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栻

《醫學真傳》~ 用藥大略 (2)

回本書目錄

用藥大略 (2)

1. 用藥大略

肝氣有餘而內逆,則用元胡、青皮、五靈脂、香附、白蒺藜之類以疏肝。

凡藥有刺而屬金者,皆主伐肝。蓋金能制風,金能平木,制風平木,即所以伐肝也。肝氣不足而內虛,則用山萸肉、五味子、熟地黃、當歸、白芍、木瓜之類以補肝。又水能生木,補腎即補肝,所謂虛則補其母也。

五臟調和,六腑無恙,或三焦火氣有餘,陽明燥氣上熾,少陽相火妄動,則芩、連、梔、柏,凡瀉火清涼皆可用也;若臟腑內虛,而燥火上炎者,又當和其臟腑,或補瀉兼施,不可專行涼瀉矣。肺為五臟之長,受朝百脈,不宜有病。其咳嗽之證,雖關於肺,而病根在於別臟別腑,腑臟之氣,不循經順行各上逆於肺,而為咳也。若咳果在於肺,久久便為不治之證。

而肺經之藥,通變無窮,不可執一。如杏仁、桔梗、桑皮、白芥子、麻黃、紫蘇、葶藶子,皆瀉肺藥也;百合、款冬、貝母、人參、五味子,皆補肺藥也。而補脾之藥,亦所以補肺,蓋足太陰屬脾土,手太陰屬肺金,土能生金,故補脾即所以補肺也。凡發散毛竅,解肌出汗之藥,皆所以瀉肺。

蓋肺主皮毛,金能生水,實則瀉其子,故皮毛汗出所以瀉肺也。

其病在骨,當用腎臟之藥,桂、附可用。其病在筋,當用肝臟之藥,歸、芍可用,及前補肝之藥,皆可用也。病在肌肉,當用補脾助土之藥。病在經脈,當用心包絡之藥。病在皮毛,當用肺經之藥。其藥已載於前,意會而神明之可也。

又痘證用藥,方書俱有成法,余獨體痘根所發之原,而神解以治。痘毒起於腎,此毒一發,合相火而上行,故痘為水毒,因火始發,見點一二,則知外有熱而內發痘。經云:榮主血,衛主氣。主血者,合心主之包絡也;主氣者,合三焦之肌腠也。如三焦氣虛,見點一二,火毒內熾,一起便見狂煩不順,則用大承氣湯,乃釜底抽薪之治。

如錢氏百祥丸,亦釜底抽薪之法也。若無此證,但觀其痘所循之路,必令三焦之氣內合心包。心包主血、主脈,見點不必發表,第一要用經脈之藥,使三焦之氣先合榮血而走心包,如紅花、續斷、秦艽、茜草、當歸、川芎、生地、銀花之類;出之有漸,顏色潤澤,便當和其三焦,調其中胃,四五日痘根微有水色,即宜助三焦而補氣血,銀花、歸、芍、茯苓、黃耆、人參、甘草、桑蟲。如是而已,此外之治,皆不諳經脈,不知自然之理,而妄行施治者也。

此其大略也。

白話文:

如果肝氣過於旺盛,導致氣機逆亂,就應該用元胡、青皮、五靈脂、香附、白蒺藜之類的藥物來疏理肝氣。

凡是藥物帶有尖刺且屬性的金的,都主要用於削弱肝氣。因為金能克制風,金能平定木,克制風和平衡木,就是削弱肝氣的方法。如果肝氣不足而內部虛弱,就應該用山茱萸、五味子、熟地黃、當歸、白芍、木瓜之類的藥物來補益肝氣。而且水能滋養木,所以補腎也能達到補肝的效果,這就是所謂的「虛則補其母」的道理。

五臟和諧,六腑平安無事,如果出現三焦火氣過盛,陽明燥熱之氣上衝,少陽相火妄動的情況,就可以使用黃芩、黃連、梔子、黃柏等具有瀉火清涼作用的藥物。如果臟腑內部虛弱,卻出現燥熱之火上炎的情況,就應該調和臟腑功能,或者補瀉兼施,不能只單純使用寒涼瀉火的藥物。肺是五臟之首,承受全身經脈的匯聚,所以不應該生病。咳嗽這種病症,雖然與肺有關,但是病根卻可能在其他臟腑,其他臟腑的氣機,不循經脈正常運行,反而逆向上衝到肺部,才導致咳嗽。如果咳嗽的病根真的在肺部,久治不癒就屬於不治之症了。

治療肺部的藥物,運用變化非常多,不能拘泥於單一方法。像杏仁、桔梗、桑白皮、白芥子、麻黃、紫蘇、葶藶子,都屬於瀉肺的藥物;百合、款冬花、貝母、人參、五味子,都屬於補肺的藥物。而且補脾的藥物,也能夠達到補肺的作用,因為足太陰經屬脾土,手太陰經屬肺金,土能生金,所以補脾也能補肺。凡是能夠疏散毛孔、解肌出汗的藥物,都屬於瀉肺的藥物。

因為肺主導皮毛,金能生水,實證就應該瀉它的子,所以讓皮毛發汗就能夠達到瀉肺的目的。

如果病在骨骼,就應該使用補益腎臟的藥物,桂枝、附子可以使用。如果病在筋脈,就應該使用補益肝臟的藥物,當歸、白芍可以使用,以及前面提到的補肝的藥物,都可以使用。如果病在肌肉,就應該使用補脾助土的藥物。如果病在經脈,就應該使用心包絡的藥物。如果病在皮毛,就應該使用肺經的藥物。這些藥物前面已經提到過,領會其中的意思,自然就能夠明白其中的道理。

至於痘症用藥,醫書都有既定的方法,我則特別體會痘瘡發生的根源,並從神意理解來治療。痘毒起源於腎,這種毒一旦爆發,就會與相火結合向上行走,所以痘瘡屬於水毒,因為火才爆發出來,看到一兩個小點,就知道外有熱,內有痘毒發作。醫書說:「榮血主血,衛氣主氣」。主血的,與心主(心包)有關;主氣的,與三焦的肌膚腠理有關。如果三焦氣虛,一出現一兩個小點,火毒就開始旺盛,一起就看到煩躁不安的情況,就應該使用大承氣湯,這是釜底抽薪的治療方法。

就像錢氏百祥丸,也是釜底抽薪的方法。如果沒有這種情況,但觀察痘瘡發展的走向,一定會讓三焦之氣與心包相合。心包主血、主脈,出現痘點不必急著發表,第一要使用疏通經脈的藥物,讓三焦之氣先與榮血結合,而後運行至心包,像是紅花、續斷、秦艽、茜草、當歸、川芎、生地、銀花之類的藥物;痘瘡漸漸透出,顏色潤澤,就應該調和三焦,調理中焦脾胃,四五天後痘根微微呈現水色,就應該幫助三焦,補益氣血,用銀花、當歸、白芍、茯苓、黃耆、人參、甘草、桑蟲這些藥物。治療痘瘡大概就是這樣,除此之外的其他治療方法,都是不了解經脈的道理,不懂得自然運行的規律,而胡亂施治的行為。

以上只是用藥的大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