈有二:一則三部之脈,厥厥動搖,圓疾如豆也;一則頭額喉旁,胸腹脛足,躍躍而動,此經脈循行環轉於空隙之處,微露其端,所謂流中溢外也。
又高陽生《脈訣》云:左心、小腸、肝、膽、腎、膀胱,右肺、大腸、脾、胃、包、三焦。此一臟一腑相為配合,合《靈樞》之脈法也。而《素問》脈法,又以兩手寸脈候上,關脈候中,尺脈候下。
約而言之,右寸候肺,左寸候心,而膻中、上焦,附於兩寸;右關候脾,左關候肝,而鬲中、中焦、胃、大小腸,附於兩關;尺中候腎與膀胱,無分左右,而季脅、血海、下焦,附於兩尺。此上以候上,中以候中,下以候下,《素問》之脈法為然也。
又仲師《傷寒論·平脈篇》,更有診法,以三菽、六菽、九菽、十二菽之由輕而重,自舉而按,以候五臟之氣。故曰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此又以浮、中、沉診五臟之氣。《傷寒論》之脈法為然也。
白話文:
人體有十二條主要經脈,它們的運行有固定的路線,循序而行。氣是先行的,血則依附在內,氣血循環流動,晝夜不停。醫生診脈時,用左右兩手,分成寸、關、尺三個部位,醫生用三根手指去感受脈搏,以醫生的一次呼吸為一個單位,去觀察病人的脈搏。脈搏在手指下跳動,一次跳動稱為一至。如果一次呼吸之間,脈搏跳動四次以上,或五次以下,不快不慢,這就稱為正常的脈象。
如果一次呼吸,脈搏跳動三次,或三次多一點,這就稱為遲脈;如果一次呼吸,脈搏跳動六次,或六次多一點,這就稱為數脈。經典說,遲脈代表身體虛寒,數脈代表身體虛熱。這只是辨識疾病的方法,並不是真正的脈法。
然而,脈的形態還有浮、沉、滑、澀、弦、緊、大、小等區別。浮脈,感覺在皮膚表面,輕輕一按就能摸到,像木頭浮在水上,所以叫浮脈。沉脈,感覺在皮膚深處,要用力按才能摸到,像石頭沉入水底,所以叫沉脈。滑脈,摸起來流暢圓滑,像珠子在盤子裡滾動。澀脈,摸起來艱澀不流暢,像刀刮竹子時的阻礙感。弦脈,摸起來像弓弦一樣繃直,按下去不會移動。緊脈,摸起來像擰緊的繩索,按下去感覺很急促。
大脈,脈搏的幅度過大,超出正常範圍。小脈,脈搏的幅度收縮,不及正常範圍。除了這些脈象,還有微脈、細脈、芤脈、革脈。微脈,非常虛弱,好像有又好像沒有。細脈,非常細小,像頭髮絲一樣。芤脈,中間空虛,摸起來像按壓蔥管。革脈,外表堅硬有力,摸起來像按壓鼓皮。脈象的形態很多種,必須用手指仔細分辨,結合其他病症來判斷,才能做出正確的診斷。尤其要留意脈搏是否圓滑緩和,以及脈搏是否帶有胃氣。
圓緩的脈象,是指脈搏跳動均勻和諧,三個部位的脈象也相同。有胃氣的脈象,是指輕輕一按就能感覺到,用力按下去會感覺到柔和。如果脈搏不圓緩,或者沒有胃氣,輕微的病也會變得嚴重,嚴重的病就會導致死亡。
除了疾病的脈象,還有死亡的脈象。醫書中描述了蝦游、魚翔、屋漏、雀啄、彈石等脈象。蝦游,像蝦在水中游動;魚翔,像魚在水中擺動魚鱗。屋漏,脈搏跳動沒有規律,點滴稀疏。雀啄,像麻雀啄食一樣,急促而散亂。彈石,脈搏堅硬牢實,像按壓石頭。蝦游、魚翔、屋漏是散亂沒有規律的脈象;雀啄、彈石是堅硬不和諧的脈象。醫書上的描述只是模仿,這些都是脈搏沒有胃氣,在手指下感覺不到生機的表現,出現這些脈象就表示病人快要死了。
兩手三個部位的脈象,是屬於地的脈象,可以用手指來診斷;臉部的氣色,是屬於天的脈象,可以用眼睛來觀察。六氣調和,五行不偏,臉上就會有正常的氣色。如果臉上沒有正常的氣色,神采不振,臉色異常,那麼這個人壽命就不會長久。
除了各種脈象,還有動脈。動脈有兩種:一種是兩手三個部位的脈搏,跳動得很快而且像豆子一樣;另一種是頭額、喉嚨旁邊、胸腹、小腿腳部等,能感覺到跳動,這是經脈在身體的空隙之間運行,微微顯露出來的,稱為“流中溢外”。
高陽生《脈訣》說:左手寸脈對應心和小腸,關脈對應肝和膽,尺脈對應腎和膀胱;右手寸脈對應肺和大腸,關脈對應脾和胃,尺脈對應心包和三焦。這是臟腑相互配合,符合《靈樞》的脈法。而《素問》的脈法認為,兩手寸脈診斷上焦,關脈診斷中焦,尺脈診斷下焦。
簡單來說,右手寸脈對應肺,左手寸脈對應心,膻中和上焦也歸於兩寸;右手關脈對應脾,左手關脈對應肝,膈中、中焦、胃、大腸、小腸也歸於兩關;尺脈對應腎和膀胱,不分左右,季脅、血海、下焦歸於兩尺。這就是上焦對應上,中焦對應中,下焦對應下,《素問》的脈法是這樣的。
仲景《傷寒論·平脈篇》中,還有診脈的方法,用三菽、六菽、九菽、十二菽的輕重力度,從輕到重,慢慢加壓,來觀察五臟的氣。他說,感覺像三菽重的力度,是肺氣;像六菽重的力度,是心氣;像九菽重的力度,是脾氣;像十二菽重的力度,是肝氣;按到骨頭的力度,是腎氣。這是用浮、中、沉的方法來診斷五臟的氣,《傷寒論》的脈法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