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真傳》~ 瘄 (1)
瘄 (1)
1. 瘄
瘄,猶錯也,皮膚甲錯之謂也。俗名曰瘄,實系疹也。紅點隱隱,謂之隱疹。疹之根源,乃毫毛之內。皮腠之間,因於寒,致血凝澀,其凝澀之血,散發於皮膚之外,則發而為疹。蓋人身通體毫毛之氣,肺所主也;毫毛之內,腠理之外,則秉胞中之血,熱肉充膚,淡滲皮毛,肝所主也。皮膚寒而血凝澀,始焉凝澀,繼欲流通,則發熱、咳嗽,散而為疹。
疹之發也,有稀少,有稠密。極稀少者,不過數點,以及數十點;極稠密者,則周身頭面,無有空隙。醫者不知其故,見有數點,即行攻發。若皮膚肌腠之間,果有凝澀,則發熱、咳嗽,自當湧出;其不能即出者,非肌表不和,即氣虛不振。治之之法,當以紅花、歸、芎、荊、柴、羌、丹之劑,和其肌表;或以桂枝、耆、朮、歸、芍、苓、甘之劑,助其氣虛。
若概以蘇、麻、前、杏、芩、連、石膏之劑投之,其氣虛不出者,此為虛其原本,本自稀少者,此為無故受賊,非惟疹不能出,其經脈表裡受虧,致身大熱而喘急生,愈熱愈表,愈喘愈發,輕者重,重者死矣。蓋痘之發也,見有一二點,其勢必出疹之發也,見有一二點,可出可不出,若肌表果有凝澀之疹,則身熱、咳嗽,其勢自出;若無疹,則止此數點,不能再增。
善治者,明乎此理,不行攻發,但調其經絡,和其榮衛,虛者補之,寒者溫之,則熱退身安而愈。無奈矇昧不明,當疹毒盛行之時,見有數點,即行攻發,轉攻轉劇,愈發愈危,必致真臟虛敗而死。
真可痛耳!夫痘毒起於腎,不從經脈而出,為腎經痘,雖有良醫,不能挽回;若疹,則其根源在於肌腠皮膚,膚腠之血根於胞中血海,膚腠寒而胞血稽遲,則有疹毒之證,得其源而活法以治,或聽其自然而不加妄治,百無一死也。
白話文:
【疹】
疹,就像錯誤一樣,指的是皮膚表面呈現出異常的現象。民間通常稱之為疹,事實上就是一種皮膚病。呈現出隱約的紅色小點,這種情況被稱為隱疹。疹的根源,來自於細小的汗毛內部,皮膚與肌肉之間,由於受到寒冷影響,導致血液凝滯,這些凝滯的血液散發到皮膚外面,就會形成疹。人體全身的汗毛氣血,由肺部主宰;汗毛內部,肌肉外部,則是取決於子宮中的血液,熱度讓肉質充盈,淡滲入皮毛,這是肝臟的職能。皮膚受寒而血液凝滯,開始凝滯後,接著想要流動,就會出現發燒、咳嗽,然後散發成疹。
疹的出現,有的稀疏,有的密集。極度稀疏的,可能只有幾點,甚至十幾點;極度密集的,則全身上下,頭臉,沒有任何空隙。醫生如果不明白這道理,看到幾點疹子就立即治療。如果皮膚肌肉間確實有血液凝滯,那麼發燒、咳嗽時,疹子自然會出現;如果疹子無法立即出現,那不是表皮系統不協調,就是氣血虛弱。對待這種情況,應該使用紅花、當歸、川芎、荊芥、柴胡、羌活、丹參等草藥,來調節表皮系統;或者使用肉桂、黃耆、白朮、當歸、白芍、茯苓、甘草等草藥,來補充氣血。
如果不分情況地使用紫蘇、麻黃、前胡、杏仁、黃芩、黃連、石膏等草藥,對於那些因為氣血虛弱無法出現疹子的人來說,這等於是在削弱他們的根基。對於原本疹子就很少的人來說,這等於是無端受到傷害,不僅疹子無法出現,還可能損傷經脈和表裡,導致身體高熱和呼吸困難,越熱越表,越喘越發,病情輕的會加重,病情重的會死亡。痘疹的爆發,如果只見一二點,其勢態必然會爆發;然而疹的爆發,如果只見一二點,可能爆發也可能不會,如果皮膚肌肉間確實有血液凝滯,那麼身體高熱、咳嗽,疹子勢必會出現;如果沒有疹子,那就只有這幾點,無法再增加。
