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世栻

《醫學真傳》~ 用藥大略 (1)

回本書目錄

用藥大略 (1)

1. 用藥大略

余初事醫,亦閱方書,未讀《本經》,只知某藥性寒,某藥性熱,某藥豁痰,某藥行氣,某藥燥濕,某藥健脾,某藥破血,某藥補血。遇病用藥,如是而已!及藥不應手,嗜古而靈,始知五運六氣之理。天地有五運六氣,人身亦有五運六氣,而百卉草木,亦莫非五運六氣。五運,五行也;六氣,亦五行也。

天地開闢,草木始生,農皇仰觀俯察,而百卉草木,有五方之出處,五時之生成,其中更有五色、五臭、五味,而合於人之五臟六腑,天地人物,一以貫之,著為藥性。知藥之性,則用之無窮,取之有本;後人不知其性,但言其用,是為逐末亡本。如雲犀角解心熱,羚羊清肺肝。

遇心熱之證,宜用犀角,肺肝之證,當用羚羊,使用之而毫不見功,將如之何?必知犀角之性如何,所以清心熱者何故?羚羊之性何如,所以清肺肝者何故?知其所以然之故,則取之左右逢其源,不知其故而硬用之,是欲金之鳴而撞其木也。雖撞不鳴,不鳴愈撞,愈撞愈不鳴,即至折手,不見成功,何益哉!

藥性必分臟腑經脈,升降出入。或行皮毛,或解肌腠、或通經脈、或起水土之氣上行、或助金木之氣轉輸、或秉鎮墜之質下降。以藥性之運氣,合人身之運氣而用之,斯為有本。茲未能悉底詳明,姑以日逐所用數十品言之。

人參補五臟之真元,五臟真元有一臟不足者,即用之。若水火不交,心腎之真元不足也;天地不交,脾肺之真元痞塞也;氣血不和,陰陽之真元不濟也,急用之,猶恐無裨矣。凡飲食不進,胃口不開者,必用人參。蓋五臟六腑之氣俱至於胃,猶江漢朝宗於海也。有一臟一腑之氣不至於胃,其人必不能食,雖食亦勉強不多。

別藥補止一臟一腑,獨人參備天、地、人三才之氣,能補五臟六腑之元神,故必用之。其餘之用。不可勝說,若欲盡說,罄竹難書,善悟可耳!

黃耆助三焦之氣,從經脈以達肌腠,若三焦內虛不能從經脈而達肌腠者,必用之。

白朮補脾土,脾土虛者必用之。類之山藥、石斛、米仁、乾薑、炙甘草,皆脾土藥也。其餘尚有運脾消導之藥,不可勝紀矣。

五味子、杜仲、補骨脂、巴戟天、熟地黃,皆補腎藥也。陽氣立而陰精不足,凡此可補,然緩著也。若腎精竭而陽無所附,又宜桂、附以補陽。

凡藥空通者,轉氣機。如升麻、木通、烏藥、防己、通草,皆屬空通。藤蔓者走經脈,如銀花、乾葛、風藤、續斷、桑寄生,皆屬藤蔓;至不必藤蔓而入血分之藥,亦走經脈,如紅花、當歸、丹皮、秦艽、白芍之類。胸膈不和,在兩乳之上,則川貝母、桔梗、茜草、麥冬,木通、蔞仁,主開胸痹;凡胃絡與心包絡不相通貫,致不能橫行旁達者,此藥亦主之。心氣不交於腎,則桂枝,茯苓、棗仁、枸杞,可使心氣歸伏於下。

白話文:

我剛開始學醫的時候,也讀過一些醫書,但還沒讀過《本草經》,只知道某種藥性寒,某種藥性熱,某種藥可以化痰,某種藥可以理氣,某種藥可以燥濕,某種藥可以健脾,某種藥可以活血,某種藥可以補血。看病用藥,就這樣而已!等到藥物效果不理想,開始崇尚古代的醫理,才開始了解五運六氣的道理。天地有五運六氣,人體也有五運六氣,所有的草木,也都是按照五運六氣的規律生長。五運,就是五行;六氣,也是五行。

