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栻

《醫學真傳》~ 辨藥大略 (1)

回本書目錄

辨藥大略 (1)

1. 辨藥大略

藥品浩繁,不下千百餘種,其尋常日用者,不過百十種,而百十種之中,藥有真偽好惡,用有宜與不宜,皆當明辨而詳悉者也。如赤芍藥、銀柴胡、赤小豆、龍骨、巨勝子、半夏曲,皆偽藥也。《本草崇原》俱已辨明,但未梓行,茲且言之。

芍藥花開赤、白,赤花者為赤芍,白花者為白芍,總屬一種,豈有二耶?今兒科、外科,多用赤芍,謬矣。又以白芍為酸斂之藥,豈知《本經》主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氣味苦平。性功如是,寧酸斂耶?試將芍藥咀嚼,酸味何在?可以正其誤矣。

柴胡有硬、軟二種,硬者為大柴胡,軟者為小柴胡。然必出於銀州者為勝,故有銀柴胡之名。非大小柴胡之外,復有銀柴胡也。

赤小豆,穀類也,粗而大者為赤豆,細而小者為赤小豆。今藥肆中一種草子,赤黑相兼,不可煮食,豈得謂之豆乎?

巨勝子,即胡麻也。出於胡地之大宛者為勝,故有巨勝之名。劉阮誤入天台,仙家飼以胡麻飯,即巨勝子也。今藥肆中一種有殼無仁,乃狗蝨也,以狗蝨而充巨勝,妄立壁蝨胡麻之名。今用巨勝子,不若竟用大脂麻矣。

龍骨,《本經》上品之藥,乃上天所謫之龍,海濱深山間或有之。今一種龍骨者,乃北地深山之石壟骨,而非上天所降之真龍。龍為陽物,能興雲布雨,故《傷寒論》中發汗名大青龍,利水名小青龍。今欲止汗,反用龍骨,豈理也哉?《本經》言止汗者,乃以真龍之骨,研為細粉,撲其周身,塞其汗孔,即本論以溫粉撲之之義,非服食止汗之謂。

考《神農本經》止有半夏,並無半夏曲。今藥肆中以明礬水煮半夏,所剩礬腳及半夏屑,大半和以麥曲,造成藥餅,為半夏曲。時人厭常新喜,方中每用,何益於病?除此之外,復有神麯,用白麵百斤,青蒿、辣蓼、蒼耳自然汁,赤小豆、杏仁搗爛,拌麵成餅,罯𪑳為曲。兒醫認以能治痰、止瀉、消食之藥,每每用之,不知其弊。

別藥煮汁各有氣味,若用神麯,則藥如稠粥之飲,有形之面,大能傷胃。夫嬰兒有病,必忌麵食,此𪑳過之面,與醬何異?況有藥與草汁,並非健脾之品,用無益也。

又藥之偽者,如桂枝、細辛、五味、乾薑是也。仲師桂枝湯,用桂枝去皮者,止取梢尖嫩枝,內外如一,氣味辛香甜辣,桂枝皮內骨,便去之而不用。如是之枝,可多得耶?今人反用,亦必辛香甜辣,名為川桂枝方可。今藥肆中辛香甜辣之桂枝不可得,即有亦暫而不久。數十年中,余闕之不用,不得已而以官桂代之。

北細辛,其細如髮,辛香觸鼻。苟細不如發,辛不觸鼻,便為杜衡,用之無益。

五味子,惟遼五味最佳,其黑如漆之有光,其味如醋之滴牙,上口生津。次則北五味,其色紅紫,微有光,其味亦酸,微有香氣,今一種黑色如李干兼枯紅之色者,用無益也。

白話文:

藥品種類繁多,不下千百種,但我們日常使用的,不過百來種而已。在這百來種藥材中,藥的真偽好壞、用法是否適宜,都應該清楚辨別並詳細了解。例如赤芍藥、銀柴胡、赤小豆、龍骨、巨勝子、半夏曲,這些都是假藥。《本草崇原》一書都已辨明,只是還沒印行,這裡就先說明一下。