好的醫生,明白這個道理,不會輕易地去治療,只是調整經絡,調和營養和防禦系統,虛弱的補充,寒冷的溫暖,那麼熱度消退,身體安穩,就會康復。無奈的是,很多醫生不明白這個道理,在疹毒盛行的時候,看到幾點疹子,就立即治療,越治療病情越嚴重,越爆發就越危險,必然導致臟腑虛弱而死亡。
真是讓人痛心啊!痘毒起源於腎臟,如果不通過經脈爆發,那就是腎經痘,即使有高明的醫生,也無法挽回;然而疹,它的根源在於皮膚和肌肉之間,皮膚和肌肉的血液源自於子宮中的血海,皮膚和肌肉受寒,子宮的血液運行緩慢,就會有疹毒的症狀,找到根源,用正確的方法治療,或者任其自然發展,不去亂治療,一百個人中不會有一個死亡。
2. 附案
己巳春,長男甫六歲,次男甫三歲,於元旦次日,俱發熱見疹。余初不知疹之根源,以為嬰兒生下時,口含惡血,開聲嚥下,其後發為疹毒,治疹自當攻發,即用清涼透發之劑服之。次朝,略增十餘點,究不暢達,心甚惶惑。長男七月而生,先天怯薄,問其胸膈寬否何如?答曰:飢甚。
又問口味燥苦何如?答曰:淡甚。因知其虛,即投耆、朮、苓、甘、桂枝、紅花一二劑。次朝,疹發遍身,熱稍退,而神情猶煩躁,夜發熱,頻咳嗽,至一月方安。蓋因見點之初,過服表劑,虛其經脈故也。次男尚幼,未省人事,不能致問,上冬患肺風痰喘證,諸藥不效,服麻杏桂枝石膏湯,一劑而痊。
謂其稟質略強,不與長男同,其疹不透,必寒凝毒甚,因與蘇、麻、前、杏、黃芩、石膏藥,紅點不增,又與紫蘇、蔥、薑、芫荽等,熏之熨之,疹總不出。乃與同道諸公商之,俱云:舍透發並無別法。至五日而口吐蛔蟲。兒醫曰:此熱極蟲生,余有牛黃散,可與服之。牛黃散,即大黃末也。
一服痰喘止,而神氣稍平,自是此兒遂無言矣。計無可施,復針百會穴,其喑門,服西黃分許,及諸單方。觀其形證,實不能生。友人張衛生來望,因曰:此大虛大寒證也,今既無言,又不能食,恐無濟矣。然心猶不忍,勉投參、附,含藥而亡。因自嘆曰:此庸醫現身食報,天理當然,自身行醫,何尤乎人?因悔昔日所見之皆非,益信治病求本之不謬。
次日,有同居甥汪姓者,伊子出瘄,已經三日,見余際悲傷,不邀診視,自用前、杏、麻黃、石膏藥一二劑,疹出二十餘點,不能再增,心胸煩悶,不得已而告余,乞余診視。余曰:若再攻發,即如吾子矣。急與耆、朮、芎、歸、桂、苓、紅花等,服一劑而熱退身安。余自此始悟疹之根源,凡治疹,但調其氣血,和其經絡,寒涼攻發概置之不用,所以屢治而屢效也。
次年春,友人吳題仙之子,甫二歲,出瘄,延兒醫馬聖則兄診治之,攻發不透,神情恍惚,喘急不寧。又延余診視,余往吳宅,聖兄先至,余視之,知其虛也,因告主人曰:若但發瘄,瘄斷不出,必至身命不保。主人曰:為之奈何?余曰:惟有溫補藥一劑,益其臟腑,安其腸胃,助其氣血,方可。
聖兄曰:吾治四朝,不能透發,悉聽尊裁。余即與耆、朮、薑、桂、歸、芍、苓、甘、銀花、紅花諸味,一劑而安。次日仍用原方,加人參一錢。此後並不服藥,連服獨參湯,數日,霍然矣。
又有夏姓耀如之子,出瘄,其顏色紫黯,神氣不寧。余曰:此證大凶,治須得法。連看二次,皆用溫散藥。次早,其家人來告曰:口吐蛔蟲,另有藥否?余曰:昨藥二劑,俱服否耶?曰:尚存一劑。因與附子八分,令入藥內煎服。自此遂無音耗,越三載,至其家,見其子長大。
余因問曰:昔年出瘄吐蛔,何由得愈?其家答曰:服先生之藥後,因無力相延,仗天覆庇,得以漸愈。余默嘆曰:因死吾子,得生他人,治疹之法,可無憾矣。余因附載斯冊,雖不能見信於兒醫,而正道闡明,實有裨於兒科治疹之根源,而為有子出瘄者,所當致慎也夫!