天地開闢之後,草木才開始生長,我們的祖先觀察天象、研究地理,發現各種草木有著不同的生長方位、生長時節,而且還有不同的顏色、氣味、味道,這些都和人體的五臟六腑相互對應,天、地、人三者之間是貫通的。他們把這些發現歸納整理,就形成了藥性理論。了解藥性,用藥就可以變化無窮、有所依據;後人不了解藥性,只知道藥物的用途,就像是捨本逐末。比如,說犀角可以解心熱,羚羊角可以清肺肝之熱。

如果遇到心熱的病症就用犀角,遇到肺肝之熱的病症就用羚羊角,但是用了之後卻沒有效果,那該怎麼辦呢?一定要先了解犀角的藥性是什麼,為什麼能清心熱?羚羊角的藥性是什麼,為什麼能清肺肝之熱?了解其中的原理,用藥才能左右逢源;如果不了解原理就胡亂用藥,就像是想讓金屬發出聲音卻去敲打木頭一樣。即使敲打不會發出聲音,還是繼續敲打,越打越沒聲音,最後即使手都打壞了,也看不到效果,又有什麼用呢?

藥性一定要區分作用於哪個臟腑、哪條經脈,還有升降出入的趨勢。有的作用於皮膚毛髮,有的可以疏通肌肉紋理,有的可以通達經脈,有的可以使水濕之氣向上運行,有的可以幫助金木之氣的轉化輸送,有的則有鎮靜沉降的特性而向下。只有把藥物的運氣(藥性)和人體自身的運氣(氣血運行)結合起來用藥,才是真正有根據的。我現在還不能完全詳細地說明,就先說說我日常使用的幾十種藥吧。

人參可以補養五臟的真元,如果五臟中有一臟的真元不足,就可以使用人參。如果水火不相交,就是心腎的真元不足;如果天地不相交,就是脾肺的真元閉塞;如果氣血不和,就是陰陽的真元不足,這些情況都要趕緊使用人參,恐怕還來不及補足。凡是飲食不進、胃口不開的人,一定要用人參,因為五臟六腑的氣都匯聚到胃,就像江河最終匯入大海一樣。如果有一個臟腑的氣不能到達胃,這個人就一定會沒有食慾,即使勉強吃一點,也吃不下太多。

其他的藥只能補一個或幾個臟腑,只有人參具備天、地、人三才之氣,可以補養五臟六腑的元神,所以必須使用人參。人參的其他用途,多得說不完。如果想全部說完,恐怕竹子都寫不完,要自己好好領悟!

黃耆可以幫助三焦之氣,從經脈到達肌肉皮膚,如果三焦內虛,不能讓氣從經脈到達肌膚,就一定要用黃耆。

白朮可以補養脾土,脾土虛弱的人一定要用白朮。和白朮類似的還有山藥、石斛、薏苡仁、乾薑、炙甘草,這些都是補脾土的藥。此外還有很多運脾消導的藥,就不一一列舉了。

五味子、杜仲、補骨脂、巴戟天、熟地黃,這些都是補腎的藥。如果陽氣旺盛而陰精不足,可以用這些藥補陰,但是效果比較慢。如果腎精已經耗竭,陽氣沒有可以依附的地方,就應該用桂枝、附子來補陽。

凡是藥性空靈通達的,可以轉動氣機。比如升麻、木通、烏藥、防己、通草,這些都屬於空靈通達的藥。藤蔓類的藥,可以走經絡,比如銀花、葛根、風藤、續斷、桑寄生,都屬於藤蔓類的藥;即使不是藤蔓,但能夠進入血分的藥,也同樣走經絡,比如紅花、當歸、丹皮、秦艽、白芍之類。如果胸膈不適,在兩乳之間,可以用川貝母、桔梗、茜草、麥冬、木通、蔞仁,這些藥主要用來開胸痹;凡是胃絡與心包絡不相通,導致氣機不能橫向旁達,也可以用這些藥。如果心氣不能下降到腎,可以用桂枝、茯苓、棗仁、枸杞,可以使心氣歸於下。