芍藥開的花有紅色和白色,紅花的是赤芍,白花的是白芍,本來就是同一種植物,哪有兩種呢?現在兒科和外科常常用赤芍,這就錯了。又有人認為白芍是酸味收斂的藥,哪知道《神農本草經》記載它主要治療邪氣引起的腹痛、去除血瘀、破除堅硬的腫塊、治療寒熱和疝氣等疾病,味道是苦平的。它的藥性功效是這樣,怎麼會是酸味收斂呢?如果把芍藥咀嚼一下,哪裡有酸味?這樣就能糾正錯誤了。

柴胡有硬和軟兩種,硬的是大柴胡,軟的是小柴胡。但一定要是產於銀州的才好,所以才有銀柴胡的名稱。並不是除了大柴胡和小柴胡之外,還有銀柴胡。

赤小豆是穀物,比較粗大的是赤豆,細小的是赤小豆。現在藥店裡的一種草籽,紅黑相間,不能煮食,怎麼能叫做豆呢?

巨勝子就是胡麻,產於西域大宛的最好,所以叫做巨勝。劉晨、阮肇誤入天台山,仙人給他們吃的胡麻飯,就是巨勝子。現在藥店裡的一種有殼無仁的,是狗蝨,用狗蝨來冒充巨勝子,還胡亂編造出壁蝨胡麻的名稱。現在要用巨勝子,不如直接用大脂麻就好了。

龍骨,《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藥材,是上天降下的龍,在海邊深山裡偶爾會有。現在市面上的一種龍骨,是北方深山裡的石壟骨,不是上天降下的真龍。龍是陽性的動物,能興雲降雨,所以《傷寒論》裡發汗的方劑叫大青龍湯,利水的叫小青龍湯。現在要止汗,反而用龍骨,這哪有道理呢?《神農本草經》說能止汗,是指用真龍的骨頭,磨成細粉,塗在身體上,堵住汗孔,就像《傷寒論》裡用溫粉撲身的道理一樣,不是指內服來止汗的。

考證《神農本草經》,只有半夏,沒有半夏曲。現在藥店裡用明礬水煮半夏,剩下的礬渣和半夏碎屑,大部分和上麥麴,做成藥餅,就成了半夏曲。現在的人喜新厭舊,方劑中常常使用,對疾病有什麼益處呢?除此之外,還有神麯,用一百斤白麵,加上青蒿、辣蓼、蒼耳的自然汁,以及搗爛的赤小豆、杏仁,拌勻做成餅,發酵而成。兒科醫生認為它能治痰、止瀉、消食,常常使用,卻不知道它的弊端。

其他的藥煮汁都有各自的氣味,如果用神麯,那麼藥就像稠粥一樣,有形狀的面,很傷胃。嬰兒生病,必定要忌食麵食,這種發酵過的麵,和醬有什麼不同呢?更何況還有藥和草汁,並不是健脾的藥材,用了沒有好處。

還有一些藥的造假情況,例如桂枝、細辛、五味子、乾薑也是如此。張仲景桂枝湯用的桂枝,是去掉皮的,只取嫩枝的梢尖部分,內外質地一致,氣味辛香甜辣。桂枝皮內部的骨質,就要去掉不用。像這樣的桂枝,能容易得到嗎?現在的人反而用它,也一定要辛香甜辣,才能稱作川桂枝。現在藥店裡辛香甜辣的桂枝很難買到,即使有也是暫時的,不會長久。幾十年來,我很少用它,不得已才用官桂來代替。

北細辛,細如髮絲,辛香之氣撲鼻。如果細得不如髮絲,辛味不撲鼻,那就是杜衡,用了沒有好處。

五味子,只有遼五味最好,黑得像漆一樣有光澤,味道像醋一樣刺激牙齒,入口生津。其次是北五味,顏色紅紫色,稍微有點光澤,味道也酸,稍微有點香味。現在有一種黑色像李子乾一樣,又帶有枯紅色的,用了也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