白話文:
[附錄案例]
己巳年的春天,我的大兒子才六歲,小兒子只有三歲,在農曆新年第二天,兩個孩子都突然發燒並出現疹子。起初,我不清楚疹子的根本原因,以為是嬰兒出生時口腔裡的污血被吞下,之後轉化為疹毒。因此,治療疹子的策略應該是讓它發出來,我便使用了清涼解毒、幫助疹子透發的藥物給他們服用。
隔天,疹子只多了十多個,卻沒有順利透發,讓我感到非常困惑。大兒子在七月出生,先天體質比較虛弱。我問他胸脅是否舒適,他回答說很餓。
我又問他口感是否乾燥或苦澀,他回答說非常清淡。這讓我意識到他的體質虛弱,於是改用黃耆、白朮、茯苓、甘草、桂枝、紅花等幾帖藥物。第二天,疹子開始遍佈全身,體溫稍微下降,但情緒依然煩躁,夜晚仍然發燒,頻繁咳嗽,直到一個月後情況才穩定下來。這是因為在疹子剛出現時,使用了過多的發汗藥物,導致經脈虛弱。
對於小兒子,因為年紀太小,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我無法向他詢問病情。他在去年冬天曾患有肺部感染、咳嗽及喘息症狀,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最後服用麻黃杏仁桂枝石膏湯後,一帖藥就康復了。
我認為他體質較強壯,和大兒子不同。既然疹子無法透發,肯定是因為寒氣凝結、毒素深重。於是,我使用蘇葉、麻黃、前胡、杏仁、黃芩、石膏等藥物。然而,紅疹並沒有增加,我又試著用紫蘇、蔥、薑、香菜等食材進行燻蒸和敷貼,但疹子還是沒有出現。我和其他醫生討論後,大家一致認為除了透發疹子,沒有其他方法。到了第五天,孩子開始吐出蛔蟲。兒科醫生說:這是因為體溫過高導致寄生蟲滋生,我這裡有一種牛黃散,可以讓他服用。牛黃散,其實就是大黃粉末。
服用一帖後,孩子的痰和喘息症狀減輕,精神狀態也逐漸恢復,但從此他變得不會說話。我想盡辦法,甚至為他針灸百會穴,並讓他服用微量的西黃粉和其他偏方。然而,根據他的症狀和體態,我實在看不到生存的希望。我的朋友張衛生來探望,他說:這是一個極度虛弱和寒冷的病症,現在他既不能說話,也不能進食,恐怕已經無法治療了。但我仍然不忍心放棄,勉強讓他服用人參和附子。他含著藥,最終離世。
我自責地說:這是庸醫的報應,天理昭彰,我自己行醫,怎能怪罪他人?我反思過去的看法都是錯誤的,更確信治病應當尋找根本原因的正確性。
隔天,我的外甥汪姓住在同一個地方,他的兒子也出現疹子,已經三天了。看到我心情沉重,他並未邀請我診斷,而是自行使用前胡、杏仁、麻黃、石膏等藥物,結果疹子只出現了二十幾個,再也無法增加。孩子心煩意亂,外甥無奈之下向我求助,請求我為他兒子診斷。我告訴他:如果再繼續攻發,就會像我的兒子一樣。我立即給他黃耆、白朮、川芎、當歸、桂枝、茯苓、紅花等藥物,服用一帖後,體溫下降,身體狀況也穩定下來。從那時起,我才開始理解疹子的真正原因。在治療疹子時,只要調節氣血,平衡經絡,避免使用寒涼攻發的藥物,這樣才能反覆治療,反覆見效。
第二年春天,我的朋友吳題仙的兒子,只有兩歲,出現疹子。他請兒科醫生馬聖則兄診治,但疹子未能完全透發,孩子神情恍惚,呼吸急促不安。他又請我去診斷,我到吳家,聖則兄已先到。我觀察後發現孩子體質虛弱,於是對吳家主人說:如果只是讓他疹子發出來,疹子一定無法透發,可能會危及生命。吳家主人問我:該怎麼辦?我回答:只有溫補藥物一帖,能夠滋養臟腑,安撫腸胃,增強氣血,纔有機會。
聖則兄說:我治療了四天,疹子都無法透發,一切交由您決定。我立即使用黃耆、白朮、薑、桂枝、當歸、白芍、茯苓、甘草、銀花、紅花等藥材,一帖後孩子狀況穩定。第二天,我仍然使用同樣的藥方,只增加了1錢的人參。之後,孩子不再服用其他藥物,連續數日服用獨參湯,最終完全康復。
還有一位夏姓耀如的兒子,出現疹子,臉色暗沉,神情不安。我說:這個病症非常危險,必須用正確的方法治療。我連續看了兩次,每次都使用溫熱散寒的藥物。第二天早上,他的家人告訴我:孩子口吐蛔蟲,是否有其他藥物可用?我問:昨天的兩帖藥,都服用了嗎?家人回答:還剩下一帖。於是我添加了8分的附子,讓他放入藥物中煎煮服用。自此之後,他們就沒有再傳來消息。三年後,我去他家,看到孩子已經長大。
我問:當年疹子和吐蛔蟲的情況,是如何康復的?他的家人回答:服用您的藥物後,因為我們經濟困難,無法再請您診治,幸虧上天庇佑,孩子逐漸康復。我默默感慨:因為我兒子的離世,救活了其他的孩子,對於治療疹子的方法,我已無遺憾。因此,我在這本書中附上這個案例,雖然可能無法得到所有兒科醫生的認同,但明確的原則確實對兒科治療疹子的根源有所裨益,對於家中有孩子出疹子的父母,更應該慎重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